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早就慕名南京博物院,这次到江苏旅游,终于可以如願以偿了!2025年4月16日早八点就赶到,滿以为可以争个先<span style="font-size:18px;">,确</span>早已人潮涌动,长队如龙。还未入内就有点按耐不住、迫不及待地想一飽眼褔。</p> <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21号,其东为中山门,西临明故宫遗址。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并称中国三大博物馆。其前身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2年,馆藏文物433265件/套,珍贵文物222973件/套,<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宝级文物和国家一级文物有二千件以上,</span>珍贵文物数量居中国第二,仅次于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和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占地13万余平方米,为“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其中尤以历史、特展、艺术三館最为精华!</p> <p class="ql-block">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京博物院大殿,始建于1936年。由民国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经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为区别于中山东路上其他几幢明清式建筑,採用仿辽代宫殿式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屋顶为</span>最高等级的九开间庑殿顶,屋面以赭色琉璃瓦为主、黄瓦剪边,鸱吻有力,脊兽灵动。<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span>屋面坡度平缓,立面上的柱子从中心往两边逐渐加高,使檐部缓缓翘起,不仅给人轻快腾飞之感,减弱了大屋顶的沉重感,同时也扩大了屋子内部的空间,更好地满足展览陈列空间的规整需求。其内部装飾既豪华大气,又端庄严肃穆,尤以仿辽代奉国寺藻井最为精美!因此,这座大殿本身就是一座国家级的文物,是南京博物院块头最大的珍宝。</p><p class="ql-block"> 大殿的匾额“南京博物院”是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中国现当代书坛巨擘沙孟海所题。</p> <p class="ql-block"> 下面先介绍镇院之宝。</p><p class="ql-block"> 2007年,经过专家甄选和市民投票,共评出18件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1、新石器时代透雕人兽鸟玉饰件,1991年出土于昆山市赵陵山。该玉饰件距今约5000年,是迄今出土最早的人兽鸟图案透雕精品,为良渚文化玉器之珍典。该玉饰件系透闪石软玉制成,呈白色略带绿斑。主体是一个蹲踞抬手的侧身人像。在戴羽冠的人脸一侧,有一头上尾下、前后肢与羽冠相接的走兽。其顶端系一浮雕小鸟。</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館二展厅看到。</p> <p class="ql-block"> 2、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琢玉工艺的一件代表作品,1982年出土于常州武进寺墩遗址4号墓。</p><p class="ql-block"> 玉琮高7.2厘米、边宽8.5~8.3厘米、内孔径6.1厘米。玉琮系透闪石软玉制成,呈乳白色,隐现翠绿、赭红斑纹。造型为矮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孔为两面对钻而成,琢磨光滑。上下两节各饰造型不同的神人、神兽面纹。上节是人面纹,下节是兽面纹。</p><p class="ql-block"> 玉琮展示了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为研究当时的工艺水平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其独特的纹饰也表现了约4500年前江苏先民精湛的制玉技术。</p><p class="ql-block"> 历史馆二展厅看到。</p> <p class="ql-block"> 3、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又名陈璋圆壶,为战国中期的容酒器,1982年2月10日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穆店乡马湖村南窑庄窖藏。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 壶通高24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22.2厘米,圈足径13.8厘米,重6250克,由器身和肩与腹上的网套组成。器身作侈口,长颈,圆腹,圈足。此器口沿刻有记录壶的容量的铭文。圈足外刻有“陈璋伐匽(燕)之获”的字样,反映了公元前315年齐国与燕国的战争。</p><p class="ql-block"> 该壶珍贵之处在于造型别致,器形优美自然,制作工艺精美绝伦,以长龙、梅花钉构成三层网络立体镂空网套装饰的青铜壶,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span>。壶身外面以铜丝网套作装饰,网套分上下两半部,上部连接于壶身肩部,下部起于圈足座缘,上下于壶腹部套合,套合处以一道横箍为饰。网套为立体镂空的三层网络结构,由蜷曲起伏的长龙上下左右盘用,头尾交错,彼此纠结相连而成,两龙蜷曲交接处又用梅花钉连接,梅花钉贯通内外三层网络。网套上半部有长龙四十八条,每条起伏蜷曲三次,梅花钉为四十八竖行,每行三枚,其一百四十四枚;下半部亦有长龙四十八条,每条起伏蜷曲九次,梅花钉亦为四十八坚行,每行九枚,共四百三十二枚,浇铸工艺十分复杂。网套两半部接合处的横箍上,又装饰错金的流云纹,以及相间排列的普面衔环和立兽竖环耳各四个,立善为虎形,通体错金银饰。</p><p class="ql-block"> 历史馆二展厅看到。</p> <p class="ql-block"> 4、西汉金兽,是汉代金器制作工艺代表作品,国宝级文物,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金兽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中国考古发现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金兽</span>呈豹形,蜷伏状,头枕伏于前腿之上,颈部戴三轮项圈,头顶有一环纽,通体锤饰圆形斑纹,空腹、厚壁,浇铸成形。<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捶击工艺这两种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span>根据外形特征,推测金兽的铸造时代大约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p><p class="ql-block"> 在特展館看到。</p> <p class="ql-block">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与西汉金兽都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出土时,西汉金兽盖在铜壶上,铜壶内贮有金币金锭,取下西汉金兽时,有几块马蹄金还嵌在西汉金兽底部的凹陷处。如今二者都成了南博的镇院之宝了!</p> <p class="ql-block"> 5、东汉银缕玉衣,1969年出土于徐州土山一号汉墓,全长170厘米,从头到脚由头罩、上衣、裤子、手套和鞋五部分组成。整件玉衣由2600余块精心磨制的玉片和800克银丝巧妙编缀而成,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银缕玉衣。 </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館三展厅看到。</p> <p class="ql-block"> 6、东汉广陵王玺金印,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第九子刘荆所用之印,1981年2月24日出土于江苏省邗江县甘泉山2号墓。印为纯金铸成,印面呈方形,上立龟钮,印面阴刻篆文“广陵王玺”四字,在龟背上铸有六角形图案的龟背纹。金印边长2.372厘米、宽2.375厘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3.066厘米</span>,重122.87克。</p><p class="ql-block"> 广陵王玺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枚汉代诸侯王金印,其尺寸、重量、花纹、雕法和字体与“汉委奴国王”金印如出一辙,证明了日本福冈县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是汉王朝所赐,是研究中日交往史的重要物证,对研究汉代诸侯王的身份和权力结构也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可惜没有看到!</p> <p class="ql-block"> 7、东汉错银铜牛灯是东汉青铜器,1980年出土于扬州市邗江区甘泉2号东汉墓。</p><p class="ql-block"> 灯通高46.2厘米,身长36.4厘米,全器作牛驮灯盏造型,分为灯座、灯盏、烟道三部分,灯座的牛俯首站立,体形肥硕。灯盏安在牛背正中的圆形座基上,有两片可转动的菱格镂孔灯罩,可双透光。灯罩镶入圆形灯盘边缘的凹槽中,灯盘有短把,点燃蜡烛后可以转动灯罩以调节光照的角度。</p><p class="ql-block"> 全灯设计绝妙,在牛首上连一弯管与灯体相接,是烟道又是灯把手,一举两得。牛体与灯体也相连,牛腹中空,可存水溶烟。巧用铜银二种不同材质的色泽,形成颜色的完美搭配。整体纹饰运用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图案为底,饰以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图案,线条流畅,飘逸潇洒,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館三展厅看到。</p> <p class="ql-block"> 8、东汉鎏金镶嵌兽形砚盒,长25厘米,宽14.8厘米,高10.2厘米。1969年出土于江苏徐州东汉土山汉墓中。砚盒整体以铜铸成一神兽,形似一只匍匐爬行的蟾蜍。头生双角,身添羽翼,张牙瞪眸,四足蹲伏。盒身以神兽上下颚交接处为界,分为砚盖和砚身两部分,上部为盖,包括从头部的上颔、背、及尾部;下部为底座,包括从头部的下颔,腹及腹下四足。并以子母口相合。打开盒盖,里面置有一石砚和一磨砚的小圆石,出土时,石砚表面尚留有墨痕,证明其为墓主人生前使用的实用砚,而非陈设品或明器。</p><p class="ql-block"> 砚盒整体设计精巧,神兽背部中心饰有一小圆钮,可系绳,便于提揭开启,而其面部咧嘴露齿、下颌前伸,被巧妙地设计成贮水的墨池,将功能性与艺术性恰当融合。</p><p class="ql-block"> 盒身表面则以鎏金银工艺满饰全身,出土时金银色泽光亮均匀,虽在地下已历近两千年而不褪色。除鎏金银工艺外,盒身还均匀镶嵌绿松石、青金石、玛瑙等各类宝石。器表纹饰交相辉映,是汉代鎏金银与镶嵌工艺的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 可惜未睹真容!</p> <p class="ql-block"> 9、西晋青釉神兽尊,国宝级文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span>为浙江越窑产品,1976年出土自江苏宜兴周处家族墓。</p><p class="ql-block"> 西晋青釉神兽尊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16厘米,造型为盘口,短颈,斜肩,长圆腹,平底稍向内凹,肩与腹之间两侧各有三只横系。腹壁浮雕神兽一只,头部双眼突出,口内含珠,颈下有胡须,体饰四爪、双翼、脊毛和尾,雕刻生动,制作较精。遍体内外施青釉,棕色胎。器底外部刻有“东州”二字。</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館三展厅看到。</p> <p class="ql-block"> 10、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是南朝模印砖画,1960年出土于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它的出土,填补了六朝绘画稀有传世真迹的空白,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p class="ql-block"> 砖画由648块长方形青砖拼镶而成,分为两幅左右两部分对称安置于墓室两壁。南墓壁描绘的是嵇康、阮籍、山涛、王戎的画像,高78厘米,长242.5厘米;北墓壁描绘的则是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的画像,高78厘米,长241.5厘米,8个人席地而坐,以不同姿态体现了每个人的不同特点。