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短暂地闯入,它们永恒地诉说》—2024级生物科学专业野外实习第三组实践有感

Jadeee

动物-昆虫篇 <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23日星期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夜色中的光之诗——昆虫灯诱小记</b></p><p class="ql-block"> 当夜晚降临,一盏温柔的灯在黑暗中亮起,宛如夜光的低语,唤醒了夜的小精灵。飞蛾,甲虫与萤火,循着光的旋律翩然而至,在灯下交织成一场静谧的盛宴。老师带领我们用专业的灯光诱捕昆虫仪器在校园内展开了昆虫的灯诱实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小孩子们也积极参与,他们捉到了很多的虫子,也认识很多很多,我们自愧不如。接下来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不断去学会识别不用昆虫的主要特征以及探索大自然的奥妙,取得进步加以培养生物素养。</p> <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24日星期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暗夜寻踪</b></p><p class="ql-block"> 夜晚风裹着草叶的窸窣,我们提着光潜入夜的秘境。手电光束切开浓稠的黑暗,惊起无数振翅的星子——金龟子甲壳泛着青铜光泽,螳螂在指节上举起镰刀,灯蛾扑向玻璃瓶中的微型月亮。蛛网上悬着露珠与羽衣。</p><p class="ql-block"> 我们像一群偷渡时光的盗梦者,用吸虫管截取夜的精魂。有人惊呼着捧住天牛的铠甲,有人为迷路的萤火虫掀开纱网。我们像一群得胜归来的将军晚捕获昆虫。</p> <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25日星期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柳园口虫吟</b></p><p class="ql-block"> 黄河水汽氤氲的湿地间,生命在翅翼与草尖上流转。蝴蝶是飘动的花瓣,在芦苇丛中时隐时现;蛾子收起沾满露水的锦缎,静静蛰伏在树皮的褶皱里。蟋蟀的琴声从腐殖土下传来,为整片滩涂打着节拍。 </p> <p class="ql-block">  我们踩着松软的泥土,看蝗虫突然弹跳时溅起细碎的光,每一片草叶背后都可能藏着甲虫的铠甲,或是蜘蛛刚织好的银网。这些微小的生灵,用不同的语言讲述着湿地的故事——有的用翅膀,有的用鸣唱,有的只是沉默地爬过一片枯叶,留下星点足迹。</p> <p class="ql-block">  学长用他丰富的知识向我们科普了相关的内容,我们听的非常认真,收获到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标本手记</b></p><p class="ql-block"> 指尖轻触羽翼的纹理,我们以科学为针,以敬畏为线,将转瞬的振翅定格为永恒。甲虫的硬鞘在标本针下折射虹光,蝴蝶的鳞翅在展翅板间舒展如初。 </p> <p class="ql-block">  小组成员密切合作,分工明确。有人整理昆虫标签,有人将蟋蟀的鸣唱封印在透明的方寸之间,大家都非常认真的在自己的工作,时光静好。</p> <p class="ql-block"> 那些曾经飞舞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继续讲述它们的故事。而我们收集的,不仅是科学的数据,更是对生命最温柔的挽留。</p> <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26日星期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刘寨虫趣</b></p><p class="ql-block"> 黄河水滋养的灌区里,生命在波光与绿意间流转。蜻蜓点水掠过如镜的湖面,蝴蝶在野花丛中翩然起舞。蟋蟀躲在田垄间吟唱,甲虫在叶片上留下闪亮的足迹。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循着虫鸣漫步,看蜜蜂在苜蓿花间忙碌,蚱蜢从脚边惊起时带出一串露珠。每一处草丛都藏着惊喜:或是蜘蛛新织的银网,或是蚂蚁排成的蜿蜒队列。这些微小的生灵,用各自的方式演绎着湿地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  在总结发言环节里,组长总结补充了昨天下午昆虫标本成,若虫的区别判断,把昨天晚上未解答的问题完成,我们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逐步得到答案。