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梦境</span></h5> <h1>前些日子,一位来自美国的著名美术馆长在我家做客,一眼就盯上了我家墙上的两幅画作,问我这是谁的作品。当我告诉他这是我的一位已经离世的好友Joo Hong的遗作时,馆长失望而又遗憾地连声说“太可惜了!”“这是天才之作啊! 你一定要好好收藏。”</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飘零的雨</h5> <h1>其实馆长并不是第一个赞美这些画作的专家。</h1><h1><br></h1><h1>我突然意识到,一晃,我的好友Joo Hong (林裕丰1954-2005, 我习惯了按新加坡英语发音叫他“Joo Hong”),离开人世已经20年了,这些年,我家里换了不少画,但他的画却一直在。每次看他的画作,我就想起了这个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天才艺术家/创业者/企业家/工程师/网络科技大佬。要说“斜杆”人物,他真是一位斜杆牛人。每一个斜杠都是杠杠的、内涵满满的顶流</h1> <h1>在上世纪末,第一波互联网浪潮中, 他创办的AsiaContent.com(简称ACC)公司与 MTV,Sports.com, CNET, Doubleclick .......等全球八大品牌签下协议,负责开发这些全球顶级品牌的亚洲网站。<br></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球最大的音乐电视网络</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早期的全球体育网站</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球最重要的科技网络</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球第一个网络广告公司</h5> <h1><p><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MTV 亚洲互动传媒”这个合资项目上,他代表ACC兼合资公司董事长,我是MTV品牌方派来的总裁,因此结缘,我们一起在亚洲各国创办了5个语种的 MTV网站和移动互联网平台。还一起分享了2000全球互联网创意大奖。</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十六年前,MTV第一次送我去新加坡让Joo Hong面试之前,我就用自己的搜索本领,在搜索引擎还不太发达的时代,查出他闪闪发光的背景:一个妥妥的大学霸!他的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来自英国头牌牛津大学,美国著名的罗得岛设计学院,和美国“长春藤”大学达特茅斯。创业前他又曾是新加坡国防电脑与科技部的负责人和一家顶级科技公司的CEO。 只是那个时候,我完全不知道他还有那么高的艺术天赋。</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从纽约飞新加坡,我们约在酒店大堂见面。初次见面,处处是意外。首先,和我在美国遇到的西服革履、气宇轩昂、气场强大的企业领袖不同,Joo Hong长着一张笑咪咪的娃娃圆脸,还穿了一件纯白棉T恤 ,人很随和,表情天真到让我无法判断他的年龄,他几乎可以是20岁到50岁中的任何一个年纪。我只能从他的学历上猜测他比我年长8-10岁。其次,我个子高,他个子矮,他却毫不在意地选了一张矮沙发坐下,请我坐在他面前的高沙发上,他是董事长,我只是总裁候选人,可座位安排上我反而居高临下,以职场上的不成文规矩看,有几分尴尬,他却毫不在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面试时他也没按套路问问题。因为我们都曾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留学,爱好和出没的地方很相似,所以一见如故,我们从波士顿交响乐团,艺术博物馆,纽约的百老汇剧目,林肯中心,到新罕布什州的绝美秋色, 硅谷的科技新锐,互联网媒体新秀…… 聊得海阔天空,有一箩筐的共同语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说,在我之前,ACC和MTV 各自都为合资公司提供了不少总裁人选,但双方一直未能达成统一意见。 拖了大半年,算我和两边都有缘,在我们这次见面后立刻敲定了。一周后,我赴新加坡走马上任。 </span></p></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被冰封的艺术萌芽</b></h1> <h1>MTV亚洲高管大多是欧美白人,而ACC的Joo Hong是新加坡华人,与我有种自然的亲近。新加坡的节庆与中国很相似,Joo Hong觉得我孤身一人在新加坡,便邀请我和他们家人一起过节。</h1><h1><br></h1><h1>第一次去Joo Hong家之前,我听说他太太是第一位在新加坡美术馆开个展的女性制陶艺术家。她的著作赢得了7项国际设计大奖。我先上网找了点她的作品看看,也期待在他们家看到更多精彩作品。一个艺术家嫁给一个企业家真是完美组合,企业家负责赚钱养家,艺术家可以静心创作。 家里也一定搞得美美的,真是幸福的一对!