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 秘境甘南的美,是一种纯净、安详的美,人们远离凡尘。仿佛暂时忘却生活的喧嚣与疲惫,甘南的美,有一种质朴的感染力,一旦踏足就无法忘怀的美,它的山水如画,风土人情如诗,能令人心生向往。我向往甘南很多年,2024年9月底和闺蜜一起终于踏上甘南土地,进行为期8天甘南之旅,实现多年的心愿,真是太高兴了,游览麦积山石窟是我们甘南之旅的第三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 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其位于甘肃天水的麦积山上,麦积山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这里山峦叠翠,岩壁陡峭,而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则达七八十米,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在如此陡峭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国的石窟中是及其罕见的。</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 麦积山的风景区众多,是由麦积山、石门、仙人崖、街亭温泉、曲溪五个子景区和180多的景点组成的,景区内有丰富的生物物种,还被称为是“陇上林泉之冠”,被大家认为这里具有深厚的旅游价值,但麦积山最出名、最奇特的景象就是石窟,它的历史悠久,始建于384-417年,而且还是建在悬崖峭璧上,看上去非常的壮观,现存石窟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造像和1300余平方米壁画,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在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遗产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 瑞应寺位于麦积山脚下,在石窟以南200米处,有一座红墙灰瓦,古色古香的寺庙,这就是有着千余年历史的瑞应寺,其面积约2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寺内现存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西配殿及钟鼓楼等建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 作为千年古刹,这里曾有无数高僧传经布道,仅有据可查的就有玄高、昙弘、法秀、重遇等;无数贵族官僚,善男信女不远万里爬山涉水来此顶礼拜佛,布施供养,文人雅士竞相挥毫洒墨,留下众多诗篇及画作,诗圣杜甫曾经写诗: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 据导游介绍,当年开凿石窟时,先从下堆积木柴达到高处,然后施工凿窟,营造一层,木柴拆除一层,直到山脚,施工所需要的木柴,把山上的树木都砍光了。到现在当地群众中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民谣,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站在山底,抬头仰望,栈道云梯修建于悬崖,浅龛深窟开凿于峭壁,遥想工程浩大之艰辛,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 这是13号石窟,是最大的三座佛像,也称东崖大佛,位于东崖中部,开凿于隋代,南宋绍兴年间重修,是麦积山现存最大的一组石胎泥塑造像,从残破处可辨认石胎雕制的粗型,虽表层塑泥几经后代重修,但仍具隋代风格。它以薄而粗犷的塑造技巧,完美地表现了佛的腿部,是非常大胆的处理手法。早期那种紧靠墙面形体扁平的样式在隋唐已很少出现,而代之以体积饱满厚重、造型简洁概括的类型。正中主佛为阿弥陀佛,高15.7米,气势宏伟壮观,佛面圆润饱满,额上镶嵌宝珠,弯眉细长目,双眉间有白毫相,两眼下视、高鼻阔口。右面是普贤菩萨头戴花冠,颈带项圈,左面是文殊菩萨云髻高束,胸带璎珞,他们都是浓眉大眼,慈眉善目,下颌丰满,表情肃穆庄严中带着一丝慈祥,仿佛在注视着世间芸芸众生。</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 据简介知道3号石窟,也称千佛廊,是麦积山石窟的一大特色,为仿长廊建筑形式开凿的洞窟,全长36.5米,现存297身北周至宋代石胎泥塑佛像,分上下两部分布局,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无数尊佛像,每一尊都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整齐排列在山体上,身姿容貌各不相同,形成了千佛千面的壮观景象。这些佛像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工艺精湛,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匠心独运和艺术的无穷魅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 千佛廊的佛像风格独特,既有北魏时期的“秀骨清像”之风,也有北周时期的“圆润丰满”之态。例如,北魏时期的佛像低首侧耳,眉眼含笑,显得纯真无邪;而北周时期的佛像则显得更加圆润丰满,传递出慈悲、内省与沉静的气息 。这些佛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文化、雕塑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 我们按照指示牌往上走,来到4号石窟又称上七佛阁,横宽31.7米,通高16米,进深13米。