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阿勒泰,中国西北边陲的一块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阿勒泰倚靠阿尔泰山脉,丰富的雪水滋养着广袤的牧场,眷顾着千百万牲畜。</p><p class="ql-block"> 阿勒泰矿藏丰富,仅可可托海一个三号矿就偿还了全部苏联债务的约47% ,也为我国的两弹一星做出了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 阿勒泰历史上一直在祖国边境线上徘徊,它曾先后受到沙俄和苏俄的觊觎,裹挟和离间,但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成为了祖国西北最为重要大门。</p><p class="ql-block"> 阿勒泰地区风光绮丽,山色秀美,是各地游客趋之若鹜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年内,我两度抵达中国的最西北端,两度云游新疆阿勒泰地区。十年前的北疆游只能说是神游,一切都只是认了个门,而今年再去北疆,特别是对阿勒泰地区,我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概说阿勒泰地区</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阿勒泰的名称源于蒙古语和突厥语,意为“金山”,这与阿尔泰山丰富的黄金矿产资源有关。阿勒泰地区地处新疆北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三国接壤。边境线长1197千米,总面积11.8万平方千米,与福建省面积相近。 全地区共辖1个县级市,6个县, 全地区人口数约为67万人(2024年数据)。有哈萨克族、汉族、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 36 个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 59.9%。</p><p class="ql-block"> 阿勒泰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北方向是阿尔泰山脉的中段,西北方向是萨乌尔山脉,两山的山麓地带为丘陵。继续往南,在额尔齐斯河河谷、乌伦古河河谷及其他河流中下游形成平原,再往南就与与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相连。这种地形上的过渡,加上额尔齐斯河等三大河流的滋养,使得阿勒泰地区成为准噶尔盆地北部的天然屏障和水源补给区。</p><p class="ql-block"> 阿勒泰地区地跨阿尔泰和准噶尔两大地质构造单元。从阿尔泰山脉主脊的友谊峰(4374 米)到额尔齐斯河河谷平原(约 300 米),阿勒泰地区的海拔高度差可达4000 米以上,这种巨大的高差形成了显著的垂直地域气候分布。</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阿勒泰地区达的地形图</h5><div><br></div><div> 虽然新疆整个都受到远离海洋的影响,但阿勒泰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却意外得到了来自大西洋的恩惠。大西洋的水汽在西风环流的推动下,顺额尔齐斯河谷地和哈萨克斯坦斋桑谷地吹入阿勒泰地区,湿润的空气在阿尔泰山脉的阻隔下被迫向上爬升,水汽会在不同海拔高度形成不同的气候效应,或形成雨水降落、或化为冰雪堆在山顶,阿勒泰地区北缘的阿尔泰山成为了绝佳的水汽“收集站”,<div> 融化流动的雪水让阿尔泰山区有着丰富的径流,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吉木乃山溪三大水系,穿越广袤土地,滋养千里绿洲,繁盛地区牧业,阿勒泰也因此被誉为我国北境的“水塔”。要知道水在中国都是很珍贵的,特别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北部一片绿色就是大地的偏爱。<br></div><div> 我的第二次北疆行,主要就在阿勒泰地区的四个主要景点:</div><div><b> 第一站</b>,吉木乃县的中哈边境</div><div> <b>第二站</b>,哈巴河县的萨尔布拉克千年牧道</div><div> <b>第三站</b>,喀纳斯景区的图瓦人村庄</div><div> <b>第四站</b>,可可托海的额尔齐斯大峡谷与功勋矿坑</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的阿勒泰之行</h5> <h1><b>第一站,吉木乃县神石城及中哈边境</b></h1><div><br></div><div> 吉木乃县地处阿勒泰地区西部,准噶尔盆地北缘,萨吾尔山北麓,西与哈萨克斯坦接壤,是新疆距离边境线最近的县域之一。去吉神石城木乃县的目的是想游览吉木乃神石城,再去探访一位全国著名的戍边人——马合沙提·斯拉木。这是我第一站的基本行程。</div><div> 神石城景区总面积达27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域面积达67平方公里。景区内的山脊和山坡上怪石林立,规模宏大。据说这是由溶蚀和风蚀作用形成的造型奇异的花岗岩地貌。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由于火山活动,熔岩形成侵入型岩浆岩 - 花岗岩,后经地壳运动、风化、风力侵蚀等作用,逐渐形成如今独特的石蛋地貌。是由溶蚀和风蚀作用形成的造型奇异的花岗岩地貌。 </div><div> 神石城中的通天洞经历数次考古发掘,发现这里不仅有青铜时代遗存,还有铁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div><div> 神石城还是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唯一承认和任命的哈萨克郡王 —— 艾林郡王出生地。</div><div> 不过,神石城还尚在开发的初期状态,除了观光车,鲜有旅游指导性指示。</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吉木乃县的神石城-1</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吉木乃县的神石城-2</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吉木乃县的神石城-3</h5><div><br></div><div> 在吉木乃县,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一位<b>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b>的家访。<div> 离中哈边境线不到100米的<b>萨尔乌楞村</b>,被称为“中哈边境第一村”。趁着到吉木乃县的机会,我们访问了村里最有名望也是备受尊敬的人——义务护边员<b>马合沙提·斯拉木</b>。 </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马合沙提·斯拉木</h5><div><br></div><div> 马合沙提·斯拉木从小就跟随父亲巡边,对边境线上的地形和道路都非常熟悉。1989年,他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当了义务护边员。马合沙提负责巡视的是中哈边境68号至71号4个界碑间15公里的边境线。30多年来,马合沙提·斯拉木累计巡逻的里程达到30多万公里。<div> 马合沙提·斯拉木从部队复原后,是有机会和大多数青壮年一样外出打工,挣钱的,但从小受父辈的影响,他选择了义务守边。马合沙提笑着说:“挣钱,我也想啊!但护边更重要!”一句简单的话,说得轻松,但听起来却异常感人。没有他们的无私付出,哪有我们的国富民安!</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合沙提·斯拉木向我们讲述他的故事</h5><div><br></div><div> 在马合沙提·斯拉木的家中,到处是他获得的各种奖项,还有参加会议或活动所拍摄的照片。30多年来,他坚持义务戍边,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他也获得了许多常人难以企及的荣誉和掌声。他的事迹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们。</div> 我们的领队也代表大家主动与马合沙提·斯拉木合影,以表达我们对他的非凡事迹的敬意。 当这面由天安门国旗护卫队赠送给马合沙提·斯拉木的国旗展开时,这家边陲小院中顿时亮堂了,我们所有人也一下子激动起来,没有什么比在祖国边境线上维护着来自首都的五星红旗更让人激动的。 当我拍下这张两个老兵互致军礼的照片时,深感这一军礼的意义太大,太重,太深了。我突然失语了,失态了,鼻子酸了,眼睛湿了... ...<div> 这是我此次北疆行中记忆最为深刻的一段,每每想起,就情不自禁。我的微信中至今还珍藏着与马合沙提·斯拉木的联系方式。</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中哈边境第一村的大合影</h5> <h1><b>第二站,萨尔布拉克的千年牧道</b></h1><div><br></div><div> 来北疆观赏哈萨克民族的牛羊转场,是我们此次新疆行的主要目的。</div><div> 萨尔布拉克,位于哈巴河县城西北 35 公里处的一个小镇。因为它地处阿尔泰山的山麓地区,又是哈巴河与额尔齐斯河交叉地带,所以水草丰茂。不过,它典型的山地气候让植被呈显著的垂直气候分布。不同海拔的草场随季节变化明显,让哈萨克牧民形成了牛羊放牧随季节转场的放牧习惯。</div><div> 冬季,牛羊在海拔最低的草场甚至在荒漠上靠草料过冬,春季牧民会将牛羊转移到春秋牧场去,那里正好有生养了一个冬天的新鲜牧草。夏季牛羊又将转移到更高海拔的夏季牧场去,那里的牧场经过三个季度的生养,已经是牧草丰盛,而且高海拔的夏季牧场气候凉爽,少有蚊虫叮咬,非常适合牛羊的放牧。待到秋季,牛羊又回迁到春秋牧场,直至初冬时,牛羊最终回到冬季牧场去越冬。这种周而复始的转场为的是实现草场的轮作和保养,也让牛羊在迁徙过程中,得到锻炼,优胜劣汰。这种延续了千年的牛羊转场,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路线上完成的,这已经成为了阿勒泰地区的一大景观。</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漫天的尘埃中,成百上千只羊在移动</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牧民的引导下,羊群在有序的迁徙</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走在千年牧道上的转场牛羊-1</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走在千年牧道上的转场牛羊-2</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走在千年牧道上的转场牛羊-3</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走在千年牧道上的转场牛羊-4</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走在千年牧道上的转场牛羊-5</h5> <b>第三站,喀纳斯景区——图瓦人的故乡</b><div><br></div><div> 我们的脚步继续北上,经过了美丽的布尔津,就来到了图瓦人的故乡——喀纳斯景区。