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参观淄博焦裕禄纪念馆纪实</b></p><p class="ql-block">在建党104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宣传红色文化,弘扬焦裕禄精神,2025年6月23日,我们一行8人在济南红色文化宣传站站长李宏伟的带领下,前往淄博焦裕禄纪念馆参观学习。此次参观,让我们近距离感受了焦裕禄同志的伟大精神,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红色文化洗礼。</p><p class="ql-block">淄博焦裕禄纪念馆坐落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北崮山村,这里是焦裕禄同志的故乡。纪念馆于1966年5月开始修建,1967年1月正式开馆,是全国最早的焦裕禄纪念馆。它占地面积达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余平方米,经过4次整修提升,如今已成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山东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省级烈士纪念设施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多关于焦裕禄的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等,都纷纷从这里取景拍摄。</p><p class="ql-block">走进焦裕禄纪念馆,迎面矗立在前院中心的,是一座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焦裕禄半身塑像。他目光坚定,神情和蔼,仿佛在凝视着这片他曾经为之奋斗的土地。这座塑像,不仅是对焦裕禄同志的缅怀,更是对他精神的一种永恒纪念。</p><p class="ql-block">淄博市焦裕禄纪念馆馆长夏艳华、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尧,焦裕禄故乡北山村党支部书记焦和方热情接待了我们。李站长向夏馆长介绍了随行人员和活动安排,向夏馆长和其他工作人员赠送了三维彩色毛主席画像和毛主席像章。</p><p class="ql-block">省书协会员韩承信因钢城区老年大学有书法课未能成行,为了弥补缺憾,他连夜创作了3幅书法作品,委托李站长转赠送给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夏馆长首先对我们前来宣传红色文化,践行焦裕禄精神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随后向我们介绍了焦裕禄纪念馆建馆60年来发展、运作情况和弘扬、宣传焦裕禄精神发挥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纪念馆展览内容丰富多样,分为五个部分:焦裕禄事迹展厅、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展厅、影像厅、焦裕禄故居和博山党史陈列馆。通过历史档案、图文、实物、雕塑、油画、场景以及投屏、环幕、感应等新技术手段,真实、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光辉的一生。</p><p class="ql-block">在焦裕禄事迹展厅,我们看到了他在兰考工作时的一幅幅珍贵照片和一件件实物。展厅内两组群雕展示了焦裕禄和兰考人民趟洪水、查封口、探流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翻淤压沙、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改变兰考贫穷落后面貌的生动场景。</p><p class="ql-block">参观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焦裕禄的事迹被广泛传播,形成了瞻仰焦裕禄纪念馆及其故居的高光时刻,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都不远千里来此参观。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此次参观淄博焦裕禄纪念馆,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和洗礼。焦裕禄同志的精神,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他的公仆精神、求实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作为红色文化宣传工作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将他的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积极宣传红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焦裕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临离开纪念馆之前,我们又相约在焦裕禄塑像合影留念。大家纷纷表示,要把这次参观学习的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以焦裕禄精神为指引,为红色文化宣传事业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纪念馆,随后举办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焦裕禄精神书法笔会”。</p><p class="ql-block">笔会是一次极具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文化活动。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将红色文化与焦裕禄精神深度融合,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强化了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p><p class="ql-block">本次笔会活动有三大亮点:一是名家参与,提升了影响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蒋普权(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王庆镇(山东毛体书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张全利(毛体书法家)等知名艺术家参与,为活动注入了专业性和权威性。