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村景” ‍——永康三日游掠影

东篱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题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题目里的"村景",除了字面上"村落的景色"的意义外,还特指"将普通村落改造为旅游景区的成果。"这次永康三日游,蜻蜓点水般的游了四个景点,其中的方岩和盘龙谷两处同以前游过的类似景点大致差不多,没多少可写之处。而另外两个村庄景点,即水莲园周和大陈景区“由村成景”的成果却给曾在农村工作多年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月未过,梅雨就匆匆赶到了江南。大巴车载着我们同学一行19人,钻进雨幕,开启了三天的永康之旅。说到永康,不怕你们笑话我孤陋寡闻,在这之前还真不知到它是哪里。临行前作功课才知道是浙江中部的一个县级市,由金华市代管。地方虽小,却历史悠久,名见经传,素有春秋铸剑、汉造弩机、唐铸铜铳的传统技艺,是有名的"中国五金之都"。但我们这次的目的地水莲园周、大陈村、方岩和盘龙谷四个景点,却与这些无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许是因为下雨,车速较慢,从芜湖出发,原来说5个小时的车程开了6个多小时。路上没安排午饭时间,只在高速休息区吃了点点心。下午1点多,到了第一个景点水莲园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山区小村,离永康市中心3公里路程。在新农村建设中,这里的村民们利用城市近郊又依山傍水的优势,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精心设计,让自己的家乡摇身一变,成了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因为园周村古时有"水里荷花"的雅称,他们便在村名"园周"前加上"水莲"二字,将景区名定为"水莲园周"。这便看得出,他们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为今所用上,是煞费苦心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下车,我们就冒雨直奔"永康小长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永康小长城,坐落在园周村南的石城山,这里重峦叠嶂,连绵起伏。景区依据山势,模仿北京八达岭长城,在这里建造了一段缩小了的"长城",全长1400米。虽然小而短,但梯道、女墙、垛墙,望孔,敌楼、烽火台等构件一应俱全,沿着山脊蜿蜒而上,活脱脱的一个"迷你八达岭",让你能在悠闲的登临中轻松地得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满足感。可惜恰逢下雨,路滑坡陡,我们一行都是年过古稀,加上一路车马颠簸,大都没敢去当"好汉",只是在对面一个小山头的亭子里远远观赏它的敌楼(其它的城墙等都被稠密的树木挡住了,露不出风采)。只有愿无违、风中百合两人登了上去。听了他们回来后的描述,看了他们拍的照片,以及他们言谈中自然流露出的"登临绝顶处,一览众山小"的自豪感,让我们生出一丝无奈的妒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把古老雄伟的长城"搬到"家门口,缩龙成寸为"迷你"的时尚,"无中生有"地造出一个网红景点,我不由得在心里为园周村的村民们这"异想天开"的创意点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石城山下来,我们在一个小湖上的九曲桥上歇息。说是湖,其实只是一个大一点的池塘。这样的池塘在江南水乡的农村中随处可见,我当年插队落户时居住的茅屋边就有一个。但这池塘上建了这么一个九曲廊桥,从桥板到栏杆到廊顶通体都是红色的,犹如一条赤色小龙,蜿蜒灵动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桥的转角处,还有几个玲珑的小亭子,和周围白墙黛瓦的民居交相映衬,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江南水乡图。这便让这个原本普普通通的农村池塘,平添了几分古韵诗意。池塘的那边,还停泊着几只游船,但我以为这水面不大。乘游船会有点腾挪不开的感觉。不如备几叶扁舟,待到满湖荷花盛开的时候,荡一叶扁舟"误入藕花深处",那岂不有趣?