</div><div> 先说一说图瓦人。图瓦人,是一个渐渐被人们遗忘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蒙古国、中国(截至 2019 年俄罗斯有约 25 万图瓦人;蒙古国境内有约 3 万人;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有 2000 余人。)。图瓦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系,图瓦人属于蒙古人种。图瓦是亚洲腹地的一个古老地名,大体包括了西伯利亚南端叶尼塞河上游河谷近2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正因为中国的图瓦人很少,所以他们的民族类别归属于蒙古族。</div><div> 喀纳斯景区现有禾木村、白哈巴村、喀纳斯村等三个原始图瓦村落,其中,禾木规模最大。禾木村的历史可追溯至蒙古族图瓦人定居及与白俄流民交融的过程。</div><div> 据当地人介绍,图瓦人大约在两百多年前来到阿勒泰地区。当时他们把禾木仅仅当成是冬季的狩猎场。他们也们用圆木盖一种半地窝子的临时住房以熬过冬日。1918年,禾木的图瓦人发现禾木河来了许多白皮肤的人(从俄国过来的十月革命后流亡的昔日贵族和军官等,被当地人称为白毛子)。这些人在禾木河边盖房、种地、养畜。后来,图瓦人为了换取粮食和布匹,在夏季为白毛子打工,冬季仍然狩猎。慢慢地图瓦人也把家安顿在禾木河一带,并且和迁徙而来的俄罗斯人一起共同建立起了中国最完整的图瓦人村落。虽经过多次变迁,喀纳斯地区的图瓦人村落也随阿勒泰地区一起,回到祖国怀抱。禾木村在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其经历了传统游牧文化、外族影响及现代化旅游开发三大阶段。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并经历从封闭到开放的社会变迁。所以,喀纳斯景区的旅游,不仅仅是欣赏自然景观,如果结合图瓦人的发展历程,就能对这一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div><div> 根据统计,喀纳斯景区现在的常住人口主要为蒙古族图瓦人、哈萨克族,也有少量的汉族等其他民族。</div><div> 2012 年时,喀纳斯村全村人口共 937 人。其中,蒙古族图瓦人有 764 人,约占总人口的 81.5%。禾木村有1539 人。其中,蒙古族图瓦人有 1061 人。白哈巴村截至 2021 年,全村共 1003 人。其中蒙古族图瓦人有 440 人,占总人口的 43.87%。相对而言,其他民族的占比较小,特别是当年的俄罗斯人,剩下的已经寥寥无几了。</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在网上看到的最早的禾木村的照片。</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十年前拍摄的图瓦人村庄-1</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十年前拍摄的图瓦人村庄-2</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十年前的村庄小街</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十年前我们旅游居住的图瓦人民宿</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年后的禾木村,规模和设施都大大提升了</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年后禾木街道下午七时许,游客如织,热闹异常</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十年后我们来禾木居住的新村落</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旅游时居住的酒店</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酒店的规模和设施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栋栋游客新居正在新建,旅游环境大为改善</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变的只是那条湍流不倦的禾木河,碧色清澈的河水风采依旧</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还有那河边静静的白桦林,仿佛在轻声述说着过去的故事</h5><div><br></div><div> 虽然今年没有去白巴哈村走走,但无人机给我带来的这片土地近十年的巨变。两百年来,一片图瓦人冬季狩猎的地方,如今成了内地游客趋之若鹜的旅游胜地。有人想来看看那个传说中的水怪,有人陶醉于唯美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相对而言,我更欣赏这方土地的历史巨变。</div><div> 远道而来,静静地走在它的山水之间,呼吸着从阿尔泰山吹来的清风,远眺青山绿水,此时的我倍感惬意,特别陶醉。</div><div><br></div><div><br></div> <h1><b>第四站,可可托海</b></h1><div><br></div><div><b>可可托海的牧羊人</b></div><div><br></div><div> 如果不是王琪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恐怕今天的可可托海不会有这么高的知名度。