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四十年多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可以说当年是想都不敢想的。这一切全靠邓小平这位总设计师掌舵领航。来到南昌一定要去看看“小平小道”,这里曾是小平同志文革时期下放劳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小平小道陈列馆大门</p> <p class="ql-block">陈列馆在南昌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旧址。</p> <h3> 这排整齐的红房子是新修的《小平小道陈列馆》。</h3> <h3>进入大厅,迎面是小平同志全身塑像。</h3> <h3> 塑像后面是邓小平女儿毛毛写的《在江西的日子里》。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是毛毛送给父亲八十大寿的礼物。红色文字是小平同志的笔迹。</h3> <h3> 文革期间,邓小平是被批判的刘邓路线总代表,全国第二号走资派,被罢官免职。1969年,65岁的邓小平与夫人卓琳、继母夏伯根下放到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生活。</h3> <h3>初到江西时的邓小平、卓林、夏伯根。</h3> <p class="ql-block">他们住进南昌陆军步兵学校“将军楼”。</p> <h3>将军楼的卧室。</h3> <p class="ql-block"><b>将军楼里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一家人住进将军楼后,亲自操持家务,就各自的情况做了分工:邓小平虽已65岁,却是唯一的"壮丁",做一些拖地、劈柴的重活儿;卓琳由于患病,做些轻活儿,如扫地、洗衣、缝纫;夏伯根虽近70岁,但身体尚好,且最善做饭,因此与厨房有关的各类事务,均由她全权负责。小楼的二层是他们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每天晚饭后,邓小平都要在此读书、听广播、看报纸、做家务。三位老人互相体贴,相互照顾,把"谪居"生活过得充实而又充满了生命力。</p> <h3> 将军楼的生活吃穿用度很简单,邓小平一家人相濡以沫,始终坦然乐观。</h3> <h3>用过的火盆</h3> <h3>火炉、炉钩子。</h3> <h3>铁锅、铁铲。</h3> <h3>马灯</h3> <h3>脸盆</h3> <h3>电话、半导体收音机。</h3> <p class="ql-block">相机、闹钟、手电等。</p> <p class="ql-block">电视机。</p> <p class="ql-block">缝纫机。</p> <h3>茶杯和邓小平喜爱的牡丹、大前门香烟。</h3> <h3>烟灰缸、饭碗。</h3> <p class="ql-block">邓小平的食谱</p> <p class="ql-block"><b> 从今年一月份起,中央给我们的生活费是每月二百零五元,坦率地说,这个数目对于我们这个九口人之家(我们夫妻,我的继母,五个孩子,还有一个卓琳姐姐的孩子也是我们供给的),是不无困难的。但是,党既作了这样统一的规定,我们没有理由提出额外的请求。新的生活总会习惯的!</b></p><p class="ql-block"> ——1970年2月9日,邓小平就子女的工作分配和生活费问题致信汪东兴</p> <p class="ql-block"> 1970年1月,邓小平和卓琳的工资被停发,改发生活费。在日常生活中,三位老人省吃俭用,节约每一分钱。这里原本是小楼后面的一块空地,杂草丛生。这年的初春,他们在这里"开荒"种菜、养鸡。</p> <h3>邓小平负责劈柴、砸煤等重活。</h3> <h3>劳动工具。</h3> <p class="ql-block"> 1969年11月9日,邓小平和卓琳开始到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他们早上7点多钟出发,中午11点多钟下班,每天要在工厂劳动半天。无论是酷暑盛夏还是数九寒冬,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他们夫妇总是按时进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在住处与工厂之间走出了一条坚实的小路。这条路后来被人们称为“小平小道”。在这条坎坷的小道上,邓小平走了3年多,思考了3年多,为后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p> <h3> 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离步校不足2公里,是个修理农机配件的小厂,只有80多人。邓小平夫妇来厂前,组织已交待,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与他们接触。</h3> <h3> 厂革委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罗朋,抗战时期曾是邓小平领导的晋鲁豫军区的一名干部,多次听当时的政委邓小平作报告。在接到邓小平来厂里监督劳动的指示后,立即开会部署,清理打倒邓小平的标语,安排保卫工作,并专门整理出一间房子给邓小平夫妇休息。</h3> <h3>门卫制度,保安措施之一。</h3> <p class="ql-block"> 邓小平和夫人卓琳每天六点半起床,七点三十五分从家动身去工厂。</p><p class="ql-block"> 刚开始,两人从步校到工厂走大路,要绕一个大圈子,得走40多分钟,还经过一个长途汽车站,既费时又不安全。后来,厂里工人们就在工厂后土墙上开了个小门,沿着荒坡和田埂铺铺垫垫,修出一条小路。从这条小路,只要20多分钟就可以由住所径直走到工厂。这就是著名的“小平小道”。</p> <h3> 蓝色箭头为两人原来上班路线,红色箭头为“小平小道”路线。</h3> <h3> 初来之时,工人们只能向邓小平夫妇投以好奇的目光。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们对这两位老人从好奇观察转为关心帮助,他们之间的情谊日益增长。