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清明曲阜三孔文化探秘之行

洗玉

<p class="ql-block">  曲阜,一座被儒家文化浸润千年的古城,因“孔子故里”而闻名天下。今年清明恰好在曲阜,可以近距离感受孔子思想、领略中华儒家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孔庙、孔府、孔林组成的“三孔”景区,如同一部立体的历史长卷,向世人诉说着儒学思想的源远流长。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庄严肃穆,让人心生敬畏;孔府则是孔子后代的府邸,古色古香,尽显古代贵族风范;而孔林则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树木葱茏,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  选择住在曲阜三孔景区800米的孔府亚朵酒店,步行十几分钟穿过曲阜明故城即到三孔景区。</p> <p class="ql-block">  春天,阳光明媚,春花烂漫。</p> <p class="ql-block">—、孔庙</p><p class="ql-block"> 作为全球孔庙的源头,初建于公元前478年春秋时期,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随着历代的修缮增建,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现存的建筑群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完成的,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孔庙,仅次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的中国第三大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其布局‌为九进院落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含棂星门、大成门、奎文阁(现存最大木结构阁楼)、大成殿等主体建筑,仿故宫形制设红墙角楼。</p><p class="ql-block"> 孔庙景点位置图,我们则沿中轴线由南向北参观。</p> <p class="ql-block">  以孔庙、书院为代表的儒家文化遗产,是儒家文化发展、演进的重要物质载体和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站在这张密密麻麻画着全国部分孔庙书院儒家文化分布图面前,禁不住默默数了数自己曾去过大到北京国子监(左庙右学)、文昌孔庙(海南第一庙),小到自贡富顺文庙,大大小小十几、二十个吧。</p> <p class="ql-block">  走过浑厚石鸣的金声玉振坊(明代著名书法家、曾任山东巡抚的胡缵宗题写)、棂星门、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等一道道牌坊,最后来到圣贤庙牌坊下的”圣时门“。</p> <p class="ql-block">  “至圣庙”坊是曲阜孔庙规格最高的石坊。至圣”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是“至圣”,意即孔子道德最高尚,是至高无上的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大大小小的孔庙,都被称为文庙或夫子庙,只有曲阜孔庙被称为“至圣庙”。</p> <p class="ql-block">  第二道门是”弘道门“。</p> <p class="ql-block">  大中门——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门,虽然他现在是孔庙的第三道大门,在金、元时期为孔庙的正门,明弘治年间曾重修,清代重建,门上"大中门"匾额系乾隆皇帝题写。门高9.5米,宽20米,进深7.5米,单檐悬山顶,绿琉璃瓦覆顶,。</p><p class="ql-block"> 该门原名"中和门",后改为"大中门","中"是指儒家的中庸思想,"中"之前加"大",更加强调了儒家中庸思想的重要性。儒家的中庸思想包含度、时、和三层含义,对我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身心的各种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就是同文门。</p> <p class="ql-block">  同文门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是宋代孔庙的第一道正门。