想到这里,眼前便浮现出王昌龄那首《采莲曲》里描绘的画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荷叶罗裙一色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芙蓉向脸两边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乱入池中看不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闻歌始觉有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只可惜现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节都还未到,池塘里还只有清澈的池水和时隐时现的锦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么个地方设这么一个人造景点,让游客爬小长城后在这里小憩赏景,领略了山的巍峨后再享受水的温柔,若赶上季节还能亲近莲花的优雅高洁,可谓是恰到好处。这里的村民们聪明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说园周村还有很多景点,但行程中只安排了这么点时间,我们只好带着些许遗憾匆匆离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晚在大陈村的民宿入住,第二天上午游览方岩风景名胜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方岩风景名胜区包括方岩山、石鼓寮、南岩、五峰、状元湖、灵山湖烈士陵园等六个景区,我们一行游玩的是方岩山景区。从大陈村乘车出发,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方岩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山前先打卡山下的石鼓寮影视拍摄景地。景地不大,背倚方岩山雄峻的丹霞岩峰,看它的布景像是古时的客栈和小村落,一个江湖人士落脚聚集的地方。面前一片很大的开阔地,应该是供骑马厮杀的拍摄处。我想起了前几年去宁夏旅游时到过的西北影视城,这里很像那个影视城的一个角落。特别是几个男生手捧酒坛子豪饮的pose,简直就是那年场景的再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影视景地过了把“演员”瘾,我们就从南麓乘缆车上了方岩山顶。方岩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自平地突兀拔起,山体平面呈矩形,四壁如削,雄奇险峻,山顶和山脚的面积相差不大,故名方岩,状如一座高耸入云的城堡。陪我们上山的本地导游给我们介绍时,只说了一个"天下粮仓",没介绍其它什么景点。来前自己也没做功课,不知该怎么走,所以只好瞎转悠。记得名称的景点有圆梦塔、广慈寺、天桥什么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印象较深的是广慈寺里的胡公祠,这里供奉的是北宋的一个官员胡则,永康本地人。他为官清正廉洁,体恤民情,颇有政绩。特别是他上书朝廷永远免去衢、婺两州的"身丁钱"并得允(婺州即今天的金华市),让两州的百姓感激涕零。他死后,家乡的百姓感他恩德,就在他曾寄读过的广慈寺旁建祠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胡公祠一开始引起我注意的,是祠前广场西端的一堵照壁。照壁的底座是灰白色的花岗岩,壁顶上覆盖着黛色筒瓦。墙体四周暗红色,中间嵌着四块矩形青石板,青石板上镌刻着八个鲜红色的草书大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字体遒劲豪放,龙飞凤舞,一看就知道是毛泽东的手迹。我不由有点好奇:这胡公何许人,能让毛泽东为他题词啊?上前查阅照壁上的小字说明,才知道毛泽东在1959年曾和当时的永康县县长有过一段关于胡则的谈话,结尾一句说的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重要啊!"照壁上的这八个字,就是根据毛泽东的这句话,再从他的手迹中选取摹刻上去的。为官清正,这是人类自有阶级以来永恒的话题。听说胡公祠是方岩山上香火最盛处,而毛泽东语录壁又让它有了更加深刻的现代思想文化内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桥是一座架在峡谷上的桥,大约有百来米吧。天桥中间是"天下粮仓"的最佳观景点。所谓"天下粮仓",就是方岩景区中特殊的丹霞地貌类型:峰丛。只见一座座呈圆筒状的山峰簇拥而立,筒壁是裸露的赤色的岩石,顶部则被葱茏的草木覆盖。来的路上,当地导游介绍这个景点时,说是习近平到此游览过,"天下粮仓"是因为他说过像粮仓而得名的。但景点指示牌上只是说"因形似粮仓,而被称为'天下粮仓'",只字未提习近平游览"赐名"之事,可见导游所说非实。不过她借名人效应宣传当地景观的良苦用心却也无可厚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说是瞎转悠,却也丘壑映绿,亭台飞红,步步是景,悦目怡心。在山顶上远眺天边绵延的青山,俯瞰脚下簇拥的峰丛,特别是寻看那藏在深谷中的火柴盒般大小的村庄,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还是挺不错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逛住宿地大陈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陈村是永康市前仓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古称荆川,自陈氏先祖陈旺迁居此处以来,已有近1100年的历史。