</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館三展厅看到。</p> <p class="ql-block"> 11、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明代陶瓷器,1957年3月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响龙山明代墓葬。<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现存唯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国宝级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 梅瓶口径6.4厘米,足径13.5厘米,瓶高35.8厘米,腹深35.3厘米,通高41.6厘米,最大腹径68.4 厘米,瓶浅足沙底,盖成铎形,釉质细腻,釉里红发色欠佳,窑变黑色,瓶身装饰有七组图案组成,颈上蕉叶纹,肩部纹饰三道(如意云、卷草、缠枝菊花),正中以岁寒三友(松、竹、梅)图为主题,夹饰芭蕉、山石,花卉。其下绘波涛海水纹,胫部仰莲一周。</p><p class="ql-block"> 在特展館看到了。</p> <p class="ql-block"> 12、明代金蝉玉叶(金枝玉叶),1954年出土于苏州五峰山博士坞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一只形神毕肖、金光闪耀的蝉,栖憩在玉叶上。它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好似在奏鸣,透明的玉叶托着它。金蝉蝉翼左右各两:外翼长1.7厘米,宽约0.8厘米,厚仅0.2毫米,表现了蝉翼轻而薄的特点,蝉足简化为三对,一对前足翘起,一对后足微微抬起。整个蝉体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经鉴定,金蝉含金量很高,成色达到95%。玉叶则长5.2厘米、宽约3.2厘米,系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心琢磨而成,晶莹润泽、温柔细腻。叶片打磨细薄呈凹弧状,仅厚约0.2厘米,分为八瓣。有主脉一根,两边各有支脉四根,叶片正面的叶脉琢成弧曲的凹槽,背面的叶脉相应磋成凸棱,使叶片极具真实感,整片叶子的边缘磋磨得圆润光滑。</p><p class="ql-block"> 金蝉玉叶的制作技术十分复杂。金蝉采用了压模铸范、薄叶延展、錾刻、焊接等工艺。玉叶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等多种琢玉工艺,抛光细腻,薄胎圆润,琢工精致,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整个画面构思奇巧,动静结合,妙趣横生,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金蝉玉叶出土位置在墓主人的头部,同时出土的还有银笄二件、金银嵌宝玉插花四件,证明这件物品是贵族女子头上的发簪。蝉又称“知了”,“知”谐音“枝”,“金蝉玉叶”也就为“金枝玉叶”。 中国古代对女子的最高赞美莫过于“金枝玉叶”。南京博物院所藏的这件金蝉玉叶,可谓是15世纪下半叶明代中期的杰作,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的一件。</p><p class="ql-block"> 也是在特展館看到的。</p> <p class="ql-block"> 13、明代鎏金喇嘛塔于1956年在南京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被发现。这座佛塔通高32.7厘米,宽19.3厘米,比例协调,结构精巧。其形状类似倒扣的钵,因此又称覆钵式塔。塔身是覆钵式的金刚宝座塔中国仅有五台山圆照寺和云南昆明官渡妙湛寺两座,而像南京弘觉寺塔地宫中出土的“迷你”金刚宝座塔仅此一座,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是一个高十六厘米的须弥宝座,正面刻有二力士像,右刻双狮戏球,左刻双鹿斗角,后刻云龙。塔座下枋刻有题记:“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背面则是“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记录了喇嘛塔的供养者和捐制者。塔身有四个壶门,塔内放置有释迦、韦陀佛像等。塔刹由相轮、十三天、宝盖、宝珠等组成,显得庄严而神秘。</p><p class="ql-block"> 可惜未睹真容!</p> <p class="ql-block"> 14、明青花寿山福海纹三足炉为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官窑烧制的鼎式炉,高58厘米、口径37.6厘米,仿青铜鼎造型,设蹄形三足与“S”形双耳,胎体厚重,通体以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寿山福海纹(海水江崖纹),<span style="font-size:18px;">寓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江山永固”。</span>青花发色浓艳,蓝白对比强烈,海浪纹理呈现"卷起千堆雪"的动态视觉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永乐青花寿山福海纹三足炉”当时烧造了三件,但传世仅两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故宫的所藏一耳有缺,完整的仅南博这件,因此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在特展館看到。</p> <p class="ql-block"> 15、《坤舆万国全图》是中文版世界地图,明万历三十年(1602)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绘制,刻本已失传,现仅存万历三十六年 (1608)宫廷彩色摹绘本。图面由主图、附图、说明文字组成。主图是椭圆形世界地圏,涵盖五大洲、四大洋以及赤道、昼长线、昼短线、极圏、南北极等地理信息,9艘船只和鲸、海狮、犀牛等23 头动物散布其中;附国在主国四周,包括九重天图、天地仪图、日食图等8幅天文地理国;说明文字是对地名、主图、附图的解释和利玛窦本人及他人所作的序文题跋。</p><p class="ql-block"> 《坤舆万国全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模式,是中西方地理观念碰撞交融的标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p><p class="ql-block"> 在特展館看到。</p> <p class="ql-block"> 16、《杂花图卷》是明代画家徐渭的代表作,是南京博物院18件镇馆之宝中唯一一件书画作品。是一幅纸本水墨画,创作于明代万历年间,长1053.5厘米长,宽30厘米。画中描绘了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兰、竹等十三种花卉蔬果,展现了徐渭用笔的灵动和墨彩的缤纷。画中牡丹含羞沾露,占尽风流;硕荷、梅兰、修竹、榴枝,笔触歪斜正侧,跌来倒去,随意点染,自如流畅。作紫藤逸笔草草、洋洋洒洒。忽而,又如狂风乍起,点线飞舞,纵横密集,线条速急癫狂。顷刻,笔住墨涸,嘎然而止,墨彩纷呈,留下满纸斑斓。体现了他用笔峭拔劲挺多变与用墨洒脱自如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也没看到!</p> <p class="ql-block"> 17、清金立佛像(金观音菩萨立像)是清乾隆年间制作的藏传佛教风格菩萨雕像,为乾隆皇帝亲自督造。<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像高88厘米,用41斤纯金打造,盘发束髻,戴五叶冠,冠后僧带向两侧下垂,两眉之间有白毫(白毫就是眉间的痣,是智慧的标志)。菩萨赤足站立在双层莲花座上,每瓣莲上嵌水晶一颗,莲座中间镶嵌珍珠一周。菩萨肩披一条银质仁兽(据说这是一种形似小山羊的动物,天性非常善良,常舍己救人)。</span>佛像的制作工艺精湛,黄金的铸造和珍宝的镶嵌手法上乘,是清朝国力鼎盛时期的产物,代表了清代宫廷造像工艺最高水平,被称为“慈航之宝”。</p><p class="ql-block"> 也很遗憾,没看到。</p> <p class="ql-block"> 18、民国沈寿绣品《耶稣像》为刺绣国手沈寿的作品,纵54.8厘米,横39.4厘米。以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画家琪特的油画耶稣画像为原本,创造性地运用了虚实针、旋针等新针法,并根据人物肌肤丝理的需要和油画明暗层次的变化,精心选用自己染就的100余种不同色泽的丝线,将这幅《耶稣像》绣织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在这件绣品中所用的100多种不同色彩的丝线各取一根,在绣像的上方绣成一个十字架,供观众审辨,以证明这幅绣像的所有部位无一处是绣后染色的。</p><p class="ql-block"> 《耶稣像》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被评为一等大奖。</p><p class="ql-block"> 在特展館看到过,当时觉得很不起眼,连照片都没拍!看来是我不识货!</p> <p class="ql-block"> 十八件镇院之宝只看到十三件,还有五件没看到,留待下次吧!</p> <p class="ql-block"> 历史館是我参观的重点。该館设有六个展厅,展示了江苏从远古到明清的历史进程。先上二楼从一展厅开始参观。</p> <p class="ql-block"> 一展厅为我们展示了江苏的“远古印象”: 35万年前,南京猿人的出现,揭开了江苏大地人类活动的序幕。江苏古代人类创造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旧石器文化。 8000年前,江苏土地上的先民已经开始定居生活,境内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存。6000多年前,稻作农业得到发展,初步奠定了史前文化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二展厅“史前神韵、吴越春秋”重点展示了新石器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反映了江苏从原始社会进化至氏族部落,再进入奴隶社会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出土的文物除了镇院之宝的新石器时代透雕人兽鸟玉饰件、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三件国宝外,还有许多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 这是新石器时代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陶釜、灶组合(</span>泗洪顺山集遗址出土)、陶豆(宜兴西溪遗址出土)和穿孔带柄陶斧(海安青墩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这套精美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串饰,出土于苏北新沂市花厅遗址M60位置,距今约5300年至4400年,为国宝级文物。这件珍品由14个环、3个璜、2个佩和5个坠一共24件串连组成。所有组件皆由呈棕红色带黄褐色花斑透闪石软玉精磨而成。14件玉环皆作扁平圆形,表面磨平抛光,制作精巧细致。 制作最为精致的是玉色鹅黄带褐斑鸟纹玉佩。其中的一件外廓略作平行四边形,正背两面的四角有以浮雕手法精琢的小鸟,一面4只,两面共8只。画面形象为左右两鸟相向而伏,一大一小。如从侧面看,正背相对应的两鸟合为一只立体的伏鸟,鸟身厚0.5厘米,又可视为圆雕。</p> <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的“人形飾件”,出土于苏州张陵山遗址,属良渚文化遗存 。它以软玉精制,造型独特,是研究良渚文化玉器工艺、审美及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为探索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明提供关键线索 。</p> <p class="ql-block"> 青铜四凤盘,西周青铜器,1930年江苏仪征破山口出土,盘为敞口、浅腹、圈足,口沿附四凤形饰件,造型别致 。盘类青铜器常作水器用于礼仪活动,此盘见证西周礼仪文化,其凤鸟装饰体现当时审美与对祥瑞的崇尚,是研究西周青铜器造型、工艺及礼仪制度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 青铜牺觥:1954年江苏镇江丹徒烟墩山出土,整体作牛形(或其他兽形),盖为兽首、背设盖钮,器身饰精美的兽面纹、夔龙纹等 。觥是西周盛酒器,多在祭祀等重大场合使用,该牺觥造型生动、纹饰华丽,展现西周青铜铸造高超技艺,对研究西周酒礼、艺术风格意义重大,是青铜器中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 。</p> <p class="ql-block"> 这件青铜尊为春秋早期器物,1958年出土于常州市淹城遗址。其高约24厘米,口径约26厘米,腹径约20厘米,底径约20厘米 ,三段式造型,有扁鼓腹、高圈足 。