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桑丹康桑雪山

保温管科技

<p class="ql-block">桑丹康桑雪山</p><p class="ql-block">西藏二十五座最高的山峰之一。</p><p class="ql-block">桑丹康桑雪山是西藏二十五座最高的山峰之一,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境内。从高原望去,隐隐可见桑丹康桑的顶峰在阳光的沐浴下现出瑰丽的光芒。在宗教上被相应尊为二十五位仙境居士之一,依附于此山的神叫“夜叉岗布桑布”,是法力无边的佛法保护神。</p> <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桑丹康桑雪山在藏北高原众多山峰较为著名,它是西藏二十五座最高的山峰之一,海拔6590米,桑丹康桑雪山位于西藏那曲境内。从高原望去,隐隐可见桑丹康桑的顶峰在阳光的沐浴下现出瑰丽的光芒,仿佛不再冰冷,而是充满了温暖与慈祥。在宗教上被相应尊为二十五位仙境居士之一,依附于此山的神叫“夜叉岗布桑布”,是法力无边的佛法保护神,周围的众多峰峦和湖泊都是她的侍从。从南面看,桑丹康桑雪山形似宝座上的国王;从西面看,犹如银狮跃空;从东面看,俨若晶塔;从北面看,形同银色帏帐。</p> <p class="ql-block">季节的变换</p><p class="ql-block">随着季节的变换,桑丹康桑雪山山峰也呈现不同的色彩:夏日呈乳色,冬季呈银色,春天秋天白而亮。山脚下的跋绒谷中的跋绒寺,是藏传佛教噶举四大派之一的跋绒噶举主寺,每年都有不少信徒前来朝拜进香。青藏公路从此山前面通过,因而人们不难睹其尊容。</p> <p class="ql-block">地理与气候</p><p class="ql-block">桑丹康桑海拔6590米,地处念青唐古拉山脉中段,东经91.5度,北纬30.9度,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境内。该山虽受那木错小气候影响,但由于地处藏北,天气较那木错南部念青山脉要好,年降水量406毫米,攀登时间相对充足。</p> <p class="ql-block">神话传说</p><p class="ql-block">此山被奉为神山,传说依附于此山的神名叫“夜叉岗瓦桑布”,为仙境二十一居士之一。此神先后受金刚手菩萨、莲花生大师、跋绒噶举的祖师达玛旺久等大德高僧之托,为法力无边的佛法保护神。传说中,在桑丹康桑峰周围的众多峰峦及湖泊都是此神的侍从。这些山的形状也很特别,有如众臣围着国王,都绕着主峰坐落。传说中的排列次序为:仲措秋莫湖为岗瓦桑布神的妻,我玛措嘎尔湖为妾,派波山和波姆山为他的王子和公主。此外还有近臣吉日杂那山;侍卫拉贵东孜山;宫外大臣莫妥西嘎山;右翼大将筹莫山;左翼大将亚那山;天路先锋切龙达赞山,东部大将桑色山;南部大将拉那山;西部大将色特山;北部大将宗热山;马夫兄弟果龙三座山;牧牛神玛布孜松山;牧羊神亚迦赞怪山;大门守神东俄丘,里门守神黑狗岩。这些传说是引自烟祭经。桑丹康桑峰前有一条大沟,叫跋绒谷,上谷宽敞如盛开的莲花。下部狭小似羊肠。</p> <p class="ql-block">此谷中建有跋绒寺,是噶举四大派之一跋绒噶举的主寺。由塔波拉杰之徒跋绒巴·达玛旺久于公元12世纪中叶始建,达玛旺久是跋绒噶举的创始人。在寺庙的左前方有岩洞,叫琼学扎孜。据传,那洞是达玛旺久的师父塔波拉杰指给他的修行洞。谷的中下部的岩坎下有许多天然岩洞,该寺旺火之季这些岩洞是该寺僧人的修行静室。西藏近代史中的准噶尔事件中,此寺被准噶尔部夷平,遭到了彻底的毁灭。然而,这些岩洞中从未间断过修行的苦僧。从四面八方来此朝拜的香客们,主要朝拜谷顶的我错湖和谷口的修行洞。它北面的沟叫拉龙(意为神仙沟)。此沟的顶部相连于桑丹康桑山梁。山脚下的小山丘上人们垒就了一台烟祭的祭坛,叫拉龙拉卡尔。人们时常在此灶中煨桑祭神。</p> <p class="ql-block">登山提示</p><p class="ql-block">路线</p><p class="ql-block">由大本营沿冰川向上,翻上东南山脊,沿山脊冲顶。</p><p class="ql-block">难度及特点</p><p class="ql-block">1.此山攀登路线明显,坡度较缓,本营在5200米的高度,攀登高度为1500米,相对较短,这对攀登非常有利,但也对高原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p class="ql-block">2.翻上东南山脊的雪坡相对较陡,约30度,是此峰攀登的难点之一。</p><p class="ql-block">3.该峰雪质较松,某些地段雪深可没至小腿,对体力有一定的要求。