近年来,大陈村在"百千万工程"中,以民宿旅游为突破口,创新经营模式,探索出了一条集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振兴之路,逐步形成了民宿餐饮、休闲古巷、特色街区、水田农产协同发展的的产业格局,从一个普通村落蝶变成一个网红旅游景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全村400多户人家,现有46家民宿。有80%的人从事民宿旅游及相关产业。我们住的这一家,在村子的最北端,再往北走就都是田野而不见房屋了,可以说它是处村子的"偏远之地"。这或许就是它取名"隐庐"的来由吧?我不由想起2022年也是我们这帮同学一起到安徽宣城乡村游时入住的民宿"隐心谷山庄",它的名称里也有一个"隐"字。呵呵,若是古时的巢父、五柳先生们看到他们的隐逸文化被几千年后的农夫们这样发扬光大,该作如何感想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条名叫荆川溪的水流由北而南从大陈村穿村而过。溪水清澈见底,时不时还能见许多锦鲤在水里戏耍。两岸绿树成荫,鸟鸣声声,庐舍栉比,亭台错落。东岸有一条300多米的古街道,这就是著名的"临水街"。我们从隐庐出发,转过两个弯,就到了临水街。临水街虽不长,但却蛮热闹的。靠岸边有亲水长廊,路旁有许多为游客服务的饭店和销售本地土特产品的商铺。店里的老板们看见我们,一个个都热情地打着招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临水街的南端,一座通体漆红的木结构廊桥横跨荆川溪,这就是荆川古桥。荆川桥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眼前这座是2012重建的。据说永康市仅存三座木结构的古廊桥,荆川桥就是其中之一。说是桥,它现在的主要作用已经不是"交通"的意义,而是让人们休憩、观赏的一个景点。在它边上另有一座石板桥,那才是供行人车辆来往交通用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桥细看,桥身约二十来米长,两米来宽。两旁有栏杆,往里是两排供人休憩的木凳。十六根木柱四根一排排成四列。靠里边的四对柱子上悬挂着四副楹联,黑底金字,非常醒目。虽对仗欠工,更谈不上雅致,却诙谐俚俗,涵义隽永。你看这副:"上聊天文地理;下吹鸡毛蒜皮。"一个"聊",一个"吹",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鸡毛蒜皮"对"天文地理",一俗一雅,一土一文,让人读了忍俊不禁。又用一个"吹"字施动"鸡毛蒜皮",真如有一股从乡间农舍吹来的风扑面而来。再看这一副:"有话不说闷否;无事稍坐舒哉。"本是民间的大白话,偏加上两个文言文的语气词"否、哉",强烈的反差横生出强烈的幽默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坐在这里,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树上的鸟鸣,看着晚霞背景中的绿柳白墙,犹如置身于"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图中,再和聊伴天上人间、地头床头的"吹"上一通,身心能不放松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荆川桥和刚才我们经过的亲水亭廊,同是木结构,同是朱红色,同是亭廊式,二者相距不远,和谐融洽,相映成趣,使荆川溪和临水街更显古色古香。从这里走过,会有一种穿越古今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昨天我们乘坐的大巴经过这里时,导游指着荆川桥介绍说:"从这座桥过去,那边有个网红厕所很有名的,一定要去看看。"这位导游一路上少言寡语没给我们介绍其它什么景点,却特别介绍一个厕所,我们都想:这厕所一定不同凡响,得去看看。于是我们逗留了一会,便按照导游说的方向,穿过荆川桥,沿着一条约两米宽的水泥路向西走去。一边走着还一边感叹:这年代,厕所都能成为网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没走多远,看到竖立在右手路旁的一块水泥牌上雕塑着三个黑色大字非常醒目:舜耕巷。这三个大字是行书体,边框上还雕着几个篆体小字,也是"舜耕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到"舜耕"二字,我不禁心里一动:因为我和这大陈村的村民是陈姓同宗,而舜帝则是我们华夏陈氏共同的祖先,所以对舜帝躬耕历山的事迹我自然熟记于心且对此充满敬仰之情。大陈村东面的一座山就叫历山,和"舜耕历山"中山西的历山同名,既然大自然都这么巧合,那我的大陈村的宗亲们用这个历史典故来命名景点,这不是天经地义水到渠成的事吗?