不过,我去可可托海并非与王琪的歌有关,十年前去时是去看木垒的胡杨林,而这一次主要是去观赏那里的夏季牛羊转场。 </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进在额尔齐斯河旁的转场牛羊</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牛羊们正“借道而行”,并在国道上留下痕迹</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行走在额尔齐斯河边的转场羊群</h5><div><br></div><div> 与萨尔布拉克的牛羊转场不同,来自各地的转场牛羊行进到可可托海景区后,就行走在额尔齐斯河的河谷两岸,转场牧道相对比较平坦,所以其恢弘阵势要逊色一些。<br> 可可托海,海拔2000米大左右,因是额尔齐斯河源头所在地,河谷两岸绿树成荫,形成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加上夏季平均气温18-25℃,凉爽宜人,所以是理想的夏季牧场,每年6月,周边的牧民会驱赶羊群沿“千里牧道”向这个高山夏季牧场转移。 </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和他们的羊群-1</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和他们的羊群-2</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转场队伍中,也不乏有飒爽英姿的女中豪杰</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澈的额尔齐斯河水在可可托海景区流淌</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它滋养着可可托海的牧场和羊群</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就是正宗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h5> <b>可可托海三号矿坑</b><div><b><br></b><div> <div> </div><div> 可可托海的景点有一个是必须要提及的,那就是可<b>可托海三号矿坑</b>。<div> </div><div> 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具有很高的存在价值,一是它的规模大,深200米,长250米,宽240米,边壁上的盘山道呈螺旋状,积水漫到矿坑腰部。二是矿产丰富,它盛产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种有用矿物中的86种矿,其中铍资源量居全国首位,铯、锂、钽资源量分别居全国第五、六、九位。其矿种之多,品位之高,储量之丰富,层次之分明,为国内独有、世界罕见,是全球地质界公认的“天然地质博物馆”。</div><div> 可可托海三号矿坑还为中国第一颗核弹提供了必须的稀有金属,而且更为核弹的成功爆炸、航空航天事业以及相关尖端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资金后盾。</div><div> 所以,可可托海三号矿坑被称为功勋矿坑。</div><div> 有意思的是,为了保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可可托海”这个地名,完全从中国地图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111”这个神秘编号。直到1981年,可可托海矿区周围还设有三道关卡,任何人进出矿区,都必须持有新疆公安厅开具的边防通行证。</div></div></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可可托海最早发现的海蓝绿柱石</h5><div><br></div><div> 1930 年,当地牧民阿牙阔孜拜在放牧时,偶然发现了被剥蚀出露地表的花岗岩中,含有色彩艳丽的矿物(海蓝绿柱石和碧玺)。他将这些石头带回家,加工成装饰品使用。随后,周边牧民也纷纷效仿。</div> 1935 年,苏联地质学家在本国境内的额尔齐斯河泥沙里发现了稀有矿石的踪迹,于是他们逆流而上追踪到了可可托海。<br> 当年的国民政府对新疆的实际控制有限,新疆军阀盛世才为巩固自身权力,采取 “亲苏” 政策以换取苏联的支持,与苏联签订《租借新疆锡矿条例》等协议,允许苏联在新疆进行矿产开发。苏联地质队在 1935 年通过系统勘探确定了三号矿脉的价值。他们采用 “高价收购矿石标本” 的策略,动员当地牧民参与找矿,迅速掌握了矿区分布。<br> 1950 年 3 月 27 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中苏关于在新疆创办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的协定》。同年 12 月 30 日,“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 成立,建立了阿山矿管处,下设可可托海矿场等,共同开发建设阿勒泰地区的稀有金属矿山。<br> 1954 年 9 月底,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苏方股份全面作价移交给中国。1960 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撕毁对华经济援助协议,撤回专家,要求中国在 1965 年前全额偿还折合人民币 52 亿余元的苏联外债,且明确表示要以可可托海的矿产品偿还债务。