淹城遗址是商周重要遗址,该青铜尊对研究春秋早期青铜工艺、常州地区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春秋晚期</span>青铜云纹虎钮錞于, 是现存较早的有盘虎钮錞于。錞于是春秋吴国特有器物,与丁宁、石鼓桴一起为打击乐器。盘内的虎形钮,虎身曲折纹、长尾上卷,尽显敦朴厚重、威严神圣之感。按照文献记载錞于与鼓相配使用,用于指挥军队撤退。</p> <p class="ql-block"> 春秋晚期青铜鸠杖,1984年出土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镇江市丹徒区北山顶春秋墓。</span>吴国特有的青铜器,是王权的象征。<span style="font-size:18px;">木质杖身已朽,仅存青铜杖首和杖镦。杖全长229.4厘米、首长21.2厘米、镦长19.2厘米、銎径3.4厘米。</span>杖首立有鸠鸟,<span style="font-size:18px;">身饰羽纹,</span>可能与吴越图腾有关。杖镦则是一个跪坐的人,双手平放膝盖,耳上有短发,脑后有两个发髻,中间留辫子,胸部、背部、臀部等都有云纹。通过这根铜鸠杖,我们得以一窥春秋时期吴人的生活习俗:他们“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和“以椎髻为俗”的形象,通过这根杖得以生动展现。</p> <p class="ql-block"> 这是春秋时期的青铜匜和青铜方壶。</p> 以下是战国时期的文物。 <p class="ql-block"> 郢爰,是楚国的一种称量货币,也是中国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郢”为楚都城名,“爰”为货币重量单位,其含金量在90%以上,质量上好的可达到99%。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板或金饼切割成零。</p> <p class="ql-block"> 青铜错金银立鸟几何纹壶,<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5年出土于江苏涟水三里墩。通高63厘米。</span>此壶独特之处是盖上有盖。盖、底均饰立鸟,中部隆起的壶盖边缘,蹲踞三对展翅欲飞的雏鸟,口微开,似鸣叫。壶盖中心有一圆孔,上加浮盖,浮盖上有五瓣梅花式钮,钮之顶端站一只双翅舒张、引颈高鸣的鸿雁。壶底以三鸟作器足,鸟形象生动,鸟爪扣地,鸟身后倾,双翅上扬。壶体表面饰错金银,间嵌绿松石。此壶为战国晚期新出现的镂刻、错金银、嵌玉镶珠、鎏金银等多种金属工艺融为一器,华丽工整,美观凝重,构思之奇巧令人称绝,充分显示了中国青铜工艺水平的高超。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2013年,被列入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 这两件都是战国晚期出自涟水县三里墩的青铜文物。</p><p class="ql-block"> 青铜错金银牺尊,<span style="font-size:18px;">牺尊是盛酒器,</span>造型为牺(类似牛、羊等兽形 ),以错金银工艺装饰,金、银与青铜色泽相衬,纹饰精美,体现战国高超金属细工水平,反映当时贵族生活与审美,是研究战国青铜器装饰、工艺及礼仪文化的珍贵实物 。</p><p class="ql-block"> 青铜车马俑(青铜马、车、俑),由青铜马、车、俑组合,还原战国车马出行场景。车马在古代是身份、交通与战争的象征,此组文物为研究战国车制、车马使用制度及雕塑艺术提供资料,见证战国时期的工艺水准与社会风貌 。</p> <p class="ql-block"> 以下几件均为战国时期文物。</p><p class="ql-block"> 见过青铜编钟,还没见过青瓷甬钟,还有石编磬,开开眼界吧!</p><p class="ql-block"> 硬陶兽面鼎造形有点意思,是猪?狗?还是刺猬?</p><p class="ql-block"> 这个造形的鼓座还是第一次见!</p> <p class="ql-block"> 好了!历史館二展厅参观毕。下面参观三展厅“郡国华章、汉家故里”。</p><p class="ql-block"> 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和“龙兴之地”,汉代江苏北部地区经济发达,政治地位显赫,先后分封了荆、吴、楚、江都、广陵、泗水、彭城、下邳等重要的诸侯王国。江苏两汉时期的城址、村落遗址、墓葬等文化遗存尤为丰富。在这些文化遗存中,以诸侯王陵最为突出。高邮天山广陵王陵、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等陵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堪称汉代文化宝库。</p> <p class="ql-block"> 西汉金兽、银镂玉衣、广陵王玺金印、错银铜牛灯、鎏金镶嵌兽形砚盒等五件镇院之宝已经介绍过了,下面介绍别的汉代珍宝。</p> <p class="ql-block"> 西汉蝉形玉佩长 4.4厘米,宽 2.1厘米,厚 0.88厘米。出土于徐州狮子山楚王墓,不足5厘米的身形被琢磨得浑圆饱满,凸起的双眼炯炯有神;薄翼之上,丝丝纹理清晰可辨,仿佛能感知空气的震颤;腹部足爪与节理的刻画干净利落,充满蓄势待发的张力;一道贯穿首尾的系绳孔,说明它并非沉寂墓中的含蝉,而是系于贵族腰间的佩蝉;它在地下蛰伏的岁月,像极蝉的生命暗夜;它被匠人唤醒于玉石之上,正如夏蝉破土而歌;这是自然的低语,亦是匠心的绝唱。</p> <p class="ql-block"> 西汉玉棺盖,2008年出土于江苏盱眙大云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汉江都王刘非和王后的合葬墓(刘非是</span>汉景帝之子,汉武帝之兄)。玉棺盖整体呈匣盒状,外表黑漆朱绘。玉棺盖内侧贴有较大的玉璧,玉璧中心用柿蒂形金银片镶贴装饰,周围均以三角形、菱形玉片贴满,玉璧、玉石间以长条形金银片交错相贴装饰。<span style="font-size:18px;">玉片、玉璧及错金银装飾的制作工艺代表了西汉中早期工艺的顶峰。大云山汉墓出土的玉棺是迄今为止发现最为完整的玉棺,为研究汉代玉器殓葬制度、玉匣制度等相关课题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解决诸如玉片是粘贴在漆棺内壁而不是外壁的争议首次提供了直接证据。</span></p> <p class="ql-block"> 鎏金铜鹿灯,<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汉青铜灯具,为一组两件,</span>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该器物由灯盘、灵芝造型支架及麋鹿底座三部分组成,通高45厘米,盘径22.2厘米,采用分体铸造后拼接的工艺,通体鎏金并饰有柿蒂纹,<span style="font-size:18px;">鎏金工艺水平达到同期青铜器制作顶峰。</span>其鹿角采用可拆卸设计,鹿座呈向后蹲踞姿态,为目前考古发现中唯一以麋鹿为造型基底的汉代釭灯,开创了动物造型灯具的审美范式。</p> <p class="ql-block"> 西汉铜缸灯,通高50.8厘米,出自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刘非的墓中,距今已有2200年的历史。铜缸灯由烟道、灯罩、灯盘和三足空心炉等部分巧妙组合而成,各个部件均可拆卸清洗,设计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灯盘中心立有一烛钎,盘壁可左右滑动以调节光线大小,而灯盖顶伸出的两管形烟道则弯曲向下,使烟通过烟道下沉于炉内,保持室内清洁。</p> <p class="ql-block"> 铜五枝灯,汉代青铜灯具,1973年出土于江都王刘非墓。该灯具高60厘米,由灯盘、灯枝和蟾蜍形灯座三部分构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顶部为圆形圜底灯盘,边缘设挡风围沿;中部五根竹节纹青铜灯枝呈放射状分布,每根灯枝末端承托小型灯盘;底座为青铜铸造的蟾蜍造型,背部设銎孔用于插接灯柱。灯枝与主体的连接处采用榫卯结构,展现汉代精密铸造工艺。</span></p> <p class="ql-block"> 西汉中期“长毋相忘”铭合符银带钩,2011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大云山江都王陵12号墓,根据墓主人的印章可知它的持有者是江都王刘非的姬妾淳于婴儿。带钩<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3.7厘米,高1.8厘米,钩首似龙头,钩身饰云纹。沿中轴可一分为二,钩身内面铸有吉祥语“长毋相忘”,一侧阴文,一侧阳文,首尾两端榫卯扣合即可合二为一。</span></p><p class="ql-block"> 带钩主要用于束带,是汉代人生活的必需品。银、金、玉,亦或水晶,不同质地的带钩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西汉错金银<span style="font-size:18px;">嵌宝石鸟柄</span>铜汲酒器,出土于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高36.2厘米,底径6.5厘米,鸟首长8.5厘米。顶端饰一鸟,鸟首回顾,双翅合拢,尾部下翘,鸟身上以金银间错羽纹。中部为细长中空的铜管,底部呈罐形,罐底中心与鳥背中心各有一孔,上下贯通。</p><p class="ql-block"> 这件汲酒器利用大气压强原理汲酒,堪称汉朝的“黑科技”。使用时,提起鸟柄,竖直放入盛放酒浆的容器内,酒浆便由罐底圆孔进入罐内,汲酒器内部空气则由鸟背小孔排出 ;再用手指按压住鸟背小孔,将汲酒器从盛放酒浆的容器中提出,手指松开或按压鸟背小孔,可调节酒浆的流与停。</p> <p class="ql-block"> 西汉铜分格鼎,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大云山汉墓一号墓东回廊下层中部,为西汉江都易王刘非陵墓的随葬品。鼎身与鼎盖采用子母口结构闭合,内部内部设十字形隔断,将鼎腔分为独立四格,可同时盛装不同种类食物,是国内考古首次发现的特殊形制青铜器,填补了汉代高级饪食器研究的实物空白,可谓汉代鸳鸯火锅。该器物出土时伴随两套染器,印证了西汉贵族以酱料烹煎肉食的饮食习惯。作为黄肠题凑葬制中庖厨区的代表性器物,其为研究西汉诸侯王葬仪制度提供了实物依据。</p> <p class="ql-block"> 这几件西汉文物都出土于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都是错金银或嵌宝石的宝物,显彰出当年王府的豪华与尊贵。</p><p class="ql-block"> 漆案铜足造形挺可爱的!用于支撑漆案,使漆案更稳固,抬高案面高度,方便使用 。</p><p class="ql-block"> 釉陶薰炉造形挺美的。</p> <p class="ql-block"> 这几件是各具特色的西汉玉器。</p> <p class="ql-block"> 东汉铜圭表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圭表,1965年出土于江苏仪征石碑村1号东汉墓。该器由圭和表组成,圭长34.5厘米,边缘刻尺寸单位;表高19.2厘米。圭、表以枢轴连接,使用时表与圭垂直,平时表可折入圭体空档,方便携带,是小型便携式测影仪器。<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为研究汉代圭表及附属结构提供最早实物证据,</span>是研究古代天文、科技等的重要实物。</p><p class="ql-block"> 圭表是古代观测天象、度量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通过在露天将圭平置、表竖立,依据圭上表影,可测量日影周日和周年变化,进而定方向、测时间、求周年常数、划分季节、制定历法,还能确定节气、农时,为农事活动提供时间依据,汉代还用其确定“二十四节气” ,以冬至日为起点,将冬至到下一个冬至间分24段定节气 。</p> <p class="ql-block"> 1970年,江苏徐州的土山汉墓迎来了一次重要的考古发掘。在这座东汉诸侯王陵墓中,考古学家们不仅发现了银缕玉衣、鎏金镶嵌琉璃珠兽形铜盒砚等珍贵文物,还出土了一件三足镂空铜器。这件铜器带有兽头长把,四周镂空菱形孔,底部留有圆孔,内可置物,展现了古代工艺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 这件东汉铜雁足灯,也出土于徐州土山一号墓,灯高18.7厘米,盏径12.4厘米,盘径15.2厘米。雁足灯有两个灯盘,均近似圆形,浅盘,直壁,细长柄身,雁足状底座。盘壁外侧刻有铭文“江都宦者容□升半升重十斤十二两”。</p> <p class="ql-block"> 东汉铜壶,徐州土山出土。此壶有趣的是壶嘴是鳥,壶柄是狗</p> <p class="ql-block"> 东汉“纺织图”画像石,出土于泗洪 。它以雕刻形式呈现纺织场景,是研究东汉纺织工艺、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实物,反映当时纺织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风貌 。</p> <p class="ql-block"> 这些汉代的陶制品,十分有趣可爱,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礼仪习俗、雕塑艺术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 东汉邳州山头汉画像石墓,整个抬过来的,不容易呀!</p> <p class="ql-block"> 下到一楼参观四、五、六展厅。</p><p class="ql-block"> 四展厅“六朝迭兴 隋唐华彩”。