这巷子一定有故事,进去看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巷口有个旧木板搭建的简易门楼,额匾上也是“舜耕巷”三个字。巷子不宽,只能供两个人并行。两边的房子大都很矮小,墙都是用不规则的粗粝石块砌成,屋顶上铺盖的都是老式瓦片,看得出都是已经闲置许多年的老屋,但明显是经过修整的。由水泥板拼铺的路面,看上去年代远不如两边的房屋久远,应该是后来修整这些房屋时铺就的。路的两旁有的地方在墙角处长着一些杂草,有的地方则是人工栽种的花草,更多的路段是生机盎然的翠竹。有的墙上还攀爬着绿色的藤蔓。这些色彩鲜艳的植物映着灰暗色的石墙,让这苍老衰落的古巷又焕发了青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本以为,这巷子里头会有什么旧时的农具啊什么的展示,或是穿过巷子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现一片田野什么的。要不,怎么叫"舜耕巷"呢?但这些都没看到,就到了巷子的尽头。尽头没有出路,而是一个弯转到了另一个巷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就这样转了几个巷子,最后来到一个更窄更短的小巷,路面是鹅卵石铺成的。一个用砖块干垒成的矮小的旧房子门口的招牌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招牌虽然很小,但"猪栏咖啡"几个字却异常醒目。"猪栏?咖啡?"这两个应该是互相排斥的词并列在一起,挑动了我们的好奇心。走上前去细看,还有一些小字广告语:"咖啡进行时"、"悠闲的咖啡时光",左下角是一杯冲泡好的卡布奇诺咖啡的图片,呵呵,挺诱人的!哟,还有几行英文呢!招牌底色是浓黑的,字是白色的,那只盛着咖啡的杯子淡蓝色,这样的色彩搭配,使整个画面给人以一种静谧、悠闲而且浪漫的感觉。在这陈旧破烂的小巷中竟生出这样的艺术效果,行啊!走,进去坐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房子的门很矮,进去得低头弯腰。一进门迎面看到的是一个很别致的咖啡桌:桌面是一扇门板,而桌脚则是两只水缸。坐在这种土里土气的桌上喝咖啡,一定能品出“土洋结合”的不同滋味。刚才看到门口的墙边摆着两只旧水缸,我还想:这巷子本就够窄了,怎么还让这东西在这里碍事呢?看到这咖啡桌才明白,原来这是店主人用来搞创意的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询问了一直微笑着站在吧台里的那位美女,得知这咖啡店的前身确是猪栏。里面的空间很小,但布置得却很有韵味:四面裸露着砖块的墙上有许多木板制成的形状大小不一的方阁,方阁里或排列着书籍,或摆放着古董似的小物件,还有一个老式收音机,一台老式唱机。咖啡座之间用拼成的旧木板隔开,给人一种怀旧感。吧台和每张咖啡桌上,摆放了一些小巧玲珑的绿植盆景。再抬头看看吧台里悬挂的咖啡目录:美式、意式、澳白、拿铁、卡布奇诺、SOE……,种类真不少呢!古老的乡村风情和时尚的咖啡文化在这里邂逅,朴素的乡土气与高雅的书卷气在这里交杯,土和洋、雅与俗、老和新、今与昔,都在这里撞个满怀,又热烈相拥,和谐地融汇成一首悠闲浪漫的现代乡村交响曲。柔和的灯光让这小小的空间充满了温馨,真想坐下来,点一杯卡布奇诺,闻着咖啡香,听着轻音乐,翻翻木阁里的书,打量打量这旧时的猪栏,回味回味儿时喂猪的情景……可是我们却没时间了——又是没有时间!只好怏怏离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猪栏咖啡的那条巷子出来,回到了我们刚才来的那条路。这里也有一块写着"舜耕巷"的路牌。看到它我们明白了:原来舜耕巷并非一条巷子,而是将这一小片闲置废弃的房屋统一加以改造利用,然后冠以同一个深蕴文化意义的名称:"舜耕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巷子里的房屋大都是空闲着的。除了刚才我们参观过的"猪栏咖啡"外,还有一些被改造成了书吧、酒吧和精品民宿。这又引出了我的问题:"舜耕",除了字面上表示的舜帝躬耕历山的事迹外,它引申出的文化含义是勤勉发奋。可民宿啊酒吧啊咖啡吧啊,都是些休闲享受之地啊。这不是"名不符实"吗?为什么要这样创意呢?稍加思索,好像明白了,如同我们刚才在"猪栏咖啡"里感受到的那样,这也是利用"反差效应"来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而且,休闲享受和勤勉发奋,虽然相互矛盾,却也相辅相成:勤勉发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休闲享受(学术上的说法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而休闲享受又必须通过勤勉发奋来实现,在勤勉发奋之后享受休闲,更能体会休闲的幸福。这不是我们老祖宗的朴素辩证法么?由此看来,"舜耕老巷"的创意,不仅迎合了城里人来此休闲放松的需求,还蕴涵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大陈村对“舜耕文化”的利用发扬还远不止于此。