原名参同门,寓意参拜认同, 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同文"二字出自《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意为统一语言、 统一思想、统一文化,使整个人类思想都统一到儒学上 来。"同文门"正是赞扬了孔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在同文门左右两侧各立明朝的四大御碑,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右边的这座成化碑印象深刻,建于明成化四年,其碑上的楷书浑厚庄严,收放得体,多为楷书临摹范本。但具体是谁写的,现在已不知。</p> <p class="ql-block">  成化碑是明宪宗朱见深御制原地文,极立赞颂孔子及其思想,开篇即说:“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矣。不然,则异端横起,邪说纷作。有天下者,诚不可一日无孔子之道也。”是曲阜诸碑中对孔子推崇最高的一幢。</p> <p class="ql-block">  按理说朱元璋的洪武碑应排第一(因为成化碑的楷书字体模范,我更愿意将其排在第一),其立于洪武四年,比北京紫禁城还早50年。朱元璋为免祀杂神,专崇孔子,立此碑。</p> <p class="ql-block">  碑文写道:“朕奋起布衣,以安民为念,训将练兵,平定华夷,大统以正,永为治之道,必本于礼。”朱元璋虽文化不高,却深知儒家思想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右边这幢是朱棣立的永乐碑,比紫禁城大3岁。朱棣重修孔庙,立碑赞扬孔子:“参天地、赞化育、明王道、正彝伦,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得以尽其份。”朱棣许下愿望:“作我士类,世有才贤,佐我大明,於万斯年”。因为朱棣的永乐大典和郑和下西洋,我认为朱棣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  没有碑亭的弘治碑,为明孝宗立于弘治十七年。与其他碑不同,此碑文中因有“金元入主中国,纲常扫地之时”一语,惹恼清朝的乾隆皇帝,下令拆亭砸碑。如今只剩龟趺孤碑,显得沧桑斑驳。</p> <p class="ql-block">  这些御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它们记录了明朝历经276年的帝王更替,但一直把儒学做为立国之本。站在这些御碑前,再想想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秦朝二世而亡也是自然之事了。</p> <p class="ql-block">  看过御碑,我们来到了"墙倒屋不塌"的奎文阁!讲段题外话,奎文阁体现了中国古建筑杰出的抗震性能。据记载清康熙七年(1668 年),在山东南部发生了一次8.5 级的地震,史称"郯城大地震", 这是我国大陆东部板块内一次最强烈的地震,其释放的能量约是唐山 7.8级地震的11倍。当时百姓描述"忽听空中若响雷,霎时大地皆翻覆", 在孔庙奎文阁前的一通石碑上也记载道"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这唯一的存者就是奎文阁!23 米高的奎文阁 在此次地震中安然无恙,岿然屹立!"三孔"古建筑都是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辅以砖、石、 瓦件。土木结合,木构架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用,达到了"墙倒屋不塌" 的效果。因为木材的韧性强、取材方便、加工便利等特性,所以这类建筑的显著优点就是抗震性能好、设计灵活,且费用低、建造快。奎文阁,这座曲阜孔庙中的标志性建筑,仿佛是历史的守护者,用其卓越的抗震性能见证了老祖宗非凡的智慧与匠心。</p> <p class="ql-block">  在阳光的照耀下,奎文阁的琉璃瓦闪烁着岁月的光泽,仿佛每一片都承载着先人的期望与教诲。其珍藏的儒家典籍,让每一名踏入此地的访客,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印象深刻的是孔府旧藏的“奉天诰命盒”,恭放圣旨之用。正中蓝漆地木牌上书两行文,右篆书“奉天诰命”,左为满文。</p> <p class="ql-block">  五经类编 “(清) 孔传铎”</p> <p class="ql-block">  左:《安怀堂全集》六卷 (清) 孔传铎</p><p class="ql-block"> 右:红萼轩词牌 (清) 孔传铎</p> <p class="ql-block">  奎文阁靠北侧墙有一些碑刻、楹联及匾额,主要为清朝历代皇帝手书,以彰显孔子的功德与伟大。