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朋友家住孟源镇大寨子村。它地处华州之东,华山之北,黄河之南,紧邻潼关。这是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秦晋豫三省结合地带的一个偏僻古老村落,有二百来户人家。</p><p class="ql-block"> 前日,好长时间没和我联系的他突然打电话说,他父亲不在了。我顿感吃惊,忙问:“几个月前还能爬树翻墙,怎么突然就不在了?”他说:“94岁了,两个月前在后院浇菜恐怕是跌了一跤,送医院一个半月后治疗无果。”我说:“脑梗吧。”他说:“或许是吧。”只是朋友的表述让我非常生疑。</p><p class="ql-block"> 送医院时,医生说:“保守治疗吧,不建议动手术。” </p><p class="ql-block"> 老人在住院期极为反常。清醒时要么骂陪护的子女,要么试图逃离病床,有时两个人都按不住。终究天命难违,任你铁打的汉子,强如猛虎,也难逃一劫。</p> <p class="ql-block"> 关中平原连续几个月的大旱,不仅使庄稼焦燥枯萎,而且使以庄稼为营生的老人焦躁不安。据说朋友的老父就是去菜园子浇水时头晕目眩歪倒在地被送去了医院。</p><p class="ql-block"> 老人活着的时候一个柴禾棒棒都舍不得扔,那舍得在医院大笔花钱。生命终究要走到尽头,所有得到的东西终将要以另外一种方式舍出去。</p><p class="ql-block"> 出殡那天,凌晨下起了小雨。雨时紧时慢就是不停,只好冒雨起灵,把老人入土在一片风水宝地地里。雨又结结实实下了两个小时,真正是入土为安。</p> <p class="ql-block"> 《清稗类钞》记述:“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福寿全”指的是全寿、全福、全终。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才能称为喜丧。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社会发展至今,老人能活到80岁及以上,可以认为是全寿了,况且94岁。老人有重孙,可谓四世同堂。古人成婚皆早,“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就是一种福气。儿女孝顺,家庭美满幸福,儿孙满堂,又有子女承欢膝下,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最为珍贵的福气。如果老人没有经历病痛的折磨,而是自然老死,无疾而终,这被认为是善终,也叫全终。</p><p class="ql-block"> 老人一生无病无灾,九十多岁尚能大碗吃饭,大步走路。住在医院尚思逃离病床,可见是“无疾”而终。</p> <p class="ql-block"> 古人云: “雨淋棺材出大官,雨淋新坟辈辈富”。</p><p class="ql-block"> 朋友刘姓,与绵延四百余年的汉朝帝王同宗同族。而且其本人姐弟六人,三男三女。老两口享受四世同堂,儿孙约计三十余口,可谓人丁兴旺。选择一个久旱逢甘霖的日子,不仅意味着“善终”,更意味着久后必有“青烟“。</p> <p class="ql-block"> “风水学起源久矣”。早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动。</p><p class="ql-block"> “风水”一词语出晋朝郭璞《葬经》:“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而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p><p class="ql-block"> 风水,“出处为水,入处为风”。观察阴阳宅地,得看水脉、风向,要使宅地能藏风、能得水。得水就有活路,藏风生气,所以叫“风水”。</p><p class="ql-block"> “风水宝地”的理想标准为背山面水,左右防卫。即首先建筑基址的北侧得有山,所谓“来龙”,以山峦作为建筑屏障;左右侧有低岭岗阜方位,所谓“左青龙”、“右白虎”。</p><p class="ql-block"> 朋友在孟源镇大寨子是老户,也是大户,谈不上“四世三公,门多故吏”,却也是亲朋故友方圆百里遍布。这场百年“大事”一定要讲究“风水,于是一切大事小事做得合情合理。</p> <p class="ql-block"> 讲究“风水“,更要讲究“人情”。</p><p class="ql-block"> 现代社会富裕的程度远远大于过去。现在无论婚丧嫁娶,都要行门户,摆酒席,几十桌是平常事。而婚礼复杂而隆重,丧事一般简单淡薄,却都花钱如流水。</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前的农村与今相比恰恰相反,婚嫁简单,丧礼隆重。丧礼,是对逝者的敬重,是対生命的敬畏;是庄严肃穆,是不苟礼节。单看送葬时棺罩豪华的程度,再看抬扛碗口粗的结实,还有礼宾的有板有眼的每一项仪式,以及那威严的一腔一调。</p><p class="ql-block"> 起灵时,一般都是四十八抬,最少也是二十四抬,更多是六十四抬。试想一下,那威严,那气势,那振撼人心的喇叭、锁钠一齐吹响。那通往墓地的路,一定是宽阔、平直;那村子的街道,一定是能容得下几辆马车并行,几十人左右两边抬棺而行。</p><p class="ql-block"> 那时虽穷,但逝去的老人都会享受全村人如此礼遇,却不一定享受招待,只求义无反顾帮上一把。即便那些富豪、村绅,这些事也得仰仗全村人的帮忙,平时的乡情、人情也得积攒着点。</p><p class="ql-block"> “逝者为大”,“乡情可贵“,这是古人的优秀品质;“钱能解决的事,就不听事”,这是今人的名言豪句,却也是劣行。</p><p class="ql-block"> 关中平原东部孟源大寨子现在依然有“风水宝地”,也有好的风俗习惯,但现今街道的狭窄、曲折,令人悲叹世风不古。</p><p class="ql-block"> “风水宝地”不仅是自然形成,而且是人为制造和传承保护。凡有人群的地方,都需强有力的人物引领风俗、保护风水。</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