公元三至六世纪,吴、东晋、宋、齐、梁、陈六国相继在南京建都,史称“六朝”。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皆缘于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逐渐赶上并超过黄河流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隨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加速了经济中心的南移。盐城、泰州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享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该展厅展出的文物正是这种变化的反映和体现,镇院之宝</span>西晋青釉神兽尊、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正是其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 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三国东吴时期文物,1983年出土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长岗村5号墓,<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32.1厘米,口径12.6厘米,底径13.6厘米。该</span>壶在米黄胎上先施褐彩,并绘出纹饰,后外罩青黄色釉,透明度较强。圆弧形盖,带纽,盘口,束颈,圆鼓腹,有系,平底。局部贴塑与通体釉下彩绘的先进工艺融汇于一壶之上,构成一幅精美生动、充满神秘色彩的图画。盖钮塑一回首鸟,钮两旁各饰有一柿蒂;盖面周绘人首鸟形动物,似围绕仙草,翩翩起舞;盖内壁穿插仙草、云气等物。颈部绘有七只异兽。三组贴塑-两尊佛像、四个辅首、两个双首连体鸟,整齐有序排列于肩部,均以褐彩勾勒。腹部二十一个持节羽人,分别上下两排,错落有致,两两相对,羽人的身边是飘忽欲动的仙草和云气。</p><p class="ql-block"> 该壶是中国以绘画艺术美化瓷器的最早器物,为研究公元三世纪中国陶瓷绘画艺术提供了唯一的珍贵实物,堪称为瓷中绘画艺术的珍品。它的出现,改变了考古鉴定专家把釉下彩出现时间放在唐代的认识,把中国釉下彩制瓷工艺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五百年,即从唐代中期提前到三国东吴时期。同时,它的出现为研究汉末魏晋之际,佛道教融合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为当今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 鸡首壶是魏晋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陶瓷实用器皿,腹径19.3厘米、口径9.4厘米、高23厘米、底径10.7厘米。盘口,口壁略束,细颈,圆肩,圆腹,平底,底面无釉。一侧肩饰鸡头形流,鸡嘴成口,鸡头刻冠划睛,双目传神。一侧设圆股状鋬手,上端与口边咬合,下端贴于腹部,肩上前后对应设双系。造型精美,比例协调,线条柔和。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柔润,釉层较厚,以褐彩装饰盘口沿边、点画鸡眼。</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东吴风凰二年(273年)的红陶佛像,出土于南京市赵士岗。</p> <p class="ql-block"> 西晋青釉狮形水注,南京市西岗出土,是三国至晋代瓯窑烧制的典型器物,背置中空圆管作为注水口,推测为研墨注水的文房用具。</p> <p class="ql-block"> 西晋青瓷羊,1974年南京市西岗果木场出土。高20.3厘米,长26厘米。瓷羊灰白色胎,青色釉,釉面晶莹剔透。羊身肥壮,四足蜷屈,张口竖耳,仿佛能听到它的吁吁之声。羊头上昂,脊间长毛分披,臀部上方隆起一鸡心形,象征着羊尾。瓷羊周身装饰有划线纹、圆点纹和卷曲纹,腰两侧还划有双翼。其造型和装饰都充满了艺术美感,反映了六朝时期青瓷工艺的高超水平。</p><p class="ql-block"> 羊头上有一园孔,可挿入腊烛,因故此物可能属于插座或烛座之类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 六朝龙凤形玉佩,1951年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邓府山3号墓,玉佩呈青白色,作龙蟠与凤栖状,雕刻精美。龙曲颈卷身,向背上卷,呈倒“s”形,凤即栖在上卷的龙尾上,侧首与龙首相背。</p> <p class="ql-block"> 南朝青瓷莲花尊,1972年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灵山南朝墓,原为一对,其一残损,后经修复;此件保存完好,为国家一级文物。青瓷莲花尊通高85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20.8厘米,青瓷质,其造型特点包括喇叭口长颈、带盖、尊身作椭圆形、底足外撇、通身饰仰覆莲花等等。该器集浮雕,模印、刻划等装饰手法于一身,尤其在莲花纹的表现上变化多端。是罕见的佛教艺术珍品,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有“青瓷之王”之誉。除体型大外,该件莲花尊的装饰纹样也十分精美,体现出高超的造型手法、先进的窑炉技术,成为研究南北朝的制瓷工艺的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p> <p class="ql-block"> 西晋青瓷鸟兽人物堆塑罐,南京市西岗出土。</p><p class="ql-block"> 西晋时期,流行用堆塑罐作为陪葬品放入墓中,希<span style="font-size:18px;">望为死者在另一个世界提供一个类似生前的生活场景,让死者的灵魂有所寄托。</span></p> <p class="ql-block"> 西晋元康四年青瓷人物飞鸟罐,通高47.5厘米,腹径25厘米,底径13厘米。</p> <p class="ql-block"> 西晋元康四年(294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瓷飞鸟人物堆塑罐,</span>句容市石狮公社出土。</p> <p class="ql-block"> 西晋元康七年(297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瓷堆塑罐,</span>南京市江宁区张家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西晋青瓷堆塑人物楼阙魂瓶。</p> <p class="ql-block"> 这些是这一时期的陶器。</p> <p class="ql-block"> 南朝人骑兽形铜灯,通高19.2,身长19 厘米。其造形独特,神人长脸,垂耳高鼻,双目突出。头顶插入圆管状帽,帽顶为长方形片,中有小孔,似插物用。上身裸露,下穿长裤,双手平举,骑于辟邪上,辟邪形似虎头狮身。<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现了南朝青铜器工艺,是研究当时文化、艺术等的重要实物。</span></p> <p class="ql-block"> 南朝羽人戏龙砖画,长3米,高0.9米,由数百块画像砖巧妙拼接而成。1968年出土于江苏省丹阳市胡桥公社宝山大队吴家村的一座南朝墓中。画面中心是一条威武凶猛的巨龙,它的肩部和肘部都长有羽毛,身下云气缭绕,仿佛在空中腾骧翱翔。在巨龙的前方,有一位羽人(古代神话中的半人半鸟形象)与龙共舞,仿佛在进行一场古老的仪式。他右手执仙草,拂向龙口,引导龙前行,左手持长柄勺,勺中火焰熊熊,回头望向巨龙。龙的上方还有三个身穿天衣的天女在轻盈飞舞。</p><p class="ql-block"> 整幅画不仅展示了魏晋时期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龙和羽人的崇拜与想象。<span style="font-size:18px;">充满了历史的神秘与艺术的魅力,</span>勘称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令人惊奇的是,同样是在1968年,另一幅羽人戏虎砖画在江苏省丹阳县建山公社管山大队金家村墓中被发现。与羽人戏龙砖画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呼应。画面中,羽人与虎共舞,虎的上方也有三个身穿天衣的天女在轻盈飞舞。展现出一种原始的力量与野性。</p><p class="ql-block"> 这两幅砖画不仅是古代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文化与信仰。通过这些砖画,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无论是龙还是虎,都是他们心中的神圣图腾,代表着力量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南朝武士砖画。</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狮子砖画。</p> <p class="ql-block"> 南朝的文物就介绍这些了。下面介绍隨唐五代文物。</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骆驼是南京博物院藏唐代陶器的代表文物。骆驼高64厘米 身长42.2厘米,昂首张嘴、驼峰耸立,通体以黄釉为主,局部施褐彩表现肌肉与鬃毛细节。其颈部与大腿处的釉面拉毛工艺增强了肌理质感,背部鞍垫装饰白色纹样,展现了唐三彩成熟的施釉技法与写实风格。该文物因生动的拟态特征被公众赋予文化解读,成为唐代丝绸之路繁荣与多元文化融合的象征性载体。</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陶武士立俑,发髻自耳侧盘辫于脑后,面庞丰满,不着彩,细目秀眉,嘴角下陷。身穿单翻大领掩襟胡衣,腰扎宽带,脚踏长统软靴,身着白绿黄彩。俑釉色鲜艳,釉面光亮,有蜻蜓翅般细小开裂纹。</p> <p class="ql-block"> 三彩陶双鱼瓶,晚唐时期文物,1975年出土于江苏扬州扫垢山唐城遗址。该器物采用双鱼腹部相对的造型,鱼口作瓶口,双脊设穿系孔,尾部形成瓶底,鱼眼凸出并以黑色釉点睛,<span style="font-size:18px;">淡红色胎质,</span>器表施绿、黄、褐三色釉,<span style="font-size:18px;">釉色鲜艳</span>交融形成斑斓效果,<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中原地区的三彩器相比,显得更为秀丽。</span>作为南方三彩器的典型代表,双鱼造型蕴含"富贵有余"的吉祥寓意,与汉代"双鱼榼"造型具有历史渊源。</p> <p class="ql-block"> 唐代三彩贴花瓶、鳥首瓶、三色釉瓷盅。</p> <p class="ql-block"> 唐代绞釉瓷枕。</p> <p class="ql-block"> 这是唐代的画彩胡服立俑。</p> <p class="ql-block"> 这是唐代画彩陶捧罐女俑和画彩陶携袋女俑。</p> <p class="ql-block"> 唐代陶乐俑、陶舞俑。</p> <p class="ql-block"> 南唐人首鱼身、人首龙身、人首蛇身陶俑,1950-1951年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南唐中主李璟墓<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唐顺陵 )</span>。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研究南唐丧葬制度,了解南唐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展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艺术风貌与工艺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十个陶俑1950-1951年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南唐先主李昇墓(南唐钦陵 )。</p><p class="ql-block"> 后排从左至右分别为舞姬俑、伶人俑、长须男俑(3人)。前排左侧二人及右侧二人均为宫官女俑、中间一人为长须男俑。<span style="font-size:18px;">男俑多为胡人形象,袒胸露腹、或庄重或英武;女俑头梳高髻、身着长裙,做扬手起舞姿,展现柔和绚丽美,区别于唐俑豪放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 南唐处于五代十国战乱期,实物与典籍少,这些陶俑是研究当时宫廷生活、服饰妆容、艺术审美、对外交流的“活化石” ,为了解南唐历史文化提供直观珍贵资料,也见证古代陶塑艺术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 下面参观五展厅“江淮多姿 宋元气象”。这一时期的文物尤以瓷器称著。</p> <p class="ql-block"> 白地黑花开光童子莲雁纹瓷枕,宋代瓷器,<span style="font-size:18px;">枕呈长方形,</span>长29.8,宽17.3,高13.4 厘米。灰色胎,上白色釉,<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地黑花,五面纹饰皆开光,上面绘一童子扛一柄荷叶,童子大头额前一撮刘海,戴肚兜,外衣系于腰,后面跟随一雁,其余四个立面皆绘一朵花,背面一侧上部有小孔,下书“凎源王家造”五字。