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9所“三用堂”印象

阳光明媚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初,与钓友一同去钓鱼时,他说了一件事,所里正在征集“老物件”。正在重新修缮南京机电的前身——襄樊(现襄阳)市第609研究所的“三用堂”及周围的老建筑群等地,准备将609所工作区以外建成一个弘扬“三线”文化的红色3A级景区。征集到的老物件将会永久展览在“老三所”第二次创业的襄阳市隆中冲的“三用堂”等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听到这个消息,很是振奋!毕竟襄樊市(2010年12月9日改为襄阳市)是我和许多“老三所”子弟以及609所子弟们度过最美好童年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它作为609所的一个重要(聚会)场所,是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在我们脑海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609所的前身是“老三所”,是于1961年7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发文,成立“十个研究所”的那一刻,第六研究院第三研究所(俗称“老三所”)诞生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次创业在洛阳,几经周折,1968年仲夏,“老三所”接收了在湖北省襄樊市隆中冲华北铁路局第八工程处,从一区到七区的所有干打垒平房,也包括了他们在三区建好的“三用堂”,拉开了“老三所”第二次创业的帷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609所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后,大部分又已于2005年底基本整体调迁至南京江宁。而襄阳原址还留有一部分人员,成立了自负盈亏的公司,继续运作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工作区以外,已经全部交给湖北文旅局管理。经他们规划改造,现正逐步转型为3A级景区,以康养、研学、体育、服务、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产业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用堂”在609所创业前期,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初最主要用途的前两堂,饭堂、会堂大家都比较认可,第三堂的说法比较多,如课堂、礼堂、舞堂等等,众说纷纭,反正“三用堂”已约定俗成地成为大家普遍认可的统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7年8月以后,归建到襄樊隆中冲的人员越来越多。当时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大家对恢复科研生产的热情非常高!都自觉自发地找工作做。但毕竟生活方面也需要考虑。原来华铁留下的干打垒房解决了居住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因当时归建来隆中冲的大多数还是“老单身”,基本都在食堂吃饭。“三用堂”也是华铁留下的饭堂,虽然大面积的墙面也是干打垒的,但毕竟也解决了燃眉之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标志性重要建筑,随着干打垒住房的原样翻修工作开始后,“三用堂”也由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在不影响日常食堂正常营业的情况下,进行了翻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寻克明、黄有成的记忆犹新,“三用堂”是一面墙一面墙地进行的翻修。由于华铁在建筑“三用堂”时,虽然墙壁都是干打垒的土砖,但支撑大梁的柱子都是用结实的红砖砌成的。所以翻修时,只是将土砖墙面分别拆除,换成砖的,没有影响到职工们的吃饭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返修后的砖墙面的外瓴上,都用彩笔写着不同的毛主席语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是我在“三用堂”学会的一段,其是用铁丝串起的几个白底红字木板或铁板上的,当时就悬挂在北面的墙体中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三用堂”改造最大的应是舞台,将舞台中央的土台子,换成了下面是空心的木板地面,这样对保护跳舞人员的膝盖、腿很有益处。在舞台的南侧墙角,还开出了两个小门,便于演员们出入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就是“三用堂”为方便演员们登场的舞台背面的后侧门之一。这后侧门,在舞台两侧对称处各有一个,由于距观众席较远,观众们一般注意不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过去条件有限,舞台建造的也不大,以至于供演员们进场的两个后侧门,是在场外露天相通的,可知当时条件多么艰苦,但是演员毫无怨言,每场演出,都尽心尽力,精彩纷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后,“三用堂”基本未再进行过大的动作,只进行了一些小的维修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用堂”,这可是我们609所的重要场所,不论是单位的大型会议也好,或是部门的大会也罢,还是各类文艺、杂技、戏曲表演,以及部分体育项目比赛,还有公审、公判、批斗等,也都是在此举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概是1973到1975年期间,上小学的我与好友陈芳芳等,每到放暑假期间,等大家上班后,9时食堂内安静下来后,会有许多麻雀进入找残留的饭粒吃,我们俩就一人负责一个门,突然进入把门关闭,然后一边奔跑,一边大声喊叫,轰赶想逃窜的麻雀,因为当时的玻璃基本是完好的,许多慌不择路的麻雀会猛然撞到玻璃上,因头晕落地,成为我们的战利品。每过一个小时左右,再进行一次,总会有不少收获。现在想起当时的情景,还真够回味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1975年之前的春节游艺晚会,就在此进行的。直到1980年后,才改为在大年初一的白天在“三用堂”举行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1976年后(我家是1975年9月搬到“上海滩”住的),单位还在“三用堂”进行过忆苦思甜教育。全所人中午自带碗筷饭钵,去打免费的忆苦思甜饭吃。同时在“三用堂”大门前广场南侧,还搭起个木制露天舞台,有人在其上实时表演忆苦思甜的节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5年左右,正值社会上“批林批孔”运动,晚上经常请和平老前辈,给全所人讲《水浒传》的精彩片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在1976年初一时,刚学完古文《叶公好龙》,子弟学校就请来襄樊市一个中学的交流师生团,在“三用堂”开展了包括《叶公好龙》的交流大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次,子弟学校全体师生,还在“三用堂”听一位老革命军人,讲他过去的战斗经历。他的两眼中间的眉心处有个深凹小坑,说是正在用望远镜瞭望时,一颗流弹击中他的望远镜中央,把望远镜打的粉碎后,子弹打入了他的印堂,感叹道:幸好有望远镜阻挡了一下,挽救了他一命,否则不敢设想!所以,我们的幸福生活多么的来之不易,是革命先烈们用献血与生命换来的!不知有多少革命先驱,牺牲在了解放全中国的战斗中!对此段印象非常深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前,我还是初中生时,学校经常组织全体师生到“三用堂”开大会。那时,我们还要从学校,自己搬上沉重的大方櫈,步行到“三用堂”开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直至1979年后,学校的小礼堂建好后,才结束了我们去“三用堂”开大会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2年我参加工作后,记得朱家华老前辈还在“三用堂”组织过单位的羽毛球比赛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3年,团委组织跳集体舞比赛,还组织进行过多次交谊舞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直到大概1987年二区的招待所餐厅建好以后,交谊舞会才转移到这豪华的场地举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就是已经近期改造后“三用堂”的新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用堂”的旧貌鲜有照片留存,幸好找到几张1976年9月,609所在“三用堂”举行悼念毛泽东主席的几张照片,也只能看到很局限的一点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609所是我国空中加油系统的研发单位,我国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第一代空中加油系统,就诞生于此。所以接管工作区以外的湖北文旅局管理,正在紧锣密鼓地对“三用堂”等处进行再一次的改造,准备打造成一个弘扬“三线”文化,集康养、研学、体育、服务、旅游、居住、餐饮、休闲、度假等与一体的3A级旅游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三用堂”内,将主要展示609所艰苦创业,团结合作,空中加油精神的主题展览,预计2025年秋季即可完成改造布局,对外营业。其外围的餐饮、民宿等早已开张,特别是民宿2025年五一期间爆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修缮后,焕然一新,布满了“老物件”的“三用堂”,一定更加让人记忆深刻、流连忘返!对“三线”文化感兴趣的,有时间一定不要错过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