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山西好风光(三)

天龙八步

<h1><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b>Day9</b></font></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b>2025年6月25日 周三</b></font></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b>早上6.30起床到迎泽公园跑步,出太原到介休张璧古堡,这是一个5A级景区。宿介休市区。</b></font></p></h1> 迎泽公园跑步一圈3.3公里 去张壁古堡之前有一处是南㽵古村,因时间关系没去。 张壁古堡,又名张壁村,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始建于十六国时期。 张壁古堡遵循中国传统星相和堪舆理念建造,地上阴阳五行,地下六壬奇门。张壁古堡村名的来由也源于二十八星宿之张宿、壁宿。 张壁古堡正是在特定时代和地域背景下产生的军事城堡,其军事性质都是毫无疑问的。这也使得其与介休乃至晋中地区明清时期因受蒙古各部扰掠或明末农民起义影响而兴筑的堡寨聚落明显地区别开来。 张壁古堡是中国现有比较完好的一座融军事、居住、生产、宗教活动为一体的罕见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戏台、明清民居等许多文物古迹,是一个融多民族文化为一体、住百家姓的千年古村落,堪称一部厚厚的史书。 天上奎星,人间张壁。张壁古堡外形轮廓与天上的奎星酷似,暗谕古堡曾为军防重地的显赫历史。堡内营建遵循中国古代星象和堪舆的基本原则,地面建筑和地道中,现存与二十八星宿相对应的标志物如水井、戏台、七星槐、天眼、将军窑等30余处,堡间至今还保留着正月二十八“祭星”的习俗。地上阴阳五行,地下六壬奇门。张壁古堡,是国内仅存、世所罕见的古代星象学的民间绝版,被誉为“天下第一星象村”。 地道匍匐于整个堡村的下方,由于多次地震造成塌陷,大部分地道已经淤塞,清理出的仅有1000余米,现在能看到的仅是原样的十分之一。<br>地道长达3000米,只挖掘清理出一小部分供人参观 <h1><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b>Day10</b></font></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b>2025年6月26日 周四</b></font></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b>游介休市内的祆神楼和后土庙,游王家大院,灵石县吃饭,回王家大院附近住宿。</b></font></p></h1> <p class="ql-block">在街边吃的面条和饼,小米粥免费。面条超级难吃。</p> <p class="ql-block">走过标配的商业一条街,看到了祆神楼。</p> 祆神楼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顺城关大街东侧,民间俗称玄神楼,创建于北宋。 <p class="ql-block">祆神楼是三贤之一的郭丞相建造的。</p><p class="ql-block">祆教就是伊朗传来的拜火教,张无忌的明教。</p> 祆神楼是一座雄伟高耸、建筑风格独特的木结构楼阁。它集山门、乐楼、过街楼于一体,三重檐十字歇山顶结构,建造风格独特、结构严谨、比例协调,屋顶琉璃精致华美,檐下木雕与众不同,是研究中国祆教文化的“活化石”。祆神楼与万荣县秋风楼、飞云楼相颉颃,有三晋三大名楼之美誉。 北宋初期在统一中国之后,结束了五十多年的战乱局面,人民休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市场活跃,城市繁荣,政治、文化、宗教也得到相应的发展,祆教文化也有了立足之地和发展的空间,特别是由于波斯商人大量聚集在汴京,祆祠就成了波斯商人聚会的场所,不少城市又兴建了祆祠、祆庙。 宋庆历七年(1047年),文彦博被拜为参知政事,宋庆历八年(1048年),文彦博征贝州王则的弥勒教起义大获全胜,在此过程中,文氏在依仗军事力量的同时,还凭借了其对祆神的信仰。宋至和二年(1055年),文彦博被授予昭文馆大学士,拜平章事,封潞公,由副宰相升为宰相。之后在介休即文彦博故乡不仅建立了“文潞公祠”,而且建立了祆神庙,庙前之山门则为祆神楼。 从介休祆神楼脊顶之畏兽型天神和胡服骑瑞兽琉璃雕像以及祆神楼琉璃饰件中常见的莨苕纹样来看,都有着浓郁的西亚波斯风格。祆神楼下层是高大的山门,上层是宽敞的乐楼。乐楼北向,面对“三结义庙”。祆神楼虽历代屡经维修或改建,但在维修改建中保持了原来的建筑结构,也保留了原来檩、梁、椽、柱和插扉、斗拱等雕刻图案,仍不难找到祆教和祆祠文化的遗迹。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祆神庙几经更名或改建,祆神楼和其所对的祆神楼巷的名称始终未改,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国内研究祆教建筑的孤品。 山西省介休市,在人文历史的轨迹中涌现出众多的文人贤士,其中有三个人被后人尊称为“介休三贤”,这就是春秋时期的贤臣介子推、东汉时期的教育家郭泰和北宋时期的名相文彦博。 介子推<br>今山西省夏县裴介村人 ,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欲求却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相传,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br>晋献公宠幸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女士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女士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之说。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br>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介子推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br>《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就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又命人葬之于绵山,秦二世时迁葬于故里裴介村。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将一山岗定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 郭泰(128—169年),字林宗,东汉大原郡介休人(今山西介休)。