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年,在所居社区和武汉市老干活动中心学唱歌,尝遇人和事,时有所悟,徐徐记之,边添边改,以飨读者。故曰:学舌札记。</p><p class="ql-block">十.仪式感和兴奋点</p><p class="ql-block">社区艺术团期末联欢会结束了。大家认真地编排节目,精心地准备,尽情释放快乐,展示才艺。每个人都沉浸其中,一片欢声笑语。这让我忽然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仪式感和兴奋点。人员还是这几十号人,地点还是这个地点,日子也还是这么平常的一天,就是因为商定了某一天举办联欢会,大伙的精气神就一下子提起来了。从节目排演到会场布置、服装道具、乐器音响、活动主持等等无一遗漏。唱的还是那些歌,跳得还是那些舞,观众也是演员 ,演员也是观众。可大家就是这么“煞有介事”,就是这么投入。这是为什么呢?看来是大家内心需要的一种集合!</p><p class="ql-block">再推而一想,人们的一些节日啊,庆典啊,纪念啊,庆祝啊,不都是在一如往常的日子里,人们自己兴起一些法子让大家或快乐一把,或怀念一把,或庄严一把,或威武一把么?因为有了这些特殊的约定,原本平常的日子就不那么平常了,人们的精气神就提起来了,大脑里的多巴胺就激活了,各样的场面就铺开了。</p><p class="ql-block">这种仪式感和兴奋点几乎是人类共同的需要,无论族群、肤色、信仰。</p><p class="ql-block">这是什么缘故呢?大约在农耕时代,起初是祖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甚是辛苦,需要些什么东西来解解乏,加上季候更替、灾荒难料,人们不免祈祷;又因怀念祖先,崇拜英雄,尤其因为当头者需要树立权威、建立规制、阐释信说,归顺人心。于是,就有了节日、庆典、纪念等等,逐渐地深入人心。自古以来,在凡有人群的地方,不约而同。</p><p class="ql-block">一般而言,这样的特别约定,场面越大,参入的人越多,影响就越大,效果就会越好。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被统治者确定、被大众普遍认同的时日,更是普天一致,比如春节,比如圣诞等等。所以,古人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祀”:指的就是特定日子的祭祀活动,包括祭天、祭地、祭祖先等。这无疑体现了古人对神权和祖先崇拜的重视。这不仅是宗教行为,更是“礼”的体现,具有规范社会等级、凝聚族群认同的功能。久而久之,祭祀成为各类节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等级成为所有节庆中最显赫的标志。所谓九鼎八簋,天子之礼也,绝对不可以僭越。</p><p class="ql-block">这些节庆、庆典、祭奠和相应的等级,有恰当的规模和人们期待的形式,自然会起到聚人心的作用。但如果过分铺张,劳民伤财,背离人心,就会适得其反。毕竟巩固和繁荣靠的最终是人心而不是仪式。史称商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宗教祭祀的极端化。现如今,某邦的将领们各种勋章、奖章从胸前都快挂到肚脐了,成为世人的笑柄。</p><p class="ql-block">这些由仪式感和兴奋点生出的胡思乱想,有没有一点趣味呢?</p><p class="ql-block">十一.眼神和微笑</p><p class="ql-block">许多歌友一上台演唱就容易紧张,拿着歌单,紧张的心情会缓解很多。除了缓解紧张外,拿歌单上台另一个原因是怕唱错(唱错调、唱错歌词、唱错节奏等等)。这个时候,老师总是说:要抬起头来,要微笑,要和观众交流等等。</p><p class="ql-block">你的眼睛面对观众,眼神随着旋律和歌曲内容的变化或欢快、或坚定、或深情,既是你的表演,也是与观众的互动,自然就很容易引起共鸣,达到良好的效果。倘若你一味地埋头看歌单,即便唱得再好,也很难吸引观众。眼睛面对观众不应该是茫茫然地脑子里想着歌词走神的样子,也不是只盯着一处看。</p><p class="ql-block">成功的肖像画家画出的肖像,你从哪个角度看画里的人都像在看着你似的。对!应该是这样的眼神。</p><p class="ql-block">生活中会遇到这样的情景:你的一个老熟人,后来发达了,起初见面,还彼此热情,后来,在正式场合,特别是有下级和随扈在侧时往往会选择漠视,他明明是面对你的,但眼神却是散光。他知道你看到他了,他也知道你知道他看到你了。但他却若无其事的,眼前一片茫然,从你身边走过。这是一种道行!官场里很常见。</p><p class="ql-block">当你面对观众的时候,不应该是这种眼神,无论离得多远。</p><p class="ql-block">再来说说微笑。保持微笑是声乐老师经常强调的,虽然演唱的内容各异,演唱者的面部表情会有不同的变化,但微笑是最基本的、主要的表情。行家说微笑可以使你放松面部肌肉,帮助打开口腔和喉咙,提升口腔共鸣,也调整发声位置,改善音色,同时还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增强歌唱表现力。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体现对观众的尊重。</p><p class="ql-block">眼神和微笑既是演唱者登台时应该留意的,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处应该注意的。这如其说是一种技能,不如说是一种态度,那就是真诚。</p><p class="ql-block">十二.心里的“数”</p><p class="ql-block">生活中有句俗话:心里没有数。是说一个人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者对事物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无疑是一种贬义的评价。</p><p class="ql-block">歌友们三五人,相互邀约学唱新歌,不同于声乐老师面对面的教唱,会有些困难。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大家对其中“地位”高、年龄大的人,会比较客气和宽容。即使唱错了,没唱准,也不会明确地指出;而对于“身份、地位”和年龄相仿者,则会毫不客气,一出现错误,就十分直白而及时予以纠正。这倒不是虚伪,而是碍于面子,对前者表示“尊重”的缘故。</p><p class="ql-block">生活中,这类情形很常见。为长者尊,为尊者讳。有的长者、尊者在众人的客气和宽容中容易内心膨胀,自信满满,以为“正确”和“真理”总站在自己这边。这时,错误就很容易在他脑子里生根。</p><p class="ql-block">长者、尊者、领导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己的不足和容易产生的失误心里要有这个“数”。放低身段,自知之明,时时自省,及时虚心求教,鼓励人们讲真话就显得尤其重要。</p><p class="ql-block">前些年,本地一位被人很认可的官员升任某域“封疆大吏”,不经意间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在一个重要场合讲话时将“滇缅公路”,念成“zhen缅公路”。这个被念错的“滇”字,恰恰是他任职地的简称。或许,他并不是第一次读错,却并没有被及时纠正过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