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泉州开元儿童教养院任教多年的伍长积老师在《学旧体诗词(一)》这篇文章中写道:“1998年3月5日中午,我照例到泉州通淮关岳庙上香。晚上,辗转反侧,久久不寐。与其睡不着觉,不如起来做点事。我从书架上抽出王力老先生校订的《古代汉语》,走出开教小学峰云楼家属宿舍,准备到虎豹楼翻翻古书籍。” 西塔下的虎豹楼 如今,虎豹楼仍静静地屹立在泉州大开元寺这座千年古刹中,聆听钟声梵音。然而,华侨捐献的峰云楼却早已拆除,令人扼腕叹息。据鲤城区开智学校的老师回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元慈儿院董事会恢复运作,经常与国内外热心教育事业的社会贤达进行沟通联络。大约是在1980年,泉州社会活动家苏祖鹤动员女婿黄和凉为泉州开元儿童教养院出力,祖籍南安丰州的印尼华侨黄和凉欣然同意,捐了1万多元,在虎豹楼的左边建设峰云楼,墙体是闽南花岗岩条石,楼板是水泥的。” 从老照片上看,峰云楼是一栋两层建筑,公共走廊贯穿建筑平面并串联所有房间入口。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怀得知开元慈儿院董事会在考察峰云楼的历史时,热心地联系上苏祖鹤的孙女,她们深情回顾:“峰云楼是我大姑父黄和凉、大姑妈苏秀珠捐款,祖父苏祖鹤主持修建的。峰云楼的‘峰云’两字来自我大姑父与大姑妈的别名。”苏祖鹤孙女们的回忆与2022年01月13日《海峡都市报》报道的《洋楼里的“过番”往事》不谋而合。文章中写道:“就连洋楼(完工于1958年的晋江市池店镇御辇村奕佰楼)的图纸、建筑合同都被完好无损保存了下来。在一份26页的建筑合同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当时承包这个工程的是国有的泉州建筑队和华生建筑队(泉州华侨新村的建筑队伍之一),工程总负责人是著名的管理学家、复旦大学苏东水的父亲苏祖鹤。整个工程造价13万余元。” “峰云楼”石刻的上款为“鼎源苏氏题”,下款为“辛酉年仲秋立”。苏祖鹤的孙女们看到“峰云楼”石刻照片,非常激动:“苏鼎源是我祖父的别名。”而“辛酉年仲秋立”则指“峰云楼”于1981年农历八月奠基。 前排从右往左第五位为苏祖鹤先生 而更多热心校友提供资料:苏祖鹤是远近闻名的正骨大夫,也是城南临江卫生院的创始人之一,热衷社会公益,曾任花桥慈济宫、开元儿童教养院、通淮关岳庙的董事。在一张拍摄于1979年12月8日的“开元儿童教养院董事会会后留影”的照片中,苏祖鹤先生的孙女高兴地辨认出:“前排从右往左第五位就是我的祖父苏祖鹤。”1983年2月5日,通淮关岳庙成立董事会,董事会人员有伍泽旭、蔡樵生、庄为玠、刘书侯、苏祖鹤、陈炳坤、陈兆祥、林琛、王爱琛、李沙弥、林存义(庙祝代表)11人。 开元慈儿院董事会几位董事到苏祖鹤先生位于城南寮仔街的故居探访,发现苏家至今保存着与开元儿童教养院相关的书法作品。墙上挂着“培育英才”的横幅,上款为“苏校董祖鹤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落款为“泉州开元儿童教养院董事会赠”。这幅书法作品写于1986年,是否为时任泉州开元儿童教养院董事会的伍泽旭先生所题,还有待于考证。开元慈儿院建于1925年中秋,“建校五十六年”为1981年,正好与“峰云楼”石刻的落款互相印证。 而在苏家,我们发现一张珍贵的老照片,横幅为“庆祝建校五十六周年暨兴建峰云楼奠基典礼”,上联为“培养人才建设祖国”,下联是“海滨邹鲁英贤不绝”。这幅楹联是乡贤和华侨情系桑梓、兴教助学的真实写照。 1984年晋江地区行政专署,赠送开元儿童教养院董事会(开元慈儿院董事会)“乐育英才”的牌匾,说明不管是政府, 或是社会组织,抑或个人,都认同董事会存在的意义。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开元慈儿院董事仍将继续传承百年历史文化,弘扬慈悲为怀的理念,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泉州大开元寺里,峰云楼已无处可寻,但老照片里旧日的痕迹无处不在。徜徉在虎豹楼下,流连于开元慈儿院旧址,开元慈儿院董事会的董事们深深地感受到:历经百年,开元慈儿院依然承载着众多乡贤、华侨心系家国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