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贾初探(2)

集思广益

<p class="ql-block">南贾村与张原村在地进位置上近在咫尺,两村地角相连,那么南贾范家与张原范家究竟有何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后经与南贾范家历史较为熟知的本村范喜华交谈后得知,南贾范家与张原范家同宗同源,应是乾隆年间由张原范家毓字辈老人迁至南贾村。同时还了解到,范喜华在前些年得知张原范家坟地块将受损害时,与原介休文物管理部门合作,在范家坟地竖立了文物保护的石碑,为后期范家坟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据《介休市志》载:介休张原村范氏早在明代其远祖范至刚就开始市易边城。历经8世到范永斗时(清为操纵张家口一带贸易的“八大家”之一。八大家当时对沟通汉、蒙、满贸易往来起重的作用,因对清兵军需和物资供应久著信义,清廷入关定鼎后,便招赐范永斗等省籍的皇商,并赐产在张家口。从此范氏取得政治经济特权,既有权势,又有巨资,下连市廛,成为亦官亦商,甲第联辉的商界巨擘。 </p><p class="ql-block">范毓宾在康熙、雍正年间因运送军粮节省费用,被封为太仆寺卿。范家在盐业和铜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盐业资本超过百万两,铜业垄断了对日贸易。此外,范家还涉足人参、皮张贸易,并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进行交易。范家有20多人担任官职,包括太仆寺卿、布政司参政、总兵等,荣获骠骑将军、资政大夫等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因此,张原村出现了“范家街”和“小金銮殿”。然而,后因日本限制铜出口,范家拖欠官银,只得依靠盐利填补亏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范家因亏空150余万两被革职查抄,家产悉数丧失。随之,“范家街”和“小金銮殿”也被一场大火彻底烧毁,如今仅存残垣及总兵范硫奇的坟冢(范氏墓群位于张兰镇张原村东南500米处,当地群众称范家坟。范氏家族明代为“ 市易边城”的商贾,清初成为显赫一时的皇商。其墓群坐北向南,南北长100米,东西宽60米封土无存。地表现存石雕盘龙墓表一对)。</p><p class="ql-block">介休范氏曾一度盛极一时,但其兴衰紧密依赖于清廷政策,最终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走向衰落,成为晋商中“成也皇商,败也皇商”的典型案例。</p> <p class="ql-block">近日,根据南贾村长提及的范家后人范林生曾在张原村用重金购回“母节子孝”的匾额这一线索,到范林生家拜访,亲眼目睹了长三米长。高近一米的巨型遍匾额,匾额文字内容:</p><p class="ql-block">“上款:奉旨旌表节妇范母黄恭人、孝子闇章范君</p><p class="ql-block">正文:母节子孝</p><p class="ql-block">下款:赐进士出身署张兰同知知介休县事加三级记录十次通家弟吕公滋拜题”</p><p class="ql-block">无庸置疑,范林生重金回购“母节子孝”巨型匾额的行为,是对中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通过两次探访,使得对南贾村尤其对范家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虽然许多历史遗迹已经不复存在,但通过这些现存的古建和文物遗存,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南贾村曾经的辉煌和范家的显赫。这些建筑和文物不仅是南贾村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