<p class="ql-block"> 鄠邑古代勤廉人物之王怀堂</p><p class="ql-block"> /杨晓昌</p><p class="ql-block"> 在华夏千年礼制中,祠祀本是用于缅怀逝者,弘扬其功德的肃穆场所。给活人建“生祠”祭祀。历来被视作悖逆“敬天法祖”之道的僭越行径。然而有这样一个人,他以丹心照汗青,用仁政铸丰碑。先后被鄠县、潼关两县百姓至诚拥戴,众人争相为其立生祠、颂功德。究其原因,是他心系百姓,与民生息,百姓感恩他的付出,用建“生祠”作为回报。</p><p class="ql-block"> 王怀堂,字子值,号耐村,河南柘城县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幼年失孤、弱冠显峰</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不会事事如意,一帆风顺,总会有磕磕绊绊和不顺心。甚至会遇到我们常说的“四大悲”即幼年丧亲、少年丧教、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可这悲事偏偏就让王怀堂和他弟弟遇上了。他幼年时,母亲去世。应了“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句话。他无法享受人世间最美好的亲情。“屋漏偏逢连夜雨”,后来父亲又撒手人寰,这下他们彻底成为孤儿。那时候的他们举目四望,依靠渺茫。所幸有继母照料,他们才得以生存。王怀堂视继母如生,与继母亲密无间,相扶度日。王怀堂的弟弟英年早逝,留下一个侄女。他视侄女为己出,千方百计抚养姪女成长,其重情重义之举,赢得乡邻交口称赞。正是这种极端环境,淬练出了他自强自立、坚韧不拔的品质。在亲朋的帮助下,他刻苦学习,二十岁时进入县学成为庠生,在学业上一路高歌猛进,考试屡屡夺冠,少年锋芒毕露,文名远播四方。雍正六年(1728年),经其叔父德安县令王镐六保举,代理祠祭司主事。祠祭司主事是礼部的一个官职名,负责掌管祭祀礼仪、宗庙社稷、先圣先师等祭祀事务。王怀堂在代理祠祭司主事期间,认真负责,安排细致,井井有条。后因成绩出众,被补授鄠县知县。</p><p class="ql-block"> 二,德承祖培、风从叔鎬</p><p class="ql-block"> 良好的家风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决定作用。王怀堂后来之所以能够勤奋敬业,广施善政,洁己爱人,得益于祖父王培和叔父王鎬六的家风熏陶。</p><p class="ql-block"> 王怀堂的祖父王培,明末清初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任直隶新河知县。他从教育入手,到任后在四境创建小学72处,从学弟子六七百人,还亲临学堂讲课,使乡民得到较好的教化。王培还鼓励农耕、复保甲、设义仓、治水害、禁酷吏,逐步使百姓安居乐业。一代廉吏于成龙评价他:“为兴教育富百姓殚心竭力,善析利弊,治举有方,言行周到,无懈可击,可谓尽心尽力,为国为民,废寝忘食,勤政忠职”。后王培调任京都,任户部主事又晋升员外郎,同时受康熙帝委派参与《康熙字典》的编纂工作。王培在新河七年,老百姓颂扬之声不绝于耳。现在的柘城,王培被作 “柘城县古代十大廉吏”加以学习。他写的《历代善政纪》“集古代廉政典型之荟萃,著自己为政人生之华章”。王怀堂从祖父王培处继承了德善先行的道德品质,为百姓殚精竭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培有两个儿子,一个就是王怀堂的父亲,另一个是王怀堂的叔父叫王镐六。</p><p class="ql-block"> 王镐六,字京那。性格豪爽,勤奋读书,在己卯科科举中中举,初入仕途任德安县知县。在任期间,他廉洁自律、爱护百姓,创设义学,捐出俸禄资助学子求学,当地文风因此发生巨大转变,绅士们刻碑记载他的事迹。他的族叔王锬曾任上海县令,王锬也是个勤官廉吏,在任上去世,生前欠下千金债务(因何所欠,无考),灵柩无法归乡。王镐六顾念宗族情谊,变卖自己的家产代为偿还,灵柩才得以归乡,乡里人都认为他很有道义。良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深深影响着王怀堂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三,莅鄠善政、提壶哭送</p><p class="ql-block"> 《鄠县新志》《民国鄠县志》记载,雍正十二年(1734年)王怀堂出任鄠县知县。他心地善良,为人宽厚,始终将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对老百姓,他心怀敬畏与担当。时刻将百姓装在心里,关心他们的冷暖疾苦,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之事。</p><p class="ql-block"> 他到任鄠县以后,敏锐的察觉到长年累月的县役是民之重赋,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遂下令革除这一弊病,极大的减轻了百姓负担。这一年年底鄠县出现大饥荒,青黄不接。王怀堂害怕赈济不及时,出现饿死人的现象,遂决定打开官仓,预放仓粮,借贷给贫民度日。在当时这种做法风险极大,因为官仓是不能随意打开的,只有有上级指令后,才能开仓。但百姓饥饿难耐,随时有饿死人的情况发生。