</h1><h1><br></h1><h1>结果一进大门,我就被他门厅墙上一幅两三米宽的大画作震撼了。那是一幅很抽象的画作,画框像是从某个钢铁厂弄来的老废料,锈迹斑斑,我虽然不知道它画的是什么,但色彩和气势都非常惊人。那种激情,就像听到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前几个音符一样,排山倒海、扑面而来,命运,一锤定音。(非常可惜当年我没有给那幅画拍照留念。)</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Jessie 的陶艺</h5> <h1>家里当然有很多别致的陶艺作品,但不知道为什么,我的魂完全被那幅画作给勾去了,满脑子想的都是那幅画,我问Joo Hong太太Jessie,除了做陶艺她还画画吗?她说:那是Joo Hong年轻时的作品。吓我一跳!</h1> <h1>原来,他才是这个家里的艺术大师啊!!!</h1><h1><br></h1><h1>他的作品不输我在世界各国美术馆看到的大师作品。 我不由自主地在他的一堆斜杠头衔前面加上最重要的 “艺术家/”那个斜杠。</h1><h1><br></h1><h1>也忍不住问出了我心里的一堆“???”。</h1><h1><br></h1><h1>你什么时候开始学画? 为什么你没有去学艺术而是改学计算机?为什么你没有成为职业艺术家?你现在还画吗?</h1><h1><br></h1><h1>他告诉我,他出身贫寒,小时候虽然喜欢绘画艺术,父母早就告诉他,家里养不起艺术家,让他放弃幻想,好好学习。他只好做个好学生,从小到大一路考第一名,拿着各种奖学金,读完了世界名校。然后老老实实回新加坡当了个网络工程师。聊以弥补的是,当他的陪读太太提出想学习艺术时,他是全力支持,从美洲到亚洲,为她付了各种学费,还在家里给她搭了一个“窑”,建了工作室,以便她烧制各种陶瓷。</h1><h1><br></h1><h1>前厅那幅,是他出国留学前画的最后一幅画。我问他画的主题?他轻叹了一声:Promise(承诺)。</h1> <h1>后来去Joo Hong 的办公室,在走廊里,也看到一幅饶有趣味的画作。</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访客在Joo Hong 画前留影</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艺术品味</b></h1> <h1><p>我和Joo Hong曾经一起出差去印度推动MTV印度上线。我发现不同于一般男性不喜欢逛街购物,Joo Hong和我除了共同的爱好看博物馆之外,还很喜欢逛街买各种设计精美的东西。我们对世界都充满好奇,对美好的事物都由衷热爱。 </p><p><br></p><p>我们一起去逛了印度政府经营的手工艺品的顶级商店--Central Cottage Industries Emporium (它集合了印度各邦的工艺品。有点儿相当于中国当年卖外宾的友谊商店,是印度面向世界的窗口)。那里有图案浪漫印刷精美的印度信封、信纸(用来写诗和写情书真是最适合不过了),有印度卡纳塔克邦的丝绸织品和刺绣,有克什米尔的“戒指”羊绒围巾(超轻超薄,一大围巾能穿过一只戒指),各式各样的印度香料,精油,还有各色珠宝首饰…… </p><p><br></p><p>我第一次看到这些精美的印度手工艺品,完全看花了眼,冲动地买下两大旅行箱都装不下的好东东。或许Joo Hong见的世面比我多得多,他倒是比我克制,只是精选了几件送太太的首饰。</p><p><br></p></h1><h1>我注意到他选的首饰和我选的很不一样,一点儿也不传统,材质和镶嵌的珠宝都谈不上名贵,造型也有点夸张。我成长在中国的革命年代,奶奶姥姥的首饰早就被没收了,妈妈辈也不穿华服不戴珠宝首饰,我自己刚去美国留学时完全是个穷光蛋,满心只有怎么赚学费。进入职场后,看到的基本上也只是真金白银。我们这种从小受“唯物主义”教育的人,对首饰的认知还停留在24k金,925银,3C钻石的初级阶段,还没有进化到对艺术首饰的欣赏阶段。</h1><h1><br>等回到新加坡,我和Joo Hong太太共同戴着那些印度首饰,出现在另外一个朋友的摄影展开幕式上时,我顿时傻了眼。与Joo Hong选的艺术首饰相比,我买的那些传统饰品真是太平庸了。Joo Hong选的那些以我之前的教养品味看不上的首饰,一旦上身,马上将一个平平常常的中年妇女,提升到艺术气质满满的艺术家水平! 而我,站在一旁,就是个平庸的职业经理人。 高低立见! 我真后悔没有让他帮我挑几件。 </h1><h1><br></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和Joo Hong (右二)在印度</h5>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天才都是天真的</h1> <h1>日常生活中,Joo Hong完全是个天真的小朋友。他喜欢零食,每次我回中国,他都央求我带点“那个长得小小的迷你核桃”,他吃起山核桃,特别像只快乐的小松鼠。看他吃也让人开心。 </h1> <h1>Joo Hong 也兴致勃勃地问我吃过榴莲没有,要开车带我“出国”(去马来西亚)吃榴莲。<br><br>我大学毕业那会儿,中国才刚开放,很少有人出国,也没见过外国食品。一次我出差乘软卧时,偶然遇到一个神通广大的老部长,操着很重的北方口音告诉我他在柬埔寨国宴上,被招待世界水果之王“六连”的故事,那水果臭不可闻却让人欲罢不能,故事讲得神乎其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也没见过这水果之王,结果到了新加坡工作,才恍然大悟--那个浑身长刺,不能带进办公楼和酒店的“榴莲”就是那水果之王。