我们昨天乘车过了大陈村的牌坊后,就见路旁不止一处地竖立着“芋见大陈……”的标语牌,同时又见路旁田地里,成片成片地种植着芋头,便猜想这标语肯定和这芋头有关。昨晚向我们的房东打听,果然如此。原来,大陈村特产一种毛芋,呈圆筒形,个大肉细,口感鲜糯,回味甘香,他们给它起了一个颇有文化底蕴的名字:舜芋,现已是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他们围绕“舜耕”作文章,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由此衍生出舜芋、舜米、舜面等一系列农副产品品牌,还为此举办了“芋见大陈乡村音乐节”、“‘宴芋’大陈美食节”等活动。(多一句嘴:“宴芋”与“艳遇”谐音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舜耕巷出来,我就一路想着:我的这些宗亲们如此创造性地发扬传统农耕文化,舜帝老祖宗一定会倍感欣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继续往西走没多远,看见左手边的一个岔道边有一个独立的带院落的看上去有些年代的房屋,门外立有一个上书"第5空间"的石牌,这就是那个公厕了。据介绍,这个公厕是由有400多年历史的古屋改造而成的。古屋前面是一道灰色的砖砌围墙,这围墙好像是新砌的,围墙门两旁的墙根处有两个用长条石架成的石凳,还有几个石墩,上面都摆放着绿植盆景。如果不是那块石牌,如果不是我们提前打听知道了"第5 空间"这个"雅称",谁能看出这是一个公厕啊。哦,还有对面的路边立着一块水泥牌,上面写着两个行楷大字:"放空",嘿嘿,这是在为"第5空间"的雅称作诠释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了门还有风景:围墙和主屋之间隔着的是一个将水渠截流而成的长方形水池,池里还漂浮着睡莲。一个石板桥架在水池上,连接着围墙门和主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凳、盆景,小桥、流水、古宅,这些元素自然地融汇在一起,不说是公厕,你定会以为这是座古典园林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进主屋一看,哟,怎么又是自选商店啦:中间的客厅里三排货架,上面琳琅满目地陈列着各种小商品,都标注着价格,明显是让游客们自助购的。角落处还有个陈列着许多书籍的书架,书架旁摆着一张小圆桌和三张靠椅,这是让你在这地方也不忘读书呢。两边偏房才是男女厕间,而男女的标记则是门帘上的京剧脸谱,嘻嘻,这不像是以前戏台上供演员上下场的"出将"和"入相"两个门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厕间里窗明几净,整洁优雅,各种设计都很人性化。闻不到一点异味,却还有一股淡淡地兰香。而且,你一边"放空",一边还能欣赏悠扬舒缓的轻音乐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除了男女厕间,还有母婴室和"第三卫生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公厕原是人们"急急而来、忙忙而去"的不愿久留之地,在这里却变成了人们流连忘返的一道风景。在"方便"的前后你可以坐下来歇一歇,可以欣赏音乐,可以阅读,可以买东西……如此多的功能,如此美的享受,怪不得门外那块翠竹簇拥着的大石头上镌刻着"中国农村公厕改革发祥地"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你或许会问:"为什么叫'第五空间'呢?"这也是我想问的。按景点指示牌上的说明,是指家庭空间、工作空间、休闲空间和虚拟空间之外的"第五空间"。但这说法似乎有点勉强,没能让我满意。所以回来后搜了一下,但除了这个景点公厕外,没找到关于"第五空间"的解释,倒是有个"第六空间"的概念。而这又是个多元化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不同的解释。在艺术和设计领域,第六空间常被用来描述一直超越物质实体的审美和创意空间。艺术家设计师们通过他们的作品,向人们呈现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空间或场景,给人们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感受。大陈村有一个景点的名称就叫做"第六空间多功能中心",从指示牌的介绍看,它就具这样的性质(可惜我们没时间去感受)。我想,"第五空间"的创意应该源于"第六空间"的概念:如厕是人们日常的现实行为,但这个公厕让你在如厕的时候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体验和文化感受。你在其他地方如厕是在现实的空间,而在这里如厕就如介于现实和超现实(第六空间)之间,于是就生出了"第五空间"的创意。当然这只是我的瞎猜想,真正的创意来源是否这样就得问作者本人了——真希望能当面向他请教。