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653篇文章</b></p> <p class="ql-block">成语典故:“家有敝帚,享之千金”</p> <p class="ql-block">【释义】敝帚:破旧的扫帚。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看得非常贵重。</p> <p class="ql-block">【出处】汉、刘珍《东观汉记、光武帝纪》</p> <p class="ql-block">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却因改革失败,导致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刘秀,作为汉室宗亲,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在这场乱世中崛起。他打着“复高祖之业”的旗号,广纳贤才,历经多年南征北战,成功击败众多对手,于公元25年重建汉朝政权,史称东汉,刘秀即光武帝。然而,天下并未就此太平,公孙述在蜀地割据称帝,国号成家,其势力范围涵盖益州大部分地区,成为东汉政权的心腹大患。</p> <p class="ql-block">为了实现全国的统一,刘秀决定对公孙述展开征讨。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刘秀派遣大司马吴汉与征南大将军岑彭率领大军西进。岑彭作战勇猛且谋略过人,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数城,迅速逼近成都。公孙述大为惊恐,深知岑彭的军事才能对自己构成巨大威胁,于是暗中派出刺客,趁岑彭不备将其刺杀。岑彭的死讯传来,汉军悲痛万分,但这也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吴汉接过指挥权,他整顿军队,加速推进,很快兵临成都城下。</p> <p class="ql-block">公孙述匆忙出城应战,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公孙述虽奋力抵抗,但终究不是吴汉的对手,在激战中身负重伤,当夜便不治身亡。第二天,公孙述的部将延岑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打开城门,向汉军投降。</p> <p class="ql-block">然而,吴汉在攻入成都后,却做出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行为。他不仅下令诛杀公孙述的妻子儿女,将其首级传送回洛阳邀功,还放纵士兵在城中烧杀抢掠。一时间,成都城内火光冲天,哭声震天,百姓们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许多无辜的百姓惨遭杀害,家中财物被洗劫一空,多年积累的财富和文化遗产毁于一旦。原本繁华的成都城,瞬间变成了一座人间炼狱。</p> <p class="ql-block">刘秀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惊和愤怒。当时东汉初建,天下尚未完全平定,民心向背对于政权的稳定至关重要。刘秀深知,若军队在攻下城池后纵兵劫掠,会让百姓遭受苦难,从而失去百姓对东汉政权的支持与信任。正如孟子所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一旦百姓对军队的暴行感到愤怒和不满,可能会引发民变,或者使得其他割据势力有可乘之机,煽动百姓反抗,进而威胁到东汉政权的稳固,甚至可能引发新的战乱。于是,刘秀立刻下诏严厉谴责吴汉的副将刘禹:“城降之后,城中婴儿老母数以万计,你们一旦放兵纵火、烧杀抢掠,听到这些事都让人感到心酸悲痛。即便是普通人家中的一把破扫帚,他们也会当作价值千金的宝贝来珍惜,你们怎么能如此残忍地对待这些无辜的百姓呢?”刘秀以“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作比喻,深刻地指出百姓对于自己的财物,哪怕再破旧也极为珍视,军队不应肆意掠夺。这与《管子》中“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不谋而合,他希望将领们能够明白,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统一天下、安定百姓,而不是制造杀戮和混乱。这番话既体现了刘秀作为统治者的高瞻远瞩和仁爱之心,也蕴含着深刻的为人处世哲理:懂得珍惜已有的成果,尊重他人的所有,避免因盲目冒进或贪婪而得不偿失。</p> <p class="ql-block">这一典故,不仅展现了刘秀的政治智慧,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从个人情感的细微之处,到社会文化的宏大图景,其影响力贯穿古今,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物品,在外人眼中或许破旧不堪、毫无价值,可在自己心里却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或许是儿时陪伴自己无数日夜的布娃娃,它的毛发早已凌乱,身上还打着补丁,但每次看到它,童年的温馨回忆便如潮水般涌来;又或许是爷爷留下的那支旧钢笔,笔尖不再顺滑,笔身也有了岁月的划痕,却承载着对爷爷的思念与家族的记忆。