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见习生

吴仕钊

<p class="ql-block">吃饭见习生</p><p class="ql-block">常兴</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6日星期四</p><p class="ql-block">每当晚饭时分,妻子总是习惯性地将五个月大的小孙子抱在怀里。小家伙那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就像两颗会说话的星星,专注地追随着奶奶手中的饭碗,在咀嚼的唇齿与碗筷之间来回转动。这让我突然想起一个温暖的词汇——“见习生”。是啊,我们的小宝贝可不就是一位最可爱的“吃饭见习生”吗?</p><p class="ql-block">按照育儿指南,四个月大的宝宝就可以开始尝试辅食了。但儿子坚持要让孙子再长大些,说这样更稳妥。于是每次用餐时,小家伙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大人们大快朵颐。有时他会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我,见我夹菜吃饭,就会咧开没牙的小嘴咯咯笑起来。我们总是温柔地安抚他:“再等等哦,等你长出小牙齿,爷爷就给你尝尝人间美味。”</p><p class="ql-block">妻子吃饭向来细致,特别是吃鱼的时候更是小心翼翼。看着她专注挑刺的样子,我便会接过孙子,让他“见习”奶奶用餐的每一个细节。小家伙兴奋地挥舞着小手小脚,那渴望的眼神让人忍俊不禁。我不禁想:这大概是人世间最年幼的见习生了,却也是最专注的观察者。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或许正在为他未来的独立进食打下基础。</p><p class="ql-block">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观察模仿是最原始也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幼鸟学飞,幼兽捕猎,人类幼儿学习语言和动作,莫不如此。这个从观察到实践的过程,蕴含着生命最朴素的智慧。</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1981年在襄阳卫校任教时的往事。那时医学院校特别重视临床见习,认为“百闻不如一见”。中专教育强调动手能力,大学教育注重理论深度,但都离不开实践这个关键环节。这些教育理念至今想来仍深有感触。</p><p class="ql-block">看着孙子专注的“见习”模样,我不禁思考:现代教育是否太过急于求成?或许我们该像老牛反刍那样,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消化、吸收。毕竟,生命的成长从来都是一场静待花开的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