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三次回到下乡的地方 <p class="ql-block">下乡的日子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三个月了,给我们做饭的“老将”按规定就回去了,今后知青组的三顿饭由我们自己做。开始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两个人,再后来就每天由一个女生负责做饭。早上大米稀饭、“登面”(窝头)就咸菜,中午、晚上咸汤、登面、蒜泥咸菜,记忆里很少吃菜。我们一日三餐唯一不变的就是“登面”,登面的成分不是玉米,就是高粱,或者是高粱、玉米的混合面,记忆里好像没吃过馒头。夏收和秋收的季节劳动强度大,当地的农民大都吃酪饼,顶饥也算改善了生活,可我们不会做也没有酪饼的家伙事,再加上各种粮食的比例就是百分之十的麦子,九十的粗粮。麦子是10斤出8.5斤白面,只够喝咸汤吃饺子用的,大米也很少,只能维持早上一顿米粒很少的稀饭。当地人可以举全家之力为家中的主要成员提供细米白面,可我们就没有那个条件,因为我们十个人全是主力。</p><p class="ql-block">当然也有现在看来比较奢侈的事情,一次我们买了十几桶的盐渍大梭蟹,又买了很多葱、辣椒,放到一起腌了一段时间,“发”过来以后,每天早上都吃大梭蟹。现在觉着不太搭调,连馒头都吃不上,还能每天吃大蟹子? 当时还真是那样,因为以前的物价和现在不一样,鱼值钱,蟹子根本不值钱,腌好的蟹子一斤才一毛钱,绝对咸菜价。一次我们储备的咸菜吃光了,大家就吃酱油拌蒜泥。我一看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就借了一辆自行车,跑到靠海的下营去买了一些鱼卤腌的萝卜,也是一毛钱一斤,来回跑了百八十里路,解决了咸菜问题。</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晚上刚蒸的四十几个“登面”,一夜之间没了,大家都觉着很奇怪,村民们说可能让狗吃了。我们五个男生晚上就用一根长绳一头拴在对面厨房的门上,一头拉到睡觉的屋子里,竖起耳朵听着。半夜好像听到有东西进了厨房,把绳一拉,门关上了。我们穿上雨鞋,拿上镰刀,打着手电,到厨房一看,喝,五六只狗在吃我们的窝头一顿狂砍,跑了几只,杀死三只,血淋淋的现场把第二天早上做饭的女同学吓了一跳。正好下雨天不出工,找了一个会剥狗皮的老乡,三只狗炖了满满一大锅,满屋飘香,十个人饱餐了一顿,很多老乡也来品尝,以后也再没有丢过干粮。</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正是农业学大寨的时候,没有农忙,农闲之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过年,再也没有节假日了。秋收时间很长,等把地里所有的棉花收完,已经与冬天相接了。棉花收下来不用加工,直接送县城的棉烟麻公司。我们村距县城二十五里路,往东走出了村三四里路就上了干渠,干渠是县城通往北部的输水工程,无论是生活用水还是灌溉农作物,还是压碱种稻子,都用干渠的水,干渠也不是常年有水,只是定期的放水,我们村除了通往村外的路,都被水塘环绕,其目的就是储水,水里养着荷花,一到夏天满目绿色,荷花被点缀的分外娇艳,村庄掩映在红花绿树丛中,一幅江南水乡景致,煞是好看,那时也没有相机,也不懂浪漫,下乡几年,居然一张照片没留下。</p> 待续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azscm6" target="_blank">我在农村的那些日子</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