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闽东大山深处的杜家堡是一群始建于康熙36年的古民居,建筑精良,格局清新,气势恢宏,是闽东北典型滨海山区古木构建风格的代表。经过400多年风雨,古民居逐渐荒凉,但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进行了修缮,重新焕发出原有的风采。杜家堡内有杜氏祠堂和四合院,其中四合院被用作中国扶贫第一村展示馆,展示了古民居的建筑魅力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杜家堡的所在村落叫赤溪,古名“漆溪”,位于杨家溪上游,九鲤溪溪畔。明清民国时期,先后有吴、禇、王、杜等姓迁居此地。现在保留有部分民居建筑,最有特色的便是“坑里垅”的杜家堡。走进杜家堡,就好像初阅一本发黄的杜氏家谱。那仅有一人高的寨门,就如家谱的封面。碎石垒墙,皱褶满面,爬满着常春藤。</p> <p class="ql-block">据说,杜家堡肇基始祖叫杜士冕,是九里杜氏二十七世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杜士冕在他58岁的时候,率宗亲从九鲤肇迁漆溪坑里垅。康熙六十年(1721),也就是在杜士冕81高龄的时候,开始大兴土木,“复架后屋四扇两厦及两庑并左横楼、书仓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着,又分别于乾隆六年(1741)、三十六年(1771)、五十六年(1791)经后代复建、培建、辟建,才建成如今的规模。也就是说,杜家城堡最早也应当是康熙前后时期开始建设。</p> <p class="ql-block">杜士冕对于杜氏家族安居繁衍之所的风水、交通及院落的选址、布局设计也是极富东方智慧。杜家堡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尤其是背后负山,形同一个“状元帽”,深谙风水之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体环绕视为屏障,藏风聚气,阻挡不利的风向和气流,免受恶劣天气的袭扰。一面临水,不仅是生活之必备,更重要的是,在风水学中,水常被视为财富的象征。一面临水的布局有助于聚集财气与机遇。山水相依,宜居之地。</p> <p class="ql-block">杜家堡还地处交通要冲。古堡城门外铺石道,中碇条石,两翼路肩护石子。南抵霞浦龙亭关,北达蒋洋铺驿,又令杜家堡南北通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堡内的院落布局设计,也是体现了中国乡绅文化的家庭观与价值观。其实,杜家堡就是一个封闭式的家族“大宅门”。整个城堡略呈椭圆形,占地面积约23亩,原先有8座木构民居,后一座坍塌,目前存有7座明清风格的老宅和一座杜家祠堂。</p> <p class="ql-block">古堡内居住的全是杜氏族人。他们毗邻而居,巷道、甬路转承相接,形成梯进式,通达各个庭院。尤其是卵石甬道,虽芳草萋萋,却也宽敞平展,其宽度在闽东其他古村落中也是少有。流连甬道,青草摇曳,犹入时光隧道,引我去四百年的尘封。</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古堡建筑不仅有军事防御的作用,也是杜氏家族在本村的荣耀和地位的象征。古时,修建城堡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常只有地位显赫、经济实力雄厚的家族才能承担。当然,杜家堡更是家族成员血脉相传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杜家堡是寂静的。你说它寂静,是不是说它有些荒芜?其实不然。历史是位尊者,他把这座古石寨原原本本地托付给四百多年后的我们,这种坚毅如岩的传承与坚守,这正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所需要的。我们何其大幸。</p> <p class="ql-block">四百多年来,古堡见证了杜氏家族的成长、挫折和荣耀。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村居条件也与古代相距甚远。如今,杜家人已整体搬迁至古堡前的赤溪新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在古堡与新村之间穿越,想必是传达着杜家人的对过去和未来的承诺与憧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你的浏览点赞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