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堵结合

方圆fg

<p class="ql-block">我儿子上小学时,为了杜绝他上网玩游戏,我直接把家里的网线断了,导致他偷拿家里的钱去商场玩游戏机,被我发现后打了一顿,并用公安局抓小偷恐吓他。打后没几天的一个晚上,一个小朋友告诉我,我儿子在商场花100元买了游戏币,大家随便拿着玩。我气冲冲的赶到商场,儿子看到我立即跑了。那天晚上下着雨,我和爱人到处找不到他,到了晚上9点多他才自己回家。原来他吓的躲到一个角落里,看到我俩找他也不敢出来。</p><p class="ql-block">他躲在外面应该受了不少惊吓,我没用惩罚的手段,而是告诉他只要说实话就不打他。我问他钱是怎样拿的,他如实告知。我和他协商把家里的网络接通,问他还去不去商场玩游戏机,他说不去了。从此,周末晚上在家里上网玩游戏,再也没偷拿钱去商场玩游戏机,并养成了一个说实话的好习惯,犯了错误不可怕,只要实话实说,就可以免受惩罚。</p><p class="ql-block">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他为了玩游戏偷拿家里的钱,即使被打一顿,也没有止住再次犯错误玩游戏的渴望。当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时,我发现仅靠堵已不起作用,需要疏堵结合。和他商定在家玩的时间玩,他有了满足需要的通道,便不再用犯错误的方式满足自己了。</p><p class="ql-block">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本我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它遵循快乐的原则,寻求直接的满足。孩子拿钱玩游戏就是本我的驱动。超我是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的,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他遵循道德的原则。我因儿子偷拿家里钱惩罚他,是想让他有较高的超我。儿子在10来岁时,没有经过完全的社会化,我想用高标准的道德自我要求他是不起作用的。</p><p class="ql-block">自我是在本我的冲动与实现本我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冲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遵循现实性的原则。我开通网络满足孩子本我的需要,又让他说实话免于惩罚来提升他的超我。他能让本我的需要符合现实的原则,调节好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他的自我就在不断强大。一个本我、自我、超我处于协调状态的人,人格会表现出健康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克富:二次获益与二次伤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论是发烧、咳嗽等生理症状,还是焦虑、抑郁等情绪症状,抑或是不敢出门、攻击别人等行为症状,对当事人都是一种保护。当事人会通过保护而获益,这种获益就是初级获益,又称之为一次获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一个不愿意上学的孩子在发烧或咳嗽之后,老师和家长就可以允许他不去上学;如果一个成人在抑郁或焦虑之后,领导就可以允许他请假;如果一个不敢出门的人始终得到关照、如果一个攻击别人的人没有受到惩罚,这意味着这些有症状的人会因自己的症状而在通过症状获益的基础上再次获益,这就是次级获益或二次获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次获益会使得症状得以维持甚至加重。心理动力学透过二次获益会看到阻抗,而在行为主义的视野下,二次获益会形成对症状的负强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孩子早晨进入幼儿园不久突然肚子疼,老师赶紧把孩子妈妈叫来,带着孩子去了医院,结果没有发现异常。此时已近中午,母亲是请了一天的假离开单位的,一般不会立马把孩子送回幼儿园,而是带着孩子去吃了好吃的、玩了孩子愿意玩的,顺便也弥补了平时忙没有时间陪孩子的愧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脚趾头都能想得出来,如果这个孩子产生了希望妈妈陪、希望吃好吃的、希望玩好玩的的时候,有可能会怎么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不是心理医生的臆想,而是临床上见到的现实。当然,来访者都已经不再是幼儿园的孩子,只是有着与幼儿园的孩子相似的二次获益表现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有初次获益就没有症状的形成,没有二次获益就没有症状的维持。我从来不怀疑这一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此类比,我们再看看二次伤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一个孩子被同学霸凌,家长知道后尽管也做了很多尽量减少对孩子伤害的工作,包括带孩子看心理医生。但20多年后,这个已经不再是孩子抑郁症患者跟我说,那次霸凌对他的伤害并不大,对他伤害最大的是他在被霸凌后听到了父母的一次对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说:咱们的孩子怎么这么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说:还不都是随你,没个男人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说,自此之后他就一直觉得自己“没个男人样”,而周围的人尤其是那些敢于欺负别人的人才是男人,而自己总是被欺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次伤害常常是无形的,是伤害者无心或无意的,甚至是伤害者以爱的名义实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孩子对我说“我不敢说自己压力太大”,否则我会受(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关爱,不只包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七大姑八大姨……单就每天的嘘寒问暖和跟我说话那小心翼翼的样子我就受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你读过我涂鸦的“无伤之害”(5月22日),就会知道二次伤害的临床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语:我个人觉得,一个咨询师的成熟程度,是可以通过更关注初级获益还是二次获益、更关注初级伤害还是二次伤害,来做出判别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