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云耕水钓·翰墨书香</p> <p class="ql-block"> 都说人生如过隙白驹,当下人多是关注:“我获得了什么”,而古人却更在意:“我留下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你我活在当下,就意味着在人类生命起始、进化的数百万年岁月更替中你我这一脉从没中断。从匍匐的猿到直立的人,从盘古开天到积厚流光。在天灾人祸、萧瑟哀怨、兴盛安宁的变迁中,我们的祖祖辈辈将家族血脉幸运无恙的传了下来,这是奇迹!也正因此,你我才成为了可见识这个世界的幸运儿。</p><p class="ql-block"> 古人比我们聪明,他们懂的如何珍惜这白驹过隙的年光。不仅仅是为父子爷孙的世系记录,他们更借族谱的强大传承力刻下自己的生平印记,然后在无尽的后世里,傲娇的对后人说一声:嗨,我来过。</p><p class="ql-block"> 江南自古读书声。阅读《宜兴东岸里史氏族谱》,字里行间记载着祖辈以书卷相伴,耕读传家,书香可闻……</p><p class="ql-block"> 或许,您读过我的上一篇《元朝世胄·宜兴东岸里史氏始祖史正》,我家族的宜兴始祖是一位元朝世胄子弟,因与元末“巨寇”陈友谅兵戈相交而致家败一人弃家避迹隐入宜兴横塘之右,并在明洪武初年走出山林,定居江南宜兴。</p><p class="ql-block"> 由此,经历600多年的岁月,由这位男子繁衍为成了有1643位男性后裔的族群(截止1948年统计数据)。这支族群被绝美、厚重、优雅的江南山水和文化养育,开枝散叶,耕读躬行,书香传家,虽有避不开的人间冷暖、善恶福祸,但依旧后俊辈出。</p> <p class="ql-block">宜兴东岸里史氏一世祖:</p><p class="ql-block">名正,字大中,号云耕。</p><p class="ql-block">正——史正公生于元至正六年,家败亦在元至正十九年左右。</p><p class="ql-block">大中—中正之道。指追求事务的平衡与和谐。</p><p class="ql-block">云耕—应取自元初道士·长筌子曲词句:“归去来兮,云耕水钓,林下澹然宁耳”。大意为归隐去吧,耕读躬行,以恬淡静心自持。</p><p class="ql-block"> 曾是元朝世胄的史正公在元末风云的冲击下,历经家人尽逝少年孤身历险后,那种求中正以淡泊自持的性情,在他身后以耕读传家并获得佳绩的众多子孙中,依然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根据趴在电脑前,一次又一次的一个一个数人名的不完全统计,宜兴东岸里史氏族谱由元末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共录入男丁1654人。</p><p class="ql-block"> 明朝期间录入男丁157人,其中:邑庠生2人、郡痒生1人、儒生2人、都察院儒生1人、名僧1人。</p><p class="ql-block"> 清朝至民国期间,宜兴东岸里史氏族群在人口数量得到良好增长的基础上,亦产生了众多的优秀生员及仕途成就者,其中以在城支最为优异。</p><p class="ql-block"> 宜兴东岸里史氏在城支(以下简称“在城支”)主要世系为:</p><p class="ql-block">一世祖史正——二世祖史晟三(大宗祖)——六世祖史悌(二分祖)——十二世祖史丕基及后裔一脉。</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七年末,十二世祖丕基公携家财于由东岸里圩迁居宜兴城治东旗杆下,其后裔至民国时期多数居住在宜兴城。由此,这一脉由丕基公迁居宜兴城始而定名为“在城支”。</p><p class="ql-block"> 城市,其良好的生活及读书环境,更有在城支一代代子弟在求学路上“凿砚磨笔苦不厌”的奋力与艰辛,才让宜兴东岸里史氏在城支一脉取得傲人成绩:</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七年至民国三十七年(1729-1947年)的218年间,在城支录入男丁363人。其中:</p><p class="ql-block"> “在城支”各级生员:</p><p class="ql-block"> 太学生、庠生、贡生以及国学生、大学生、军校生等126人。