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化是灵魂,文化是生产力。池州的文化建设,必将助力池州的全面崛起。</p> <p class="ql-block"> 池州市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地理坐标:东经116°38′至108°05′,北纬29°33′至30°51′,属于暖湿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物产丰绕。拥有长江岸线资源,九华山佛文化资源,以仙寓山、升金湖为代表的山水生态资源和储量巨大的石灰石矿产资源。我认为这块8272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上天恩赐给池州人的一块风水宝地。池州何其幸也!但先天禀赋再好,后天不努力,也无济于事。在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池州如何发展?我以为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才是清醒的认知。思路应该是围绕工业立市,文化立市和生态立市三大支柱作文章。下面就文化立市谈一点个人看法,目的是抛砖引玉,以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建言献策,群策群议,众人拾柴火焰高。</p> <p class="ql-block"> 池州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郡,距今已1400余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称“千载诗人地”。自古以来在这块大地上留下宗教、文化艺术精品的人,不在少数。屈指数来,其中有9人影响力最大。</p> <p class="ql-block"> 新罗国王子金桥觉,是池州宗教文化建设的最大贡献者。他留学大唐,对佛教产生了兴趣,放弃王族身份,剃发为僧,24岁时带着神犬谛听卓锡九华山,794年圆寂,享年99岁。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 众佛徒认定他即地藏菩萨示现。遂建一石塔,将其肉身供于石塔中,尊为“金地藏”。嗣后配以殿宇,称“肉身殿”,从此九华山名声远播。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相并称的地藏应化道场,使九华山也成为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他的专经有三种,分别是:《十转经》《占察经》和《本愿经》,其中《本愿经》为佛家弟子所最熟悉,他发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认为他这种普渡众生的精神和毛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样,也闪燿着无限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唐朝诗仙李白是池州文化建设贡献第二人,他五游秋浦,三上九华山。“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九华山因他的诗而得名。他情有独钟秋浦河,留下传唱千古的《秋浦歌十七首》,使秋浦河成了“一条流淌着诗的河流”。“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反映了唐代池州金银铜铁锡的冶炼盛况。李白有关池州的诗歌计40余篇,诗歌中出现“秋浦”之名30次,出现“清溪”之名12次。我推测,白洋河下游称清溪河,是由他诗中“清溪”一词而来。</p> <p class="ql-block"> 晚唐诗人杜牧于会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迁池州刺史,任职两年间颇有政绩,但他为池州文化建设的贡献更大。著名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可谓千古绝唱,让池州杏花村名扬天下。《杏花村志》也成为中华第一部村志。</p> <p class="ql-block"> 梁朝昭明太子萧统,封地贵池,其主持编撰的《昭明文选》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赋文章总集。《文选》所收录的文体有39类,使中国自先秦以来文史不分的现象,有了明确的分界。相传他喜食鱼,游览池地,感叹此地水清鱼美,便封为贵池,此乃贵池地名之由来也。</p> <p class="ql-block"> 东晋著名隐逸诗人陶渊明,乃田园诗派之鼻祖。他任江西彭泽县令仅80余天,因厌恶官场迎来送往那一套,作《归去来兮辞》,封印辞官而去。从此常住东流,归隐田园,他那首名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桃花源记》都是传颂千古的名篇。</p> <p class="ql-block"> 北宋名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他廉洁公正,执法严峻,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人称“包青天”。六十四岁逝世,谥号“孝肃”。他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虽任职时间仅一年多,但为池州留下了石刻墨宝“齐山”二字。