王怀堂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巡察的中丞对他不经请示,擅自预放仓粮的做法特别不满,准备弹劾他。鄠县百姓听说后,接二连三集体赴西安府替他申诉。官府见百姓言之切切,意之深深,知道这也是王怀堂替朝廷分忧解难,才没有罢免他的官职。</p><p class="ql-block"> 王怀堂到鄠县的第二年秋天,高温缺雨,秋禾遇到大旱。包谷在地里干枯蜷缩,拧成了麻绳状,王怀堂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那个时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自然规律不了解,以为大旱是上天对人们的惩罚,纷纷奉献瓜果及供品,祈求上苍降雨救灾。王怀堂也一样,他带着衙役,携带供品,到秦岭九华山祷雨,或许是巧合,或许是他的诚意感动上天,最终甘霖沛应,缓解了旱情。这一事件,充分体现出他对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乾隆九年,王怀堂调任潼关县,鄠县百姓听闻消息后,纷纷涌上街头,拦。有人攀住车辕、卧倒在地,苦苦挽留;有人摆下酒壶,含泪为他饯行;更有人跪地痛哭,泣不成声。送行的队伍绵延百里,感人至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鄠县百姓为铭记王怀堂甘冒风险、救百姓于水火的高尚品质,特意为他树立《德政碑》,并建造生祠,世代祭拜。</p><p class="ql-block"> 关于王怀堂在鄠县的任职时间,《鄠县新志》《民国鄠县志》记载为雍正十二年至乾隆八年,也有其他文献记载为乾隆三年至乾隆八年,光绪《柘城县志》称其乾隆八年离任且仅任职三载,这些说法均存疑,鄠县志书较为准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潼关筑城、庶民不扰</p><p class="ql-block"> 乾隆九年,王怀堂赴任潼关知县。次年,潼关又遇大旱,他效仿在鄠县的做法,来到城隍庙,望着庙门前大照壁浮雕上“老龙训子”图,痛心自责,虔诚祈求龙王降雨。不久,大雨倾盆而至,缓解了旱情。乾隆十一年,潼关秋粮歉收,有了在鄠县的经验教训,他多次向上级请求缓征赋税,最终获得批准。他又申请开仓放粮,稳定米价,使民众免于陷入困境。 </p><p class="ql-block"> 王怀堂在潼关的一个最大功绩就是修筑潼关城。</p><p class="ql-block"> 潼关县城历史悠久,历经三次变迁,始建于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9年),此后隋、唐、宋、元、金、明等朝代多次迁移、扩建、重修。清雍正五年,知县黄宪鲲曾进行补修,乾隆九年,王怀堂再次主持重修。</p><p class="ql-block"> 修筑潼关城时,王怀堂面临着地形复杂、运输艰难、资金短缺等重重困难。但他充分调动工匠的智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物资采买上,他坚持公平交易,按市价取用,绝不强征豪夺。若物资出现短缺,他便自掏俸禄填补缺口。施工过程中,他不辞辛劳,每日亲临工地巡查,关注每一个细节,督促工程进度。城池竣工后,坚固异常,堪称城防典范。他清廉勤政的作风,以及在建设中兼顾民生与质量,不让百姓承受额外负担的做法,深深印刻在潼关百姓心中。此外,据《潼关县志》记载,王怀堂还重修过崇圣寺等建筑。</p><p class="ql-block"> 王怀堂在潼关勤政爱民的善举,同样赢得了百姓的衷心爱戴。与在鄠县时一样,潼关百姓为他建造生祠、树立德政碑,以表达对他的感激与敬仰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乾隆十一年,王怀堂被调任长安。刚到任才四个月,当地的百姓就对他非常感激和爱戴,颂扬他的声音遍布乡野。然而,正当他宏图大展之时,母亲不幸去世,他只得返回柘城守孝。不久因过度悲伤离世,享年五十四岁。</p><p class="ql-block"> 五,碑林题名、印痕史迹 </p><p class="ql-block"> 王怀堂不仅为官清正、政绩卓著,还写得一手好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五室,珍藏着一通由时任鄠县知县王怀堂书写的《保举题名》石碑。前文提及,王怀堂是通过保举踏入仕途的。到鄠县后,他应邀记录当时通过保举进入仕途的人员名单。这通石碑详细记载了15班、462位被保举人的姓名,并在每人名下注明籍贯、出身、保举人姓名及官职,以及被保举人的去向和所任官职等信息。王怀堂自己也位列碑中第十二班被保举人。这通石碑,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献,更是王怀堂留给后世的文化印记。 </p><p class="ql-block"> 生祠铭德歌济世,丰碑镌爱书善政。王怀堂的一生,是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一生。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为官之道,激励着后世为官者心怀百姓、为民谋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