</p> <p class="ql-block">  “大成门”、“大成殿”匾额、楹联均为清雍正皇帝题写。</p> <p class="ql-block">  楹联上联:“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楹联下联: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雍正皇帝认为,孔子的道德人格高山景行,文教功绩润泽后世;“先知先觉”、“至诚至圣”重在概括孔子的超凡,“伦常立极”“功化同流”重在言说先师的伟绩。整副对联充溢着对孔子的景仰与赞美之词。  </p> <p class="ql-block">  “生民未有”是雍正皇帝于雍正三年(1725年)御笔题书。</p> <p class="ql-block">  在奎文阁以北,大成门以南,即孔庙的第六进院落内,因有十三座碑亭,故称"十三碑亭院"。其中南排八座,北排五座,这些亭子式样基本相同,均为方亭体木结构。在南排的八座碑亭中,有四座为金、元时期建筑,即东起第三、第六座为金明昌六年所建;第四座为元至元五年所建,第五座为元大德六年所建,其余四座均为清代所建。北排五座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p> <p class="ql-block">十三碑亭内保存了唐、宋、金、元、明、 清及民国时期所设立碑刻57块。每座亭内陈列着体积、形态不同的石碑,碑文由汉文、八思巴文、满文等文字镌刻,真、草、隶、篆书体俱全。如同十三位身着各朝服饰的历史见证者。从唐玄宗"追谥孔子为文宣王"的诏书,到康熙帝"万世师表"的御笔,这些斑驳的石碑记录着包括蒙古族统治的元朝,满族的清朝,都把孔子尊为圣人,当做道德文化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  十三碑亭院内有棵孔庙最古老的汉柏,树龄已有2100年,根基处,几株虬枝盘旋苍劲,犹如一条条巨龙直冲穹苍。它在孔庙内恭默守静,陪伴千年,守护着一方文脉绵绵的天空,也见证着朝代的兴衰起落。</p> &nbsp; &nbsp; &nbsp;&nbsp; <p class="ql-block">  走过大成门,东侧石栏围护一棵桧树,树东石碑由明万历年间杨光训手书的“先师手植桧”,几个朱红大字,十分显眼。</p> <p class="ql-block">  古桧树挺拔高耸,树冠如盖。据记载,古桧树为孔子亲手所植。经晨会俗为清雍正十年。今存桧树为清雍正十年于古树桩下复生的新枝长成的。一株相传孔子亲手栽植的桧树依然枝繁叶茂。桧树也叫圆柏,这棵孔子亲植的圆柏,经历风霜雨雪的洗礼,树干笔直高耸,那虬劲的枝干间似乎仍回荡着"有朋自远方来"的吟诵。</p> <p class="ql-block">  来到“杏坛”,孔子弦歌讲学的场景似乎就在眼前(《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此匾额系乾隆御书。</p> <p class="ql-block">  杏坛亭里的藻井顶。</p> <p class="ql-block">  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宋代)监修孔庙,在此“除地为坛”,建立杏坛,以纪念至圣先师孔子杏坛设教。</p><p class="ql-block"> 孔子杏坛讲学有教无类,开中国平民教育之先河,“杏坛”因此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  来孔庙“朝圣”,必赴大成殿。大成殿是儒家文化的巅峰象征,被誉为"东方三大殿"之一。大成殿‌主殿采用重檐庑殿顶,殿前九龙青石浮雕为帝王规格,殿内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牌位。</p> <p class="ql-block">  殿里供奉的孔子像,是孔庙最神圣的“C位”!</p> <p class="ql-block">  尊崇孔子,清代皇帝们是认真的。大成殿内集合了康熙至同治八代皇帝御笔题写的10方木匾。这里只拍了五方木匾。</p><p class="ql-block">依次为:</p><p class="ql-block"> “万世师表”(康熙)</p><p class="ql-block"> “生民未有”(雍正)</p><p class="ql-block"> “圣集大成”(嘉庆)</p><p class="ql-block"> “德齐帱载”(咸丰)</p><p class="ql-block"> “斯文在兹”(光绪)</p> <p class="ql-block">  “万世师表”(康熙),匾额赞扬孔子“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意为孔子千秋万世,是值得永远学习的老师和表率。