<br><br>不同于一般人在水果摊上买榴莲,Joo Hong 爱吃榴莲,对榴莲口味的鉴赏力也是登峰造极,他在比较过各种榴莲后,“领养”了马来西亚的一棵榴莲树,每年不确定哪一天,水果熟了,果农就会打电话通知他,他便开车奔赴,雄赳赳气昂昂,跨过边防线,开车数时,坐在那棵树下,当场享受现摘现开的水果之王。<br></h1> <h1>我万幸受邀,被Joo Hong 带到那水果树下,拜见了水果之王。享受了此生最不可思议的一次榴莲体验。 这次难忘的经历,让我发现,体验水果和体验爱情、艺术一样,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世上最好的东西都在于恰到好处的“Moment 瞬间”,“丰富且微妙”的口味:不仅仅是说不清香/臭,奶油般细腻,甜中还有一点微微不可言喻的苦涩…… </h1> <h1>全球的互联网公司的股票2000年上市后,如乘过山车一般,在狂涨没多久就遇到股市暴跌,股票掉到“水下”(低于发行价)。所有的创业者和高管也被锁住,不能套现。很多之前为了赚快钱,离开老牌世界500强高管,跳槽进入互联网公司的高管们如丧考妣,纷纷离职作鸟兽散。 <br><br>唯有Joo Hong,稳如泰山,他笑咪咪地告诉我,他这辈子就没有在股市上挣到过一分钱,每次买股都是输光光,不过好了伤疤忘了疼,还是会经常跟太太申请一点钱投资。太太也可爱,每次总是批准给他5万10万,不问回报,只求他开心就好。 <br><br>对于Joo Hong,创业,创造出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才是最开心的了。<br><br>我们每次一起开会,脑激荡,都有些好主意出来。更重要的是,他总能用科技手段实现我的异想天开。和他一起,我们共同创造了全球第一个虚拟(动漫)音乐节目主持人(Digital VJ),名叫丽丽(Lily), 她能操各种亚洲口音,(如新加坡式英语,印度口音英语,台湾腔,香港腔,北京腔……汉语 )在互联网上,主持MTV音乐节目,一问世,便引起轰动,也算是当年非常酷的一个科技革命产品,因此获得了“2000年全球互联网创意大奖”。<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0年全球互联网创意大奖”</h5> <h1>在当年第一代互联网广告几乎卖不出价格的时代,我们把数字节目主持人丽丽的冠名权高价卖给了爱立信,也算一洗早期互联网公司只会烧钱不会赚钱的恶名。 </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7px;"><b>Promise</b> </span><b>还愿</b></h1> <h1>临近五十岁, Joo Hong内心里有个声音开始催促着他。让他越来越不满足于董事长和CEO这样的角色和生活。</h1><h1><br></h1><h1>他曾经寄给我一首他写的诗《冬之树》。</h1> <h1>显然,他的艺术灵魂已经苏醒。于是他和太太商量, 孩子们都长大了, 快上大学了,家里也财务自由了, 他希望能实现自己儿时的诺言, 成为一名艺术家,将余生奉献给自己最热爱的艺术。<br><br>好太太毫不犹豫地批准了。<br><br>他立刻辞职,放下功名, 不再社交,潜心创作。对于这个执着的灵魂而言,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更是生命和快乐本身。当瞬间的灵感化作永恒的艺术存在,生命如烟花般灿烂。<br></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创作中</h5> <h1>Joo Hong小时候学习中国水墨画,但重拾画笔后,他的作品却突破了宣纸作画技法。 他将传统中国文人的古典艺术梦想与他所熟悉的现代电脑科技相结合,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一种全新数字艺术画法。画面里有许多自然的元素,虽然是抽象的,但富有生机,极具美感。水墨氤氲,淋漓酣畅,印在宣纸上,却不是水墨画,也不是水印木刻,它们是电脑设计,绘画,打印输出于宣纸,再多层次创作、输出的结果。<br></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即兴的</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红色</h5> <h1>他的作品《飘零的雨》、《夜之梦》、《一盏垂吊的水晶灯》和《相互连锁的叶子》等,独具匠心,别出心裁,既有浓浓的国画意境,又隐约透露着西方审美意识,还有一种数字艺术的别样气韵。他的绘画语境是现代的、国际的,中西方观众都能从中找到共鸣。<br></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冥想</h5> <h1>一年多后, 他在新加坡举办了第一个独立个展 "Promise诺言"。多好的标题! 他实现了自己对艺术的终极承诺,把自己献给了艺术!画展非常成功,很轰动。新加坡的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争相报道。我那时已经回到中国工作,没有机会去看他的画展。很多老同事非常惊讶他的转型,给我电邮来了用Joo Hong做封面的亚洲《时代周刊》的照片,里面有他的专访文章。