</p> 动物-鸟类篇 植物篇 <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24日星期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校园植物观察</b></p><p class="ql-block">早上9点,我们在河南大学里开展了植物学校园实习活动,在韩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先后进行了植物的分类识别与采集实践活动。</p> <p class="ql-block">  采集过程严格遵循标本制作规范:选取生长健壮、具典型特征的植株部位,木本植物采集带叶枝条(含顶芽与侧芽),草本植物尽量保留完整根系;每号标本均记录生境(如林下阴湿处、向阳坡地)、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等环境数据,并拍摄多角度植株照片存档。</p> <p class="ql-block">  识别环节采用“形态比对-工具辅助-专家确认”三级验证模式。对于形态特征模糊的物种,我们使用“形色”“花伴侣”等专业APP进行初步识别,再结合《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检索表与《河南大学校园植物志》地方文献交叉核对,最终形成包含32科58种的校园植物名录。其中,豆科紫荆(Cercis chinensis)与苏铁科苏铁(Cycas revoluta)的正确鉴别,验证了课堂所学的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形态差异理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腊叶标本的制作</b></p> <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选取了尺寸为10×5厘米的卡纸进行裁剪,并用中性笔认真标注植物名称、采集地点、日期及采集人信息,随后用棉线穿过卡纸一角,以便于悬挂展示。</p> <p class="ql-block">  接着,在植物标本的底层铺设3至5层吸水纸,将整理好的叶片正面朝上置于中央。使用剪刀修剪掉重复或冗余的部分,保留能清晰展现植物特征的叶片,确保每片叶子之间间隔2至3厘米,避免重叠。同时,兼顾叶片的正反面朝向,使其层次分明。每放置一层叶片后,再覆盖3至5层吸水纸。为便于观察重要特征,我们将带有果实或粗壮根部的标本置于上层,并盖上了标本夹的另一块夹板。</p> <p class="ql-block">  最后,用绳子将标本夹四周牢牢绑紧,力度适中,以夹板稳固、叶片不滑动为准,确保叶片被均匀压实。完成后,大家齐心协力清理了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与废料,保持了活动室的整洁与有序。</p> <p class="ql-block">注意:要将标本夹存放于阴凉干燥、避光处,温度控制在15-25℃,湿度低于60%;并且每隔几天检查一次标本,若发现霉变或虫蛀,及时更换吸水纸或驱虫剂。</p> <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25日星期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柳园口实习</b></p><p class="ql-block"> 清晨,我们满怀期待地来到河南开封柳园口黄河省级湿地公园,拉开我们野外实习的新篇章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天空中不见阳光,温度舒适。我们跟在董老师身后,听她向我们介绍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植物。从植物的形态特点到植物的经济价值,我们了解了分辨植物的方法,见识到了不同植物对生态的重要性,以及植物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在我们采集植物枝条时,老师也会向我们提供帮助,比如告诉我们采集哪些枝条更好,要不要保留植物的根等等。当我们独立地采下一株植物时,内心的喜悦是再精妙的言语也无法体现的。</p><p class="ql-block"> 到了中午,我们便带上所采的植物,怀着满怀的喜悦与满足踏上回程。</p> <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26日星期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牟山实习</b></p><p class="ql-block"> 早晨9点,我们满心欢喜地来到中牟县三刘寨引黄灌区。昨夜刚下过雨,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我们分好队,开启新一天的野外实习。</p><p class="ql-block"> 在董老师介绍植物时,我们围成一圈,努力回忆着自己知晓的知识,同时像块海绵一般吸收着老师传授出来的知识。