原形是一个七间八柱的大型宫殿式洞窟,始建于北周(公元557到581年),是北周时秦州大都督李充信为祖父祈福所建。整个洞窟依山而建,屋顶为庑殿顶,在山岩上凿出屋脊、鸱尾、瓦龙等,窟顶下并列排着七间宝帐形佛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 麦积山石窟受阴湿多雨等自然因素影响,壁画保存较少,彩塑价值极高,题材丰富,构思精妙、技法娴熟,主要包括说法、本生、经变、千佛、礼佛等内容。现存造像85身,彩塑700余身。特别是北周时期创作的"薄肉塑"伎乐飞天,人物面部、手、足等以浅浮塑形式表现,衣裙、飘带、乐器、香花等则绘制而成,将绘、塑技法结合在一起,使整幅壁画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效果,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独树一帜。下图是其中一间佛龛,坐着一个主佛,两侧站立着弟子菩萨,主佛后面的壁画有伎乐飞天形象。</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 在上七佛阁佛窟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位北宋时期雕刻的金刚乘武士,立石身高4米多,上身裸露,穿着腰裙,一个倚靠金刚杵,眼睛又圆又突,嘴巴张大,他似乎是在向那些敢于捣乱的鬼魂和亵渎佛陀的小丑大喊大叫;另一个则紧握拳头,嘴唇紧闭,眼睛愤怒,他似乎在试图对鬼魂施展不可阻挡的力量,两尊金刚在写实的基础上,造型坚实有力,动作勇敢,肌肉合理夸张,它们雄浑无畏,是宋代最好的雕塑。</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 麦积山石窟内的佛像体现出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出了我国泥塑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这里体现出的历史信息和艺术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佛教感兴趣的人都会来这里感受佛教艺术。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异,栩栩如生,每一尊都值得你驻足研究,简直就是天然的雕塑馆。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 这是第148窟,始建于北魏,主佛禅定盘腿静坐,沉思中的神态刻划细腻,窟内空间紧凑却层次分明,壁面开龛的布局严谨,展现北魏工匠对立体空间的精准把握。佛像低眉含笑的神情,透露出北魏晚期佛教艺术逐渐世俗化的趋向。</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 据简介得知麦积山由于受地震的破坏,窟龛内外的大型塑像均非北周时期原作,而是经过北宋的重修。中间一龛内作一佛二弟子六菩萨,其余各龛均为一佛八菩萨,但每个龛内三壁上方的彩塑千佛为北周作品,精工细致。龛外每两龛之间塑一护法像,共计八身,称为“天龙八部”,是佛的八部护法,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候罗迦,其职责是护卫佛法。</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 据导游介绍,第98窟位于西崖中部,又称“西崖大佛”,由摩崖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造像组成,1978年在山体加固工程期间,沿造像边缘线用钢筋混凝土进行了加固,立面整体呈竖长方形,通高14米,宽10米,进深1米。造像正中立佛高12.2米,原作于北魏,北周、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均做过维缮,原貌已基本无存。现佛像头顶为低平细密的螺纹发髻,正中置肉髻珠,具有较浓郁的宋元佛像发髻特征,面部敷红色重彩,前额宽颐,下颌削瘦,双眉弯曲,上有三重弧线,两眼平视,眼角略下撇,下眼袋突出,高鼻阔口,嘴角下敛,双耳较短,且略外撇,短颈削肩,袒胸鼓腹,颈部阴刻三道蚕节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是191窟,洞窟中下部悬塑一身化生金刚像,也称花心金刚,是佛祖从莲花之中点化而成的护法金刚。头部做八缕卷状发髻覆盖於头顶,面形圆润饱满,双眉高隆,怒目圆睁,高鼻阔嘴,八字胡,颌下密布卷纹状胡须,上身袒露,胸部前突,鼓腹,披帛搭肩绕臂上扬浮塑于墙面;整身造像想象力丰富,神态生动,立意巧妙,线条流畅自然,是一幅充满浪漫和神奇色彩的雕塑佳作。</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 1300多米凌空栈道,蜿蜒曲折,此栈道又高又陡又窄,走在上面让人惊心动魄,栈道使游客顺利的到达每个洞窟。站在高处,可以近距离的观赏洞窟,有一种登高壮观天地宽的感觉,有恐高症的游客估计是需要注意安全。古人形容麦积山的洞窟为“密如蜂房”,形容它的栈道为“凌空穿云”。</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 千百年来,人们不停地修复再造,用信仰维护着这座千古圣山,也正是每个工匠每名僧人对麦积山锲而不舍的守护,才使得麦积山成了佛教从丝绸之路东进之后的又一个精神圣地。石窟以精美的壁画、传神的彩塑、不朽的建筑,创造出信仰与艺术相互交融的佳作,传承着这些佛教的生命力,雕琢着饱经沧桑的东方微笑,这些雕塑不仅凝聚着佛陀伟大的思想,带着人们对平凡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给信众们带来通往佛国净土世界的希望,永远定格在石窟里。我们不远万里,遇见千年的麦积山,真是不虚此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