我一点儿都不吃惊,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自从我第一眼看到他的画作起,就认定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h1><h1><br></h1><h1>我马上打电话祝贺他,并主动提出要为他联络中国的美院和美术馆,让他来中国参展。很快,他报名并被选为新加坡代表画家来参加2006年“上海双年展”。 </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双年展画册里的Joo Hong 作品介绍</h5> <h1><div><br></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噩耗</b></div></b></h1> <h1>正当我满心期待在上海与他重逢时,一天早上刚上班,就收到一个新加坡同事的来电:Joo Hong在晨跑时,心脏骤停, 撒手人寰。这真是个晴天霹雳,我在办公室失声惊叫出来。我真不敢相信,那个笑盈盈的,孩童般天真的Joo Hong就这样与我们阴阳相隔,去了天堂。 </h1><h1><br></h1><h1>所有的朋友都非常心疼他的英年早逝. 我有好些日子都恍惚,不能相信他那鲜活的生命和艺术生命就这么戛然而止。唯一值得宽慰的是,他至少实现了自己的一辈子的梦想。他最后的这个人生决定是多么英明,多么及时!他把自己Promise给了艺术,他是高高兴兴离开的。</h1> <h1>我打电话去安慰他太太。盛情邀请她代表他来上海双年展, 并提出希望能收藏几幅 Joo Hong 的作品 (也借此为他女儿的教育基金做些贡献)。 </h1><h1><br></h1><h1>我在他留下的24幅作品里,挑了三幅我最喜欢的。</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墨</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酒店里Joo Hong 的画</h5> <h1><p>他的《在水晶迷宫内》和《五月》被新加坡美术馆收藏。新加坡的St Regis圣瑞吉酒店,马尔代夫的四季酒店和北京国贸大酒店的大堂也摆着他的作品. </p><p><br></p><p>他们夫妇还办过“承诺与分享的热忱”画展( Promise and Shared Passions),数码遗作展“承诺2”(Promise II)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相继展出。</p><p><br></p><p>我和他的家人、他的遗作重逢在2006年上海第六届国际双年展。 </p></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逢-- 我与Joo Hong(作品-梦境)</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生短暂,艺术生命永恒</b></h1> <h1>人的生命短暂,有些意外更是突然。在艺术的浩瀚星空中,总有一些璀璨的星辰过早地陨落,徒留世人无尽的惋惜。他们的艺术生命远远超越了其人生的长度。梵高在 37 岁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他的画作在后世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启发了无数后来的艺术家,他的艺术生命至今依然熠熠生辉。</h1><h1><br></h1><h1>Joo Hong的早逝,让我明白,“<b>及时”是多么重要!!!</b> 假如Joo Hong 至死还是个企业家,他一定死不瞑目。他只有一年多时间完全属于艺术,他也只留下40多幅画作。</h1><h1><br></h1><h1>我曾思忖,如果Joo Hong 能早一点投身艺术,是不是可以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也许,也不尽然。学海探宝,商海沉浮,无不滋养着别样的他。如果拿他的艺术细胞去做DNA 检测,成分一定很复杂。</h1><p class="ql-block"><br></p><h1>中国的传统文化常常轻视和贬低商人,而我遇到一流的企业家往往都很有艺术气质,反而是三流的“文画人”浑身铜臭味。</h1><h1><br></h1><h1>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和深度。一个人必须在有限的生命里,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全力以赴,才能让生命绽放出绚烂的光彩。</h1><h1><br></h1><h1><b>在“未来”未来时,让我们赶紧问自己,</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最爱什么?我为爱做了什么?</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END]</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欢迎留言和转发,多谢关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