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沿着甘青环线驱车西行时,我始终记得那个清晨在山脊线上看到的景象:数架风力发电机静立旷野,白色叶片刺破厚重云层,像一柄柄直插天际的利剑。远处祁连山脉轮廓隐约可见,风从戈壁深处吹来,带着砂砾敲打车窗的声响。</p> <p class="ql-block">天边的云层低垂,仿佛触手可及。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在晨光中缓缓旋转,像巨人挥舞着银色的臂膀,搅动沉寂的旷野。站在山脊上远眺,那些钢铁巨人静默伫立,却透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风从祁连山吹来,带着高原的寒意,也带着一种现代工业文明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这片土地自古便是能源转换的见证者。当年左宗棠督办西北时,曾在此沿线设驿站、修烽燧,而今钢铁巨兽取代了驼铃马蹄,以另一种方式续写着绿色能源的故事。站在风机脚下仰望时,忽然理解了古人“乘风破万里浪”的豪情——现代人用旋转的叶片,在戈壁荒原上写就新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沿途偶遇几位风电工程师,他们常年驻守在这片人迹罕至之地。交谈中得知,这些看似孤独矗立的风机,实则组成了覆盖整个河西走廊的庞大电网系统。我们习惯性地将目光投向远方的雪山与草原,却忽略了近处这些正在改变地貌特征的现代图腾。</p> <p class="ql-block">当夕阳沉入云海,风机的转动频率渐渐与心跳同步。这种奇妙的共振让我想起敦煌壁画里飞天的飘带,同样是线条与弧度的艺术,一个是凝固千年的信仰,一个是奔涌不息的能量。历史总在不经意间完成它的轮回与进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