</h3> <h3>工厂为邓小平安排的休息室。</h3> <h3>工人们为邓小平夫妇搭建的简易厕所。</h3> <h3>邓小平穿过的工作服、解放鞋等物品。</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上:工人们为邓小平备好的暖瓶;</span></p><p class="ql-block">右上:工人们为邓小平冲糖水用的搪瓷缸和调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下:邓小平穿过的雨鞋;</span></p><p class="ql-block">右下:邓小平穿过的劳保鞋。</p> <h3> 出了陈列馆,经过当年的职工食堂,进入原拖拉机修造厂厂区。</h3> <h3>生产车间。</h3> <h3>邓小平劳动过的修理车间。</h3> <p class="ql-block"> 在厂里,邓小平喜欢让工友们叫自己“老邓”。工友们跟两位和蔼的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p><p class="ql-block"> “老邓”最初负责在机修班用柴油洗零件。但是他上了年纪,干起来很吃力。车间主任陶端缙就安排邓小平去做钳工。很快,车间工人发现“老邓”活儿很地道。</p> <p class="ql-block"> 陶端缙问:“ 你做这个事好像不是个外行。你是一个行家呀。”邓小平笑着说:“我年轻的时候在法国勤工俭学,就是做这个。”</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在工厂劳动可不是“走过场”。这位“老钳工”干什么都一丝不苟。</p> <h3>邓小平做钳工的工作台。</h3> <h3>邓小平加工过的螺母。</h3> <p class="ql-block">工人们为邓小平做的立式电风扇。</p> <h3> 邓小平到江西后,心里依然牵挂着千里之外的儿女们。经向中央多次申请,1971年6月,文革中被迫害致残的邓朴方被送到江西与父母一起生活。夫妇俩每天都为他翻身、擦澡,更为忙碌。工人们得知情况后,为邓朴方在床上做了个架子,还在架子上拴了两个吊环,方便他起身和锻炼。</h3> <h3>邓小平一家在江西的照片。</h3> <h3>邓小平当外公了,全家福其乐融融。</h3> <h3> 1970年春节后,邓小平在车间劳动时因低血糖突然晕倒,工人们按卓林嘱咐冲了糖水给他喝下,待病情缓解后又用拖拉机把他送回步校家中。</h3> <h3>给邓小平冲糖水的茶缸。</h3> <h3>送邓小平回家的拖拉机。</h3> <h3> 在新建拖拉机修造厂的三年里,邓小平与工人们一起劳动,亲眼所见中国底层老百姓的生活。</h3> <h3> 文革期间,生活物资供应紧张,副食品、日用品、大米和煤都凭票供应。当时的新建拖拉机制造厂,每家每月只能买到两块豆腐。有一次厂里庄师傅的儿子不小心把豆腐票丢了,被庄师傅打了一顿。邓小平把这一切默默看在眼里,内心极不平静。</h3> <h3> 下班回到家,他感慨道,“<b>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了,老百姓还过着这样的日子。难道我们干一辈子革命,就换来这样的社会主义?</b>”</h3> <h3> 为了给瘫痪在床的儿子解闷,有一天,邓小平问工友陶端缙家里有没有坏掉的收音机,可以让“胖胖”(即邓朴方)给修一修。</h3> <h3> 陶端缙跟“老邓”聊天,有啥说啥——收音机?买不起:“我一个月四五十块钱的收入,有四个小孩,有的还在上学,还有老人,哪有闲钱买收音机啊!”</h3> <h3> 邓小平怔了一下,慢慢地说:“我知道,像你们这样年纪的工人结了婚,成了家,生活是很困难的。<b>可这不是哪个人一下子就能解决的,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只有生产发展了,情况才能得到改善。</b>”</h3> <h3>参观完修理车间,去看小平小道。</h3> <h3>车间厂房</h3> <h3>厂房尽头是邓小平塑像</h3> <h3>这条路直接“小平小道”。</h3> <h3>小平小道。</h3> <h3> 当年在厂围墙上开的小门,大部分“小平小道”在厂外。</h3> <h3>这只是厂内部分。</h3> <h3>文革期间毛泽东保护了邓小平。</h3> <h3>1972年8月邓小平给毛泽东写信,要求为党、为人民工作。</h3> <h3>1973年2月,邓小平一家离开江西。</h3> <h3>你这一年干的很好,比我强的多!</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1975年9月20日周恩来和邓小平谈话</h3> <h3>文革结束,邓小平重新主持工作。</h3> <h3><b><font color="#ed2308">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发展才是硬道理。</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b><font color="#ed2308">——1992年1至2月邓小平南巡讲话</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font></b></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b><font color="#ed2308">——1992年1至2月邓小平南巡讲话</font></b></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巨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GDP总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从3679亿元到82万亿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人均GDP:</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从155美元到8800美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