他们的作品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通过笔墨传递焦裕禄精神的核心内涵;二是主题鲜明,紧扣时代需求。活动以“红色基因”和“焦裕禄精神”为主题,呼应了新时代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的号召。书法内容涵盖焦裕禄语录、红色诗词或原创作品,直观展现“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三是公益性质,文化惠民。书法家将作品无偿捐赠给纪念馆及工作人员,既丰富了馆藏资源,又通过艺术赋能红色教育,体现了文化工作者服务社会的责任感。</p><p class="ql-block">笔会活动创新了红色教育形式。传统纪念馆多以实物、图片展陈为主,而书法笔会通过动态创作和艺术互动,让参观者在审美体验中感悟精神力量,增强了红色教育的感染力和参与感。</p><p class="ql-block">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与红色主题结合,既延续了“以文化人”的传统,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p><p class="ql-block">跨地域文化交流,陕西、山东等地艺术家的共同参与,促进了不同地区红色文化的交融,也凸显了焦裕禄精神作为全国性楷模的广泛影响力。</p><p class="ql-block">此次书法笔会不仅是艺术与红色文化的成功嫁接,更是新时代弘扬英模精神的有益探索。它启示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能够焕发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为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的活动结束后,在焦和方书记和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又参观了焦裕禄故乡博物馆、焦裕禄故居和焦裕禄家风馆,追寻精神根脉,延伸红色足迹。</p><p class="ql-block">焦裕禄故乡博物馆、焦裕禄故居与家风馆,这些散落在故土上的精神坐标,以更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焦裕禄精神的生长土壤,让这场红色之旅有了更立体的温度。</p><p class="ql-block">焦裕禄故乡博物馆藏在村落一隅,青瓦石墙间透着质朴的年代感。踏入馆内,泛黄的老照片、磨痕斑驳的农具与手写的村史文献,正娓娓道来这片土地的过往。讲解员指着一幅1950年代的村落地图说:“焦裕禄16岁时从这里离家参加革命,村口那棵老槐树曾是他与乡亲告别的地方。”馆内特别陈列了一组村民口述史料——有老人回忆焦裕禄少年时帮邻居挑水的细节,有村民珍藏的他返乡时送给孩童的笔记本。这些碎片化的记忆,串起了一个“从乡土走出的人民公仆”的成长轨迹。最令人动容的是一面“乡贤墙”,除了焦裕禄的事迹,还记录着北崮山村民在不同年代投身建设的故事,仿佛在诉说:焦裕禄精神并非孤悬的丰碑,而是从这片土地的血脉中生长出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穿过村落小巷,一座低矮的北方农家小院静静伫立,门口悬挂的“焦裕禄故居”匾额已被岁月磨出包浆。推开斑驳的木门,正房内一张旧木床、一张掉漆的书桌映入眼帘。书桌上,玻璃罩下的煤油灯与几本泛黄的《毛泽东选集》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工作人员轻声介绍:“这盏灯曾陪伴焦裕禄在深夜学习,他常说‘知识是为人民服务的武器’。”西厢房的墙上,挂着焦裕禄家人的合影——妻子徐俊雅朴素的衣着、孩子们补丁摞补丁的衣裳,无声诠释着“廉洁齐家”的家风。故居角落里,还保留着焦裕禄亲手修补的农具,木柄上的指痕似乎还带着温度。站在这间不足30平方米的陋室里,我们忽然读懂:为何焦裕禄在兰考治沙时,总爱把“我是农民的儿子”挂在嘴边——正是这片土地的质朴与坚韧,孕育了他对人民最纯粹的牵挂。</p><p class="ql-block">与故居一墙之隔的焦裕禄家风馆,以“严以修身、严以治家”为主题,用实物与影像讲述着焦裕禄家族的传承故事。馆内陈列着焦裕禄写给子女的家书手稿,其中一封告诫儿子“不能靠着父亲的名字搞特殊”的信尤为醒目。信中,他要求儿子退回剧团免费送的戏票,“咱不能占公家一点便宜”。展厅里,还有焦裕禄女儿焦守云捐赠的旧衣物、孙子焦国庆参与扶贫工作的照片,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呼应。最具感染力的是一面“家风留言墙”,参观群众用便签写下感悟:“清白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好家风是最好的传家宝”。焦和方书记指着一组家风视频说:“焦裕禄去世后,家人始终恪守‘不搞特殊、不谋私利’的家训,这正是精神传承最生动的注脚。”</p><p class="ql-block">从村史馆的乡土记忆,到故居的生活印记,再到家风馆的精神延续,这场延伸的参观之旅,让焦裕禄精神从纪念馆的展陈中“走”了出来,化作可触摸的生活细节、可感知的家风传承。当我们告别北崮山村时,夕阳正为村落镀上金边,村口的老槐树沙沙作响,仿佛在复述着那个“人民的好书记”从这里出发的故事。而我们也更深刻地理解:弘扬焦裕禄精神,不仅要铭记他在兰考的奋斗篇章,更要读懂他从故土带走的那份初心——那是根植于乡土的为民情怀,是融入血脉的清廉本色,更是跨越时代仍能叩击人心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参观了焦裕禄纪念馆、故乡博物馆、故居、家风馆,我们心中有了更加完整、更加高大的焦裕禄,仿佛看到焦裕禄正在迈着坚定的步伐,循着一生的足迹,迎着旭日朝阳走向未来的远方。</p><p class="ql-block">1922年,焦裕禄出生于山东淄博博山的贫苦农家。命运的苦难早早砸在他肩头,他被迫到煤窑做童工,又被抓去当苦工,在暗无天日的折磨中尝尽人间辛酸。但苦难没有磨平他的棱角,反而让他在心底埋下对光明的渴望。</p><p class="ql-block">1938年,家乡沦陷,博山人民陷入了痛苦的深渊,焦裕禄对日军表现出强烈的不满。1941年,家乡大旱,颗粒无收。父亲被官府催捐,地主讨债逼得悬梁自尽。阶级仇,民族恨,刺痛着他的心:要翻身,要革命,别无选择。</p><p class="ql-block">不久,焦裕禄以八路军“特嫌”被抓进博山监狱。1941年9月,押送龙凤煤矿当苦力。1943年春逃出虎口,流落到江苏省宿迁县给一家地主当长工。</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焦裕禄返乡参加民兵,保卫胜利果实。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革命工作,任八陡区武装干事,曾出谋划策、智退进攻北崮山解放区的淄川、博山、章丘三县国民党返乡团,受到领导赞扬。1947年7月,调渤海地区土改复查工作队担任组长。