</p><p class="ql-block"> “斯文在兹”(光绪),“斯文在兹”意指世间所有文化皆源于孔子,语出《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斯人已逝,斯文在兹,威严庄重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的正面檐柱采用了十根高浮雕的蟠龙石柱,光影变化强烈,引人注目。每根柱子上雕有升龙和降龙各一条,增添了大成殿的华美壮丽,显示了大成殿的高贵地位和等级。</p> <p class="ql-block">  孔庙是儒家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实物例证。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代代传承,直到今天仍以蓬勃的生命力陪伴在华厦大地。</p> <p class="ql-block">二、孔府</p><p class="ql-block"> 孔庙东侧的孔府,并非孔子的故宅,其正式名称为“衍圣公府”,是孔子嫡长孙的衙署及府第。这里既有官衙的威严,又有园林的雅致,睹物可以想象天下第一家的生活图景。</p> <p class="ql-block">  仍是沿着孔府的主体部分即中路前行,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等,最后为花园。</p> <p class="ql-block">  孔府仪门,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建。因额悬明世宗朱厚熜御赐"恩赐重光"匾而得名,习称仪门或塞门。</p> <p class="ql-block">  绕过重光门,院子里有一个长方形的露台。</p> <p class="ql-block">  露台的前面放置着两种特殊的物品,右为日晷,左为嘉量。</p><p class="ql-block"> 日晷,是古代利用太阳来计时的一种器具;嘉量,是一种量器,古代以此量器颁布诸侯国,用以统一度量、统一政令。大堂前设这两种物品,也象征着孔府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  前厅为官衙,分大堂、二堂和三堂,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知印、掌书、典籍、司乐、管勾和百户厅等六厅办事机构。</p><p class="ql-block"> 孔府大堂是当年衍圣公迎接圣旨、处理重大公务的地方,大堂墙边摆放着炫耀爵位和特权的官衔牌和云牌。历代“袭封衍圣公”出行,有专人举着“钦差大臣”、“太子太保”等官衔牌,一路上鸣锣开道,以示威严。在京城甚至能享受“紫禁城骑马”的特殊待遇,可通行无阻。</p> <p class="ql-block">  穿过孔府大堂,是一条长长的通道,通道里有两条红漆靠背长凳,看似普通的长凳则有着故事。其为明代遗物,在这里静静地存放数百年了,因与严嵩有着一段历史渊源,故俗称"阁老凳"。.</p><p class="ql-block"> 明朝权臣产嵩的孙女嫁给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 成了孔府的姻亲。严嵩为武英殿大学士,入值义渊阁,人称"严阁老"。他为官贪污纳贿,卖官鬻爵。据说,每天到严府行贿的人络绎不绝,相望于道,馈赠之物,鱼贯连珠,斗量车载。后来,严嵩劣迹被御史邹应龙弹劾,世宗朱厚熜下谕旨治罪, 严嵩急忙跑到孔府来,想托姻亲衍圣公向皇帝说情。但衍圣公因此人劣迹昭著,难挡众人之耳目, 不予接见。严嵩在此凳坐待多时,只得悻悻而去。 后世为表彰衍圣公憎恶奸佞的行为和为官清廉、 不徇私情的品德,特意保留此凳已示后人。</p> <p class="ql-block">穿过通道,看到一间光线昏暗的厅堂,这里称为“二堂”。此处是当年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员,以及受皇帝委托代朝廷举行礼乐考试的地方,也是在大堂宣示典章礼仪后奉茶小憩之处。</p> <p class="ql-block">  二堂靠墙处立着几块福、寿碑,其中一块“福寿”二字同碑的,是道光皇帝的“御笔”。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七十四代衍圣公孔繁灏四十寿辰,道光帝赐此碑。</p> <p class="ql-block">  二堂东间为启事厅,负责收发公文,内禀外传;</p> <p class="ql-block">  二堂西间为伴官厅,负责衍圣公进京朝觐事宜。</p> <p class="ql-block">  这间孔府圣书房现为孔子七十四代孙孔繁申(先生)现场书写姓名作诗之处。