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久闻安福乡西甲村高寮组走出了一位商界精英——李文勇先生。早年他怀揣梦想外出闯荡,凭借过人胆识与坚韧毅力,在商海中开辟一番天地。功成名就后,这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始终铭记故土养育之恩,以拳拳赤子心反哺桑梓,十余载如一日倾力支持家乡建设。从修缮百年宗祠到新建乡村福利院,从铺设乡村水泥公路到打造生态文化娱乐场所,从修建旅游观光步道到开展扶贫济困工作,李文勇先生累计投入近千万元,将浓浓乡情化作一项项惠民工程。更难能可贵的是,所有善举皆不图虚名、不求回报,只愿见证家乡旧貌换新颜。如今漫步高寮村,但见青砖黛瓦间跃动着现代文明的光影,蜿蜒步道上回响着游子归乡的足音,这座昔日闭塞的村落,正因这位游子的赤诚奉献焕发出勃勃生机。</h3> 6月20日,我搭乘小舅子的车子准备去这里看看,打算一探究竟,确认传闻是否属实。 走出县城的喧嚣,沿途尽览田园风光。但见碧空如洗,流云似絮,远处山峦叠翠,近处溪水清澈见底,白墙黑瓦的小村子像棋子似的散落在绿油油的田地里。车子一路开着,仿佛驶进了古画里的山水世界,心里那些烦心事一下子都没了,只觉得浑身舒坦,连呼吸都带着青草和泥土的甜味。 车行大约一小时,拐过山坳转角,但见平房顶上镌刻着"西甲村文化活动中心"九个红色大字,在夏日的阳光下泛着一层温润柔和的光,证实这就是李文勇先生独资为乡亲们筑起的精神家园。 从西甲村经高寮直达《龙华寺旅游区》,这条长达8公里的水泥公路,也是李文勇先生全额出资修建。昔日泥泞小路已蜕变为宽阔大道,极大便利了村民与游客出行。 来到高寮村,只见村容焕然一新。经了解,该村所有建筑及配套设施均由李文勇先生出资建设。村中最醒目的,是李文勇先生投资新建的三进两层翘角建筑——盛連堂。白底黑字的匾额高悬门楣,这是专门摆放祖宗遗像和祭拜的场所。祠堂两侧配建仓储与管理用房,完整构成家族祭祀空间。 驻足祠堂前细观,但见飞檐如凤翼欲振,大理石门框镌刻各种花纹。恍惚间似有檀香味自门内飘逸而出。 步入正厅,仰首便见中堂上方贴着一幅青花瓷板烧制的山水长卷,题额"家和万事兴"五字。两侧上方供奉的李氏先祖画像端肃如生。下首一张三斗桌稳如磐石,桌面摆放大小香炉三只,两端烛台擎着红烛,袅袅轻烟升起,不愧是大户人家的气派。 为改善高寮村村民的居住条件,李文勇先生斥资兴建两栋现代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楼,使这十多户村民得以告别旧居,迁入配有独立空调系统的新式平顶套房,尽享冬暖夏凉的宜居之乐。尤为感人的是,李先生设立专项敬老基金,按月向全村老人发放两千至五千元不等的生活津贴。如今,村中的老人尽享颐养天年之乐,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我应邀走进一户村民家中,一推门我便愣住了,这装修可真是太气派!客厅里,一台大尺寸液晶电视悬挂于墙面正中央,对面是一排长长的布艺沙发,一张红漆木茶几锃亮发光。再看墙上的陈列柜,摆着各式各样花瓶,头顶上,是一盏长方形的盆灯。墙上还挂着一幅山水壁画,一只老式挂钟滴答滴答地走着,这哪像是农村人家啊,简直比城里人过得还讲究!他们的日子是真滋润,这可真得好好感谢李文勇先生的鼎力扶持啊! 村里还新建了《高寮文化活动中心》,从正面看似为三层建筑,实则包含四层主体结构,并配备地下功能层。 步入第一层,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件船舵造型的艺术摆件,其基座镌刻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的铭文,主人通过这件展品隐喻着"把握方向,乘风破浪"的人生哲理。 脚踏宽敞的大楼梯,拾级而上,步入二楼空间,此处配置了雅致的客人接待室、共享型公共电脑办公区,并配有男女分设的卫生设施。 办公室内部开阔通透,采光充足。居中配置着一张朱红色大长桌,桌面可容纳十余台办公设备,四周环绕着十余把人体工学转椅,形成环形工作阵列,足以支撑十余名工作人员同步开展数字化作业。 公共卫生间的入口处配置了洗手台与梳妆镜,旁边还设有储物柜及开放式层架;天花板镶嵌的菱形工艺灯,为空间增添了独特的设计感。 