1948年2月,随军南下到河南尉氏县,先后任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等职,在险恶的斗争形势下,他坚持依靠贫雇农,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建立农会,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1952年以后,相继调到陈留地委、郑州地委,任团地委宣传部长、副书记等职,动员广大青年团员为恢复国民经济出力流汗,为团的地方组织建设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1953年,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建设。7月焦裕禄调往筹建中的洛阳矿山机器厂,先任筹建处资料办公室秘书组副组长,负责搜集洛阳的水文、地质、气象等历史资料,为选择厂址提供科学依据;继任车间主任,在设备不全,技术人员缺乏,又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硬是凭着刻苦钻研、集体攻关,为我国试制成功了第一台新型2.5米双筒卷扬机;后任调度科长,总是把生产安排得井井有条,既关心职工生活,又注重生产效益,任务完成得很好,深受大家好评。他在洛矿期间,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学习、实习一年多,满载学习成果而归。</p><p class="ql-block">1962年6月,焦裕禄响应党中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重返农业战线,回到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调任中共兰考县委第二书记,后任书记。</p><p class="ql-block">1962年隆冬,焦裕禄走进兰考时,面对的是“白茫茫盐碱地,黄风刮起沙遮天”的绝境。全县粮食产量降至历史最低,群众流离失所,而他自己也带着肝炎的病痛。但他在县委会议上掷地有声:“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这句誓言,化作500多公里的跋涉足迹——他拄着木棍走遍120多个村庄,蹲在泥地里看水流,用舌尖尝泥土的咸度,在笔记本上画满“三害”分布图。当有人劝他“坐着听汇报就行”,他却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p><p class="ql-block">在张庄的沙丘上,他发明“贴膏药”“扎针”的土办法:用淤泥覆盖盐碱地,种下耐碱作物;在沙丘上密植泡桐,让根系像钢针般固住流沙。暴雨夜,他蹚着齐腰深的积水查水情;风沙天,他蹲在风口数沙丘移动的速度。群众记得,这位县委书记常揣着窝头蹲在田埂上,和老农一聊就是半天,把群众的“土经验”记满笔记本;更记得他深夜敲开孤寡老人的门,把棉衣披在老人肩上:“我是您的儿子,天冷了来看看。”他带领群众挖的沟渠连起来可绕兰考三圈,栽下的泡桐苗如今已成“焦林”,当年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如今麦浪翻滚、泡桐成荫——他用“把群众的智慧变成党的政策”的务实,把“治不了风沙”的叹息,变成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奇迹。</p><p class="ql-block">兰考县委的旧藤椅上,至今留着一个深深的窟窿——那是焦裕禄用木棍顶住肝部办公留下的印记。肝病晚期的剧痛让他冷汗湿透衬衫,却从未耽误一次下乡。1964年3月,他被抬上救护车时,怀里还揣着兰考的沙土样本;在郑州的病床上,他反复问的是:“张庄的泡桐活了多少?”“老韩家的粮食够不够?”临终前,他拉着战友的手:“把我埋在沙丘上,我要看着你们治好风沙。”这句遗言,让送别的群众哭红了眼——这个总把“我是您的儿子”挂在嘴边的书记,最终把自己也化作了兰考的泥土。</p><p class="ql-block">42岁的生命戛然而止,却在人民心中种下永恒的精神。毛泽东同志题词“向焦裕禄同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将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兰考,泡桐板材年产值超200亿元,“焦桐”成为乡村振兴的金招牌;当年他走烂的布鞋、顶破的藤椅,陈列在纪念馆里,无声诉说着什么是“心中有民、脚下有泥”。</p><p class="ql-block">焦裕禄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战士,他参加工作的18年间,特别是在兰考的一年多时间里,视人民为父母,为根治风沙、内涝、盐碱“三害”,彻底改变兰考贫穷落后的面貌,脚踏实地,呕心沥血,以重病之躯,“亲历县四境,形势指掌如”。“建设绘蓝图……施行利见初”。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对革命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尽瘁。</p><p class="ql-block">焦裕禄逝世以后,安葬在郑州烈士陵园。11月16日,新华社播发了焦裕禄逝世的消息。20日,《人民日报》发表《在改变兰考自然面貌的斗争中鞠躬尽瘁,焦裕禄为人民忠心耿耿》一文,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模范事迹。</p><p class="ql-block">1966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焦裕禄为革命烈士。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社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学习》,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2月26日,遵照焦裕禄的遗愿,将他的遗体由郑州烈士陵园迁葬在兰考县城北黄河故堤的沙丘上。</p><p class="ql-block">国家代主席董必武、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写长诗热情歌颂焦裕禄。一时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p><p class="ql-block">焦裕禄,这个名字不仅代表着一种精神,更激励着几代人。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孝字的深刻内涵,成为中华孝文化的典范。在博山这片土地上,他不仅带领人民摆脱了贫困,更在人们心中种下了感恩与奉献的种子。焦裕禄,这位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蒋卫东拍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蒋老师拍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纪念馆工作人员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