</p> <p class="ql-block">  走到内宅门前,内宅门是分隔前衙和后宅的界限,门内为眷属居住区。</p> <p class="ql-block">  猜猜看在内宅墻上的这个槽子是干什么的?</p><p class="ql-block"> 原来内宅戒备森严,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内。而这个水槽就是通过它将生活用水送达到内宅。</p> <p class="ql-block">  现在游人可随便出入内宅。</p> <p class="ql-block">戒贪图</p><p class="ql-block"> 孔府内宅屏门有一幅彩色壁画,名曰"戒贪图"。画中貌似麒麟的动物,就是传说中的"犭贪",其生性饕餮,贪得无厌。壁画彩云中,全是被其占有的宝物,包括"八仙"的宝贝。但它并不满足,仍妄图将太阳吞入腹中,最后落得个葬身大海的可悲下场。</p> <p class="ql-block">  前堂楼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是衍圣公燕居之处,现陈列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和夫人陶氏及侧室丰氏、王氏当年生活情景。</p> <p class="ql-block">  孔府前堂楼是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夫妇及其子女居住的地方。正堂是起居室,上方有“松筠永春”匾额,中间放置冬季取暖用的铜暖炉。后面的故事有点沉重,据说文革中,曾将孔令贻与其继配夫人陶氏从坟墓中扒出来,剥光衣服挂在树上暴尸,惨不忍睹。掘祖坟暴尸历来是十恶不赦的罪行,是中国人最忌讳也最痛恨的。</p> <p class="ql-block">  前上房是孔府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本府举行婚丧嫁娶礼仪的地方。1936年12月16日,孔子七十七代嫡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结婚。婚礼大典原定由蒋介石主持,不料12月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蒋被张学良扣押在西安无法前来,改由国民党副主席林森代为主持了婚礼仪式,此照片大红囍字上方的“瑞應雎麟”横幅就是林森所题的贺幛。不过这里展示的一切其实都是复制品,真迹早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末代衍圣公孔德成是孔令贻的儿子,当年蒋介石视之为国宝级人物,将孔德成与故宫的文物一道抢运到了台湾。孔德成曾任台湾考试事务主管机关院长。文革中红卫兵造成了孔庙历史上最严重的人为破坏,题字碑几乎被推倒损坏,无数典籍文物被焚毁,孔子塑像被打碎,孔林里的许多坟墓被掘开。文革后,政府曾几次邀请孔令贻的儿子孔德成从台湾回来参加祭祖活动,孔德成始终没有回应,其原因不言而喻。庆幸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十年的震荡洗涤终又回归。零八年孔德成去世后仍归葬到曲阜孔林。</p> <p class="ql-block">  后堂楼原是衍圣公府内居住处,现存列为孔德成夫妇婚后生活燕居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后花园的假山池水、牡丹亭台,据说是乾隆为嫁女而建,皇家气派中透着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三、孔林</p><p class="ql-block"> 孔林在曲阜的北面,又名“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林始于孔子死后第二年,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目前占地3000余亩,周围林墙长达7.25公里,比曲阜城都要大得多。</p> <p class="ql-block">延北关大街一路向北,临近孔林时,先看到一座六楹精雕的石坊,名为“万古长春坊”,其支撑的6根石柱上,两面蹲踞着12个神态不同的石狮子。坊中的“万古长春”四字,为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初建时所刻,清雍正年间却又在坊上刻了“清雍正十年七月奉敕重修”的字样。石坊上雕有盘龙、舞凤、麒麟、骏马、斑鹿、团花、祥云等,中雕二龙戏珠,旁陪丹凤朝阳纹饰,整个石坊气势宏伟,造型优美,是曲阜现存最大的石坊。</p> <p class="ql-block">  至圣林坊,俗称大林门。门前有一座木制牌坊,此坊初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清代重修,正中有“至圣林”3个金字。