可可托海矿区全力以赴促进出口,为还清债务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估算,三号矿脉大约承担了偿还全部苏联债务 40% 至 47% 的份额。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阿依果孜矿洞-1</h5><div><br></div><div> 1949 年 5 月,当地矿工阿依果孜・沙里木在三号矿脉上方休息时,偶然发现地上的绿柱石以及延伸至三号矿脉南面山丘的白色矿脉,随后带领矿工进行小型人工开采,发现矿洞内蕴藏丰富矿物,后以发现者的名字将其命名为阿依果孜矿洞。<br> 1957 年进行坑探,1958-1959 年进行钻探,采用人工用榔头、钢钎、十字镐、铁锨等工具,辅以柴油机、压气机、铁风钻、铁矿车等小型机械设备进行坑道开采。1964、1965 年,三号矿脉逐步转入露天采矿,阿依果孜矿脉及其它矿脉停止开采。<br> 1971 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进行联合试验,急需钽铌矿石作为核燃料,可可托海矿务局接到指令后对阿依果孜矿洞进行复采,成功完成 8 吨钽铌矿石的开采任务,1974 年完全关闭。<br> 洞内主要含绿柱石、铌 - 钽(锰)矿及锂辉石、云母、石英石等有用的矿物,这些矿物为中国核工业、航天工业等领域提供了重要支持,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铍,1967 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锂,1970 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所使用的铯,1971 年第一艘核潜艇联合试验所使用的钽铌等,都来自阿依果孜矿洞。</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阿依果孜矿洞-2</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极度严寒中使用着最原始工具的工人们</h5><div><br></div><div> 当年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除了吃饭睡觉都在工地上。开始还能吃到掺杂着麦壳、沙子的馒头,后来到了最困难的时候,连最基本的糊糊都保证不了了,饥饿的人们拖着浮肿的双腿坚持将一车车的稀有金属矿石,源源不断地运出。当时采矿工人是用最原始的方法,把矿石敲碎,然后倒在水里泡,等水慢慢浓缩成浓稠的酱汁,灌进特制的陶瓷缸里封存,再装车拉走。而全部的防护措施,就是一双胶皮手套,和一块胶皮围裙。而矿物质的放射性危害,也正悄悄侵蚀着采矿者们的健康,悄无声息地侵入人们的机体。</div><div> 有的人永远地倒在了这里,默默与三号矿坑相依相伴;有的人带着自己终身的残疾走了。难怪有人还没有走到三号坑就泣不成声,有人甚至在这里长跪不起,原来这里不仅埋着宝藏,还埋着一代可可托海人的忠魂! </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卫星地图上的可可托海三号矿坑</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深深的矿坑在默默告诉世人它的丰功伟绩</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的绝密矿坑,如今成了牛羊迁徙的牧道</h5> <div><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left;"><b>阿勒泰的前世今生</b></h1><br> 阿勒泰地区,地处新疆北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三国接壤。边境线长1197千米,总面积11.8万平方千米。 截至2023年6月,全地区人口数约为67万人。<div> 阿勒泰地区,拥有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以及吉木乃山溪这三大水系,共计拥有大小河流56条。此外,该地区还拥有诸如乌伦古湖、喀纳斯湖和吉力湖等较大的湖泊, 水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北疆水塔之称。<br> 但纵观历史,内地政府强大时,对关系天山北路安危的阿勒泰地区就加强管理,屯兵建置。反之,对阿勒泰地区的管控削弱时,常被部族政权割据。因此,阿勒泰地区曾在历史上扮演过中央王朝塞防的藩篱、北方游牧民族前出基地和迁徙通道的多重角色。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如同一部浓缩的边疆史诗,见证了游牧文明的兴衰、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多民族文化的交融。</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阿勒泰地区的前世今生</h5> <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b style="font-size: 17px;">先秦时期的阿勒泰</b><span style="font-size: 17px;">。先秦时期,阿勒泰地区是塞种人、乌孙人等游牧部落的活动范围。考古发现表明,这里的巴泽雷克文化(公元前5世纪至前3世纪)与南西伯利亚的游牧文明密切相关,出土的黄金饰品、毛织品等文物展现了早期游牧民族的高超工艺。</span></h1><div> <b>西汉时期的阿勒泰。</b>自汉代起,阿尔泰山区域就是中原王朝维护西域安全稳定的战略要地,其阿勒泰地区尤为重要。