拾阶而上至三楼,这是专为旅游观光者及亲朋好友欢聚打造的温馨卧室空间,规划有雅致单人间、舒朗双床房与温馨家庭房等多重房型,推门而入的刹那,阳光透过玻璃窗在洁净的地板上洒下斑驳光影,空气中 弥漫着若有若无的檀香气息。每间客房都一尘不染,步入其中,宛如归家般温馨。 公共洗衣房设置于三楼走廊转角处,配备大功率洗衣机,供客房被毯清洗及住客衣物洗涤之用。 餐厅设在地下室,这是一间可容纳十余张大园桌的空间,能同时接待百余位宾客用餐。该区域虽位于地下层,但得益于巧妙利用山坡地形,使两面墙体位于地面以上,另两面则处于地下,仍能保证室内光线充足。 厨房一角配备有烧柴土灶台及智能电炒菜两用设备,并安装了空调,为工作人员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环境。 在厨房的隔壁,配置了两台大功率蒸饭机,可满足百余人的用餐需求。 钢架停车棚内停放着各类车型,每日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车辆可免费停放于此,并配备专人看管,确保停车安全可靠。 棚内另配备有两台汽车快速充电桩,为游客及返乡探亲的游子提供便捷服务。 按标准尺寸修建的篮球场每日向周边居民开放,并免费承办乡镇机关及学校等单位的篮球赛事活动。 在篮球场旁边,配有一间敞开的休息室,内置花岗岩棋牌园桌及配套石凳,为运动后的访客提供休憩娱乐空间。 在球场的后面有两尊金牛雕塑,造型别致,浑身金光闪闪,昂首向天。它们是力量与坚韧的象征,静静伫立,把奋进的精神默默传递。 走出美丽的高寮村,驱车前往《龙华寺旅游区》,昔日的泥泞道路已蜕变为宽阔的水泥公路。该路段由李文勇先生全额出资修建,尽管坡度较为陡峭,但公路两侧均加装防护栏杆,为往来车辆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远处,青山环抱的《龙华寺》,黄墙红瓦间“佛”字赫然入目。置身在这方天地,尘世喧嚣皆被隔绝于外,心境亦随之沉静。该寺院兴建的大部分资金是李文勇先生捐赠。 缓步近观,龙华寺更显恢弘气象。"大雄宝殿"匾额高悬,黄墙彩绘庄严,飞檐斗拱凌空欲举。门前双柱朱漆为底,其上盘绕着两条金色巨龙,鳞爪飞扬间尽显皇家气度。檐下精雕细镂,飞禽走兽皆具灵韵,门楣处"龙华寺"三字墨色沉郁,与门前蟠龙立柱呼应,共同烘托出古寺庄严肃穆之氛。 迈进大雄宝殿,抬眼便见三保祖师金身端坐莲台。老人家眉眼低垂,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手里捧着法器,像是要为信众赐福。再看看两边墙根,十八尊罗汉分两侧排开,一个个活灵活现,有的皱着眉头像在思考人生大事,有的咧着嘴笑得跟弥勒佛似的。我家那口子正儿八经点上香,在青烟缭绕里挨个儿磕头插香,没落下每一尊菩萨,嘴里念念有词,祈愿合家平安喜乐。 跪拜完毕,她双手合十将纸币轻轻放入功德箱,口中默念心愿,聊表虔诚。 在寺庙的一角,健身器材静静伫立,这些专为寺庙管理人员和脱下袈裟的师傅们量身打造的健身设施,恰似古刹伸向现代生活的枝桠,将晨钟暮鼓的节奏和鲜活的人气悄然相接 。 龙华寺深藏于层峦叠嶂之间,但见群峰如剑刺破苍穹,古木似翠遮蔽天日。早听当地人念叨:"安福西甲,离天三尺,老鹰飞过,挤破背脊",此言虽有夸张,但也道尽这里的地势险绝。 在寺庙的后山,还生长着许多杨梅树和粽叶,我兴奋地与老伴一行人攀至山间,采摘了许多鲜红欲滴的杨梅与青翠的粽叶,方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待到来年五月节,我还要再来此地。彼时山风和煦,正是采摘粽叶与杨梅的好时节。 考虑到游客逐日增多,李文勇先生投资在寺庙右前方山顶,用推土机推平出一块5000余平方米的平地,专供各类车辆停放。 步出龙华寺,令我频频回首,久久驻足难舍离途。归程之际,一泓碧色荷塘突然跃入视野,那亭亭净植的荷叶与花瓣纤尘不染,恰似李文勇先生躬身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化身,在时光长河中永恒绽放着高洁的光华。 今日安福之行,深有感触。既饱览了旖旎风光,更目睹了李文勇先生为家乡建设的倾力奉献。他胸怀宽广,以赤子之心反哺桑梓,其持续投入与无私付出,为乡民谋得实实在在的福祉。这般情怀与担当,实乃全县企业家之楷模,值得效法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