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山下,纺线声里的青春传承

杜小艳

<p class="ql-block">  夏日的阳光倾洒在宝塔山下,广场上的木纺车静静伫立,像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老者,等待着一场与青春的对话。这一天,一群年轻人怀着敬畏与好奇,在此集结,开启一场特殊的 “纺线排练”,让红色记忆在纺线声声中重焕生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晨六点,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广场上已响起零星的脚步声。参与排练的年轻人来自不同岗位,有学生、有上班族,还有基层工作者,他们因对红色文化的共同热爱汇聚于此。老张头是本地的老手艺人,祖上三代都与纺线打交道,此刻他正蹲在纺车旁,仔细检查每一架纺车的木梭、线轴,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摩挲着木质构件,像是在唤醒沉睡的时光:“当年咱边区军民,就是靠这些家伙什,活出了骨气,今天你们年轻人得好好琢磨。” 他的话,让现场原本轻松的氛围多了几分庄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尝试纺线的是大学生小林,她穿着简约的白衬衫,扎着利落的马尾,坐在纺车前,眼神里满是期待。可真正上手才发现,这看似简单的 “一拉一捻” 藏着大学问。左手转动纺车,右手要精准拿捏棉条,稍不注意,棉线就 “啪” 地断掉,或是绞成一团乱麻。小林的额头很快冒出细密的汗珠,反复尝试了十几次,才终于拉出一段勉强成型的线。她喘着气笑:“原来纺线这么难,先辈们天天纺,得吃多少苦啊。” 这话让周围人陷入沉思,大家这才真切意识到,当年的 “丰衣足食” 背后,是无数次失败与坚持堆砌的艰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随着日头升高,广场上的纺线 “战场” 愈发热闹。有人纺出的线细如发丝,稳稳压过老手艺人的标准;也有人手忙脚乱,纺车 “吱呀” 声里透着慌乱。在一旁指导的王老师,是延安精神研究专家,他穿梭在人群中,不时停下讲解:“纺线不只是体力活,更是精神的磨炼。当年战士们纺线,为的是打破封锁,这一拉一扯,扯的是希望,纺的是信念。” 他指向远处的宝塔山,阳光给宝塔镀上金边,“你们看,宝塔山见证过烽火岁月,如今也看着你们传承这份精神,每根纺出的线,都是对历史的回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晌午时分,广场边的树荫下,几个年轻人围坐分享感受。社区工作者小周揉着发酸的胳膊,说起自己的触动:“平时总在文字里读 ‘自力更生’,今天亲手纺线,才懂这四个字的分量。以后给居民做工作,也更能体会先辈们的韧性了。” 学生小李则拿着纺出的 “成果” 拍照,说要发在社交平台,让更多同龄人看看:“原来红色传承可以这么具体,一根线就能把历史和现在连上。” 他们的讨论,让纺线的意义超越了 “排练” 本身,成为一场青春与历史的深度对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午后,老张头组织大家交流纺线技巧,老手艺人与年轻人围坐成圈,不再有年龄的隔阂。老张头演示着祖辈传下的 “快手纺线法”,手指翻飞间,棉线如流水般倾泻,年轻人眼睛都看直了。95后姑娘小苏跟着学,渐渐掌握了节奏,纺出的线越来越流畅,她兴奋地喊:“我好像摸到门道啦!” 这一幕,像是一场无声的传承仪式,古老技艺在年轻血液里寻到新的生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沉时,广场上的纺车依旧转动,余晖把每个人的身影拉得很长。王老师站在一旁,看着这热闹又庄重的场景,感慨道:“当年纺线为生存,今天纺线为传承。这些年轻人,在排练里把红色基因纺进了心里,这比纺出多少线都珍贵。” 远处,宝塔山默默伫立,见证着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 纺线声声,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青春传承的誓言,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地上,继续生长、发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场特殊的 “排练”,没有华丽的舞台,却以最朴素的方式,让红色记忆照进现实。当年轻的手掌与古老纺车紧握,纺出的不仅是棉线,更是对历史的敬畏、对精神的传承,让宝塔山下的红色故事,在纺线的节奏里,永远鲜活、永远动人。</p> <p class="ql-block">编辑:杜小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