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把梭子近半米长,黄麻布最大幅宽达4.6米!这就是浙麻当年自己研发的四米幅宽的麻织有梭布机。</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全面放开,黄麻纤维作为农产品之一,价格就直线上涨。再加上全社会的工资全面提高,使得浙麻一条麻袋的生产成本成倍成倍地上升。而国家石化工业的崛起,大量塑料编织袋涌入市场。一条麻袋的生产成本大大高于塑料编织袋,最终导致了麻袋市场被塑料编织袋全面占领。同时,由麻袋自身商品地位决定了其附加值的低下,所以麻袋产品的利润率就越来越低。到了九十年代初,黄麻纺织行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p><p class="ql-block"> 面对黄麻制品市场资源日渐衰竭的现实,浙麻高层领导可谓禅精竭虑,积极寻找企业的突围方向,先后在地毯、毛精纺、长丝等项目上发力,最终成功上马地毯和精毛纺,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维美纺织公司,公司内形成地毯、精毛纺和麻纺三大分厂(场)的经营格局。</p><p class="ql-block"> 当时维美纺织公司的发展主攻目标是地毯项目。为了经营好地毯,总厂指令麻纺启动了上马四米黄麻有梭织布机的项目,为维美纺织公司的地毯分厂做好产品配套供应。当时麻纺还是分场,在总公司协调下,分场首先设立一个技术小组,从保全工段和织部车间抽调技工,形成设备安装、调试、推广应用一条龙。(早先浙麻把四米麻布织布机的技术转让给了舟山的金鹰集团,我们是从金鹰集团采购回这批织布机设备)。我原来就是布机保养组长,干布机设备技术是本行,很自然就被调去了这个四米大布的推广小组。</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这个小组仅有四五个人,为首的是浙麻资深的老保全工孟师傅。我们先是在原来的大礼堂(浙麻先期引进的四3米剑杆织布机安装的地方)进一步调试四米有梭织布机的原型机,调试完成后又把这能样机搬迁到北织车间。接着大批量订购的四米有梭织布机设备到厂,在北织原布机车间的位置,掀起了一小股安装新设备的热潮。当时,运转四十多年的J90黄麻织布被部分拆除,原位置安装新的四米有梭织布机。还记得当时拆机的情景,令我难以释怀。因为这些被拆除的布机,凝聚着我的青春,承载过我的梦想,也记载了我在浙麻厂的很多酸甜苦辣。现在眼看它们就这样被无情拆除,心里自然会涌起依依不舍之情。然而,而对这个情景,却谁也无法去改变什么。(十来年后浙麻破产,全部织布机和所有麻纺设备都被拆除送进某炼钢厂的熔炉,此情此景,比当时的画面更给人震撼,强烈了不知多少倍。然而,在历史的大潮面前,每个人都不啻于一粒尘埃,唯一能做的只是把此情此景深刻在脑海中,以留作以后的岁月回忆之用。)</p><p class="ql-block"> 四米有梭布机装好以后,进入正常生产的阶段。由于我本就出身于北织丙班的布机挡车工,布挡车操作技术也算熟练。在大礼堂调试样机时,我就总结出一套四米有梭织布机的操作规程。所以责无旁贷地成了第一批四米有梭织布机挡车工的培训师傅。这以后一代一代地培训,到了这批布机正常运转以后,我的“地位”也从师傅升到师公、乃以后的师太公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麻纺分场的换装新布机,为我开拓了全新的工作天地。从普通的织布机到宽幅织布机,技术上相隔还是比较远的。在研发这套布机的正常运行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难得的经验。由于这套设备并未完善,为我们提供了很外技术革新课题。我记忆最深的是我利用工余和业余时间,搞了个布机产量计数器。这装置能分班计产量,又能即时显示单一机台一日三班的总产量,且是全电子数码显示。当时我独自一人用电烙铁焊接了不下千根导线,硬是用很多不同型号的小规模集成电路像搭积木一样搭成这个布机产量计数器。不过,这毕竟只是个实验模型机,离正式应用还差十万八千里。后来,浙麻破产了,这一切也都成了云烟。</p><p class="ql-block"> 今天回首这段往事,已没有了当年的激情,也没了之后的遗憾。但这些作为人生的经历,却正在陪伴我的余生,让我体验到了自己人生的充实。</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非本这所述四米有梭织布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