要注意大雪之后不宜立即上山,应待观察雪面相对坚实后再行攀登,避免遇上流雪。</p><p class="ql-block">攀登技术</p><p class="ql-block">采用极地式攀登。建BC—建C1—返回BC-上C1-建C2-冲顶-返回C2撤C2—返回C1撤C1-返回BC,或由C2直接返回BC。该方式有利处:安全可靠,时间周期长利于适应高海拔环境,登顶成功率高。不利处:对装备要求较高,负重增加。较长的时间对队员的生理、心理压力大,消耗品增加,成本高。</p> <p class="ql-block">攀登点</p><p class="ql-block">BC海拔约5100米,位于河谷两侧的一片滩地上。BC至C1路线的前半段为河谷和碎石坡,过河要选择上游河段,因为下游水深且急无法通过。在冰川末端换鞋后,再走40分钟左右便可到达C1,路线简单,从BC到C1行军大约要走4个小时。</p><p class="ql-block">C1海拔约5400米,位于冰舌上部一处雪坡上。C1至C2的路线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是绕过冰崩区的雪坡,长约300米,坡度35-40度,连续大雪过后有流雪危险。 蓝天下的桑丹康桑雪山。</p><p class="ql-block">第二段地形平坦,是一片裂缝区,以暗裂缝居多,宽50-80厘米,修路时需将裂缝的宽度充分展示出来,并把两处落脚处踩实,以便后人通过。</p><p class="ql-block">最耗体力的是C2下面的大雪坡,坡度超过50度,长约250米,亦有流雪危险。雪少风大时部分路段会露出亮冰,很费劲,需要全程打保护。从C1到C2行军通常在7-8个小时。C2海拔为6000米,在大雪坡上面不远处,位于一处台地上。出C2不远有几条大裂缝,从旁边绕过即可。翻上脊线后,坡度开始变陡,山脊很尖,两侧都很陡,在离顶峰约100米地方有一处裸岩,能见度不太好时可以靠它辨别方向。</p><p class="ql-block">登顶前需要翻越一个雪檐,可以找到两处较近的缺口攀越,顶峰是一道窄窄的脊,基本呈东西走向,北侧较南侧更陡。登顶后一定要注意保护。</p> <p class="ql-block">攀登历史</p><p class="ql-block">西藏队的队员曾攀登桑丹康桑。北大山鹰社2000年登顶,清华登山队2003年登顶,厦门大学登山队2005年8人登顶。</p><p class="ql-block">交通</p><p class="ql-block">桑丹康桑紧邻青藏公路,距那曲镇100公里,距当雄70公里,距拉萨约180公里,在Nabuzha或Balindo建过渡营地,汽车可直接开到这里。Nabuzha距青藏公路10公里车程,需1-2小时,交通便利,物资运输和对外联络非常方便。由过渡营地集结牦牛,沿 Yugkyung Qu向上到冰川末端(5200米)建大本营,过渡营地到大本营3小时路程。</p><p class="ql-block">采购</p><p class="ql-block">沿青藏线向北100公里是藏北大镇那曲,向南70公里是当雄镇,交通便利,物资充足。</p> <p class="ql-block">攀登线路</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拉萨—过渡营地(谷露十六村)—登山大本营(BC)</p><p class="ql-block">从拉萨沿青藏线北上,出拉萨之后,经羊八井、当雄,在谷露大桥处下公路,过河后一直向西,后沿桑丹康桑融水河一直向北,从谷露十六村处进入山谷,这里就是汽车所能前进的终点。可在这里建立临时营地(RC)休整一天,集结牦牛组建运输队,往大本营运输。从谷露十六村到大本营这段路基本是沿着河道边山坡上的牛道走,是约20-30度的草坡,海拔上升约500米,一路爬坡,轻装平平均约3小时即可走到。大本营位于南侧冰川下约50米高差处。距离河道较远。</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大本营-C1</p><p class="ql-block">由于夏季温度较高,因此冰川末端接近岩石和冰雪的混合状态,一般的登山鞋就可以通过,可以在刚上冰川的地方设置了一个换鞋处。冰川舌部末端海拔5200米,C1营地就建在换鞋处上方100米处的一处平坦的平台上,从这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顶峰。大本营至C1路段主要是破碎岩石地形,上到冰川后的路段主要为冰雪混合地形,坡度较缓。</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C1-C2</p><p class="ql-block">从C1延西侧雪原可以走到山脊下,约需要两、三小时,上升约500米。