这些“敝帚”,是情感的寄托,是过往生活的见证。正如泰戈尔所说“我们把世界看错,反说它欺骗了我们”,当我们珍视这些承载情感的物品时,也是在对抗时光的流逝与记忆的模糊 。</p> <p class="ql-block">东汉光武帝刘秀在痛斥吴汉纵兵劫掠时,掷地有声地以“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作喻,揭示了人类文明中一个永恒的命题:那些看似破旧的事物,往往承载着超越物质的珍贵价值。这印证了刘秀对物我情感联结的深刻洞察。心理学的“自我延伸理论”为这句古老成语提供了科学注脚:当物品深度参与人生重要时刻,大脑会将其纳入“自我”范畴。这让人想起刘秀以破扫帚比喻百姓珍视之物,每个人生命中的那把“破扫帚”,或许不再完美,却固执地占据心灵一角。它印证了刘秀千年前的洞察:我们珍藏的从来不是物件本身,而是附着其上不可复刻的时光。这些被视若珍宝的旧物,既是对抗遗忘的锚点,更是文明传承的纽带,让“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的智慧,在岁月长河中持续闪耀。</p> <p class="ql-block">东汉建武十一年,刘秀听闻吴汉纵兵劫掠成都,百姓家财尽毁,怒不可遏地以“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斥责部下:一把破旧扫帚在寻常人家眼中,亦如千金珍宝般不容侵犯!这番怒斥背后,藏着颠扑不破的真理——旧物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岁月为其注入了无可替代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试想那件穿了十年的粗布棉袄,补丁层层叠叠,布料早已褪色发皱,却始终被主人视若珍宝。它贴着皮肤抵御过无数寒冬,吸收过劳作时的汗水,见证过成家立业的重要时刻。每一道褶皱都裹着故事,每一处线头都系着回忆。心理学“情感依附理论”指出,深度参与生活的物品会与记忆、情感紧密捆绑,成为“自我”的延伸。那件棉袄早已超越御寒功能,化作承载半生经历的时光胶囊,这份情感联结,让它在主人心中重若千钧。</p> <p class="ql-block">扫帚虽贱,在百姓生活中却承载着同样的分量。它日复一日扫过农家小院,拂去灶台烟火,陪伴一家人春种秋收。竹枝磨损的裂痕里,刻着岁月的纹路;挥动扫帚的轨迹中,藏着生活的节奏。当士兵粗暴夺走这把“敝帚”,抢夺的不仅是工具,更是割裂了主人与生活的情感纽带。正如杜甫笔下“堂前扑枣任西邻”的宽容,源于对贫苦者珍视之物的共情——越是平凡之物,越可能是普通人对抗生活的底气,是维系尊严的最后防线。</p> <p class="ql-block">刘秀以扫帚作喻,直指民心向背的关键:践踏百姓珍视之物,等同于触碰情感逆鳞。历史反复印证这一真理:明末义军进城后纵容劫掠,民心瞬间溃散;而红军长征时“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物必还的铁律,正是对百姓情感的珍视,才换来“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的鱼水深情。旧物或许不值钱,但承载的情感却千金难换,抢夺行为引发的不仅是财物损失之痛,更是对生命记忆的撕裂。</p> <p class="ql-block">从战场到生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的智慧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辉。它告诫我们:尊重百姓珍视的旧物,就是守护人心最柔软的角落。那些磨破的衣衫、老旧的农具,都是时光馈赠的情感信物,是平凡生活中最珍贵的“千金敝帚”。唯有读懂这份情感重量,方能理解民心,守护安宁。</p> <p class="ql-block">从“敝帚千金”看民心之道,东汉刘秀斥责吴汉纵兵劫掠时,以“家有敝帚,享之千金”警示世人:远处可见的扫帚虽沾满尘垢、价值低廉,却因每日清扫庭院、维系生活而成为百姓心头珍宝;而肉眼难辨的一针一线,虽细微如尘,却同样是织布裁衣、维持生计的必需。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物件,或大或小,都深深嵌入百姓的生活肌理。</p> <p class="ql-block">刘秀这番训诫,道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朴素真理:再小的物件,都是百姓安身立命的根基。若连一针一线都肆意侵占,势必撕裂民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对百姓尊严的敬畏。唯有守住不占分毫的底线,才能赢得真心拥护,让每一项事业都扎根于深厚的群众土壤。</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6月26日(星期四)</p> <p class="ql-block">作品创作地点:中国广州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