此坊四柱三间三楼式木制牌坊,绿琉璃瓦庑殿顶,前后檐下皆用雕刻精制的斗拱,彩画精细,十分精美。坊前有明崇祯七年(1634年)雕刻的石狮一对。</p> <p class="ql-block">  至圣林门, 孔林第二道门,二林门曾是鲁故城的北门,公元1331年(元代至顺二年)始建,公元1732年(清雍正十年)重修。有甬道与大门相连,城楼式建筑,楼下拱门,后有楼梯上观楼,五间,重檐,绿瓦歇山顶。拱门上方门额石刻篆书“至圣林”三字,系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七月敕修。门前东西花墙内有一对造型生动的石狮,两扇朱红大门上,各有横9竖9共81个园花形铁门钉。</p> <p class="ql-block">  思堂,始建于东汉时期,原为"斋厅",后改"思堂",是祭祀孔子前主祭官、陪祭官沐浴更衣之处。</p> <p class="ql-block">  去往供奉孔子的享殿甬道旁,有四对石雕,名曰华表、文豹、角端、翁仲。华表系墓前的石柱,又称望柱;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喷火,温顺善良,用以守墓。</p> <p class="ql-block">  角端,也是一种想象的怪兽,传说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p> <p class="ql-block">  这些石兽均为宋宣和年间所刻。</p> <p class="ql-block">  享殿,黄瓦歇山顶,前后廊式木架,檐下用重昂五踩斗栱。享殿前有翁仲石人像,传为秦代骁将,威震边塞,后为对称,雕文、武两像,均称翁仲,用以守墓。这对翁仲是清雍正年间刻制的,文者执笏,武者按剑。</p> <p class="ql-block">  殿内现存清帝弘历手书“谒孔林酹酒碑”,中有“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等诗句。</p> <p class="ql-block">  孔子墓于孔林中偏南地段,是孔子和夫人亓官氏的合葬墓。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在鲁国去世后葬于鲁城北泗上。据《阙里文献考》记载,当时孔子的墓,"茔不过百亩,封不过三垅,祠、宇不过三间",后经历代修建,才达到现存规模。墓前石碑两通,前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为明代书法家黄养正书写,后碑篆书"宣圣王墓"。</p><p class="ql-block"> 孔子墓葬,看似规格非凡,气势恢宏。但其实是个空坟,文革中曾有“神勇”小将行掘墓之愚昧丑行,可惜挖地三尺里面啥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孔子墓东边为其子“泅水侯”孔鲤墓;南(前))边为其孙“沂国述圣公”孔芨(子思)墓。此种特殊墓穴布局称之为“携子抱孙”。俗话说“怀子抱孙,世代出功勋”,“父在子怀,富贵永远来”。按这种说法,此布局构成的风水对圣脉兴旺是有作用的;但如果是空墓,则一切都是无稽之谈。</p> <p class="ql-block">  孔子墓南边是其孙“沂国述圣公”孔芨(子思)墓。孔伋继承孔子学说并有所发展,著《中庸》等儒家经典,故被元帝封为“沂国述圣公”,孔氏子孙尊为“三世祖”。</p><p class="ql-block"> 孔伋墓前的一双石翁仲与享殿前相似,是北宋宣和年间遗物,原在享殿前,清雍正间新刻的一对大翁仲占据了它们的位置,因此被移到孔伋的墓前。</p> <p class="ql-block">  孔子墓西侧有3间西屋为“”子贡庐墓处”。孔子死后,众弟子守墓3年,相诀而去,独子贡在此又守3年。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孔子墓西侧的子贡守墓处建了三间西屋,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p><p class="ql-block"> 子贡与孔子之间真挚感人的师生谊间有许多美好的传说。子贡原名端木赐,江南卫国人,原为财富满门的一方巨商,因敬仰孔子学问,弃商从学,很快成为孔子的十大高徒之一。他常说:“学不厌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矣”。</p> <p class="ql-block">  享殿与孔伋墓之间,为子贡手植楷,相传孔子死后,子贡从江南千里奔丧;将南方稀有珍木楷树(即"黄连树")移植于其圣师墓旁,寄托他对老师的一片真情。楷树木质坚韧,树干挺直,象征孔子为人师表,天下楷模。</p> <p class="ql-block">  此树后成大树,但在康熙年间被雷击焚毁,仅存树干。康熙年间立碑建亭以示纪念。