由于多雪,雪面松软,极易陷入,无滑坠危险,可以不修路。但由于雪比较厚且松软,最好选择早上通过。</p><p class="ql-block">到达雪坡下可以建立临时C2。到达临时C2后即可向上翻上大雪坡,到达山脊,上升约200米。雪坡的平均坡度超过40度,部分地段非常陡,可用德式步法。这一段雪坡可以用全程修路的攀登方式,一共需要三根半绳子(350米)。此雪坡部分地方有发生流雪的痕迹,要求在中午12点以前通过。完成了雪坡的攀登,就翻上了东南山脊上。沿山脊向上,有一处小平台,可在这里建立二号营地,海拔约6000米。</p><p class="ql-block">C2之前的区域,有两道明显的大裂缝,有雪桥可以通过,需要修路,沿路插立标志旗。这一段在七八月份的突出特点就是雪厚,对于体力要求很高,一定要早出发,早通过。没有太大的滚石雪崩危险,有一处流雪痕迹,但应该不影响行军。</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C2——顶峰</p><p class="ql-block">通过小平台后,然后就是直通顶峰的刃脊了,上平台后向右拐上刃脊前隔着一道很宽的裂缝,有雪桥可以通过,需要在此铺设路绳。过了雪桥之后,线路就非常清晰了,山脊线在行走路线左侧一到两米,平均坡度保持四十度左右,左侧和右侧都是悬崖。如需要快速冲顶,应该采取的战术是结组上,交替保护下,节省时间,可以在下撤的时候修路。或同时由B组跟进修路。如雪况不好,太硬有滑坠危险,则应该步步为营,以C2为根据地修路前进。</p> <p class="ql-block">在到达顶峰前,刃脊路段结束,转为一个约三十米长的斜坡,平均坡度为四十度,此段应该铺设路绳。顶峰是一个巨大的雪檐,传统上认为翻上雪檐就是登顶了,沿着雪檐还可以向上攀爬一段。从C2到顶峰的路线,需要经过事先的侦察和给予足够的重视。早出发,还是会为攀登节省很多体力。</p> <p class="ql-block">那曲市别称黑河,是中国西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地处西藏自治区北部,青藏高原腹地,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东邻昌都市,南接拉萨市、日喀则市、林芝市,西与阿里地区相连,属亚寒带气候区,海拔较高,高寒缺氧,总面积353000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1月,那曲市常住人口51万人。截至2023年6月,那曲市辖1个区、10个县,那曲市人民政府驻色尼区浙江西路3号。“那曲”因境内那曲河(怒江上游)而得名,旧译“黑河”,明末清初和硕特蒙古称喀喇乌苏,清代作哈拉乌苏、喀拉乌苏,为“那曲”这一藏语地名的满语义译。2017年10月,撤销那曲地区,设立地级那曲市。那曲市地理位置特殊,是西藏的“北大门”,市内青藏铁路、青藏公路、格拉输油管线、兰西拉光缆、青藏直流联网等西藏的“生命线”,均贯穿那曲500多千米。境内有国家级名胜风景区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萨普冰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麦迪卡湿地等自然风光。是长江、怒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的美誉。2022年,那曲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3.2亿元,同比增长0.9%。</p> <p class="ql-block">那曲市风景名胜</p><p class="ql-block">赞丹寺 </p><p class="ql-block">赞丹寺,位于索县县城,又被称为“藏北小布达拉”,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属格鲁教派,寺内珍藏大量的佛像、壁画、藏经印册等,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传说曾是格萨尔王妃森江珠姆的宫堡。</p><p class="ql-block">色林错 </p><p class="ql-block">色林错,地处西藏自治区申扎、班戈和尼玛3县交界处,位于冈底斯山北麓,申扎县以北,曾名奇林湖、色林东错,是西藏第一大湖泊及中国第二大咸水湖,是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产生一个构造湖,为大型深水湖。湖面海拔4530米,形状不规则,长轴呈东西向延伸。