</span></p> <p class="ql-block"> 宋代白釉黑花瓷镜盒,高12.2厘米,口径19.3厘米,是迄今所见唯一有明确名称的镜盒。盒呈圆盘形,腹直而浅,圈足。盖与盒为子母口,严丝合缝,浑然一体,盖顶隆起,顶置如意形纽。通体以白釉黑花为饰,胎体上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盒外壁饰卷草纹,盖面纹饰则以黑色的水波纹作衬托,绘出三朵婀娜多姿的白色荷花,线条生动,构成“水殿风来,芙蕖曼舞”的生动意境。盖纽两旁有黑彩楷书“镜盒”二字,明确地标示了器物的用途。此盒只用线条勾勒纹饰,却能产生丰富的层次变化,显示出民间匠师深厚的艺术素养。</p> <p class="ql-block"> 宋代磁州窑黑花草叶纹长腹瓷瓶,该瓷瓶为宋代磁州窑经典黑彩瓷器,以繁复而层次分明的草叶纹和花卉纹饰著称。瓶身纹饰分为上、下部的草叶纹和中部的花卉纹,整体协调无凌乱感。</p> <p class="ql-block"> 宋代青釉五嘴带盖瓷壶是宋代烧制的陶瓷器代表文物,为宋代浙江龙泉窑系产品。整器通高24厘米,底径7厘米,采用五管出流与圈足外撇的独特造型。腹部刻有两组四道弦纹,弦纹之间刻十字纹,盖面刻莲瓣纹样。五管出流设计在宋代瓷器中较为罕见,既具备分注液体的实用功能,又通过数量象征蕴含宗教意义。腹部道教铭文的发现为研究宋代宗教文化提供了实物佐证,是兼具实用功能与宗教属性的青釉瓷器精品。1998年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评定为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这是宋代青釉多嘴带盖瓷罐。青釉是中国传统陶瓷釉色,宋代陶瓷工艺发达,这类瓷罐造型独特,多嘴设计有其特定功能或文化寓意,反映了宋代陶瓷艺术在造型与实用结合等方面的特点,是研究宋代陶瓷文化的实物资料 。</p> <p class="ql-block"> 宋代青釉堆贴盘龙划花莲荷纹瓷瓶,高23厘米,口径6.3厘米,肩宽8.6厘米,足径6.5 厘米。大口外侈,细长颈,颈周有龙绕,龙与颈间有两鼻分左右,身自肩至底似直筒形,惟肚微向外,纹饰为三部。釉为黄色,有水裂,底圈足无釉。</p> <p class="ql-block"> 宋代青釉堆花瓷瓶和青釉划花瓷瓶。</p> <p class="ql-block"> 宋代青釉划花撇口瓷碗,高5.7厘米,口径13.3厘米,底径4.5厘米。</p> <p class="ql-block"> 元代龙泉窑青釉大罐,高23.5厘米,口径25.2厘米,底径18.5 厘米。</p> <p class="ql-block"> 元代龙泉窑青釉鸡心罐,高23.5厘米,口径25.2厘米,底径18.5 厘米。</p><p class="ql-block"> 鸡心罐,这一器形独特的瓷器,以其敛口设计、鼓腹形态,以及口部以下逐渐丰满、近底部又渐收敛的造型,再配上圈足,状似鸡心,因而得名。而鸡与吉谐音,罐与冠谐音,使得这种瓷器不仅外形美观,更蕴含着吉祥的寓意,故而流行于金元时期。</p> <p class="ql-block"> 元青釉双耳环瓷瓶,高17.3厘米,口径3.9厘米,底径4.7厘米。</p> <p class="ql-block"> 这四个元代玉雕叫玉炉顶,是镶嵌在香炉盖顶端的装飾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作香炉盖钮,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span>最大的那个叫“青玉镂雕花鸟纹炉顶”,其右侧的是“云龙纹炉顶”,前面的叫“穿花鹭鸶纹炉顶”,颜色微黑的叫“螭虎纹炉顶”。</p><p class="ql-block"> 这些玉器小巧玲珑,工艺精湛,<span style="font-size:18px;">采用浮雕与镂雕相结合的手法,形成内部镂空,层次丰富,繁缛满密,深景感和立体感很强。在有限空间内雕塑出复杂多样的图案,如花烏纹、蟠螭纹等,将各种元素巧妙组合,营造出富有意境的画面,展现出高超的技艺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 双螭纹方壁,元代玉器。</p> <p class="ql-block"> 元八棱镀金团花银盒,苏州吴中吕师孟墓出士,造型生动,刻画的二十多种植物。银盒是当时官宦人家盛放食品的日用器具。银盒的造型是八棱莲花瓣形,这种造型是宋元时期始创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银盒腹部饰有小簇团花,浅盘盘心篡刻了一对凤凰纹,象征夫妻和睦相亲,生活美满幸福。底部表面鎏金内侧纂刻一周如意纹,寓意着如意吉祥。</p> <p class="ql-block"> 元代缠枝花果金腰带和如意云纹金盘,均出土于苏州市吴中区吕师孟墓。</p> <p class="ql-block"> 来到历史館的最后一个展厅——“盛世江南 明清辉煌”,展厅门口的一对石狮好威武雄壮哟!</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阶段和高峰,而江苏则是这个高峰的代表。其时,江苏经济繁盛,文化鼎兴,有“盛世江南”之美誉。除了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明代金蝉玉叶、明鎏金喇嘛塔、明青花寿山福海纹三足炉、明《坤舆万国全图》,明《杂花图卷》、清金立佛像这七件镇院之宝外,还有众多奇珍异宝。</p> <p class="ql-block"> 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此座拱门是用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的一套备用构建复原而成,门券上的形象为藏传佛教密宗所特有的法相装饰(六拏具),门顶端高据着神态威武的金翅大鹏鸟,两侧对称设置龙女、摩羯鱼、狮羊立兽、白象王等神像和神兽。据史料记载,在当年建造大报恩寺塔石共烧制的三套完整的塔身构建,一套用于施工,两套埋于地下,用于以后的维修。这座拱门就是当时备用两套中的一套。</p> <p class="ql-block"> 这是出土于南京明故宫遗址的明代早期石雕龙纹柱头和奉天门石雕角螭。</p> <p class="ql-block"> 这是明代早期的石雕龙纹柱头(左侧两根)、石雕凤纹柱头(右侧两根)、石雕螭首(前面两根)、<span style="font-size:18px;">凤纹抱鼓石,</span>均出土南京明故宫遗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明洪武釉里红大盘,为明代洪武时期瓷器。釉里红是陶瓷装饰技法,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高温还原烧成,红色图案在釉下永不变色。此盘以釉里红绘花卉等纹饰,色彩与白釉相衬,呈现独特艺术效果。它见证明代初期陶瓷工艺水平,对研究洪武时期瓷器风格、釉里红技术发展意义重大,是展现明代陶瓷艺术的重要文物 。</p> <p class="ql-block"> 明代文物以瓷器,特别是青花瓷闻名中外,不知为何在展厅中未见到几件,问工作人员方知都集中到特展館去了。</p> <p class="ql-block"> 明代托花金发簪(一对),无锡大墙门出土。</p> <p class="ql-block"> 明代青铜灶,工艺精巧,形象生动。</p> <p class="ql-block"> 这是清代嵌宝博古四条屏与中式红木桌椅。嵌宝博古四条屏,以传统博古题材呈现,将瓶、炉等器物造型以镶嵌工艺装饰于屏上,兼具工艺美与文化内涵,展现古人对文雅生活与吉祥寓意的追求。中式红木桌椅为传统样式,材质、工艺体现中式家具特色,桌面和椅背均装飾有石质镶嵌画,呈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场景与家居风貌,透出浓浓的历史文化韵味。</p> <p class="ql-block"> 这一组清代文物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后排最高最大的是“紫檀雕梅雀纹花插”,前排从左到右依次为“犀角雕螭虎纹八角杯”、“嵌银丝紫檀木觥”、“沉香木雕投桃进爵图杯”。</p> <p class="ql-block"> 这两件犀角杯与前面四件均是一组的。</p> <p class="ql-block"> 这一组清代象牙雕件也十分精妙绝伦!最前面的是象牙雕仕女纨扇鞋拔,后面一排从左至右为象牙雕财神像、象牙镂雕人物纹大花瓶、象牙雕持扇老人立像。</p> <p class="ql-block"> 这是清顺治青花釉里红水中八事纹盘, “八事”并非严格指八种事物,而是形容盘中内容丰富,绘有鱼虾、螃蟹、藻类等水生生物。它以青花勾勒轮廓、釉里红渲染部分图案,两种技法结合,让画面兼具青花幽靓雅致与釉里红浑厚壮丽,呈现出江南水乡水产丰富、生趣灵动的场景,反映当时江苏地域百姓富足生活,也借“水中八事”题材传达水纳百川、包容万物寓意,是研究清初瓷器工艺与文化内涵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 黄釉暗龙纹瓷碗,此为清康熙年间瓷器。撇口、弧腹、圈足,型体硕大,稳重得宜。黄釉暗龙纹瓷碗制作时于白釉大碗内外施黄釉,经低温火二次烧成,因此釉色鲜艳透亮,均匀雅致。釉下暗刻双龙赶珠纹,近足处刻有海水江崖纹,龙纹姿态矫健,气势凶猛。</p> <p class="ql-block"> 青花万寿纹尊,此为清康熙年间瓷器。胎体厚重,器内满釉。尊的周身绘寿字纹。口的上沿两周,每周77字;口的侧沿、圈足外沿每周48字;器身竖列75行,横置130排,共计整整一万字。字的大小随器物的造型曲线伸缩,规整而自然,造作而有风韵。</p> <p class="ql-block"> 左为清康熙青花高士人物纹碗,右为明末清初青花人物纹瓷花觚。</p> <p class="ql-block"> 斗彩双凤八吉祥纹盘,乾隆年间清宫御用瓷器。高6厘米,口径50.7厘米,底径31厘米。其纹饰繁密,色彩艳丽,盘心由内向外分别绘有双凤穿花、缠枝牡丹、祥云托八宝、海水杂宝纹等,工艺精湛。盘底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p> <p class="ql-block"> 这件被誉为“瓷中孤品”的气势非凡的蓝釉描金粉彩开光转心瓶也是南博的一件国宝级文物。此瓶通高约70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24厘米,是一种通过子母榫铆结构把内外瓶结合在一起且内瓶可以转动的观赏用瓶,是清代创制的一种瓶式。镂空的大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内外瓶皆施青金石色彩的蓝色釉,外瓶镂空描金圆框处绘彩云、山崖、板桥等景致,内胆绘着乾隆打猎时的场景。内胆旋转时,仿佛大队人马穿行在山间,气势非凡。瓶盖为倒扣的描金蓝釉底碗形,上有珠形红色钮。瓶底施湖绿釉,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p> <p class="ql-block"> 红地描金双喜纹瓷盘,此为清同治年间粉彩瓷器,为釉上彩瓷器,素烧后用玻璃白打底,再以粉彩绘色松鼠纹,色彩温和,画工精湛。</p> <p class="ql-block"> 此荷花缸为清同治、光绪年间瓷品,湖绿底色的器身满绘生机盎然的一湖春水,湖面上一幅鸟语花香的祥和景象。花缸上印有“大雅斋”三个字,旁边则是篆书“天地一家春”的题款。大雅斋是慈禧太后晚年画室的名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缸即为“大雅斋”款识的传世之作。作为慈禧太后的专用瓷,此件藏品颜色淡雅素丽,流传有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晚清宫廷瓷器难得的精品之作,成为专家们鉴定其他大雅斋瓷器的标准器。</span></p> <p class="ql-block"> 鎏金旃檀铜像,此为清代鎏金佛造像。旃檀佛纹饰细腻紧致,立于莲花座,左手呈与愿印,右手呈无畏印,造型精美。</p> <p class="ql-block"> 鎏金宗喀巴铜坐像,此为清代鎏金佛造像。清宫铸造金铜佛造像,造型规范、结构均称、用材讲究,表层加工光滑,镀金灿亮,充分显示出雍容华贵的皇室气派。</p> <p class="ql-block"> 孝贞显皇后鎏金铜发塔,此为清代鎏金铜器。慈安皇太后发塔。藏式喇嘛塔,底座为正方形须弥座,四面皆有雕刻,并镶嵌红珊瑚、绿松石以装饰。其束腰部分雕刻二只狮子,相对而立,其间相隔一个火焰宝珠。狮子前爪上举,用以承托上枋部分,形象十分生动。</p> <p class="ql-block"> 嵌珐琅转鸟开荷花缸,此为清乾隆年间钟表器。缸腹部满饰花蝶纹,上、下口沿分别是云头纹、海水纹一周。表盘在腹部正面,其周围镶红绿两色料石。表盘的左右有上弦孔,左边的负责走时系统,右边的控制奏乐和活动机械装置。缸面以玻璃镜示宁静水面,成荷塘景观,中心有鸭围成圈,莲荷婀娜多姿散布塘中,数朵荷花错落有致。其中三朵荷花可开合,花心中分别端坐西王母、持桃童子、持桃仙猿。开动后,在乐曲伴奏下,花瓣张开,露出花心中的西王母、童子、仙猿,西王母稳坐不动,童子、白猿跪拜呈献桃状。</p> <p class="ql-block"> 清代雕漆寿春宝盒,清代乾隆时期漆器,<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高12.3厘米,直径28.5厘米。</span>该盒正圆形,盒盖正中刻一”春”字,雕一老寿星,旁边雕衬松柏、蝙蝠和梅花鹿,寓意“福禄寿”。刻工精细,漆色纯正,为清宫廷级别藏品,是清代雕漆工艺的代表性藏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设三个同心圆格层,可分类储放不同品类糕点,</span>为宫廷盛放点心的实用器具。<span style="font-size:18px;">该器物通过"多层髹漆、浅浮雕与线刻结合"的技法,展现了乾隆朝雕漆工艺的高超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清道光(1821—1850年)的山水人物纹雕红盒,“雕红” 属雕漆工艺(剔红是其典型,技法成熟于宋元、发展于明清 ),以刀代笔在堆起的红漆层上雕刻。