从此之后,楷树,也就成为了尊师重教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乾隆驻跸亭,乾隆一生多次到阙里祭拜先师孔子,亲祀孔子庙,诣孔林酹酒。此亭为乾隆十三年 (1748年)拜谒孔子墓时的纪念建筑。</p> <p class="ql-block">  从孔子墓出来,向东不远处为“远代诸墓望祭之坛”。此坛为祭祀孔氏远代各支宗亲及孔氏无嗣诸墓的地方。祭坛始设年代不详,坛前有明永乐二十一年立“林中无嗣宗亲神主碑”。坛前“远代诸墓望祭之坛”碑当为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所立。</p> <p class="ql-block">  至今有十几万孔子后代长眠于孔林,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和家族观念。</p> <p class="ql-block">附:颜庙</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nbsp;学生时代曾读过《论语》中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因为这段话,在参观完孔林后一路向南,走过北关大街、在鼓楼北街的东角,孔府后花院的斜对面去了复圣庙,复圣庙祭祀的正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七十二贤之首颜回。</p> <p class="ql-block">  "颜庙"又称"复圣庙",颜回因品德高尚,受到历代君王的褒赞,曾获“先师、太子少师、亚圣、兖公”等尊号。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复圣”,所以颜庙又称复圣庙,复圣门也因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复圣门内的院子里立有“陋巷故址”石碑,古陋巷,随着历史的变迁其他踪迹早已荡然无存,唯有口古井,成为此地历史永恒的记忆坐标。</p> <p class="ql-block">  这口唯一保留的古井,称作“陋巷井”,井上建亭保护。颜回住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喝的正是这口井的水。</p> <p class="ql-block">  二门名为归仁门,取自《论语》中“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之句。</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门内有两座碑亭,分别为:正德碑亭和正统碑亭。</p> <p class="ql-block">  三门为仰圣门,取自司马迁《史记》:"高山仰止" 境,即表示人们对颜子的尊崇和敬仰。仰圣门提醒人们,此门是庄重肃穆的礼仪之门,步入 应体态端庄、心怀崇敬。走进仰圣门,便进入到正殿部分。</p> <p class="ql-block">  正中的乐亭建于北宋熙宁年间,为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所建,原址位于陋巷井东侧,明正德二年(1507)复建颜庙时,移建于现址。</p> <p class="ql-block">  取名乐亭,是为了纪念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乐亭的后面就是正殿复圣殿,复圣殿前有“加封兖国复圣公制词碑”,为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立,这也是复圣之称的最初来历。复圣殿内供奉颜回塑像,头戴冕旒,为帝王装扮;殿内悬"粹然体圣"匾为清高宗乾隆御题。</p> <p class="ql-block">  复圣殿周围回廊擎檐,均用石柱。前廊中四柱浮雕云龙,旁四柱减地平吸,龙凤花卉,为明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  复圣殿后为寝殿,是奉祀颜子夫人戴氏的地方。戴氏为宋国人,元统二年(1334年)追封为"兖国夫人",谥"贞素",明朝后称复圣夫人。</p> <p class="ql-block">  相较于孔庙和孔府的熙熙攘攘,颜庙的游客则少了很多。里面古树参天,环境清幽,而且免费参观,可谓是一处难得的宝藏景点。</p> <p class="ql-block">  曲阜,经过无数个皇帝的彰显和加持,逐渐形成中国儒家文化奇观,这里有历代题字碑、北京故宫也找不到的雕龙石柱、雄伟的大成殿、多位皇帝书写的匾额,巨大的藏书楼、数不尽的古柏和道不完的故事……它等待着每一位追寻文化根源的朝圣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