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的菌群世界

足迹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肉身的两个世界》中讲过,身体由细胞大世界和微生物小世界组成。今天就了解一下微生物世界。首先,得明白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是生命,不过结构简单,是典型的原核细胞,通常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但可自主进行新陈代谢,从人体内摄取养分获得能量,还能自我复制繁殖(20分钟就能分裂一代),并通过群体感应方式协调群体行为(类似于蚁群)。细菌与病毒、真菌等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微生物群落,以其惊人的繁衍速度和精密的群体协作,构建起我们肉身中一个隐秘世界。</p> <p class="ql-block">人体内共寄生着约39万亿个细菌,比人体全部细胞数量还多,总重量约1.5公斤,主要存在于口腔、肠道、皮肤及生殖道等部位,其中70-90%存在于肠道,尤其是大肠和结肠,种类多达数百种,主要门类包括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等。</p> <p class="ql-block">胚胎在母体的子宫内发育时就开始接触到细菌。婴儿出生时会接触到母体阴道和肠道菌群,这些菌群是婴儿肠道内的“原住居民”,其中的双歧杆菌还会通过母乳喂养获得人乳寡糖,进一步促进婴儿肠道菌群的形成和发展。出生后的成长过程中,各种细菌会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比如男女接吻10秒钟可导致双方口腔交换约8000万个细菌,长期同居的伴侣口腔菌群相似度能提升34%;在性行为中精液携带的乳酸杆菌会大大影响阴道菌群组成……这样看来,人类传给后代的不仅是基因,还通过亲吻、性行为、同居等方式将建立的微生物系统传递给后代。</p> <p class="ql-block">细菌通过二分裂法进行繁殖,即一个细菌细胞分裂为两个基本相同的子代细胞,每20分钟重复一次,生死轮回,也不生不灭。菌种与其他微生物既有竞争也有协作,相互依存,由此构成一个复杂而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人体为它们提供栖息场所与营养来源,而它们则通过参与人体生理活动,形成与人体互利共生的关系,而非单方面受益的寄生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p> <p class="ql-block">有的细菌对人体有益,有的有害还会致病。比如肠道中的拟杆菌能分解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这些酸进入血液循环后可调节全身代谢。双歧杆菌能参与合成维生素K等人体必需营养素;我们经常补充“益生菌”就是调节微生物平衡的一种方式。口腔中的变异链球菌代谢碳水化合物产生的酸会侵蚀牙釉质,导致龋齿;肠道中的普氏菌若过度增殖,可能引发类风湿关节炎。滥用抗生素可能会同时杀灭有益菌,破坏菌群平衡……</p> <p class="ql-block">所以,菌群必须维持在一个平衡状态。比如肠道内的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与有害菌(如艰难梭菌)维持适当比例时,肠道能正常发挥消化、吸收和免疫调节功能。如果平衡被打破,菌群失衡,就可能出现消化道疾病、皮肤问题(如痤疮)、情绪低落、焦虑、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等问题。体检报告上的一些异常指标,根源可能是肠道菌群的失衡。帕金森病患者脑部黑质区的肠道菌代谢物“4-乙基苯酚硫酸盐”的含量,比健康人群平均高出2.3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滑液中,也存在来自肠道的普氏菌DNA,这些都是失衡的表现。所以,动态平衡,成就了健康的宏观生命和繁荣的微观生态,而失衡则走向双方共生关系的破裂,走向微观世界的无序和宏观世界的衰微。</p> <p class="ql-block">肠道菌群与大脑神经网络之间(即“肠-脑轴”)的交流,一是代谢路径: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等物质作用于迷走神经,从而影响食欲与情绪;二是免疫路径:失衡的菌群引发肠道炎症,炎症因子通过血液循环可能诱发脑部神经炎症;三是直接调控:科学家研究发现小白鼠体内如果缺乏细菌就会出现社交行为异常,而植入人类菌群后行为可恢复正常。反过来,大脑的神经信号也会影响肠道,进而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状况。有的人情绪压力大,消化系统就会出问题,极端情况下还会出现失禁;而通过瑜伽、禅修、冥想来调整情绪,进而调节胃肠功能,是有科学道理的。</p> <p class="ql-block">微生物除了与人类相互依存,还影响人类的基因。通过基因测序,科学家发现人类基因组2万个基因中,有145个来自细菌,所以说人类是跨物种融合的产物,每个“人”实际是人体细胞、线粒体(远古细菌)、菌群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个体的边界变得模糊,你的某个意识,是“自我”产生的还是一堆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当肠道里的双歧杆菌因吃到酸奶而充满活力时,是“我”选择了酸奶,还是菌群在操控我?周庄梦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