是珍稀濒危生物物种最多的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另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雪豹、藏羚、盘羊、藏野驴、藏雪鸡等。色林错裸鲤(Gymnocyprisselincuoensis)是藏北色林错湖泊中惟一的一种鱼类。</p><p class="ql-block">格拉丹东自然生态保护区 </p><p class="ql-block">格拉丹东自然生态保护区位于那曲地区安多县雁石坪镇90千米处,是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是长江的发源地,这里终年积雪,自然冰雕形成美丽的水晶宫、冰塔林。</p> <p class="ql-block">那曲草甸草原 </p><p class="ql-block">那曲草甸草原,主要由小嵩草组成,其株高仅3~5厘米,但生长密集。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那曲草原以辽阔、高寒著称。自然条件严酷,人为干扰弱,自然面貌保存较好。</p> <p class="ql-block">地方特产</p><p class="ql-block">嘉黎牦牛</p><p class="ql-block">嘉黎牦牛,西藏自治区嘉黎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5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嘉黎牦牛”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p><p class="ql-block">那曲冬虫夏草</p><p class="ql-block">那曲冬虫夏草,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8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西藏藏红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p><p class="ql-block">雪莲花</p><p class="ql-block">雪莲花生长在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的雪山雪线附近,耐低温抗风寒,花象莲蓬座子,顶形似荷花,故得名雪莲花。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有除寒化痰、壮阳补血、温暖子宫等功能。雪莲花采摘不易,数量有限。</p><p class="ql-block">麝香</p><p class="ql-block">麝香,藏语称“腊资”,为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麝香号称上等药物,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外用能镇痛,消肿。</p> <p class="ql-block">克什米尔山羊绒</p><p class="ql-block">山羊绒属于稀有的特种动物纤维,是一种珍贵的纺织原料,国外称其为“纤维的钻石”,“软黄金”。山羊绒是从山羊身上梳取下来的绒毛,其中以绒山羊所产的绒毛质量为最好。</p><p class="ql-block">多玛羊肉</p><p class="ql-block">多玛羊肉,多玛绵羊是高寒草地型藏系绵羊,生活在平均海拔5100米以上的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唐古拉山北部的雁石坪镇等地,那曲多玛绵羊是藏北进入国务院72种重点保护的畜种之一。2015年2月1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多玛羊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p><p class="ql-block">嘉黎牦牛</p><p class="ql-block">嘉黎牦牛(娘亚牦牛),养殖于海拔4500米以上的天然藏北草原,体格高大、产毛多、肉质鲜红,富含多种矿物质(钙、硒、铜等)、氨基酸、蛋白质,营养价值高。2015年12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嘉黎牦牛”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地名由来</p><p class="ql-block">“那曲”因境内那曲河(怒江上游)而得名,旧译“黑河”,明末清初和硕特蒙古称喀喇乌苏,清代作哈拉乌苏、喀拉乌苏,为“那曲”这一藏语地名的满语义译。