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何以水乡 只此周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去周庄前,曾经迢迢遥想着水乡周庄的模样,“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斑驳的白墙,乌黑的黛瓦,青石板,乌蓬船,小桥,流水,人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3年春同学三十五周年聚会,在企业家姜纯同学的助力下,四十多人的“大部队”,一下子“开进”了周庄,那是我和周庄的第一次邂逅。“一朝入姑苏,满眼是江南。”周庄的美让人一眼惊艳,但对有烟霞之癖的人来说,光看一眼是不够的,前些年忍不住又连着去了两次。你会发现周庄果然是水做的,水的灵性濡染了周庄的灵秀。不知什么时候、什么人,在周庄织就一张网,一张独特的“井”字形河道网。水不知道从哪里来,又流往何处,很悠闲,很自在,不紧不慢的缓缓而过,流了九百多年。你只要靠近河岸一点点,水就会随意勾勒着,渲染着,让你成为画中人,陶陶然让你忘了你是谁。原来这吴水源自太湖,化为澄湖、白蚬湖、淀山湖和南湖四只温柔的胳膊,拥抱着一个软玉温香的江南秀女——周庄。她因河成镇,依水成街,因街成市,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想想也是,要是沒有这些湖泊宠着娇惯,周庄怕早就成了旱鸭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条条光滑的石板路,晨光中如同褪色的缎带蜿蜒至巷子深处,一眼望不到尽头。晚霞里,青石板又被夕阳慢慢煮成了琥珀色。一道道河流纵横交错,垂柳倒映,泛起阵阵碧涟漪,碧绿碧绿的。一艘艘乌蓬船,穿梭于桥洞之间,缓缓贴着水镇人家的窗根而过,发出悦耳的欸乃声。头上戴着斗笠、身着蓝印花布的船娘一边摇着木橹,一边哼着江南小调。沿河人家飞檐翅角依水而建,斑驳的白墙,青灰色瓦片层层叠叠的错落有致。一路上游人很多,比肩接踵的一个挨着一个涌动着。我不由的瞪大了双眼,四下张望,想把一切都尽收眼底。翕动着鼻翼使劲地喘息,水乡里清润醇和的气息让我生出贪婪相,恨不得将身上的浊气全都吐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不一会,右手前就是北市街,赫赫有名的张厅就在这条街上。随着人潮,挤进了那黑漆剥蚀却极厚重的石库门,门匾上书“周庄张厅”四个大字,遒劲有力,出自费孝通手笔。门槛极高,中间巳磨出一道浅浅的凹痕,想跨进去竟有些踌躇,它似是在提醒游人,我的年岁很大了,过去的身份也不一般,你进门得抬高点腿,就当是给我行个礼数。迎面一个方不盈丈的天井,四面是楼,精巧地将天空裁剪成小小的一块,虽说这天井攸关一宅的财禄,然实在是小,抑遏感十足。厅堂幽深,光线黯淡,想要辨识横梁上悬着的褪色的匾额有些费劲。屋顶的正梁上饰椭圆形雕花板,形似官帽帽翅,象征主人科举入仕的身份,让“官帽厅”里官气十足,隐隐地显出官威,威风是威风了,但不是所有戴王冠的人都能承受其重,长长的帽翅却往往遮住了他们察看民生疾苦的视线,让百姓遭罪。南侧有一幽暗狭长的备弄,左侧可连通堂楼,右侧可进入花厅,后河屋水道阁引导箸泾河入宅,与南湖相通,其“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的布局也是匠心独运。正厅玉燕堂里围满了人,清一色质感满满的明式红木家具让人一饱眼福。大厅正中的一副对联也让很多人驻足欣赏:“春当和时兰长足;气无曲者竹生初。”以兰竹喻君子之德,强调正直与节气,可见古人修身的功夫有多讲究。</p> <p class="ql-block">出张厅走过一条长长的窄窄的小巷,过富安桥东堍南侧折几步便是沈厅,所谓“脚踏一尺土,头顶一线天”指的就是这里。沈厅由沈万三的后人在清乾隆七年建造,坐东朝西,七进五门楼,门楼高达六米,上悬“积厚流光”匾额,两侧饰红梅迎春浮雕,祥禽瑞兽及人物神态也都纤毫毕现,尽显巨贾旧梦。百余间房屋通过过街楼和过道阁环形,其“走马楼”布局是最大看点。正厅悬挂的“松茂堂”匾额为清末状元张赛所题,亦雄浑可赏。在江南的深宅大院里转悠多了也有些腻歪,江南多雨季,砖木结构的房子湿气重,不时泛着一股霉味,那些雕梁画栋在阴暗的光线下,反倒显出陈腐的破败相,不由得便想到了鲁迅先生的话,“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狭小的空间,人呆久了,会生出莫名的倦怠,总有想要飞出去的冲动。倒是墙角的一株老梅,从石缝中斜出,枝干扭曲如龙,静静地立在那里,低眉不语,见惯人来人往,见证沈家的兴衰。有说沈万三富可敌国,最后却被朱元璋算计,发配边彊。倘是真的,则钱财再多,终究敌不过权力的一纸诏书。那些盖着朱印的泛黄的地契房契,曾经藏着泼天的富贵,今天又在那里呢?我们离开后,沈厅长檐下的雨滴声还没停止,像是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沈厅出来,剩下的时间是为双桥留的。都说周庄三分是水,二分是桥,剩下一半才是街。青石板上溜达,隔个几十步就有一座桥,光元、明、清三代留存的古桥就有14座。声名赫赫的“双桥”俗称“钥匙桥”,一座石拱桥与一座石梁桥,连接了周庄的南北市河和银子浜。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方洞寓意财富,圆洞寓意功德,又因样子很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而得名,揣想着谁要是拥有这把钥匙,一定能够打开财富和智慧之门。著名画家陈逸飞当年那幅油画《故乡的记忆》,是写意,也是写实,每一笔都蘸满了江南水乡的韵味,让世人知道了周庄。许多年后,周庄人没有忘记陈逸飞,在双桥连接的转折处立了一块石碑,碑上的文字便是对这位艺术家最好的纪念:“绣笔琴心美留天地惜人逸;韵桥诗梦春在柳莺哀泪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周庄的美是静谧的,是诗意的,既古朴,又现代,是水墨洇开的旧梦,是岁月打磨的诗稿。你细察,你细品,那石缝里渗出的吴侬软语,那斑驳的砖雕上面戳的朱砂红印。然最让人念兹在兹的还是周庄的水,水是周庄的魂,平和坦荡,波澜不惊,她学会了弯曲,用柔顺的脊背象石拱桥一样将整个周庄托了起来,实乃上善之水,利万物而不争。时光缱绻,葳蕤生香,何以水乡,只此周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