此盒造型圆润,盒面雕山水人物图景,盒身饰花卉等纹样,工艺精湛,呈现清代雕漆艺术风格,反映当时审美与工艺水平,是研究清代漆器及民俗文化的实物资料 。</p> <p class="ql-block"> 清代牛郎织女纹雕红盘。</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组清代铜薰炉、铜暖炉、铜脚炉。</p> <p class="ql-block"> 这是清代“透雕仙鹤花卉纹桃式青玉洗”、“青白玉鼻烟壶”、“玉印盒”。</p> <p class="ql-block"> 后排为明代镂空花鸟纹玉炉顶二个。前排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州市吴中区毕沅墓出土的</span>清代白玉鸳鸯(左)、青玉鹅(右)。</p> <p class="ql-block"> 后排为清早期勾连云纹白玉带钩,前排左为清早期蟠螭纹青白玉搭扣,右为明代蟠螭纹白玉搭扣。</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组清代翡翠首饰:翡翠手镯一对,翡翠小梳、翡翠压发、翡翠如意簪、翡翠扳指各一。</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组清末泥塑“戏剧人物”:</p><p class="ql-block">1.无锡泥塑戏剧人物一西川图</p><p class="ql-block">2.无锡泥塑戏剧人物一慈悲愿</p><p class="ql-block">3.无锡陈桂荣泥塑戏剧人物—双珠</p><p class="ql-block">4.无锡陈桂荣泥塑戏剧人物一白免记</p><p class="ql-block">5.<span style="font-size:18px;">无锡陈桂荣泥塑戏剧人物一慈悲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6.苏州泥塑戏剧人物一出猎</span></p><p class="ql-block">7.苏州泥塑戏剧人物一麒麟阁</p><p class="ql-block">8.<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州泥塑戏剧人物一打瓜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9.苏州泥塑戏剧人物一借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0.苏州泥塑戏剧人物一回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1.</span>苏州泥塑戏剧人物一败焊</p><p class="ql-block">12.苏州泥塑戏剧人物一三陶</p> <p class="ql-block"> 清红木柄寿星三镶嵌玉如意:以红木为柄,镶嵌有三块玉,其中一块玉上雕刻寿星形象 ,工艺精巧,将木质的质朴与玉的温润相结合,是清代如意工艺的体现,蕴含祈福、吉祥等美好寓意,反映当时的审美与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清紫檀木嵌银丝如意,长40厘米,采用珍贵紫檀木为材质,通过嵌银丝工艺装饰,线条细腻,造型为传统如意样式,展现清代木雕与金属镶嵌工艺的高超水平,是研究清代工艺及文化的实物资料,传递出古典雅致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清代嵌螺钿人物纹小盘,一套六个:</p><p class="ql-block">1.官上加官 2.状元及第</p><p class="ql-block">3.指日高升 4.连中三元</p><p class="ql-block">5.平升三级 6.夫荣妻贵</p> <p class="ql-block"> 清代恒丰款黑漆描金提食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清乾隆(1736—1795年)</span>正面珐琅背面黑漆描金大座屏、黑漆描金龙纹山水纹宝座。</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年间景德镇烧制的五彩《西厢记》瓷插牌是一套由富庶人家定制的规格较大,保存完整的瓷插牌。此瓷插牌正面主题为《西厢记》故事,背面为花蝶图,烧制精美。<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面的“西厢记”故事雅俗共赏,反面的花卉鸟虫图案清新脱俗,充满野趣。</span>整套瓷插牌共由九块瓷板组成,八块方形,一块圆形。如此规格宏大,烧制精致的五彩瓷插牌实属罕见,体现了当时瓷业的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组清未宜兴泥壶、泥塑,制作工艺精湛,造形雅致。</p> <p class="ql-block"> 历史館参观完毕。下面参观特展館。</p> <p class="ql-block"> 这是“镇护天下——南京博物院藏金兽特展”。该展厅以镇院之宝西汉金兽为中心,展示了战国时期和汉代的金币等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西汉金兽和战国郢爰前面已介绍,此不重复。</p> <p class="ql-block"> 西汉马蹄金,<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苏盱眙县南窑庄出土。此金</span>中心空洞,底部凹进,仿天马之足所铸,状如马蹄,俗称“马蹄金”。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依祥瑞之意规范马蹄金的铸造,主要被帝王用来赏赐那些效忠于皇室、有军功的大臣。</p> <p class="ql-block"> 西汉金饼,<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苏盱眙县南窑庄出土。</span>金饼通常指中国古代的饼形黄金熔炼物,常见有圆形实心和圆形或椭圆形中空两种,是中国早期黄金货币的代表,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这是特展館8展厅——“锦绣江南——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巅峰创造”专题展。厅中有镇院之宝沈寿绣品《耶稣像》,还展示了众多织绣精品。</p> <p class="ql-block"> 步入8号展厅,一幅明隆庆元年的《织锦诰命卷》吸引了众多观众。走近细看,竞<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件四百多年前的在织锦上剌绣而成的圣旨——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织锦诰命卷。</span>楷书字体端方,卷底饰有仙鹤祥云等纹样,这种用五色丝线一体织成的圣旨,因其技艺高超,难以伪造,<span style="font-size:18px;">堪称古代“高科技”防伪的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 《顾绣松鹿图轴》为明代顾绣的代表作,画面上部鹤翔山岭,中部青松傲立,下部鹿游山谷,松、鹤皆象征长寿。采用典型的顾绣技法,除山石部分用笔绘渲染外,其余景物均以彩线绣制完成,展现了”以针代笔、以绣代墨”的独特风格。上部绣款题“鹤翔缑岭松间日,鹿踪崇山芒上霞”,款下绣“露香园”和“青碧斋”两印,为顾绣中的珍品。</p><p class="ql-block"> 顾绣起源于明代松江府(今上海)顾名世家族,将松江画派的画理融入刺绣技艺,绣绘结合,以绣代画,使绣品达到“如画之境,如天之工,如染之色”的境界,对后世江南乃至中国剌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隆紫檀边缂丝花卉图对屏,乾隆时期作品,养心殿陈设挂屏。长120厘米,宽85厘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月白色经线为底,以绿、蓝、棕等色调作为全图的基调,采用齐缂、勾缂、朱缂等多种技法,缂出梅花、桃花、竹石、灵芝等景物,经纬丝理结构紧密,色彩华贵,寓意吉祥,</span>技法别致,<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和谐共融的文化特性。</span></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缂丝福寿图轴,是清代乾隆时期制作的缂丝绘画作品,纵94厘米,横50厘米。该作品采用平缂、长短戗等传统缂丝技法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经断纬织造工艺,</span>以金线勾勒纹样轮廓,主体纹饰为一个大大的褔字,褔字中心立一寿星,手持寿桃、葫芦,身旁一头仙鹿,四周围绕祥云和五只<span style="font-size:18px;">衔灵芝的红色蝙蝠,整个</span>图案瑞气祥和,寓意福寿双全。该作品构思巧妙,工艺精湛,是清代绣品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大红贡缎绣百子图壁挂,百子图又称“百子婴戏图”,寓意多子多褔。<span style="font-size:18px;">壁挂正面绣百子嬉戏,背面有“坤宁宫,冬暖屏,玻璃挡”字样,应为“江南三织造”为光绪帝大婚准备的贡品,尺幅较大,保存完好,十分珍贵,是清末刺绣贡品中的精品。</span></p> <p class="ql-block"> 清代刺绣芝仙竹桃图。</p> <p class="ql-block"> 清代纺织仕女图卷。</p> <p class="ql-block"> 《美国女优倍克像》这是一幅沈寿历时三年创作的仿真绣像,完成于1919年,系这位著名的刺绣艺术家辞世前的最后一幅精品杰作。运用羼针、套针、旋针、虚实针等苏绣技法结合沈寿吸收的西洋画的光影层次仿真绣技法,将人物肖像绣得出神入化,尽善尽美。1920年该作品在美国展出时,倍克本人曾想以高价求购,被<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謇以“此乃国宝,只展不卖”为由婉拒,后由张謇后人捐给南京博物院。</span></p> <p class="ql-block"> 刺绣摹李公麟维摩演教图卷,当代(2000年)。</p> <p class="ql-block"> 刺绣无量寿佛图轴,约民国十四年(1925年)。</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京博物院收藏的</span>刺绣“屈原像图轴”,是苏绣大师金静芬1956年的作品。金静芬是20世纪中国刺绣名家,为沈寿学生,其刺绣《屈原像》继承沈寿精湛技艺,融入西方艺术处理方法,把屈原形象通过刺绣生动呈现,在针法运用、色彩搭配等展现高超刺绣功底,将丝线化为艺术语言,精准勾勒人物形态与神韵。让观者感受屈原品格与苏绣艺术融合之美,是对历史文化的艺术化诠释与传播 。</p> <p class="ql-block"> 展厅中各色衣物琳琅满目,其中,一件清乾隆年间的“绿地妆花缎彩云金龙纹男蟒袍”,格外引人注目。为织金妆花云锦织造,是清宫中的戏服,工艺堪比龙袍,可谓戏装中的天花板。《诉功》中老生李渊、《清官册》中生行赵德芳(八千岁)等均穿这类绿色蟒袍。</p> <p class="ql-block"> 红色缎绣人物花卉纹宫衣是清代京剧戏服的一种,主要用于公主、郡主等角色。以红色缎为底,采用盘金绣工艺,使用金箔捻制的纯金线绣制,纹样包含248个人物及鸾凤、梧桐、牡丹等花卉,寓意“锦上添花,花上生华”。其结构分为三层彩色云肩、镶缀11条彩绣花边的舒袖,以及由百褶裙与凤尾裙构成的下裳,底端缀有葡萄形铃铛,象征“多子多福”,整件宫衣钉缀银色金属圆片,展现了清代戏服的精湛工艺</p> <p class="ql-block"> 清代黄妆花缎彩云金龙纹朝袍(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清代蓝缎平金绣云龙纹箭衣。</p> <p class="ql-block"> 下面介绍南博館藏的书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 唐寅《洞箫仕女图》明代著名画家、“吴门四家”之一的唐寅(唐伯虎)的代表作品《洞箫仕女图》也首次出现在特展上。画面上,美丽端庄,雍容华贵的仕女手持洞箫轻吹,神态温柔恬静,但眉间又微带哀愁,似乎黯然神伤,无助无奈,用箫声传达出内心的哀怨。洞箫仕女的发饰、服饰细节满满。</p> <p class="ql-block"> 《看泉听风图》是明代画家唐寅的国画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纵 72.5厘米、横 34.5厘米。</span>该画绢本设色,图中绘奇峰怪石、古木浓阴、清风飞泉,两位高士临流对坐看泉听风,意境空灵清旷。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在画的右上角题诗曰:“俯看流泉仰听风,泉声风韵合笙镛,如何不把瑶琴写,为是无人姓是钟。” 署款[唐寅],钤有[禅仙]、[唐居士]、[南京解元]诸印。该作被视为其突破职业画家与文人画界限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文徵明《万壑争流图轴》是一幅纵132.4厘米、横35.2厘米的纸本设色作品。这幅作品是文徵明晚年应徐默川之求,为其《千岩竞秀图》所作的配幅,创作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此时文徵明已81岁。</p><p class="ql-block"> 《万壑争流图》描绘了高山巍峨、万壑千转、激流争下的青绿山水景象,画面满目空明,细节处理一丝不苟,堪称古今青绿山水经典。