</p> <p class="ql-block">风俗民情</p><p class="ql-block">献哈达</p><p class="ql-block">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礼俗。一般情况下,下级向上级、晚辈向长辈敬献哈达,不直接挂在脖子上,只献在手上,接受者自己将哈达挂在自己脖子上。也有的领导、长者会把接受的哈达回献给敬献者。上级给下级、长辈给晚辈献哈达时,没有更多的讲究,双手将哈达直接套挂在对方脖子上即可。接受哈达后,为方便其他活动,也可将哈达收起保存。</p> <p class="ql-block">敬献“切玛”</p><p class="ql-block">“切玛”也叫“吉祥斗”,是藏族人民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时常用的一种民族礼仪用具,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富裕,年年有余。“切玛”为木制品,上大下小,外表精雕花纹图案并描金绘彩。内部隔为两箱,使用时通常一箱置糌粑等,一箱放青稞和麦粒,上插青稞穗、酥油花瓣等。每逢节庆,来客在互道“扎西德勒”之后,例行要向客人献“切玛”。当主人把“切玛”捧到跟前时,客人要从“切玛”里捏一小撮青稞或糌粑,象征性地朝上抛撒三下,然后拈一点放进嘴里,再道“扎西德勒”等祝福的话语。抛撒三下的含义,有说供奉天神、地神和龙神,也有说敬天、敬地、敬人。</p> <p class="ql-block">喝酥油茶</p><p class="ql-block">到藏族群众家做客时,喝酥油茶有礼仪讲究。主人刚倒满的酥油茶,客人不必马上喝,等主人端起茶碗给你,客人接过来喝后把碗递给主人,主人把茶碗放在桌上再添满,也可以自己端起来喝。假如你不想再喝了,主人把茶添满后,你可以不喝,待到准备告辞时连喝几口,但不能喝得太干,碗里一定要留少许茶底。</p> <p class="ql-block">饮酒</p><p class="ql-block">藏族人民在迎接重要宾客的礼仪活动和节日活动中有敬酒的习惯。一般来说,敬酒者把酒杯端给客人的时候,客人要先用左手端起酒杯,然后以右手无名指蘸酒向天空弹3次(蘸3次弹3次)。喝敬来的酒,讲究是“三口一杯”(饮一小口,主人马上斟满;再饮一小口,主人再次斟满;一共要喝三口,第三口喝完再斟满后,则必须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如果的确不胜酒力,可用右手无名指弹三次,然后喝上一口即可。按礼节,接受敬酒时应站立起来用双手饮用。</p> <p class="ql-block">称谓和敬语</p><p class="ql-block">藏族人民非常注重敬语和称谓,藏语有敬语和非敬语之分,大部分话有两三种讲法(普通用语、敬语、最敬语)。现今,藏族干部职工和绝大多数城镇藏族居民都能使用藏汉两种语言,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更多的讲究,只是在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有讲究。不管用藏语还是汉语,在称呼别人时,在对方的名字后面加一“啦”字表示尊敬,比如:“格桑啦”“丹增啦”“小李啦”“波啦”(老爷爷)“嫫啦”(老奶奶)等等。</p> <p class="ql-block">禁忌</p><p class="ql-block">在藏区,不管是朝拜寺庙,还是路过佛塔、玛尼堆、经旗杆等,都是从左到右沿顺时针方向绕圈行走。藏族群众忌食用狗、驴、马、骡等奇蹄类动物,有的群众不吃鱼。</p> <p class="ql-block">羌塘恰青格萨尔赛马艺术节</p><p class="ql-block">羌塘恰青格萨尔赛马艺术节,融政治、经济、文化、人情风俗为一体,是藏北沟通外部世界的一扇窗口。每逢藏历七月中旬,散处在草原上的账蓬汇集到藏北重镇——那曲。骁勇的骑手们在飞奔的骏马上俯身拾起一条条洁白的哈达,群马大跑将赛马会推向了高潮。拔河、摔跤、举石头则是牧民们显示力量的壮举。赛马会上还要表演“羌姆”,这种宗教艺术从神秘的庙门走向赛马会。</p> <p class="ql-block">那曲锅庄</p><p class="ql-block">那曲锅庄,粗犷豪放。藏北高寒、干燥、大风的气候环境为包括锅庄在内的那曲舞蹈定下基调。那曲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