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星火·大队部】“礼敬圣贤之道,承习少年君子” —平城区第三十九小学走入大同府文庙举行感念师恩毕业仪式

洋甘菊

活动剪影 <p class="ql-block">  6月25日,骄阳似火,古城大同的大同府文庙内,古柏苍翠,飞檐翘角,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六年级的同学们身着传统服饰,齐聚于此,共同参与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礼敬圣贤之道,承习少年君子”感念师恩毕业仪式。这场仪式,不仅是一场毕业的告别,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古老的文庙里,为青春的远行,画上了庄重而诗意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  仪式在主持人深情而富有感染力的开场中拉开帷幕。他站在国学院的礼堂之上,声音回荡在古老的建筑之间:“礼敬圣贤之道,承习少年君子”,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呼唤,对少年成长的殷切期望。 此刻,大同府文庙,这座承载着千年儒家文化的历史建筑,成为了见证六年级同学们成长与蜕变的神圣殿堂。</p> <p class="ql-block">  感恩仪式上,同学们向老师敬感恩信,每一封信都承载着真挚的情感,每一句话都饱含着感激之情。老师们接过信,眼中闪烁着泪光,这是师生情谊的见证,是爱与被爱的温暖传递。</p> <p class="ql-block">  致辞发言环节,梁校长、教师代表朱睿老师、学生代表白一娇、家长代表梁可萱的家长依次发言。梁校长的话语如明灯,照亮了同学们前行的道路;教师代表的鼓励与期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师恩的温暖;学生代表的话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家长代表的发言,表达了家长们对孩子们的无限支持与信任。每一个发言,都充满了情感,都让这场毕业仪式更加深刻。</p> <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我们特别邀请到大同府文庙国学研究院张日华院长为孩子们做执礼官,他身着传统汉服,气质儒雅,仿佛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 。</p><p class="ql-block"> 盥洗礼中,同学们以清水净手,仿佛在洗涤心灵的尘埃,以一颗纯净之心,迎接接下来的仪式。三声鸣鼓,沉雄激越。从低沉叩问到高昂立志,为六年级拜师礼仪式拉开庄重序幕,少年们心潮澎湃。</p><p class="ql-block"> 正衣冠,“衣冠正,则心正;心正,则行正。”同学们自整衣冠,神采奕奕,仿佛在那一刻,他们真的成为了“少年君子”,带着一颗正直、善良的心,准备踏上新的征程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拜师礼上,张院长语重心长地讲述着师恩的厚重:“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同学们虔诚地行礼,一鞠躬,敬先师孔子,感其道德高深,教化万民;二鞠躬,感先师之教诲,学其智慧如海;三鞠躬,谢先师之遗德,传其仁爱礼让。每一次鞠躬,都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对师恩的感激。</p> <p class="ql-block">  文艺展示环节,五年级同学们准备的精彩节目《万里山河》,传统歌舞与古老的文庙相得益彰,仿佛让整个文庙都灵动起来。六年级的毕业诗朗诵,更是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同学们用声音诠释着对圣贤之道的理解,对少年君子之风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个环节是参观文庙建筑文化体验。同学们走进文庙,抚摸着古老的砖石,感受着文化的厚重。大成殿的庄严,祠堂的古朴,照壁的巧夺天工,每一处建筑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在张院长和文庙老师们的讲解下,同学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在这里读书、吟诗、论道的场景。文化,在那一刻,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真实。</p> <p class="ql-block">  仪式即将接近尾声,“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里,我们正衣冠,拜师礼,感恩师长,聆听寄语,欣赏表演,参观文庙。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意义,每一刻都值得我们铭记。”主持人鼓励同学们:“此去星辰大海,归来仍是少年!”毕业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希望同学们牢记圣贤之道,承习少年君子之风,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六年级感念师恩毕业仪式在大同府文庙圆满结束。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希望,从这座古老的文庙出发,踏上了新的征程。而大同府文庙,也将永远铭记这场青春的对话,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少年的成长与远行。</p> <p class="ql-block">撰稿人:陈斯洋</p><p class="ql-block">审稿人:王美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