家世贫贱,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惨淡度日。长大成人后,母亲想让他去县衙中谋个差事,聊以改变往日的窘迫处境。但是,郭泰素有大志,岂愿与衙门的那些鄙猥小人为伍,遂未依母命,就读于成皋屈伯彦门下。<br>郭泰博学聪颖,敏个洞察世事。他深感东汉政权摇摇欲坠,宦官政治日趋黑暗,王朝大厦将倾,这种大局难以扭转。所以,性甘恬退,淡于仕途,视利禄如浮云。桓帝建和中,太常赵典举有道,郭泰坚辞;永兴间,司徒黄琼辟召,不就;友人劝其就召,乃婉言谢绝,矢志“优游卒岁”,淡泊终生。对那些劝他仕进和看重仕途的人常说:“我夜观天象,昼察人事,知道天已废,非人力所能支持。”名士清廉耿介的汝南太守范滂评价郭泰的为人是:“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同郡名士宋冲称其:“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郭泰确实无愧斯言。<br>桓帝、灵帝之际,“党锢之祸”甚起,宦臣大肆陷害士人,朝野一派混乱,郭泰深感世道黑暗,遂闭门教授讲学,弟子数千之众。建宁二年(169年),第二次“党锢之祸”中,汉灵帝被宦官挟持,下诏捕杀李膺、杜密等名士百余人,并陆续杀死、流徙、囚禁六七百人,太学生被抓捕者千余人。郭泰讲学于家乡,以平素“不为危言覆论”,得免于党祸,但他听到许多名士君子惨于枉死,异常悲痛。就在这年初春,悲愤交瘁的郭泰病卧家中,弥留之际且言“汉朝的天下恐怕不会多长了”。终年42岁。<br>郭泰生世虽短,影响颇大,海内名士威知,死讯传出,四方文人学士纷沓而至,为其送葬者竟达千余之众。志同道合者为其树碑立传,闻名海内的文学家兼书法家、大学士蔡邕亲撰铭文。事后蔡邕说:“我一生为人撰碑铭很多,而多有虚饰之辞,唯郭有道之碑铭,文副其实,我毫不愧色。”仅此一斑,足见世人对郭泰的敬仰之致。 文彦博<br>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历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五十年之久,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被史学家称为宋朝第一名相。 先代本姓敬,因避后晋高祖石敬瑭及宋翼祖赵敬(太祖赵匡胤之祖)讳改姓文。宋仁宗赵祯时,由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后任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等。彦博公世祖数辈受封荫,曾祖父文时为燕国公,祖父文锐为周国公,父文洎为魏国公。彦博公有八子卅九孙,数人入朝为官,皆历要官。二子出仕江西,荣极一时。 <p class="ql-block">看到一起撞车的,摩托车和三轮车,好在没事,摩托车骑手自己爬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标注一下,这里有自己。</p> <p class="ql-block">后土庙。</p> 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庙底街,是一处道教全真派庙堂建筑,历史上有“道家地”之称。 主要建筑有三清楼、后土庙、吕祖庙、关帝庙、土神殿等。主体建筑三清楼、献楼、戏楼联结成一体,十字歇山琉璃顶,结构精巧,为明清楼阁式建筑中难得一见的精品,而庙西区之吕祖、关帝、土神三庙和三连台之建筑形制,更为国内所罕见。 介休后土庙始建年代无考,现存规模为明正德年间扩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介休县政府在后土庙区成立县委第一招待所。<br>1977年,介休县委将后土庙、三清观两庙移交介休县文化部门筹建介休市博物馆。<br>1989年,介休后土庙正式对外开放。 “后土”之名,据介休后土庙所存碑刻铭文记载,“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略曰‘后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也,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之土也,即所谓‘皇天后土’”。又据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碑刻铭文记载,“太祖高皇帝……悉教民立社,以祀后土,以其有生成之功,育养万民之德”,故以“后土”命名庙宇。 戏楼<br>三清楼后部的后土庙戏楼是一座颇为别致的楼阁式建筑。据庙内今存《创建乐楼之记》碑刻铭文记载,后土庙旧有乐棚三间,因为其敝坏短窄,遂于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予以重建。其时三清楼与乐棚相距甚近,为了改变其“敝坏短窄”之旧貌,必须加大体量。但是“建乐楼愈高而神愈下,似为不可”,于是“改三清阁筑基与献楼(即乐楼)同合为一,中则分之,起三清圣像与崇楼之极,前列万圣朝元,后奏献楼以奉后土”,可见后土庙乐楼(戏楼)兼具献殿的功能。 三清楼<br>山西介休后土庙,罕见五进院落,楼和戏台连成一体太壮观<br>三清楼是庙内主体建筑,居庙院中心,两层三檐“十”字歇山顶楼阁式,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檐当心间施卷棚抱厦,平面布局呈“凸”字形,后部与后土庙戏楼相连。楼身底层是三清殿,殿内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坐像。上层四周不垒墙壁,可供游人登高望远。三清楼内的八角形藻井绘有太极八卦图,故其又称名曰“八卦楼”,楼顶脊饰之琉璃阁和狮瓶、吻鸱、龙凤浮雕,以及屋顶坡面上采用黄绿二色琉璃瓦拼接的方心几何图形和悬鱼搏风上的琉璃雕花饰片等均造型优美。 天王殿<br>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顶,为明代遗构。殿内塑四大天王像,因为其系守护佛国世界之神,故总名曰“护世者”,称“护世四天王”,殿亦因之而以“天王”为名。 <p class="ql-block">标注。</p> <p class="ql-block">标注。这两个是后土庙知名建筑。</p> <p class="ql-block">开到绵山,被告知,爬绵山是一天的活儿,这个时间已经爬不完了,邃决定去王家大院,这两个地方相距7公里,但属于两个县市,一是介休市,一是灵石县,井水不犯河水。</p> <p class="ql-block">照例,景区前面商业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标注,自己走在王氏家训前。</p> <p class="ql-block">赶到灵石县,吃了饭,碗托和大同面,</p><p class="ql-block">因为修路,而且找的酒店都在修路地段,交通混乱,提心吊胆的,邃决定回绵山风景区住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