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县第一小学一年级硬笔书法社团活动手记

ⅩIAOBOQING

笔尖上的童话 <p class="ql-block">  “横要像小扁担,稳稳地架在格子上哦!”周二下午的书法教室飘着墨香,富源县第一小学一年级硬笔书法社团的最后一节课上,肖老师蹲在课桌前,用红笔在田字格上画出一道弯弯的“小扁担”,围在旁边的几个小脑袋立刻跟着晃了晃,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这是孩子们用稚嫩小手写下的最后一幅作品,也为一学期的书法社团活动画上了圆圆的句号。</p> 课堂里的魔法时刻:当汉字变成“动画片” <p class="ql-block">  “拇指食指捏铅笔,中指藏在下面托……”每次上课前,教室里都会响起肖老师编的握笔儿歌。记得第一次社团活动时,好多孩子把铅笔攥成了“小拳头”,笔尖歪歪扭扭戳在纸上,像撒欢的小蝌蚪。肖老师把“撇”画成“小滑梯”,“捺”比作“小尾巴”,黑板上的范字转眼变成了会讲故事的图画。</p><p class="ql-block"> 最有趣的是“笔画闯关”环节。学写“木”字时,肖老师在黑板上贴了四个“魔法格子”,让孩子们比赛把“横、竖、撇、捺”送回家。明明小朋友为了让“撇”滑得更漂亮,笔尖跟着小脑袋一起往左歪,结果整个人差点从椅子上栽下来,逗得全班笑成一团,可他捡起铅笔又认真描起来,橡皮屑落了一桌子也顾不上拍。现在再看他们的握笔姿势,小手已经能稳稳捏住铅笔,写出的“一”像小尺子,“丨”像小竹竿,进步藏在每一次挺直的小身板里。</p> 小手笔下的大认真:作业本里的“成长日记” <p class="ql-block">  社团柜台上摆着一摞摞练习本,翻开第一页,有的孩子把“人”字写成了“叉叉”,笔画歪得像扭麻花;再翻到最后一页,“人”字的撇捺已经能稳稳分开,像个张开手臂的小人儿。小雨同学的练习本上贴着好多星星贴纸,那是他为了写好“口”字,反复擦改五次才换来的。“肖老师说,封口要像关小门一样严丝合缝!”他举着本子给同学看,缺了颗门牙的小嘴笑得漏风,眼里却闪着光。</p><p class="ql-block"> 结课作品展示时,孩子们趴在桌上一笔一划写自己的名字。乐乐的“乐”字最后一点写成了小圆点,像撒了颗芝麻;萌萌把“萌”字的草字头写成了两撮小头发,底下的“日”字歪歪扭扭,却在旁边画了个笑脸。肖老师把作品贴在教室墙上,远远看去,这些带着橡皮印的字迹像一片歪歪扭扭的小森林,有的“树”歪向左边,有的“树叶”多了一片,但每棵“树”都站得端端正正,透着股不服输的认真劲儿。</p> 墨香里的悄悄话:当孩子变成“小老师” <p class="ql-block">  “妈妈,你握笔错啦!要像我这样!”社团课结束后,好多家长收到了孩子的“教学任务”。天天妈妈笑着说,儿子回家就把肖老师的儿歌搬出来,非要纠正她拿筷子的姿势,还把练习本摊在茶几上,教妹妹写“大”字。那些在课堂上学会的“横平竖直”,悄悄变成了孩子们的生活习惯,连整理书包都开始讲究“对齐”“方正”了。</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节课结束,窗外的阳光洒在课桌上,映着孩子们笔尖未干的墨迹——那是比任何奖状都珍贵的成长印记。正如肖老师说的:“他们现在写的字,就像刚破土的小芽,歪歪扭扭却充满生命力,只要慢慢浇灌,总有一天会写出漂亮的中国字。”</p> <p class="ql-block">  放学铃响了,孩子们攥着作品排好队,小嘴里还在念叨“横要平,竖要直”。走廊里,一串带着墨香的童声忽高忽低,像极了他们笔下那些正在长大的汉字,在成长的纸上,写下了最天真可爱的第一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