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炎帝神农氏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与黄帝并称“炎黄”,是华夏农耕文明和中医药的奠基者。</p> <p class="ql-block"> 炎帝神农氏是上古三皇之一,号神农氏、魁隗氏、连山氏等,因善用火得王位而称“炎帝”。道教尊其为神农大帝或五榖神农大帝。</p> <p class="ql-block"> 从蛮荒到文明的漫漫征程中,炎帝神农的足迹由随州这片神奇而秀美的土地开始,遍布陕西宝鸡、湖南炎陵、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等地,他植五谷、创农耕、尝百草、 倡交易、 制陶器、织麻布、建房屋、创音律,在“尝”和“创”之间,炎帝始祖给了炎黄子孙第一个“家”,形成了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中华根祖文化。</p><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一)神农诞生 </p><p class="ql-block"> 炎帝神农的母亲安登,是少典氏的正妃。一天她在常阳山放羊,疲困之极就靠在巨石上睡着了,梦见一条巨龙盘桓在自己身上,醒来后就有了身孕。一年后生下一个男婴,因为这个男婴生于石室,便取名为石年,洞前有一姜水河,就以姜为姓。这个男婴长大后就是炎帝神农氏。</p> <p class="ql-block">(二)九井自穿 </p><p class="ql-block"> 炎帝神农氏出生时,神农洞前突然塌陷出九口水井,井水满溢,四季不枯,养育了烈山下的众多黎民百姓。奇怪的是这九口井是相连共通的,在一口井中打水,其它八口井中的水也会跟着动荡起来,当时的老百姓都说:这九口井是和大海相连的,所以永远不会枯竭。</p> <p class="ql-block">(三)神农时代 </p><p class="ql-block"> 在炎帝神农诞生之前,人们依靠采集、打漁和狩猎为生,居无定所,衣不蔽体,无法满足温饱等生存库件,并且还时常受到疾病的侵害。当炎帝神农氏成为部落首领后,发明耒耜,教民耕种;织麻为布,以御民寒;筑土构木,以安民居;遍尝百草,以疗民疾。形成了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布,无有伤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的神农之世。 </p> <p class="ql-block">(四)始作耒耜 以利耕耘 </p><p class="ql-block"> 《易系辞下》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管子》曰: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耒耜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成为现实。</p> <p class="ql-block">(五)始植五谷 以为民食 </p><p class="ql-block"> 《尚书大传》曰:神农悉地力,种谷蔬。《新语》曰: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教民食五谷。五谷的种植,始于炎帝神农,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保障了人民根本生活条件,是中华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六)作陶为器 以储民用 </p><p class="ql-block"> 《资治通鉴外纪》载:神农氏作陶冶斤斧,有了陶器,可以储藏食品和蒸煮食物,改善生活条件。</p> <p class="ql-block">(七)治麻为布 以御民寒 </p><p class="ql-block"> 《皇王大纪》载:治其丝麻为之布帛,神农教民化桑麻为布帛,结束了以兽皮树叶裹体的时代,使得民众可以抵御寒冷。</p> <p class="ql-block">(八)筑木构土 以安民居 </p><p class="ql-block"> 《路史》载:神农相土停居,令人知所避趋。建造房屋,使人们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进退有所,同时也成为现代群居社会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九)遍尝百草 以疗民恙 </p><p class="ql-block"> 神农以身验草木医民疾,减轻人们的痛苦,延长了寿命。《世本》载:神农和药济人,以疗民恙。《淮南子》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遇七十毒。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归之神农氏。</p> <p class="ql-block">(十)驯养家畜 </p><p class="ql-block"> 炎帝神农创造了耒耜等农耕工具之后,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人的力量有限,一些农活让人做,仍觉得很吃力。炎帝神农发现烈山上有一种动物,两角弯弯,孔武有力,正好可以为人犁田使用,于是他用藤条将这种动物的鼻孔穿起来,人一抖动藤条,他就不得不按照人的指挥干农活。后来人们将这种动物称为牛,并且将它当成整个部落的神物来崇拜。</p> <p class="ql-block">(十一)谷城种稻 </p><p class="ql-block"> 《九域志》载:谷城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得名。相传炎帝神农在前往神龙架采集草药时,路过汉水和南河之间的一块冲积平原,发现这里土地肥沃,特别适合五谷生长,于是他将千辛万苦获得的谷种在这里试种。一年后取得了可观的收成,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生存的希望。人们为纪念这位人类始祖,就把这里取名为谷城,一直延续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十二)日中为市 以通民需 </p><p class="ql-block"> 《易系辞》中说:神农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在随州称之为白午集,就是每当太阳当顶时,人们就聚集到一起交換货物,交易完后便回家。神农发明的物物交易打下了商业发展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十三)削桐为琴 以解民寞 </p><p class="ql-block"> 《世本》中说: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随州曾侯乙墓中发现了在我国秦汉时期失传的五弦琴,同《世本》中所说的五弦琴相差无几。神农发明了乐器,用和谐的音乐使族人安宁平静,以治混乱。</p> <p class="ql-block">(十四)炎黄结盟 </p><p class="ql-block"> 黄帝轩辕氏崛起时,炎帝神农氏已经年老体衰,为了争夺天下,二人在阪泉大战,结果炎帝战败。为了部落的生存发展,炎帝和黄帝达成和解,结成联盟,共同领导天下,为天下苍生共谋福祉。自此之后,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融合,逐渐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p> <p class="ql-block">(十五)误食断肠草 </p><p class="ql-block"> 炎帝神农为寻找为民治病的草药,走遍了天下山川,一天他带着助手胡真官进山采药,行至湖南省茶陵,在山崖下发现一种开黄花的小草,炎帝神农将它拔起来放在口中尝了一下,感觉味道很特别,不一会腹中疼痛难忍,感觉肠子就像一寸一寸断掉一样,他找来茶叶、金银花等解毒草药吃下,但毫无效果,他对胡真官说:这种毒药太厉害了,我可能没救了,就叫这种草为断肠草吧,以后不要让老百姓误食了。说完溘然长逝。众人就将他安葬在茶陵,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省茶陵县。</p> <p class="ql-block"> 上古神州大地上原来生活着三个部落,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以及九黎氏族。三个部族本来过着互不侵扰的日子。然而,九黎族首领蚩尤意欲扩张,华夏大地各族大战一触即发,各族相争,致生灵涂炭,使人民陷入无休止的战乱之中,饱受苦难。炎黄二族同心同德,结成联盟。黄帝打败了蚩尤,得到了许多部落的拥护!炎黄二帝又与居住在北方的、南方的其他部落逐渐融合,从而形成了华夏族。汉朝之后,华夏族又称为汉族,这也就是今天汉族的由来!</p><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