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孩子上一年级了,需要在家吃过早饭后再去学校,所以早上时间格外紧张,可是看到孩子起床后不急不躁的样子总是忍不住提醒他,“动作快点”、“再不快点就晚点了”、“上学要迟到了”……被提醒N遍的孩子非但没有加快动作,反而很厌烦的回击“不要指挥我”。听到孩子反驳后,自己好像看到了那个曾经也是讨厌被妈妈催促的自己,隐约记得儿时的场景,也是早上,被妈妈催促了好几次起床,而且伴随着“再不起床太忙晒屁股了”、“我去掀你被子了哈”。还清晰记得当时的内心想法,“讨厌死了,不用你叫我,我知道什么时候起床,晚不了的,你越叫我起床我就越不起来。”</p><p class="ql-block"> 哈哈哈,现在被催促的小孩儿换做了自己的儿子,那个催促的妈妈换做了自己。同样是被催促,同样是讨厌被催促,难道这就是老一辈说的“随”?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是什么?回到童年,内在小孩儿告诉我之所以抗拒大人的催促,是因为这种催促让自己感受到了一种不被信任。</p><p class="ql-block">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这种心理现象指的是当刺激过度、过强或者时间过久时,会引起内心的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状态。如果童年时期经常被父母催促,可能会形成拖延的习惯,这种习惯会影响成年后的行为模式。而引起这种“超限效应”,也就是越催促越逆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被信任感的产生。孩子想自主管理时间和这种不被信任感发生冲突从而让孩子产生了不良情绪和逆反心理。</p><p class="ql-block"> 明白了拖拉磨蹭行为背后的原因,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大人过度、过频的催促。所以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有句话叫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复印件上的信息有错,一定是原件出了问题,原件如果优秀了,复印件才会优秀。所以,发现孩子有了问题,首先应该反思的是自己。</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