其中:</p><p class="ql-block"> 清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生员:</p><p class="ql-block"> 邑庠生(秀才)40人</p><p class="ql-block"> 贡生(廪贡、增贡、副贡)19人</p><p class="ql-block"> 举人:(清朝期平均录取率约1%)</p><p class="ql-block"> 史镇邦(乾隆丁酉科武举)</p><p class="ql-block"> 史湛恩(嘉庆庚申恩科)</p><p class="ql-block"> 史承棨(嘉庆丙子科第61名)</p><p class="ql-block"> 史光溥(咸丰戊午科第47名)</p><p class="ql-block"> 史国琛(光绪二十年第21名)</p><p class="ql-block"> 史之选(光绪二十八年281名)</p><p class="ql-block"> 进士:(清朝期平均录取率约百万分之零点四八)</p><p class="ql-block"> 史绍闻(道光壬午科殿试76名)</p><p class="ql-block"> 史国琛(光绪癸卯科殿试61名)</p><p class="ql-block"> 史之选(光绪甲辰恩科殿试115名)</p><p class="ql-block"> 清朝期,在城支录入男丁273人,进士录取比例为10.9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皇帝诰书敕命13道(实为17道)</p><p class="ql-block"> 入昭忠祠史立贤</p><p class="ql-block"> 赐自建祠祭祀史绍闻</p><p class="ql-block"> 各级实职、虚职、荣誉职官衔者49人</p><p class="ql-block"> 在城支的实职清朝官员中,有一位竟然是进入紫禁城服勤的:</p><p class="ql-block"> 进士,钦点四品衔礼部精膳司主事加三级光禄司、典制司主稿史之选。(精膳司—负责皇宫筵飨事物,光禄司—负责皇廷祭祀宴席机构,典制司—负责宫廷礼仪及起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名校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化学系史曾锷</p><p class="ql-block"> 国立交通大学史继赓、史济民、史美范</p><p class="ql-block"> 国立复旦大学史继良</p><p class="ql-block"> 上海光华大学史迁康</p><p class="ql-block"> 政法类学校生6人</p><p class="ql-block"> 浙江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民国注册律师史仪宾(久型)</p><p class="ql-block"> 民国注册医师史济仁</p><p class="ql-block"> 进士、诰命钦点工部行走、公派赴日游学、民国精算师、获民国七等嘉禾勋章史国琛</p><p class="ql-block"> 女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之江大学文学士史继华</p><p class="ql-block"> 国立复旦大学文学士史继美</p><p class="ql-block"> 国立上海医学院史素君</p><p class="ql-block"> 国立中央大学史美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p><p class="ql-block"> 美国空军通信学校毕业、民国空 军第 一大队通信长史之强(1914年生,后裔居台湾)</p><p class="ql-block"> 第九战区训导团毕业,第98师少校史之达(1909年生)(98师于37年编入54军参加淞沪会战、后改隶79军,师长王甲本。先后参加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被称为百战之师。)</p><p class="ql-block"> 青年远征军209师士兵史象太(中学毕业即响应“十万青 年十万兵”加入远征军,抗战胜利后复员被派送上海理工专科学校就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城支还有少年或青年时期在族谱名册,49年后取得成就者:(以下仅为我知道的,未知的一定大有人才在)</p><p class="ql-block"> 大连工学院毕业,上海交通大学力学教授史联芳(史纯一的爷爷)</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军政干校学员、中南军区军政学校教员、获三等军功;获广州市及广东省政府表彰特级教师史济裘(我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特种纵队特科学校学员,志愿军炮七师文工队;获三等军功史济鼎(我的三叔父)</p><p class="ql-block"> 中国森林工程专家、宜兴500名教授、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史济彦(史强教授的父亲、我的四叔父)</p> <p class="ql-block"> 半月前,上海大学史定华教授向我推荐认识一位移居美国,爷爷出生在宜兴西大街,在美进行了Y-DNA检测,正四处寻找宜兴史氏家谱的90后史纯一。