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5年高考放榜时刻,溆浦一中高三(14)班凭“全员迈上特控线”的战绩,燃爆校园!<br>人均605分的底气、27人突破600分的锋芒、最高分654分(物理第6)/628(历史第4)的惊艳……这份“全员奋进”的答卷,藏着太多感动与力量。<br></h3> <h3>一、感恩领航:成长的基石与灯塔</h3> <h3>(一)学校领导:战略眼光定航向</h3> <h3>感谢学校领导的全维护航:从高考备考方案的精准规划,到心理辅导室的贴心守护;从教学设备的迭代升级,到“分层培优”的定制策略——每一步,都为14班的冲刺筑牢“底气壁垒”。早读时走廊上黄喜书记的暖心问候,上课时玻璃窗边黄德旺校长的灼灼目光,大课间班级里陈明建主管的谆谆教诲,集会时主席台上张贵阳主任的殷殷期望……高三让无数校领导加班加点,只为一中学子圆梦高考,我们获取的每一份成绩都有着他们的默默付出。</h3> <h3>(二)教师天团:个性赋能燃星火</h3> <h3> 班主任孙位秋老师(老孙):<br>他是“严师”,更是“战友”。在教学管理中他要求把握每一个细节,在校园生活中他观察学生行为情绪并进行疏导;把“踏实”二字刻进早读的书声、晚自习的灯火里,让“奋斗”成为14班的集体生物钟;用每次联考后的班会进行演讲总结,规避后期的踩坑。</h3> <h3>数学陈明建老师·趣解难题(老陈):<br>把几何证明拆解成“细节游戏”,用“教室线条”联系线面规律;公式推导时的幽默类比,让冰冷的定理秒变“记忆锚点”,难题从此不再可怕。把处事道理融入数学课堂,用生活事例吸引学生注意;乏味数字组合时的事理引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还能获得生活新知。</h3> <h3>语文刘让平老师·沉浸教学(城市山人):<br>把每一堂课当做自己的舞台,作文批注里藏着“人生思辨题”;让文字不再是考点,而是盛放思想的容器,赋予我们“以笔为剑”的底气。他有着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将它进行到底,让我们完整地感受完三轮复习。</h3> <h3>英语张小华老师·乡音励学(really ):<br>她是“严师”,亦是“过来人”。really是她口头禅,“”我不要你”是她的谎言,把往届学生的故事盘活来讲是她的经验,每天课堂上对问题的激烈争论是我们与她的灵魂的碰撞,在她的心目中,我们都是她的孩子。孩子们考出优异的成绩时的欢呼,是她心中最美的声音。</h3> <h3>物理舒玉娇老师·暖核破界(打工人):<br> 她是 “追光者” ,更是 “燃灯人” 。把电磁学实验改装成 “创意剧场” ,用教室原材料进行模拟;公式推导时的 温柔追问 ,让冰冷的定理化作 “点亮好奇的火种” ,物理不再是晦涩的符号。课后更是让学生练习书本题目——人美心善的底色里,藏着击穿知识壁垒的 硬核实力 。</h3> <h3>化学黄亿元老师·趣解微观(钱多多):<br>他把化学课上成“生活剧场”:讲π键,说像猪腰子的弯曲轮廓;讲肽链,类比猪大肠的扭折样子;硫氰化铁红得像猪血,氢氧化亚铁白得像猪脑花。这些接地气的比方,让微观知识一下子“摸得着”了。下课铃响,走廊成了答疑场,他边模仿分子碰撞时的摇晃,边给我们讲题,带着大家在化学世界里,笑着把难题掰碎吃透 。</h3> <h3>二、青春奋进:热血拼出来的“全员奇迹”</h3> <h3>晚自习第三节课,教室里只剩纸笔摩擦的沙沙声:<br>梁同学攥着错题本追着老师问“最后一步推导”,草稿纸上画满坐标系;邓同学把作文提纲贴满书桌,红笔标注的“逻辑漏洞”格外醒目;就连课间,走廊也成了“答疑角”——这不是某个人的战斗,而是14班人“和自己较劲”的集体修行。<br> <br>从“略逊一筹”到“全员特控”,我们懂了:所谓奇迹,不过是“把每道错题嚼碎,把每个知识点焊牢”的坚持。</h3> <h3>三、回响:奋斗基因,永不退场</h3> <h3>当“全员特控”的喜报传来,我们明白:<br>这份荣耀,是学校领导高瞻远瞩的馈赠,是教师天团倾囊相授的成果,更是14班人“摒弃侥幸、脚踏实地”的回响。<br> <br>未来,溆浦一中高三(14)班的故事仍会继续——但此刻,我们只想大声说:<br>“特控全员!这班,真的牛!” 这份奋斗的底色,永远是青春最亮的勋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