董老师时不时向我们提出新的问题,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地借助网络工具以及寻找老师以解决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提高我们自己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中午十二点,我们才不舍地踏上回程。</p> 生态篇 <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23日星期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野外实习动员大会</b></p><p class="ql-block"> 踏上野外实习这一崭新学习征程,我们满是期待与振奋。身为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子,河大及学院老师们搭建起宝贵平台,化作理论知识与大自然间的桥梁。这不仅能帮我们夯实所学,更让我们在实践里发现问题、探寻未知,提升自我科研与实操能力。</p><p class="ql-block"> 在早上的动员会上,老师细致讲解实习目的,强调安全注意事项,清晰梳理实习内容,使我们对即将踏入的野外环境,有了最初的认知与准备,盼着在生态实践中收获成长。</p> <p class="ql-block">  关于植物学,董美芳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植物腊叶标本制作的步骤。我们学习到了标本采集时对于不同植物有特定采集要求,压制时要先折叠、修剪、展平枝叶然后换纸干燥等步骤,并且标本要形态完整、挂有含采集信息的号牌、附详细野外记录与鉴定记录。我们还学到可以利用充分利用资源如识花软件及植物志、学名查询等网络资源,助力标本鉴定与研究 。</p><p class="ql-block"> 参与相关学习,它让我们明白理论知识需通过实践操作转化,也认识到这些标本对植物研究、科普的重要性,是连接理论与自然观察的桥梁,期待在后续实践中运用所学,制作出合格标本,深入探索植物世界。</p> <p class="ql-block">  关于生态学,苏磊老师围绕生态学研究展开并呈现了生态研究知识体系与方法,涵盖以下内容:首先是生物群落调查:包含动物群落、植物群落、微生物群落的调查相关知识。其次是生态要素及过程:呈现森林水文过程,还从水、土、气、生维度,展示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研究内容。最后是植物功能性状涉及植物生物量分配、碳氮磷含量等功能性状观测,用于深入了解植物生态适应与功能 。整体是生态学研究中生物群落、生态要素及植物功能等方面的知识体系与研究方法介绍,有助于探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动态变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实验田实践学习</b></p><p class="ql-block"> 午后的实验田像被阳光浸过的绿绸缎,各色草本在风里摇着脑袋,丁怯生生探着来往的新客。我们跟着老师踏入这片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实验田,解锁土地生态的秘密。</p><p class="ql-block"> 老师首先为我们讲解了一下试验田的生态植被,原来实验田便是个微型生态王国。稗草是“霸道邻居”,抢水抢光;狗尾草弯着毛茸茸的腰,专挑边角生长……听着它们的“生存故事”,才发现每株草都有自己的“生态剧本”。</p> <p class="ql-block">  接着在苏方龙老师等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陆续进行了简易取土,测量土壤溶度,用样方测量土壤相关性质等实践,叩问土地的呼吸,握住土钻的刹那,金属凉意裹着土腥味袭来。老师示范“垂直下压,匀速旋转”,可我的土钻总跟土地“闹脾气”——不是歪向一边,就是卡进草根里。终于取出完整土样时,褐色泥土裹着细根,像土地递来的“信封”,藏着养分的密码。</p> <p class="ql-block">  至于测量土壤溶度,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只是进行了简易的土壤取样,后续再在老师们的接力下来解码隐形的养分。经行土壤取样时,需轻轻拨走野草,露出泥土的脸,把银环稳稳放在土上,红锤往下敲,“咚咚”声里,环刀咬进土层,吞住一截土芯。用绿柄小刀,把环刀外的泥絮刮掉,让土柱整整齐齐,像被精心裁过。这下,土壤里藏的溶度秘密,就被锁进这小圆筒里啦~</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通过样方测量来给植物“算户口”,划定1m²样方,像给植物圈出“体检室”。</p><p class="ql-block">物种数:车前草和马齿苋偷偷“手拉手”,数着数着就辨不清边界;</p><p class="ql-block">株高:得蹲成和草平行的角度,让标尺乖乖贴紧茎秆;</p><p class="ql-block">盖度:用目光丈量“绿色占领区”,才发现每片叶子都在争阳光的宠爱。