画中运用了青绿设色,层次分明,古雅清润,展现了文徵明独特的画风。画作中的山石、树木、水流等元素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层次,营造出一种生动空灵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还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上有重要意义。它是文徵明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其高超的绘画技艺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此外,画作上的题识和印章也为研究文徵明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线索。</p> <p class="ql-block"> 瑞芝图,是明代画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董其昌的轴绢本墨笔画,123.7cmX37.7cm。</span></p><p class="ql-block">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居士,江苏松江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擅山水,师法董巨、黃倪,笔墨清秀中和,风格恬静疏旷。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著《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p><p class="ql-block"> 本幅仿米芾笔意,白云缭绕,峰峦跃然,近景坡石曲折,树林阴翳,湖面平静,茅舍数椽,虽静谧无人,但一个可居、可行、可卧、可游的幽雅环境,提示出绝高的境界。董其昌学米点,将那种烟雨迷蒙的云山表达得恰到好处,层次分明,主次有序,对山石的阴阳向背,疏密平斜都作出了有条不紊的交代,特别是作为山石基本语汇的横皴横点,特有米芾大浑点的爽爽风致。</p> <p class="ql-block"> 夏山飞瀑图,是明代画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时敏1666年作的轴纸本墨笔画,106.2cmX48.2cm。</span></p><p class="ql-block">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等,江苏太仓人。崇桢初以荫官太常寺卿。擅山水,专师黃公望,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影响极大。</p><p class="ql-block"> 此图为王时敏晚年杰作,用全景式构图,有堂堂正正之气。峰峦层叠,瀑布高悬,树木蔽荫,小径蜿蜒,其间点缀茅舍草亭,画面虚实相间,云雾缭绕,表现了茂密山林郁郁葱葱的夏景。此图山石参合巨然、黄公望法,树法王蒙,用笔含蓄、圆秀,干笔渴墨为多,墨浓而润,画风劲秀、苍润。</p> <p class="ql-block"> 国香春霁图,是明末画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恽寿平1689年作的绢本设色画轴,103cmX51cm。</span></p><p class="ql-block"> 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字寿平,号南田云溪外史等,江苏武进人。少年时期因随父兄抗清而生活历经跌宕起伏,后在杭州与父亲团聚,重返乡里,坚不出仕。早习山水,师法伯父恽向,研学元人笔意精华,笔法秀润;花鸟更精,兼才众长,深得北宋徐崇嗣没骨法精髓,用笔妍秀,敷色温雅明丽,姿态逼真,形神完备。</p><p class="ql-block"> 本幅画五朵烘日的牡丹花,或欹或正,或侧或仰,有盛开绽放,亦有含苞待放,画面富丽堂皇又不失清雅气象。花瓣、花蕊点染、渲晕得当,赋色精工柔和。枝干、花叶以色笔一势而成,再以色钩勒,逼真而妙。坡石点苔、杂草铺陈草草而成,收放有致,富有野逸之趣。</p> <p class="ql-block"> 溪山林屋图,是清代画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原祁1701年的轴纸本墨笔画,82.8cmX45.3cm。</span></p><p class="ql-block">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康熙四十四年奉旨与孙岳颁、宋骏业等编《佩文斋书画谱》,五十六年主持绘《万寿盛典图》为康熙帝祝寿。山水继承家法,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自称笔端有金刚杵。</p><p class="ql-block"> 本幅全法黄公望,尽得子久笔墨三味。画中用笔,松厚、虚和、稳重、雄穆,笔力扛鼎,多用披麻、米点、折带皴法,山石树木形体类黄公望富春山居,虚和宁静。其运墨兼具五色,以浓淡为主,浓淡相间,多用干笔,使画面亦具有苍茫而浑厚之感</p> <p class="ql-block"> 嵩山草堂图是清代画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翠于1710年作的纸本墨笔图轴,122.8cm×45.1cm。</span></p><p class="ql-block"> 王翚(1632-1717),字石谷,江苏常熟人。长于摹古,几可乱真,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画名极盛,被誉为“画圣”。康熙三十年(1691)奉诏绘制《康熙南巡图》,三年完成后皇太子胤初召见,并以“山水清晖”四字作为褒奖。追随者甚众,世称虞山派。</p><p class="ql-block"> 本图取法倪瓒三段式构图,然整体构成比倪瓒图绘复杂,无论是近处的杂树、茅屋,还是隔河的山石,整体布局较倪瓒来得繁复、枯涩。画法基本是王翚自家路数,如那些长身高立的树干、山石上的披麻皴等。</p> <p class="ql-block"> 寒江独钓图,是清代画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鉴的纸本设色画轴,142cm X35.4cm。</span></p><p class="ql-block"> 张鉴(1761-1829),字宝岩,号夕庵、且翁,所居曰饮渌草堂。江苏丹徒人。花卉、竹石、佛像皆工,尤擅山水。生平孤高清赏,不轻易落墨。著有《逃禅阁集》。</p><p class="ql-block"> 本幅景象凛冽,危崖耸立,光色黯穆。细微处有画山巅的寺院,红墙围栏,大雄宝殿及树林密叶的浓点拉开与山岩积雪及近坡树林淡墨钩皴,霏微弥漫,积雪未化的层次,令人想起元代曹知白风格,笔墨苍秀,清疏简逸。</p> <p class="ql-block"> 月季图,是清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吴熙载晚年(1869年)画作,绢本设色画轴,139.3cmX54cm。</span></p><p class="ql-block">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后以字行,改字让之,号让翁、晚学居士等,江苏仪征人。博学多能,善作四体书,恪守师法,精篆隶,功力深厚,温婉圆健,收放有度。尤精篆刻,擅长金石考证,师事包世臣,精通文字学。写意设色花卉,清疏淡雅,风韵有致。著《通鉴地理今释》《师慎轩印谱》《晋铜鼓斋印存》《吴熙載篆刻》等。</p><p class="ql-block"> 吴熙载六十岁后始作绘画,写意花鸟,格调不凡,清逸超尘。本幅绘折枝月季,月季高低相应、疏繁相衬,构图新颖别致,没骨赋彩写花,意笔勾成,略缀数点,甚似篆隶,水墨勾叶,点染自然,秀逸脱俗,色彩浓淡得宜,充满生机。</p> <p class="ql-block"> 特展館三楼的10、11、12三个展厅是“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特展,是南京博物院“文物里的中华文明”系列展览的又一璀璨篇章!展览通过“日月初升”“航海传奇”“白银贸易”“无问西东”“美美与共”五个部分,展出了大量明代文物,呈现了明代非同凡响的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p> <p class="ql-block"> 一进门,展厅中镇院之宝明永乐青花寿山福海纹三足炉便跃入眼帘。</p><p class="ql-block"> 郑和下西洋之壮举,是永乐帝有意通过劈波斩浪征服大海,实现四夷来朝盛况的目的。明永乐、宜德、成化时期的瓷器上突然出现了大量波涛汹涌的海水波涛纹和异兽纹,显然与郑和下西洋的海事活动有很大关系。如永乐青花寿山福海纹三足炉,腹部主题纹为寿山福海纹,海水波涛汹涌,气势宏大。</p> <p class="ql-block"> 此外,特展厅还展示了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明代金蝉玉叶、坤舆万国全图三件镇院之宝。</p> <p class="ql-block"> 明赏赐梅瓶为明洪武年间陶瓷器。1955年10月出土于南京明故宫遗址的一口残井中。梅瓶高34厘米,造型修长,亭亭玉立。分为瓶颈、上下部瓶身和瓶底四部分。梅瓶的白釉肥腴滋润,微微失透,肩部铁红料书“赏赐”楷书二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应为明太祖朱元璋奖赏大臣的,究竟是奖给何人尚不知晓。是研究明初赏赐制度与陶瓷文化的重要实物。</span></p> <p class="ql-block"> 明永乐白釉荷叶形盖罐,为明代永乐年间中国景德镇窑烧制的白釉瓷器。高约三寸,玲珑饱满,通体晶莹,如若凝脂,线条流畅、浑然天成。细细赏之,竟如荔枝之瓤,皎洁莹白。迎光而观,但见釉色天青、云雨蒸腾,又似青梅、零露漙然,灵动柔婉,妙不可言。身刻暗纹,若隐若现,气宇非凡,巧夺天工。据说此罐是明成祖朱棣专门制作赠给徐皇后的。</p> <p class="ql-block"> 明永乐白釉锥刻四季花卉纹梅瓶为明代永乐年间中国景德镇窑烧制的白釉瓷器。该器物呈小口短颈、丰肩平底造型,通体施白釉,胎质细腻,外壁先以划花勾勒花草轮廓,再用剔花工艺分层雕刻花叶等,展现永乐时期制瓷工艺,是研究明代陶瓷及审美等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 明永乐青花阿拉伯文轮花纹碗,是明代永乐时期具有特殊意义的瓷器文物,见证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为滿足郑和下西洋赏赉需求,满足沿途伊斯兰地区王公贵族喜好,御器厂承命烧制,融合伊斯兰文化风格,是永宣时期青花瓷独特风格的体现,为明代官窑瓷器典范。 </p><p class="ql-block"> 碗具圆口、弧壁、浅腹特征,底为卧足,碗心凸起似小馒头(俗称“馒头心” ),足着地处无釉。内壁中央圆形开光绘四瓣花叶纹,外接缠枝花叶纹与心形 - 锚状纹接合纹饰,口沿饰海水波涛纹;外壁从口沿至足部依次为阿拉伯文、垂叶纹、锚状纹、转枝花纹,洋溢异域艺术色彩,其中阿拉伯文等元素,彰显与伊斯兰文化关联。</p><p class="ql-block"> 此类铭写阿拉伯文的永乐青花卧足碗存世稀少,同类仅见两岸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等机构收藏,总数量不过数件,是研究明代永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瓷器烧造技术与艺术风格的重要实物,反映当时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文化互动及制瓷工艺高度。</p> <p class="ql-block"> 与青花三足炉同时展出的,还有一件南京博物院藏明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折沿盆。这件文物也使用了苏麻离青,不过,它更特别的地方在于器形:折沿、直腹、平底,与传统中国瓷器风格迥异。据考证,这件折沿盆仿自伊斯兰金属或玻璃器。在它附近展出的一组器物,如青花云龙纹扁壶、青花花卉纹花浇、釉里红笔盒、白釉绶带耳扁壶等,都带有典型的伊斯兰风格。</p> <p class="ql-block"> 青花云龙纹扁瓶是明永乐朝(1403—1424)的官窑瓷,高46厘米。带有异国色彩,这与郑和下西洋的事件有关,其造型具有伊斯兰教器物的特征,绘青花所用的颜料是产于波斯的“苏泥渤青”料,特点是发色浓重,有铁质黑斑。在器物扁硕的腹部,对称绘着两条好像要腾飞而出的蛟龙。虽然器物上没有绘官窑款,但是腾龙尽显帝王之气。</p> <p class="ql-block"> 明永乐青花缠枝菊纹执壶,高29.5厘米,腹径22厘米,口径10.5厘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一侧设有弯形长柄,另一侧附有长流,流与颈间以云板相连,整体设计和谐统一。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菊花,与足墻的忍冬纹相映成趣,柄部装饰有朵花纹。执壶的青花发色浓郁,宛如宝蓝石般深邃,与洁白的瓷地形成鲜明对比,</span>是明永乐时期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盘,口径37厘米,底釉白中泛青。花卉填色层次色阶分明,纹饰浓淡自然。花卉布局层次清晰,缠枝莲线条优美流畅柔和。</p> <p class="ql-block"> 这件明永乐时期的青花外莲瓣内缠枝花卉纹碗,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成为南京博物院的珍贵藏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10.1厘米,口径20.8厘米,底径7.5厘米。</span>碗口微外侈,深弧形壁,上丰下敛,尖底并带矮圈足。