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贺兰山岩画,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贺兰山东麓。沿贺兰山自北向南,包括卫宁北山在内,在黑石峁、贺兰口、苦井沟、大麦地等27处都有岩画遗存,总计约有组合图画5000组以上、单体图像2.7万多幅;已被记录的岩画单体图像有19752幅</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广场</p> <p class="ql-block">此“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八个大字为2009年6月著名作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参观贺兰山岩面景区后所题赠。在史前蛮荒时代,岩画真实记录了先民的生产、生活和所思所想,但随着干、万年时光岁月的流逝,那个时代如今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我们通过古老岩石上刻制的一幅幅神秘、精美的岩画,依然能穿越时空与远古先民对话,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岩画记录了远古人类3000~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征战、娱舞、交媾等生产生活场景,成为研究远古人类文化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顺着这个多彩的岩画万花筒,可以窥见古代游牧人一幕幕富有生气的社会生活,唤起对人类一致性的认识,理解人类的发展历史</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岩画与中国北方其他地区已被发现的岩画一样,一般采用敲凿、磨刻、划刻三种方法制作图像,其中又以敲凿法为主要方法。敲凿法,是作图者用锥尖部经过加工的工具,在石面上直接锤打出凿点,由凿点勾划组成图像轮廓的作图方法。据考察分析,用敲凿法制作的图像,如果作图多步进行,先敲凿或刻划出轮廓线,再继续用敲凿法成图,这样凿点较小而且较密,图像也因此清晰一些。</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岩画分布成点成片,数量很多,题材、内容丰富。贺兰山岩画中较大量的是动物图像</p> <p class="ql-block">磨刻法,是用工具在岩石硬度较低的石面上来回磨擦而制成图像的方法。贺兰山地区岩石硬度普遍较高,磨刻法制作成的岩画比用敲凿法制成的少。</p><p class="ql-block">划刻法,是作图者用坚硬的工具在岩石石面上刻划出图像轮廓作画。这种方式制作的岩画在整个贺兰山岩画中数量很少。贺兰山岩画中很少有用单一方法制作的图画。创作者根据需要,往往把三种方法混同使用,这样与用单一方法制作的图像比较起来,线条匀称流畅,图像清晰美观,表现能力较强,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石头也很出彩,不是单纯的灰色,多彩</p> <p class="ql-block">贺兰口又称“豁了口”,在贺兰口沟内平卧着一块大石头,很像人的一只脚,在大石头上又磨刻着两个大脚印,一前一后,好像一个巨人跨大步时留下的印痕。传说仙人在此开山时豁了口,留下此足印,黑狼氏初祖踏了仙人的足迹后有了身孕,繁衍成后来的贺兰部,因此,“豁了口”又被称做贺兰口。直到现在,当地农民还称贺兰口为“豁了口”,有些不怀孕的妇女,都要到这里来摸一摸仙人的大脚印,回去不久就怀孕。</p> <p class="ql-block">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踏入贺兰山,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那些布满山体的岩画,便是隧道墙壁上神秘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西夏文题刻与人面像</p><p class="ql-block">此处石壁高大完整,坐北朝南,为先民制作着画的良好场所。石壁之上岩画密布,以人面像居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出现了西夏文题刻,系后来的西夏人对岩画所作的诠释。两幅面像的头饰和西夏党项族发式极为相似,西夏人当做“先祖”,故在右边人面像旁题刻五字,“能昌盛正法”</p> <p class="ql-block">人面群像</p><p class="ql-block">在这块高276米,宽4.08米的斜向石面上,层叠交错地凿刻着20多幅人面像,造型不同,神态各异。从刻痕新旧程度来分析,当为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段制作而成,下面有出自同时期的交媾图,暗示远古人类生殖力的交合与传递,是生殖崇拜在漫长历史时期传承发展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岩画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猴头像</p><p class="ql-block">此处与地面相接处有一人面像岩画,其左眼深陷。右眼微出,头戴小帽,形似猴头,再看基上山体,高矮有序,形如五根手指,驻足联想,似为《西游记》中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p> <p class="ql-block">鸡鸡洞</p><p class="ql-block">洞中沙中小泥棍,形似男童性器。人称“泥鸡鸡”.此洞故名“鸡鸡洞”又称“观音洞”。</p><p class="ql-block">贺兰口山民有“摸鸡鸡”的旧俗,每年逢阴历2月19日观音诞辰日、6月19日观音成道日、9月19日观音出家日,到观音洞前求子求福的山民纷至沓来,求子妇女往往手伸洞中“摸鸡鸡”,以求观音送子。是生殖崇拜的文化遗迹。