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之路317

南海

<p class="ql-block">  起至四川成都,终至西藏阿里的317国道,是现有的8条进藏线路之一。317国道虽名气、人气均不及318国道,却因其串起藏传佛教多个重要圣地,而被称之为朝圣之路。</p> <p class="ql-block">  据走过317、318两条线路的驾友概括,318主要以拥有绝美的自然风光著称,同时又是成都到拉萨和布达拉宫最便捷的路线,因此被驾友们列为此生必驾的进藏首选。而317则以宗教氛围浓郁的人文景观和历史上的朝圣古道,被称为“用脚步丈量信仰的终极路线”,得到驾友们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从成都出发,沿与317国道并行的G4217高速公路,可直达阿坝州首府马尔康。高速虽快,却迈过了317国道上的都江堰、汶川、理县三个县市,也错过了羌寨雕楼、毕棚沟、米亚罗等人文和自然景观。但是,从马尔康下了高速,也就直接进入了康巴藏区。</p><p class="ql-block"> 继续沿317西行,前面来到金川县的观音桥镇。小镇交通四通八达,也是317线上少有的功能齐全的藏族小镇,我们在这里住了一晚。入夜,街头灯火辉煌,餐厅、商铺、宾馆生意红火,很难与常见到的藏区小镇划上等号。</p> 观音广场上,一群藏族姑娘小伙欢快的跳着锅庄,不少游客也加入其中,民族团结氛围其乐融融。 观音桥镇的纳勒山上‌,有一座十分知名的观音庙,庙内供奉有一尊天然形成的、长有四个手臂的天成观音,据说观音庙建成于公元7世纪,有“拉萨第二”之称,镇名也因庙名而得名,十世班禅还为这里的观音庙写过亲笔信。 <p class="ql-block">  317国道出了观音桥镇,看走势是奔向色达方向,那里有藏区最大的佛学院和天葬台。然而快到翁达镇时,317线却突然向南,且与227国道并线,拐向了炉霍县城。炉霍的卡萨湖海拔在3500米左右,感觉气候比较湿润,裸露的山头不多,湖泊、草地、田园风光独特,在藏区应算得上是风调雨顺的存在吧?</p> 进入甘孜县地界,红军长征经过这里时,曾建立了红色政权。当地也以此为主题,设立了不少红军遗址景点,成为317国道上的亮点之一。除红色遗址外,甘孜县还在格萨尔史诗“霍岭大战”遗址之上,修建了格萨尔王城,纪念这位古代藏族人民的英雄。 快进入德格时,一座叫雀儿山的山脉横亘在317国道上。雀儿山属横断山脉北段,最高峰6100余米,317线经过的垭口5050米。由于该处雪害极其严重,被称为“川藏第一险”。2017年9月,雀儿山隧道全线开通,第一险成为历史。我们路过这里,多了行车路上的方便和安全,却少了雪山峭壁耸立云天的险峻和震撼。 德格是317国道上四川进入西藏的最后一个县。县城有一座印经院,创建于1729年,已有近300年历史。我们到达时间稍晚,印经院已关门,但仍有不少人围着藏式红色建筑转圈。德格印经院是我国三大印经院之一,被誉为“雪山下的藏族文化宝库”。据说,德格印经院完整保存了雕版档案32万余块,其中囊括了11世纪以来的各类重要藏文经典文献。 <p class="ql-block">  德格印经院博物馆背后,不少民居层叠而上,依山排列,同印经院建筑格调统一,红墙平顶,土砌墙体,木制方窗,古朴庄严,与印经院形成上下呼应,在蓝天白云下更显气势恢宏。</p> 出德格县城继续沿317国道前行26公里,就来到金沙江畔。江对面的山壁上依然有两个大字--“西藏”。跨过金沙江,就是西藏地界了。这是我们第三次进入西藏,同前两次进藏一样,仍然有一种既神秘又新鲜的感觉。 <p class="ql-block">  大桥对岸,是西藏解放第一村--岗托。1950年10月,解放军十八军渡过金沙江,在岗托村打响解放西藏的第一枪,并在此升起西藏历史上第一面五星红旗,岗托成为西藏第一个获得解放的村庄。现在这里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还建立了十八军渡江纪念馆和遗址公园。</p> 进入西藏,不时有成群的牦牛堵在路上欢迎我们,生怕惊扰了牠们,小心翼翼的让牛群先行通过。队友们并不为行程缓慢而埋怨,却为当地牧业兴旺而欣慰。 <p class="ql-block">  来到317国道上两个地级市之一的昌都市。西藏第一个公安派出所就出现在这里。该派出所建立于1951年10月,初名昌都宗公安派出所,2019年定名为中心坝派出所。作为西藏公安系统历史最悠久的基层单位,这个派出所完整见证并参与了西藏社会管理的每一项进程,被公安部授予“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p> 昌都强巴林寺是康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之一,兴建于明正统年间,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据说僧人最多时达1200余人。