</p><p class="ql-block"> 每一步都像和植物“捉迷藏”,稍不专注,就错过一株小草的生长姿态。</p> <p class="ql-block">  这次午后的实践,让课本里的“生态调查”活成了具象的故事。土钻的阻力教我们耐心,样方的误差让我们明白:科学是和细节的“死磕”。土地从不沉默,只是需要我们俯下身,用工具当耳朵,用眼睛当翻译。</p><p class="ql-block"> 暮色爬上田埂时,我们带着沾土的仪器返程。风里的草香更浓了——那是土地给认真者的礼物。原来所谓科研,不过是带着敬畏,倾听泥土与草木的絮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25日星期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柳园口实习</b></p><p class="ql-block"> 早上八点半到达河南开封柳园口黄河省级湿地公园进行野外实习活动。让我们能够直接与环境接触,更好的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融合。</p> <p class="ql-block">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苗仁辉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概念,我们学习到湿地生态系统是地表过湿或常年积水、生长湿地植物的特殊生态系统,兼具水域与陆地生态系统特点。</p> <p class="ql-block">  柳园口湿地也让我们直观理解湿地与人类的关联。它是黄河生态廊道重要一环,见证黄河生态脉动,为周边提供生态保障,也成为科研、科普与休闲去处。但同时,它也面临生态压力,如水质维护、生物栖息地保护等。</p><p class="ql-block"> 此次学习,让我们深知湿地生态保护的关键。保护柳园口湿地,就是守护黄河生态、守护生物家园,更是守护人类自身的生态福祉。未来,应持续关注、参与湿地保护,让湿地生态之美永续,为生态河南、美丽中国添彩 。 </p> <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26日星期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牟山实习</b></p><p class="ql-block"> 晨露未散时,我们奔赴中牟县三刘寨引黄灌区调蓄工程。九点的阳光刚吻上湖面,我们在苏方龙等老师的指导下,一场生态探索之旅,悄然启幕。踏入中牟县三刘寨引黄灌区调蓄工程区域,水波轻晃。老师说,这里是“人工与自然的协奏”——调蓄工程串起湿地脉络,让水的韵律,滋养着岸上的生态拼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沿着湖边步道,看着岸边布满的芦苇与香蒲,苏老师带领着我们拆解群落演化密码。</p><p class="ql-block">先锋种:像湿地里的“拓荒者”,最先扎根贫瘠,为后来者铺路;</p><p class="ql-block">建群种:站稳脚跟,撑起群落骨架;</p><p class="ql-block">常见种:填充缝隙,让生态更丰满;</p><p class="ql-block">优势种:凭借实力,成为群落“主角”。</p><p class="ql-block"> 抬头看草,才懂每株都是演化的“剧中人”。</p> <p class="ql-block">  在沿固定路线讲解实习中,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未经人工种植的植物偏偏长势喜人。而人工种植的植物反而差强人意,只有依靠人为干预才能适应环境而成长。就像满岸的芦苇与香蒲,未经人类种植,却独占一方。人工生态系统里,人类是“操盘手”。真切感受到:生态平衡,藏在一次次“干预”与“放手”的博弈里。</p> <p class="ql-block">  在沿路路线上,苏老师讲解随着山的海拔高度升高大致依次会出现草本,灌木,乔木,草本等植被类型。这便是环境梯度中生命的“选择学”。同一方土地,温度、水分稍变,植物便换了“面孔”——草地渐成灌木丛,乔木与灌木偶有“同款”。降雨频率、降水量,像无形的手,拨动着生态演替的弦。</p> <p class="ql-block">  正午12点半,阳光漫过芦苇荡。这趟湿地行,让课本上的“生态理论”活成了眼前的草、水、树。苏方龙老师的讲解,拨开生态迷雾:原来人工与自然并非对立,而是在互动中寻平衡;群落演化不是抽象概念,是每株植物的生存奋斗;环境梯度里,藏着生命对世界的千万种适配。</p><p class="ql-block"> 返程路上,湿地的风仍拂过车窗。生态之美,不在远观,而在俯身触摸的瞬间——这半日,我们接住了自然抛来的“生态拼图”,也懂了守护它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