</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题刻</p><p class="ql-block">明•嘉靖石刻</p><p class="ql-block">题记刻于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记载朝廷委派四位钦差大臣修筑贺兰口关隘和驻军的情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单体岩画,是从山前洪积扇及村民手里征集而来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p> <p class="ql-block">双羊出圈</p><p class="ql-block">此处石壁上刻有一方形建筑物和两只山羊,被形象地称为“双羊出圈”。两只山羊正从羊圈缓缓走出,步履从容,形象生动,是贺兰口岩画中发现唯一一幅带有人工建筑物的岩画。</p> <p class="ql-block">女人花</p><p class="ql-block">此处石刻有上下两幅人面像,上面一幅人像由十三个花瓣围成,面部轮廓由“四片瓦状”构成,象征女性。下面一幅人像头顶羽毛状头饰,嘴角两侧横线似为胡须,象征男性。从这一块石面上的两幅人面像位置分析,女性高高在上,显示出了地位的尊贵,似为母系社会的文化遗存。</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p><p class="ql-block">这幅神面岩画位于距地面20米高的垂直岩壁上,是贺兰口目前所发现的地理位置最高的一幅岩画。其造型严谨,形象威严,重环双眼、炯炯有神,光荒四射、俯视山谷。犹如太阳光照万物;又如神灵护佑众生,是集自然崇拜与神灵崇拜一体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太阳神”头部放射性光芒的数字排列分别为24、12、6,有学者认为,很可能与中国的24节气或太阳历有关。</p> <p class="ql-block">河口,冲击扇</p> <p class="ql-block">手印图</p><p class="ql-block">在距离地面七八米处崖壁上,分布有两个手印以及动物、人面像和符号。最上方的“桃形”人面像为重环双眼,代表神灵,两只手印大小不一,代表了两个强弱不同的部落。小手印左方有一向左箭头,表明小手的部落即将离开此地而迁往它处,且小手下方有一头牛,向着大手印的方向前膝跪倒,象征臣服,小手部落的“财产”全部归大手部落所有,有神、人作证,并“盖手印”以达成契约,永远有效,不得更改。</p> <p class="ql-block">岩羊</p> <p class="ql-block">贺兰飞瀑</p> <p class="ql-block">河道</p> <p class="ql-block">坑穴与虎</p><p class="ql-block">这块巨石原位于贺兰山东面冲积扇平原,上面刻有52个大小不一的坑穴,有下方刻有一老虎躯干,整幅岩画为石器磨刻,线条粗犷刻槽圆润,制作年代久远,是贺兰口岩画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幅动物和符号岩画。有学者认为,这是典型的远古先民征服自然和猛兽,用于驱灾避祸、趋吉求福的祭祀活动产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遗址区入口,由于没有坐景交车,故而先进入了聚落文化体验区,从河道进入了遗址区。</p> <p class="ql-block">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聚落文化体验区</p> <p class="ql-block">范家大院位于贺兰山贺兰口,是当地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建筑群,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贺兰口作为古代岩画的富集之地和原始游牧民族的祭祀中心,范家大院与周边古建筑共同构成了这一区域独特的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范家大院以古朴的石木结构为主,呈扇面分布,功能齐全,曾是当地村民的主要居所</p> <p class="ql-block">古祭坛位于祭祀文化区核心,正对贺兰山圣峰“敖包疙瘩”,原住民俗称“石墩”,高约八米,上下三层,一层方形台边长36米,二层方形台边长25米,三层圆形顶,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p> <p class="ql-block">以贺兰山山体为背景,贺兰山祭祀区为舞台,山神庙、祭坛、图腾柱为舞美元素。一座座古朴的茅草屋散布在祭祀表演场的周围,飘扬的符号旗帜、古老的图腾柱、羊头骨等各种原始装饰,构成了一幅远古画面,瞬间带你穿越回到远古时代。</p> <p class="ql-block">想象力不行,你看出来了吗</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精灵</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岩羊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栖息于中国宁夏贺兰山的高山裸岩地带,以其卓越的攀岩能力和独特的社群习性著称。目前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岩羊种群数量约4万只,为全球分布密度最高地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岩羊是偶蹄目牛科岩羊属哺乳动物。颜色与岩石相像,两性皆具角,雄羊角大而弯曲,角外表具不明显的横棱且体壮实,雌羊角短小;头较小,眼大,耳小,颏下无须;体背面为棕灰或石板灰色略有蓝色反光,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四肢的前面为黑褐色;尾宽扁,黑色,长约18厘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