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本家叔侄俩,省立师范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侄儿执教时,堂叔尚学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入党有先后,博山唤工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全县廿一人,张氏出双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同心赴革命,《红星》播火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国共阋于墙,清党起腥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具保获释后,方得脱牢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组织长失联,从教但勤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师生丘坟草,已越几春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尔今百岁矣,往事渐成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浊酒对碑碣,黄土起高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寂寞身后事,可诉月与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后生吟诗毕,遣词律未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虽早出五服,亦非九族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只因宗谱载,追思缅音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谁执太史笔,丹青一抹红。</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张学五曾祖父与张子珍祖父为亲兄弟,两家人当时未出五服。两人简介附后。</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学五 (1903-1968) ,名明富,字学五,博山早期党员之一。1903年出生于博山县七区南岳阴村(现属淄川区太河镇)。1926年7月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博山考院小学任教。1926年11月,由蒋西鲁发展为中共党员(与蒋敦鲁、刘康侯、吕景屿同时),编入博山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博山小组。1927年4月,中共博山支部成立,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蒋敦鲁、蒋西鲁</span>以国共跨党党员的合法身份,<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span>选为国民党博山县党部执行委员(执行委员共5人,蒋敦鲁任执行常委,主持党务)。白色恐怖下,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刘康侯、吕景屿</span>在集成石印局分散书写<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共山东区委党刊</span>《红星》版面,维持党的运作和宣传工作。1928年5月,由于山东党组织连续遭敌破坏,中共博山支部与上级党组织中断联系。同年6月,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委任滕聘三为博山县整理党务委员,博山开始“清党”,与张子珍、丁锡九(丁方圃,博山区朱家庄人,党组织关系在济南)同时被警察抓捕,关押在源泉二郎山监狱。但他未暴露共产党员身份,被拘月余具保获释。后参加了国民党某部队,该部队投靠八路军,随即回口头乡教书二十余年。1968年12月病故于原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子珍(<span style="font-size:18px;">1899-1967</span>),名道修,字子真,又作子珍,博山县七区源泉西村(现属博<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区源泉镇)</span>人,博山早期党员之一。1927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学生党员暑假回原籍参加当地党组织活动,由青州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回到博山,被编入四乡特别党小组,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具体入党时间不详,1924年冬青州发展第一批党员,1926年8月成立中共省立四师党小组)。1928年6月,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委任滕聘三为博山县整理党务委员,博山开始“清党”,与张学五、<span style="font-size:18px;">丁锡九(丁方圃,博山区朱家庄人,党组织关系在济南)同时被警察抓捕,关押在源泉二郎山监狱。</span>他未暴露共产党员身份,后具保获释。1930年6月山东省立第四师范毕业。历任池上镇韩庄观音寺小学校长、郭庄东安子高校校长等职务。《<span style="font-size:18px;">续修博山县志》(1937年)第五区名誉采访员之首,时为县立民众教育馆馆长</span>。1967年6月在原籍去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7年6月,中共博山特支重建后,按照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要求,“大革命时期”入党、大革命失败后脱党的同志,应重新申请入党。博山县21名在“大革命时期”入党的同志,除谭克平牺牲、闫康侯1937年11月重新入党外,其他人均未重新入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谭克平(1906-1942):原名谭庆信,字立民,又名谭柯平,博山县七区西石门村(现属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人。博山早期党员之一。1923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北伐军。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是参加南昌起义队伍中仅有的5名山东籍将士之一。中共博山支部成立中共四乡特别党小组后,谭克平任党小组长。1928年来往于济南、淄博之间,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后被捕,关进山东省第一监狱,以“政治嫌疑犯”的罪名判处他9年半徒刑。。1933年7月,经组织营救出狱,担任《山东日报》“湖光”副刊主编。1937年回博山组建抗日游击队。1938年2月,谭克平与博山工委负责人张敬焘等人取得联系,在莱芜响水湾村建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六方面军总队,谭克平任政治部主任。两个月后,该部编入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调任政治部民运科长。1939年5月,后任泰(安)莱(芜)历(城)章(丘)4县边区联合会办事处主任。1939年9月创建山东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被推举为莱芜县县长。他组织发动群众建立抗日第一线,使莱芜县成为“有据点无敌区的县”, 被评为模范县长。其家中4人先后为革命献出了生命。1941年任鲁中区抗日根据地民政处副处长。1942年11月7日到口头马鞍山视察工作,在马鞍山被日伪军包围,中弹牺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闫康侯(1908-1995),名宝玉,字康侯,博山县七区东下册村(现属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人。博山早期党员之一。1923年夏,考入设在青州的省立第十中学读书。1925年6月,由顾希哲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11月,由商勤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7月,按照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学生暑假回原籍参加当地党组织活动,回乡后被中共博山支部编入四乡特别党小组。1928年3月,在东下册村及邻村发动民众成立了七区农民自治会,后改称农民协会,阎康侯为负责人。同年,中共山东省委党组织遭破坏。11月,阎康侯脱离两党。</span>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为躲避敌人逮捕,闫康侯逃往东北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7年“七七”事变后,阎康侯回乡组织抗日游击队,成立了抗日自卫团。同年11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加入第四支队,历任直属队教导员、供给部政委、山东一纵一旅某营教导员、一旅后勤政委等职。1943年转业,历任鲁中行署金矿局局长、山东鲁中工商总局工矿科长、淄博矿务局监委、鲁中行署实业处长、鲁中区行政公署粮食局局长等职。新中国建立后,历任浙江省宁波专署粮食局长、宁波专署副专员,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副秘书长,温州专署专员等职。1985年,离职休养。1995年12月,因病去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