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五篇 中国汉字传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五章 考古群英鏖战龙山</b></p> 自瑞典人安特生之后,中国有位学者最早独立进行了考古发掘,同时也最先独立发现了中国的原始文字。 1896年生于湖北钟祥县的李济是“货真价实”的“海龟”型学者。他4岁即入书房,开始念“伏羲画卦,书契是造”之类的古书。14岁考入清华学堂,1918年毕业后留美,在克拉克大学攻读社会学硕士,在哈佛大学获得了哲学(人类学)博士。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AI修图</h5> 学业有成的李济随即打点行装,迅速踏上了归国的途程。他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决心要用自己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知识报效当时积弱积贫的祖国。受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之聘,李济担任了人类学、社会学兼及矿科教授。192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在自己人生旅途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国际地质学大师丁文江。后者告诉他,中国的考古还是一片荒芜的处女地,鼓励他从人类学转向考古研究。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骑毛驴做野外考察的李济</h5> 初生牛犊不怕虎,1926年2月5日,李济真的接过了丁文江的200元资助经费,骑着小毛驴,冒着土匪骚扰的风险,与地质学家、曾跟随瑞典学者安特生发掘仰韶文化的袁复礼一起,一头扎进了山西夏县西阴村的考古现场,领着工人在古墓废墟里悉心进行田野考古发掘,迈出了由人类学家向考古学家转变的第一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26年西阴村发掘现场</h5> 李济和袁复礼在山西挖掘了两个多月,斩获颇丰,共采集了76箱出土器物,分装9大车,历尽数次艰险磨难和几个昼夜的风餐露宿,把古物安全无损地押运回北京。西阴村遗址还发掘出土了半个人工切割的蚕茧标本,为研究中国丝绸起源提供了实物证据。李济迈出的关键性的这一步,代表中国人独立撞开科学性质的考古学大门。他在西阴村“一战封神”, 奠定了在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史上开一代先河的大师地位,被人尊为“中国考古学之父”。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阴村遗址出土陶器(仰韶中期)</h5> 丁文江随后把李济的情况介绍给老朋友梁启超,建议李济去清华国学研究院,一边任教一边做研究。于是,时年29岁的李济,以讲师的身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还主持了一个考古学陈列室并兼任历史系教授。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学研究院导师李济</h5> 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自然要带研究生,李济后来的学生不乏像夏鼐那样的考古学界泰斗,可在当时他只有吴金鼎一位研究生。正是这位山东青年,把李济也带到了山东波澜壮阔的考古现场,见证了中国原始刻符文字的面世。 1928年夏天,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研究生吴金鼎,借暑假的机会到济南周边进行考古调查。吴金鼎提着考古探铲向章丘县龙山镇一带走去,来到一个叫城子崖的地方。他发现河边有一座古城废弃的城垣,一条数十米的古文化层带向远方延伸,其表面有大量的陶片、贝壳和兽骨。此后,吴金鼎先后5次到城子崖实地考察。经仔细观测,在城子崖下层发现了一种非瓷非釉、光洁美丽的黑色陶片,无疑向他暗示,这是一处极其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地下埋藏着华夏民族的巨大隐秘。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金鼎与梁思永合影于城子崖</h5> 吴金鼎不敢大意,立即写信将这一调查情况向他的老师、正在河南安阳殷墟率队进行田野发掘的李济做了汇报。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同意和支持之后,李济迅速调集安阳殷墟发掘的大部分人马,包括甲骨文专家董作宾、考古学家梁思永等人,挥师城子崖,开始了后来被人称为称为“中国考古第一案”的城子崖考古项目。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29年,李济(左)和董作宾(右)在安阳殷墟压道车上</h5> 李济与后来接替他主持发掘的梁思永(梁启超先生的二公子)一样,采用的是科学的田野考古方法,用地质学家袁复礼的话说:“我们用的‘刮地皮’(的方法),一层层刮……”,因此考古收获超出想象。 山东龙山城子崖遗址中所出土的文物与仰韶文化风格迥异,其中发现最多的黑陶和灰陶器具,几乎完全不同于河南的彩陶,器型也没有相同之处。城子崖最具特征的蛋壳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制作工艺已达到了新石器时代的顶峰,并作为一种文化标志——黑陶文化,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响,是我国陶瓷藏品中的国宝级文物。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城子崖出土的国宝“蛋壳陶”</h5> 发掘工作结束后,由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吴金鼎等编著的考古报告集《城子崖》,揭开中国史前文化研究的新篇章,以大量的资料证明中国远古文化源于华夏本土,推倒了当时中国文化由西方而来的说法。至此,中国考古界又升起一颗明亮的星星——龙山文化,这是因为城子崖地处山东章丘龙山镇。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城子崖》发掘报告原本</h5> 在考古学家清点黑陶器皿和陶片时,一些陶片上的刻符(陶文刻符)呈现在李济和袁复礼等人的眼前。可能是因为黑陶表面十分坚硬,他们找到的刻符文字不是太多,但是,一旦把破碎的陶片按刻符拼接起来,顿时被“亮瞎了眼睛”。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东龙山文化陶文刻符</h5> 龙山文化博物馆目前陈列了一幅东周时期的城子崖陶文图片,在与甲骨文、金文对照之后,读出的字义是“齐人网获六鱼一小龟”。人们几乎不敢相信——这些陶文看上去“栩栩如生”,其字形依稀可以看到现代汉字身影!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城子崖的陶文示例,龙山文化博物馆</h5> 城子崖遗址的发现拉开了龙山时代(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500-4000年)的序幕。龙山时代上承仰韶时代,下接夏、商二里头时代。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推进和深入,现在的龙山文化已不单指山东的龙山文化,而是泛指 4500 年前到 4000 年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以黑陶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龙山文化的城址目前已发现100座以上,包括我们还要讲到的山西陶寺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浙江良渚古城等,刻符文字和图形文字还将大放异彩。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东龙山文化博物馆</h5> 正如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所说:“要是我们能把城子崖黑陶文化寻出他的演绎的顺序及所及的准确范围,中国黎明前的历史就可解决一大半了。”中国黎明前的古文字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按照李济先生指点的“迷津”,将中国古代原始刻符(图符)文字地区、年代分布表列在下面,权当为我们今后章节的展开作出梳理和铺垫。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古代原始刻符(图符)文字地区、年代分布表</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w0imor"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1丨一片甲骨震惊天下</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xtaere"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2丨结绳刻契伏羲八卦</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0lg3fu"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3丨仓颉造字雨粟鬼哭</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82mw1f"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4丨安特生仰韶开先河</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pkmoh5"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丨总序 文字上下五千年</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