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推瓦村

无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推瓦村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打隆镇,坐落在喜马拉雅北麓。它背靠蒙达岗日雪山,面朝湛蓝的普莫雍错湖,海拔高达5070米,距离拉萨约200公里,南部与不丹接壤,边界线长达25公里。这个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世界最高海拔村落",像一颗倔强的星辰,悬挂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 ——题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恍惚间勾起了我十年前五月的西藏记忆。那曲、拉萨、日喀则、吉隆……无数画面在脑海中翻涌,而最令我难忘的,仍是推瓦村的那片净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记得5月11日清晨,我们从拉萨出发,沿拉萨河、雅鲁藏布江一路西行。翻越岗巴拉山时,已是下午三点,推瓦村终于在眼前铺展开来。将车停在推瓦寺旁的水泥广场,本想在寺庙借宿,却发现寺门紧锁。正当我们一筹莫展时,一位藏族老者(后来得知是村支书)和一位二十四五岁的汉族青年(援藏驻村干部)朝我们走来。他们说今日寺庙无人,热情邀请我们去村委会住宿,还再三强调不收住宿费。这份突如其来的善意,像高原的阳光,瞬间暖了人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村部坐落在推瓦村与推瓦寺之间,距寺庙不过百多米,背后是连绵的山坡,门前的道场连着露天羊圈,羊圈之下便是普莫雍错湖。藏式风格的建筑透着质朴,石砌的墙体刻着岁月的痕迹,屋顶的装饰元素彰显着民族特色,而那面飘扬的五星红旗,更让这片高原村落多了份家国情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放下行李,我迫不及待地背着相机走向推瓦寺。寺院依山而建,紧邻湖畔,巧妙地与悬崖地形融合,错落有致。传统的藏式石木结构,厚实的墙体抵御着高寒,黄墙白壁与红顶在雪山湖水的映衬下,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我顺时针绕寺而行,每一步都仿佛踩在时光的褶皱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离开寺院,我裹紧冲锋衣,不顾高反,想爬上山顶俯瞰全村。凛冽的高原风呼啸着,吹得指尖发红,却吹不散我对这片美景的执着。驻足半山腰,推瓦村静卧在湖畔,土灰色的民居与山体浑然一体,经幡在稀薄的空气中猎猎作响。推瓦寺的白墙金顶,与蓝色的湖水、远处的库拉岗日雪山相映成趣,纯粹得让人心颤。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绿树成荫,却以一种苍凉而空旷的美,震撼着每一个灵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寒意渐浓,我奔下山坡走进村子。推瓦村同样依山而建,民居沿道路整齐排列,石砌的平顶房低矮朴实,想必是为了适应高原气候。每户都有院落,几乎每个院落的屋顶都插着五星红旗,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醒目。院落大多已关闭,我不忍打扰这份宁静,只悄悄拍下两张照片,至今仍珍藏在相册里。每次凝视,都能感受到那纯粹的自然之美和藏民质朴的生活气息,向往着那片远离喧嚣的净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回到村部时已近五点,队友们也陆续归来。女村长从储藏室拿出西红柿、白菜、辣椒、豆角等蔬菜,还有鸡蛋和牛肉,让我们自己动手做晚饭。原来这些食材都是驻村干部从浪卡子带过来的。我们忙活了一阵,摆上一桌丰盛的晚餐,虽以白开水代酒,却在热闹的氛围中吃得格外香甜。饭后我们想付晚餐费,村长却怎么也不肯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两位驻村青年干部和我们聊了聊援藏的故事,便赶最后一班车回县城了。入夜,我们围坐在女村长房间的火塘旁,听她讲述推瓦村的前世今生。她约莫二十几岁,不是本村人,留着长发,圆圆的脸上总是挂着爽朗的笑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推瓦村在60年前,就像被时间遗忘的角落,一直保持着千年的传统生活方式,几乎与世隔绝。村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游牧生活。"她顿了顿,继续说道,"西藏民主改革后,我们有了第一代'地窝子';改革开放后,住上了第二代'草坯房';2008年后,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建起了第三代'安居房'。现在村民们主要靠畜牧为生,饲养高原绵羊和牦牛。每家每户都有纺织机,男人们织牦牛线,女人们织羊毛线,做藏式服装和毛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我们村还保留着独特的公社制度呢!"她笑着说,"不分职位高低、长幼辈份,大家轮流放牛、捡牛粪,捡回来的牛粪统一分配,粮食和蔬菜也是统一采购、平均分配。全村有43户,159口人,因为高海拔缺氧,村民的平均寿命只有45到50岁。政府多次提议让我们搬迁,可大家都舍不得离开这片世代生活的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每年冬天,普莫雍措湖面结冰最厚的时候,我们会把羊群赶到湖心岛上的草场过冬。村民们用牛粪灰在湖岸到拉琼岛的路上撒出一条不足一米宽的灰路,防止羊儿滑倒。那时候,蓝冰映着蓝天,四周都是雪山,可壮观了!"她眼里闪着光,"藏语里'推瓦'是'连接、连通'的意思,传说这里是通往天堂的道路,所以推瓦村也被称为'天堂的入口'。这里背靠蒙达岗日雪山,面朝普莫雍错湖,湖面海拔5010米,面积290平方公里,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高原淡水湖。夏天,湖水清澈深邃,被雪山环抱;秋天和冬天一样冷,湖水比天空还蓝;冬天湖面封冻成蓝冰,阳光一照,泛着迷人的蓝光,可美了!欢迎你们冬天再来做客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围炉夜话结束时快十一点了,村长把我们领到会议室。五六十平方的房间里,中间是火塘,四周是藏式木沙发,上面早已铺好了干净的棉被。"这些都是民政部门配给村里的,还没用过,你们放心睡。"她说完便回房了。我们相视一笑,心里暖烘烘的。这是我们第一次在高海拔过夜,怕受冻,大家都和衣而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那一夜格外安静。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起床看日出。洗漱完毕,队长阳光把大家凑的400元钱和一封感谢信放在桌上,然后我们便悄悄离开了推瓦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如今,推瓦村的点点滴滴仍清晰地印在脑海里。那里的雪山湖水,那里的淳朴村民,还有那片离天堂最近的土地,都成了我心中最难忘的记忆。或许有一天,我会再回到那里,赴一场与冬天蓝冰的约定。</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