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结束了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的肃穆瞻仰,我笑着对老战友刘付存说:“天下第一兵书读了,该去拜会咱们的王副司令了。”付存深知我酷爱书法,早已洞悉我的心思。“下一站,我们去书圣王羲之的故居。” 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来到临沂,怎能不去拜谒这位书法艺术殿堂中至高无上的存在?更何况,王羲之不仅以书法名垂青史,亦曾是一位身负军职的将领。世人多因其“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卓绝艺术成就而铭记他,却往往淡忘了其作为将军的另一面。</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故居,坐落于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1号。此地因是东晋琅琊王氏家族的故宅旧址而得名。启功大师书写的《王義之故居》几字跃入眼帘。门联上写着:“书传万古存其帖,德行千秋启后人。”我们几位退役老兵潜意识地整了整衣冠步入大门。</p><p class="ql-block"> 池畔晒墨亭里,几幅临摹的巨幅《兰亭序》在亭廊中随风飘荡。洗砚池畔的垂柳如羊毫蘸墨洇开千年的时空。</p><p class="ql-block"> “王右军祠”展厅回廊王羲之的仕途图表骤然醒目:从临川太守到江州刺史加封宁远将军,自武昌参军至会稽内史,二十载军旅足迹在长江流域蜿蜒如狂草笔势。</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世称王右军。东晋时期的大臣、文学家,更是彪炳史册的书法家。其父王旷曾任淮南太守。王羲之在出身显赫的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王氏家族。年仅五岁时随琅琊王氏等名门大族举族南迁,史称“衣冠南渡”。王氏家族初抵建业(今南京)时,聚居在著名的乌衣巷。</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的仕途始于地方治理。咸和四年(329年),被任命为临川太守(今江西抚州)。临川地处偏远,人口稀少,远离了当时长江两岸频发的战火,生活相对安宁。在任期间,他致力于革除积弊,体察民情,为百姓请命,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作为一位山东出生的士大夫,能在我们江西为政一方,留下勤政爱民的美名,尤显珍贵。</p><p class="ql-block"> 咸和九年(334年),进入征西将军庾亮的幕府,担任征西参军,驻地今武昌。咸康八年(342年),被推举担任江州刺史(驻今江西九江),在此职位上长达六年,并被加封为宁远将军这一武职。直至永和二年(346年),调任护军将军。</p><p class="ql-block"> 永和七年(351年),朝廷诏命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驻守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最高行政长官)。然而,官场的腐败黑暗与身不由己,让其深感厌倦。永和十一年(355年),他做出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决定:在父母墓前郑重立誓,永远不再出仕。随后,他以身体抱恙为由,辞去了会稽内史的官职。</p><p class="ql-block"> 虽然归隐后的王羲之对优游自在的生活颇为满意,但他内心深处,对国家大事和朝臣的进退得失,依然保持着深切的关注,难以全然忘怀。</p><p class="ql-block">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王羲之“右军将军”的身份。是东晋时期的武职,官居四品,主管地方军事。其职权范围,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地级市军分区司令员或省级军区副职。</p><p class="ql-block"> 纵观王羲之的军旅生涯,作为高级参谋和将领,他虽在战场上未有彪炳史册的显赫战功,但在中国书法的广袤阵地上,他却立下了震古烁今的奇功。他精擅隶、楷、行、草各体书法,留下了无数经典法帖,成为后世临摹研习的至高范本。在书法史上,他与曹魏的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因其在书法艺术上无与伦比的成就和深远影响,被后世尊奉为“书圣”。其书法被赞誉为“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具有“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绝代风华,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王羲之能带兵打仗,能执笔理政,更能挥毫泼墨成就绝世艺术的文武全才。漫步于其故居的青石小径,凝视洗砚池的碧波,感受着此地历经千年的文脉与将气。天下第一兵书《孙子兵法》汉简的书法艺术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异曲同工,兵家智慧与书法神韵在此达成了高度的统一。对这位集文韬武略于一身的先贤,心中唯有深深的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