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帕巴拉·格列朗杰,就是强巴林寺的第十一世帕巴拉呼图克图(最高活佛)。<br> 我们一行来到大殿,院内静悄悄的,好像正在进行一场重要的讲经活动。几个僧人用手势示意我们出去。后门处也有不少信众向里观望,其寂静庄严的表情让我们也受到感染。 从昌都经类乌齐前往丁青,一路风景如画。214国道与317国道在此分手,317继续向西。而214则一路向北,进入青海。 过了类乌齐,前面就是丁青县。丁青藏语为“大台地",汉语听起来也是那么富有诗意,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丁青县不仅是热巴舞的故乡,也是《新唐书》记载的实行一妻多夫的东女国辖地,据说现在一妻多夫的家庭在丁青仍未绝迹。 <p class="ql-block">  离丁青县城40余公里左行,就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庙之一--孜珠寺。孜珠寺是雍仲苯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庙之一,据说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二、三千年前。这里海拔4800米,山势独特,奇峰错落,满山峭壁,异常险峻。寺庙依山而建,层叠有致,蔚为壮观,是一处难得的自然景观与宗教圣地融为一体的壮阔风景。</p> <p class="ql-block">  过了丁青县城,在色扎乡317国道的观景台上,有一座山叫“毛公山”,海拔5400米,极似毛主席熟睡的形态。这座山被当地藏民奉为神山,也是过往游客的网红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  我们原计划去焫茸冰川看看,然而,在寻道前往焫茸冰川时,一位藏族女教师却给我们指错了路,让我们阴差阳错来到同是317国道旁的约雄冰川。我们这才发现,原来两个冰川都是海拔6300米的布加雪山孕育出的悬冰川,只不过焫茸冰川在雪山北麓,约雄冰川在雪山南麓。一条巨大的冰川从雪山上倾泄而下,直击湖面,万年寒冰给人带来的视觉震撼沁入脑海。</p> 临近索县县城,一处酷似布达拉宫的寺庙建筑群远远出现在眼帘。来到寺前,原来这就是赞丹寺,据说是由五世达赖于1668年主持修建,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赞丹寺依山而立,层级而上,气势磅礴,因外形与布达拉宫相似,被称为“藏北小布达拉宫”。我们沿坡道上至山顶广场,发现赞丹寺不仅与布达拉宫形似,内涵也几乎相近,如也有红宫白宫,寺庙布局、供奉的佛像材料等等,都有一致的地方,估计是参考布达拉宫形状修建的吧。 <p class="ql-block">  进入317国道上的第二个地级市那曲,团队中第二个队友出现高反住院。连续两位都到过西藏甚至到过阿里的队友出现高反,使我们不得不对这一问题更加重视起来。加之那曲往西,基本是4500米左右的高海拔地区。无心欣赏沿途景色,安顿好高反队友的返程,团队继续前行。</p> 车过班戈不远,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湖泊,这就是面积仅次于青海湖的中国第二大咸水湖、西藏第一大湖色林错。色林错海拔4500米,总面积近2100平方公里。沿着湖畔,我们行驶了一个小时左右,色林错才淡出我们的视野。称西藏为“中华水塔”、“亚洲水塔”,的确名副其实。 色林错到尼玛的路旁,有一处高原滩涂在雨水冲刷下形成的一种形似大树的自然景观。网上对这种特殊的地质地貌有较高评价,但来到面前,除了展现给人常见的沟壑丛生外,并看不出大树的影子。队友太哥升起无人机,才在空中拍出了大地之树的基本模样。 从尼玛到改则的300多公里路段,虽然仍是在317国道上穿行,实际上已经进入了羌塘无人区区域。公路两旁的景色愈发荒凉,地上覆盖的植被不多,到处是一片褐黄色的裸土。但是,沿途仍然可以看到不少藏羚羊、藏野驴等野生动物,不能不说这些野生动物在高寒缺食的环境下,生存能力真的太强大了。 <p class="ql-block">  到了改则,距317国道终点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还有480公里。4年前的6月,我们曾去过那里,狮泉河边的美景至今历历在目。而这一次,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从改则进入216羌塘无人区,去挑战连续500公里5000米以上的荒原。行走317的朝圣之路就此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