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65年5月的井冈山,仿佛被岁月的聚光灯所照亮,熠熠生辉。毛泽东重上这片革命圣土,一句“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穿越时空的隧道,如黄钟大吕,在人们的心间久久回荡,唤醒那些被岁月尘封却依然炽热的记忆,也让我们对井冈山精神的探寻,有了更为深沉的指引。</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追寻先辈足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初临井冈山,群山环抱,翠影连绵,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气息,仿若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卷。但当你用心去聆听,便能听到历史的足音在这片土地上回响。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那一间间古朴的房屋、一条条狭窄的石板路,似乎都在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 走进茅坪八角楼,那是一座典型的湘赣民居,青瓦木墙,质朴无华。屋内陈设简单,一张木桌、几条长凳、一盏陈旧的油灯。当年,毛泽东就在这昏暗的灯光下,奋笔疾书,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他在字里行间剖析着中国革命的形势,探索着革命的道路,那闪烁的灯芯,不仅照亮了狭小的房间,更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方向。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物资极度匮乏,连照明的灯油都十分稀缺,可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下,毛泽东以坚定的信念和深邃的思考,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独特的道路。他不顾一天的劳累与危险,在微弱的灯光下,蘸着墨汁,书写着对革命的执着与希望,那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洞察,对人民幸福的殷切期盼。</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感悟胜利的呐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登上黄洋界,山风呼啸,松涛阵阵。极目远眺,山峦起伏,云海翻腾,那磅礴的气势让人不禁心潮澎湃。这里,是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的发生地。1928年8月30日,国民党湘军和赣军趁毛泽东率红军主力前往湘南迎还红军大队,井冈山根据地兵力空虚之际,纠集四个团的兵力,分两路向黄洋界哨口进犯。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红军只有两个连,兵力悬殊,形势岌岌可危。然而,红军战士们毫不畏惧,他们与当地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凭借着黄洋界的险要地形,构筑工事,严阵以待。</p><p class="ql-block"> 战斗打响,枪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了整个山谷。红军战士们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关键时刻,红军把仅有的一门迫击炮抬上了黄洋界,虽然只有三发炮弹,但其中一发正好落在敌人的指挥所附近,敌军误以为红军主力回山,吓得魂飞魄散,连夜仓皇逃窜。“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的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这场战斗的胜利场景。站在黄洋界上,仿佛能看到当年红军战士们英勇奋战的身影,听到他们那震彻山谷的呐喊声。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对革命的忠诚,以少胜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精神力量的胜利,它彰显了井冈山军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重塑革命力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沿着历史的脉络回溯,来到永新县三湾村,这里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三湾改编的发生地。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这里,面对部队在战斗中伤亡、失散严重,士气低落,组织混乱等问题,毛泽东果断地对部队进行了改编。</p><p class="ql-block"> 在枫树坪下,毛泽东向全体官兵发表讲话,他鼓舞着大家的士气,指出革命的道路虽然艰难,但前途是光明的。随后,部队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精简了部队机构,提高了作战效率;把党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立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部队有了坚强的核心;还在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在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公开,士兵有了参与部队管理的权利,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湾改编后,部队的面貌焕然一新,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这一伟大创举,为中国共产党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三湾村,看着那些古老的建筑,想象着当年的场景,能深刻感受到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非凡智慧,他在困境中为革命找到了新的生机与希望。</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聆听岁月的回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在井冈山的村落里,与一位位朴实的老表交谈,他们口中的故事,让那段历史变得更加鲜活。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回忆起小时候听长辈们讲述红军的故事,眼中闪烁着光芒。他说,当年红军来到井冈山,与老百姓亲如一家。他们帮着农民耕地、挑水、收割庄稼,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红军战士们说话和气,买卖公平,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拥护。</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一位红军战士不小心损坏了老乡家的一个瓦罐,他硬是用自己节省下来的津贴赔偿给老乡,老乡怎么也不肯收,战士却坚持要给,说这是红军的纪律。还有在物资匮乏的时期,红军战士们自己忍饥挨饿,却把仅有的粮食分给贫苦的百姓。老百姓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把红军当作自己的亲人,自发地为红军送情报、做军鞋、送子女参加红军。老人感慨地说:“那时候,红军和老百姓就是一条心,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正是因为这样,革命才会胜利啊!”这些质朴的话语,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井冈山时期军民鱼水情深的深厚情谊,也明白了人民群众是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跨越时空的火炬</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从井冈山的山水间走过,从历史的记忆中走出,毛泽东那句“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的叮嘱,显得愈发沉重而深刻。井冈山精神,是坚定执着追理想的信念,是实事求是闯新路的智慧,是艰苦奋斗攻难关的意志,是依靠群众求胜利的情怀。它诞生于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年代,却跨越时空,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有着深远的启示和指引。</p><p class="ql-block"> 在新时代,我们或许不再面临枪林弹雨的生死考验,不再经历缺衣少食的艰难困苦,但我们依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会有迷茫和挫折;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会有矛盾和问题。此时,我们需要从井冈山精神中汲取力量,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创新。我们要像当年的红军战士一样,实事求是,立足实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更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p><p class="ql-block"> 井冈山,这座革命的摇篮,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孕育着伟大的精神。那星星之火,虽已成为燎原之势,但它所散发的光芒,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铭记井冈山精神,让它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因为,这跨越时空的精神火炬,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