外壁以莲瓣装饰,内壁口沿下绘有一圈回纹,碗心还饰有五瓣缠枝花纹,图案丰富,工艺精湛。不仅体现了明代初年景德镇和龙泉窑两地工匠的巧思与创意,更展示了当时陶瓷艺术的卓越成就。</p> <p class="ql-block"> 青花花卉锦纹绥带耳扁壶又名青花锦纹绶带耳蒜头口扁壶名,为明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窑烧造的宫廷用瓷。高24.3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7.4厘米。该器物采用蒜头口与扁圆腹相结合的造型,口肩处以绶带耳为装饰,腹部主体纹饰由六角形和六边形构成锦式开光,内绘折枝花卉与海水纹样,形成独特的装饰体系。其纹饰布局繁密有序,釉质莹润透亮,展现了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的精湛工艺水平和艺术特征。</p><p class="ql-block"> 该器物集中体现了永乐青花瓷的三大特征:一是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呈现铁锈斑痕,二是纹饰布局突破传统而采用几何分割构图,三是造型融合波斯金属器元素与中国传统瓷器形制。乳钉纹与绶带耳的装饰组合,既保留有元代瓷器遗风,又开创了明代官窑瓷器装饰新范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青花海水一束莲纹盘为明永乐青花瓷,<span style="font-size:18px;">直径31.8cm,</span>此盘大口微敛,弧腹,广底,浅圈足,底部露胎,形制规整。口沿绘海水纹,内壁绘缠枝花卉,外壁则以卷草纹、缠枝花卉纹、回纹三层纹饰装饰。盘心绘莲花,共生的香蒲、茨菇、红蓼穿插其间,束以绶带,故称“一束莲”,寓科举连中或连生贵子之意,亦象征独善其身、上善若水、高洁清廉的君子之风。整器端庄大气,胎釉精良,纹饰精美,堪称明代永乐瓷之珍品。</p><p class="ql-block"> 永乐时期青花瓷器作为我国青花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亦深受欧洲人喜爱,远销荷兰、比利时、德国及英格兰,也是当时中国与世界贸易及文化艺术传递一个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 明永乐青花海水白龙纹梅瓶。可惜己碎,这是修复品。</p> <p class="ql-block"> 青花釉里红海水瑞兽纹高足碗,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的经典之作,碗身以青花绘制海水纹,釉里红描绘瑞兽纹,海水纹样波涛汹涌,翼龙、飞马等瑞兽形态生动,外壁九种瑞兽分上下两层排列(上五下四)。<span style="font-size:18px;">釉里红发色纯正,青花与红彩对比鲜明,展现了永乐朝釉里红技术的成熟。</span></p> <p class="ql-block"> 青花海水龙纹钵,明宣德,高12厘米,口径26.5厘米,足径12厘米。钵(音bō)口微敛,弧腹,平底。通体青花装饰。外壁从上至下依次绘海水纹、云龙纹、莲瓣纹。内底青花双线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底素胎无釉。此器造型敦实,纹饰生动,青龙矫健,颇有气势,为宣德官窑瓷器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 明正统青花孔雀牡丹带盖瓷梅瓶是明正统时期的一件文物,口径5.5厘米,连盖高40厘米,底径11.3 厘米,造型修长端庄,青花发色典雅,釉质莹润。</p> <p class="ql-block"> 青花云龙纹“寿”字盖罐,明嘉靖,通高54.2厘米,口径25.2厘米,底径30厘米。</p><p class="ql-block"> 罐圆口,方唇,溜肩,肩下渐敛,平底。盖面隆起,盖顶置宝珠形纽。罐里光素无纹饰,外部青花装饰。肩绘缠枝莲纹。盖和腹部均绘双行龙、盘“寿”字及朵云纹等,腹下部还衬以海水江崖纹。近底处绘勾云纹。素底无釉。罐外口沿下横书 “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p><p class="ql-block"> 此罐造型浑厚,构图繁密严谨,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据文献记载,此时期的青花瓷使用进口的“回青”料描绘,色调翠蓝浓艳,微泛紫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 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崇祯</span>青花西游记故事图钵式碗,是明万历后期到清康熙前期的瓷器。当时国势衰退,瓷器的质量明显下降,已不如永宣时期。</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产自德化窑的白釉瓷杯,<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釉呈现哑光内敛的质感,细腻的开片遍布杯身,</span>胎质细密,透光度好,釉面光润明亮,乳如白脂,胎釉浑然一体,有“猪油白”、“象牙白”、“中国白”之称。不仅承载着明代瓷器制作的高超技艺,更是古玩收藏领域中不可多得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明代白釉象鼻三足炉是明代具有特色的陶瓷器物。其造型独特,炉身呈鼓腹状,以象鼻为三足,兼具实用性与艺术观赏性。其胎质洁白细腻,施白釉,釉色莹润,或泛象牙黄等色调,尽显明代白瓷的质感。它不仅是焚香器具,还因造型、釉色等,成为明代陶瓷艺术及文化的体现,反映当时制瓷技艺与审美,部分可能作为外销瓷,见证海上丝路文化交流,是研究明代陶瓷、文化及中外交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这是明代铜象尊,高13.2厘米,身长11.3厘米 。其以大象为造型基础,象身有精美纹饰,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是研究明代铜器工艺、审美及文化的重要实物,可管窥当时的工艺水平与艺术风格 。</p> <p class="ql-block"> 这是明永乐时期的象纹琉璃构件,出自南京大报恩寺。构件上的大象造型,与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装饰的“六拏具”相关,六拏具含多种神兽等形象,各有寓意 。</p> <p class="ql-block"> 这是明代的象牙雕双螭纹瓶,<span style="font-size:18px;">瓶身上有双螭纹,瓶的口沿等部位还有螭形装饰,造型古朴,雕琢精美,有较高的艺术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 明代犀角杯。</p> <p class="ql-block"> 明项圣思款紫砂桃形杯,形制巧妍,剖桃实之半,镂之中空为杯,折枝作把,卷叶和小桃缠绕作纹饰,并组成底足。落款“圣思”,下钤“圣思氏”篆书阳文方印。项圣思,其人未见文献记载。壶艺名工裴石民为此杯配制了托盘。</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组明代金飾品,上面镶嵌了名贵的珠宝、玉石,彰显了明代王公贵族的奢华。</p> <p class="ql-block"> 金嵌宝螳螂捕蝉簪:以“螳螂捕蝉”为造型,金质底座搭配宝石,生动有趣,体现明代工匠对自然题材的巧思,宝石与黄金辉映,尽显华贵。</p> <p class="ql-block"> 金镶银金蜂采蜜簪:金、银材质结合,“金蜂采蜜”造型别致,展现明代首饰在材质搭配与仿生设计上的创意,工艺精细,蜜蜂形态鲜活。</p> <p class="ql-block"> 童子擎荷金耳坠:以小金童“擎荷”为形,造型小巧灵动,工艺精湛,把人物形象融入耳坠,充满生活意趣与童真,是明代耳饰的独特代表</p> <p class="ql-block"> 金三事:为明代的一种佩饰, 由主体与链条、坠饰构成,设计精巧,可作装饰又具实用功能(如悬挂小件物品 ),展现明代首饰的多元用途与精湛工艺,将造型美与实用性结合。</p> <p class="ql-block"> 这是四尊明永乐年间的胡人铜像。</p> <p class="ql-block"> 明崇祯荡寇将军银印,出土于明故宫西侧玉带河。按照制度,明代也使用银制作藩属国王和明朝官员的印信。并以印纽、尺寸区分等级。此印铸于1643年,此时李自成起义军已在潼关歼灭孙传庭的明军主力。崇祯下令封授白广恩并铸造印信。然而此时白广恩已经投降李自成,这枚印信也因此未能送交本人</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两件明代竹刻笔筒。</p><p class="ql-block"> 明濮仲谦制竹刻八仙过海图笔筒:濮仲谦是明代著名竹刻家,为“金陵派”竹刻代表人物,其竹刻风格独特,常以浅刻、简刻见工,线条流畅自然 。该笔筒雕刻“八仙过海”题材,展现八仙各显神通渡海的场景,人物生动,云雾、海浪等纹饰层次鲜明。是研究明代金陵竹刻风格、濮仲谦个人艺术特色的重要实物。</p><p class="ql-block"> 朱松邻制竹刻松鹤图笔筒:朱松邻(朱鹤)是明代嘉定竹刻派创始人,开启嘉定竹刻“以刀代笔”的高浮雕、透雕风格,对后世竹刻影响深远 。这件笔筒上的松枝、仙鹤等通过立体透雕呈现,构图精巧,松针细如发丝,刀法苍劲。作为嘉定竹刻早期代表作品,为研究明代竹刻起源、风格演变提供关键例证,见证朱松邻开创的竹刻艺术对后世的深刻影响 。 </p><p class="ql-block"> 二者分别代表明代不同竹刻流派(金陵派、嘉定派 )特色,是明代竹雕艺术多元发展、技艺精湛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这件明代子冈款青玉雕螭松纹杯,是明晚期苏州琢玉能匠陆子冈的作品,陆氏一改明代玉器的陈腐俗气,发展了苏州风格的玉器,得到当时缙绅的大力追捧,展示出江南地区文人的审美要求和高雅品味。</p> <p class="ql-block"> 盏托组合,自宋元明时期便流行于宫廷之中,明清时期更是盛行不衰。南京博物院珍藏的这套灵芝耳金盏、鹤鹿仙人图金盏托,便是其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 盏、托均采用金质材料制成,杯身敞口,折沿,腹斜收,口沿呈葵花型,双耳出廓,雕作灵芝两朵,别具一格。外壁饰有如意云纹,变化多端,足底则包以仰莲纹。盏托为六瓣葵口样式,刻有鹤鹿仙人,同样精美绝伦。</p><p class="ql-block"> 整套盏托设计精巧,<span style="font-size:18px;">做工细腻,</span>延展均匀,金光灿灿,富贵奢华。器形饱满,壁薄而中正,雕工精湛,纹饰精致繁复,寓意吉庆。</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鎏金铜执壶,通高31厘米,口径7.6厘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采用鎏金工艺,在铜壶表面镀鎏金层,兼具美观与一定防锈保护作用。壶身呈经典执壶样式,有弯曲长流、环形把手,流部有龙形雕刻装饰,腹部有鎏金錾刻纹饰,图案精美。顶盖与壶身、底座的造型设计协调,整体富有古典韵味与艺术价值,是研究明代金属工艺、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重要物件。</span></p> <p class="ql-block"> 明代胡文明制金铜炉,<span style="font-size:18px;">焚香用具。</span>高10.8厘米,边厚0.5厘米,整体造型简洁。胡文明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代晚期铸炉大师,</span>松江府铜器名家,其作品以精工鎏金和纹饰华丽著称,<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明代铜炉中独具特色,深受藏家推崇。</span></p><p class="ql-block"> 其鎏金工艺,是将金与水银合成“金汞齐”涂于铜器表面,加热使水银蒸发,金留存,让炉身有华丽金色装饰;还运用錾刻,在金属表面打造凹凸花纹,图纹多样精细。</p> <p class="ql-block"> 特展館还有三楼的展厅没看,而时间已近中午1点,整整四个小时,看了历史館和特展館计11个展厅,还有艺术、非遗、民国、数字館没看,实在是力不从心了!留待今后吧!</p><p class="ql-block"> 与南博留影告别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观南京博物院,仿若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在历史馆,我沿着时间脉络,从远古的石器时代一路漫步至明清,感受岁月的沧桑变迁。特展馆中,珍贵文物琳琅满目,它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幸运的是18件镇院之宝目睹了13件,可谓收获满满!虽因体力不支未能看完全部,但已足够震撼!</p><p class="ql-block"> 这次观展,是一场知识盛宴,更是一次心灵洗礼。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即便历经朝代更迭、外族入侵,中华文明始终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将核心文化基因如文字、思想、制度等代代相传,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我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而骄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