</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随意溜达着,时时被一些意想不到的创意惊喜到:比如这个还在建设中的邻里中心,知道玻璃门上那整齐排列着的红色饰纹是什么吗?是全体村民的印章!一个印章一个不同的款式、一种不同的字体,犹如每个村民不同的面孔、不同的风格。奇葩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这个小亭子,是什么景点啊?上面写着“学士亭”,是不是还有什么人物的典故啊?都不是!这只是个公交车站而已。瞧这两位夫人,斜倚小亭边,望眼欲穿,到底是在等公交车呢,还是在等什么学士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真不知道这小小的大陈村里还有多少令人惊喜的创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听说大陈村的夜景也很漂亮,吃过晚饭,我们就相邀着去赏夜景。可能因为不是节假日,又没搞什么活动,所以街上路旁的装饰灯都没开。但在朦胧夜色笼罩着的乡村小路上漫步,却让我们其中不少人回味了当年农村插队落户的情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往回走时经过一家民宿,大门敞开着,门里有人K歌。我们不禁停下来向里张望。其实下午经过这家民宿时我就注意它了,因为它门面的布置与众不同:门上方悬挂着一个巨大的额匾,上书“三友农家”四字,门两旁一幅对联写的是:“流水古桥迎远客;松涛竹影伴知音。”这副联不但对仗工整,内容不俗,而且非常切题应景。切的自然是民宿的待客之题,应的也是周围的优雅之景:它左边百来米处,就是流水潺潺的荆川溪和那座穿越时空的荆川古桥,是客人们来这个民宿住店的必经之处;右边紧邻的一座房屋的白墙边,一丛翠竹亭亭玉立,在微风中轻轻摇摆。对联的字是刻在木板上然后挂在墙上的。额匾和对联的底色都是略暗的黄色,字色都是鲜亮的黑色,字体都是行书,色彩与字体的搭配颇具中国传统文化韵味。这时候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显得古色古香。门口坐着的一个像是店主人的人,见我们驻足观望,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并邀我们进去参观。进了门就是客厅也兼作卡拉OK厅,一左一右两面墙上挂着两幅书法作品,一幅是杨慎的《临江仙》,一幅是毛泽东的《沁园春》。右手墙边靠着一个小书架,上面摆着几本书。就是这两幅书法和这个小书架,加上门口的额匾和对联,使得这屋子的空气里便飘入了一缕墨香,梁柱间就好似缠绕着几分书卷气。这与我们所住的隐庐比,品位要高得多了。我向主人夸奖他的品味,他笑着说这都是在他的一位当中学语文老师的舅舅的指导下布置的。对联是舅舅出的,书法条幅也是舅舅写的。嚯,原来是有高人指点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主人继续介绍说,他们家是村里的第一家民宿,现在都被树为村里民宿的样板了,还被县里评为放心消费单位。来他们这里吃住的客人很多,每逢节假日,要提前一个多月预定呢。他还介绍了他们的特色菜活炖鸡和盐水鸭。我们的张国胜同学被他的介绍吸引,立即记下了这里的电话号码,说一定邀几个朋友来自驾游,就住他们三友农家了。说笑中,正在k歌的住店客人还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嗨,我们也不客气,高兴地一起嗨了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天上午去盘龙谷生态旅游区。这个景点和大陈村同在前仓镇境内,10分钟车程就到了。我们只在"盘龙湖'边的"众乐园"玩了一个多小时,也没弄清楚"众乐园"是个什么地方,看上去像是个园林式的度假村。虽然景色没什么新奇之处,但同学们在一起还是游兴盎然,到处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早早回到住处,吃过午饭就要返程了。当大巴车缓缓经过我们昨天逛过的临水街时,我想,这次最遗憾的就是行前没好好做一下大陈村的功课,不知道一个小小的普通村落竟有这么多让人惊叹的创意,又匆匆来去,落下许多精彩。以后有机会,一定邀上三两个知己,再来好好体验一下大陈的乡村慢生活:在铜院里千元一晚的"精品民宿"里住上几天,到舜耕老巷中慢慢地遛达,在土屋酒吧里来杯洋酒划划拳,在"猪圈"里品品咖啡看看书,到第六空间弄个音乐派对……哦,还有,到"第五空间"再次享受一下不一样的"放空"快感,哈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感谢风中百合等同行驴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提供的照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部分图片来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并致谢作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