“包公井”古迹至今依存。“孝肃街”就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贵池区池塘包氏就是他的后裔子孙。</p> <p class="ql-block"> 苏轼,这位北宋词赋大家,也曾一次登临池州,一次夜泊清溪河入江口。北宋元丰七年正月,他由黄州团练副使平调移任汝州,六月送长子苏迈赴饶州德兴尉,至湖口。受池州知府王子琦(字文玉)之邀,六月下旬,舟抵池州。登池州萧相楼,回汝州后写下《苏文忠萧丞相楼二诗贴》,寄赠王文玉。游齐山,访隐者诗友沈辽。游清溪河,后写楚体长诗《清溪词》“大江南兮九华西,泛秋浦兮乱清溪。水渺渺兮山无蹊,路重复兮居者迷......”几年后,苏东坡又遭南迁,舟行长江,曾泊舟清溪口(今清溪塔处)因“道远不能入城,徒对月举酒,想见风度耳”(《与文玉十二贴》之十一)。特别是苏东坡《清溪词》题跋面世后,文人、士大夫纷纷访游清溪河,寄情山水。正如李白诗句所言“地逐名贤好,风随惠化春”。名人效应,体现无遗。</p> <p class="ql-block"> 梅尧臣,宋诗“开山祖师”。曾在景佑元年至五年任池州建德县令。因政绩卓著,赢得了百姓跨越千年的怀念。《建德县志》赞其“为人诚实厚道,清高自持;居官清廉正直,体恤民情。”他在池五年,共作诗200余首,有20余首被收录于《建德县志》。他倡导“平淡”诗风,以诗歌记录现实,反映民瘼,开宋诗现实主义先河。为政者当以民为先,清廉奉公;为文者当心系家国,关注现实。梅尧臣所代表的德政精神和现实主义风骨,在当今社会依然是值得传承与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为池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厚重而温暖的人文底色。</p> <p class="ql-block"> 岳飞,在常年行军作战途中,曾短暂驻足池州,闲㗇之余,登临齐山翠微亭,写下“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观未足,马蹄催趁月明归。”的诗篇。他一生戎马倥惚,仅写了11首诗词,池州就留有一首,可见齐山令他印象十分深刻。他事母至孝,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流传至今。其母姚氏,申明大义。我也为与岳母同姓而倍感荣光。岳母于绍兴六年三月病故,岳飞赤脚扶灵柩千里,自鄂州归葬于江州庐山。他曾说:“若内不能克事亲之道,外岂复有爱主之忠?”他极具军事才华,统领的岳家军,被人称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他品行端正,不贪财,不畏死。有人曾问他:“天下何时太平?”他回答:“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命,则太平矣。”</p> <p class="ql-block"> 在池州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以上9位为代表的大咖们,为池州留下了流芳千古的诗文典故,对池州历史、宗教、文化和艺术做出的贡献之大不可估量。而本地人如池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胡楚宾、南唐状元伍乔、唐末诗人杜荀鹤,南宋进士程九万,明朝连中三元的状元黄观、抗清壮士吴应箕,清代名臣周馥、刘瑞芬、刘含芳、世界知名板刻家刘世珩以及《杏花村志》编纂者郎遂等。虽也赫赫有名,但对池州文化建设的贡献及影响力都远远不及外来者。可以这样认为,池州过去一千年来产生的文化艺术精品主要是外来人。由此推断,未来一千年生产的文化艺术精品,极大可能仍然是全国各地文化人。</p> <p class="ql-block"> 我们既要盘活历史、宗教、文化和艺术产品存量,更要不断增加文化艺术产品的增量。为了吸引全国各地文化名流来池州栖息休闲、书画创作,建议建设一个文化人栖居创作的文化园。地点选择在平天湖东南边马牙境内,贴近平天湖,临近池州城。既方便栖居生活,又闹中有静,方便交流创作。规划设计99套单体独院的二层小楼房、99套四合院平房、99套公寓式小高层。文化园内生活设施配套、娱乐交流创作场地齐全。以吸引全国各地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作家、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人等各类文化人才,来文化园租住,可租住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也可租住一年两年三五年。让他们如冬季迁栖齐山平天湖湿地公园的天鹅、大雁一样。有闲时、想换个环境调节一下心情时,都愿到池州文化园小住。建设方式,可招商引资,也可政府投资。经营方式,可民办公助、也可官办。实行廉价出租,让文化人住得起、住得久,生活方便、创作方便。让海内外文化名流愿往之、乐居之、创作之。让文化园成为一块独一无二的文化艺术创作高地,为池州未来一千年贡献巨大的文化艺术产品增量。</p> <p class="ql-block"> 我盼望并且期待有关部门对建设池州文化园,打造名人栖居创作高地,进行可行性研究,并拿出可行性方案,适时实施。我相信,池州文化建设,未来可期,前景广阔。我更相信,只要工业立市、文化立市和生态立市这三篇文章写实了、写好了。池州大地这块风水宝地一定会更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25年6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