张骞凿通西域强化了西域和北部边疆的联系,阿勒泰地区对新疆的屏护作用更加突出。但汉代中央政府对阿勒泰地区属西域都护府管辖控制力较弱,匈奴、乌孙等势力在此交替主导。</div><div> 东汉初年,阿勒泰成了北匈奴的辖地,后来北匈奴向西迁移,这里又被鲜卑占去,从东汉末年一直到唐朝贞观年间,这里一直被少数民族政权争夺,当时控制阿勒泰地区的西突厥向唐朝投诚,自此之后,这里就成了我国版图的其中之一。</div><div> <b>唐代时期的阿勒泰。</b>自唐代起,中央政府开始对阿勒泰地区实施有效管辖。一是在西域和漠北建立严密的军政管理体制。649年,唐太宗在庭州(中国唐代在今新疆境内所置三州之一)设立瑶池都督府,不久分为昆陵和濛池二都护府,并将阿勒泰地区纳入辖地,设立狼山州。657年,苏定方先后大败西突厥,恢复唐朝对西域的统治,并于659年设立金山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金山以西、两河流域以东的广大地区。<br></div><div> <b>宋辽金明时期的阿勒泰。</b>这一时期,在此游牧的黠戛斯等部臣服于中央王朝。1124年,西辽在阿尔泰山设立西部招讨司并在乌伦古河流域屯垦。1204年,成吉思汗率兵攻灭乃蛮部,占领阿尔泰山两侧,并将阿勒泰地区分封给窝阔台。窝阔台汗国被灭后,阿勒泰地区为阳翟王部,科布多一带为称海宣慰司,后进入元朝中央政府岭北行省版图。明代,阿勒泰地区为瓦剌蒙古部通过部落联盟形式管理当地牧民,这一管理模式延续至清代。<br><b> 清朝时期的阿勒泰。</b>清朝消灭准噶尔政权后在阿勒泰地区实行军府制度,以边防军务为主,兼管屯垦。1761年,阿勒泰地区归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到了1860年,当清朝陷入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困境中时,沙俄加速侵略行动,并于1864年强迫清朝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强行割占了中国西北约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使得我国西北边疆如同失去了一层皮肤,原本属于二线的阿勒泰地区突然变成了前线。显然,沙俄的野心远不止此,在1881年,沙俄再次强迫清朝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割让了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朝时期的科布多辖区饱含阿勒泰</h5><div><br></div><div> 为了抵抗沙俄的侵略,当时的科布多办事大臣、伊犁将军等人纷纷上书,最终在1907年清政府允许在阿勒泰设立军镇,并将阿勒泰从科布多辖区中独立出来,直属清政府管辖。此举为阿勒泰保全奠定了关键基础。此时距清政府倒台仅剩5年时间。而今天的科布多辖区早已岁蒙古国的独立而纳入了它的版图。美丽的阿勒泰则幸运地成为了中国不可缺少的重要领土。</div><div> 如果说新疆能回归祖国的最大功臣是左宗棠的话,那阿勒泰能回归新疆,那时任新疆都督的杨增新居功至伟。</div><div><br></div><div><br></div><b>一代“新疆王”杨增新</b><br><br>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北方的东北、蒙古和新疆这三块地区都处于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局势极为混乱且危险重重。<br> 在这三地之中,东北最早陷入外敌控制。先被俄国占据,随着1905年日俄战争的结束,部分利益又转移到日本人手中。虽然东北“王”张作霖是个颇具威望的枭雄人物,但他通过与日本人的合作出卖了东北的诸多利益,最终依靠这样的“合作关系”才得以稳固自己的地位和势力。<br> 蒙古也经历了割裂与纷争的煎熬。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朝中央权威开始瓦解,北部蒙古在沙俄的挑拨下乘机宣布独立。虽然1919年,段祺瑞部将徐树铮率领的西北边防军一度收复了蒙古,但徐树铮因卷入京城权力斗争,在直皖战争中把军队调回内战。随后,俄国白军和苏联先后攻入蒙古,并支持蒙古独立,1921年,蒙古再次宣布独立。<br> 而新疆与东北、蒙古截然不同,因为这一地区出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领袖人物——新疆人尊称为“老将军”的杨增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阿勒泰地区的守护者——杨增新</h5><div><br></div><div> 与张作霖不同,杨增新自认是“过河卒子”,不计较野心,而是承担责任,始终致力于守护新疆的净土。相与徐树铮一样,杨增新不求锋芒显耀,而是稳重务实,肩负起乱世中的重任。正是依靠杨增新的坚强领导和苦心经营,新疆得以守住疆土,避免了割据和混战的命运。十七年间,新疆没有丢失一寸国土,也没有陷入军阀混战或大规模生灵涂炭,政权始终稳固在中央政府的掌控之下。<br> 正是因为杨增新等人的努力,才使得阿勒泰地区从科布多地区剥离出来后,成为中央政府直管的辖区。而原本在中国境内的科布多辖区则因为归于蒙古而最终随着外蒙古的独立划归了今天的蒙古国版图。<div> 阿勒泰,雪山耸立,森林密布,河水潺潺的宝地,几经辗转,终于纳入祖国的怀抱,幸哉呀!这是我再入北疆旅游的最大感受。 </div></div> <div><br></div> 轻轻地走近你,我的阿勒泰... ...<br><br><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衷心感谢网络资源的提供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