他的爷爷是大连理工大学毕业生,后为上海交通大学著名力学教授史联芳。</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爷爷原居住在宜兴城中毗邻通贞观(原我家族祖辈老宅后为天平天国王府旧址)的台西路(现为光荣路)。抗战时期,房屋被日军炸毁后搬去西大街居住。</p><p class="ql-block"> 《宜兴东岸里史氏族谱》中找到了纯一的家族世系。我们两个家族同为宜兴东岸里史氏在城支,共祖世系:一世祖史正—二世祖史晟三(大宗祖)—六世祖史悌(二分祖)—十二世祖史丕基—十三世祖史长源—十四世祖史廷昂—分开于第十五世。 史纯一家族为廷昂公长子承棨公的后裔,我家族为廷昂公四子绍棠公的后裔。我们两个家族的Y-DNA也与族谱世系吻合。更有趣的是,两个家族的男子都很英俊帅气,史定华教授说,你们两家男子长的有几分像呢。史纯一高兴的直嚷嚷:“始祖史正公留下了好颜值的基因!” </p><p class="ql-block"> 当两位亲兄弟的后裔分开235年后借助族谱和血谱确认了血脉而再知彼此的时候,真真是一种带着温度的神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宜兴,源于汉唐盛于宋明清的书香世家如云。清雍正七年始才夯实耕读传家基础的宜兴东岸里史氏在城支的学业成就不是最好的。但难得的是读书人在清朝比率约1%、民国约10%的状况下,宜兴东岸里史氏在城支的读书人及取得成就的生员就达到了34.7%(未计入私塾、小学堂及中学生人数)。同时,在中国近代及现代历史重要阶段都有参与者并且成绩优异。 </p><p class="ql-block"> 从族谱收录的个人传记中可知,宜兴东岸里史氏在城支之所以可以获得如此成就得以书香传家,其与在城支两位天花板似的人物有关。一位是十二世祖史公丕基,一位是十四世祖史公廷昂,祖孙二人为了在城支的后裔,前者夯基,后者垒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宜兴东岸里史氏在城支祖训:</p><p class="ql-block">勤以成家、俭以守业、宽以待众、和以致祥、学以明德。 此数终身行之不尽者,居家以孝友为重,处事以信义为先。苟能遵守是言庶可垂裕后昆,而为克家之子也。 </p><p class="ql-block"> ——十二世祖史公丕基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二世祖史公丕基,字亮睹,号观我。(清康熙38年-乾隆35年即1699-1770年)</p><p class="ql-block"> 古人拥有名、字、号。名为父母所取,字为成年后家族长辈所取,号为自己取的雅称。一般来说,字是名的含义补充,号则是代表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古人的名字号常常是自己一生的座右铭。</p><p class="ql-block">试着解读丕基公的名字号: </p><p class="ql-block">丕基—大的基业 </p><p class="ql-block">亮睹—明亮目光 </p><p class="ql-block">观我—深刻的内心探索,了解和调节自己,达到自我认知、内心平衡的升华。即荀子:“参省乎己,知明而行。”</p><p class="ql-block"> 族谱收录了部分先祖及先祖妣的传记、赞文182篇。阅读得知: 丕基公生于清康熙38年。是十二世祖正全公四十三岁时才得的独子。亦是在城支第一位太学生。 </p><p class="ql-block"> 丕基公十八岁时,父亲意外身故,他承继了5、6顷田地家业后,谨记祖父曾经“穷约困顿”,伯父“几近赤贫”以及父亲“赤手成业”的艰辛。立志后裔不能再是布衣白丁,而要“服习先儒之言,沐浴诗书之泽,垂裕后昆”(垂裕后昆—为子孙留下富足的精神及物质财富)。 </p><p class="ql-block"> 为此,他于“雍正七年巳酉十一月初六日”以30而立之年迁居宜兴城:“域中荆邑治东旗杆下坐南朝北”。(治—旧时对地方府衙的称谓)</p> <p class="ql-block"> 族谱记载丕基公宅院位于雍正年设立的宜兴县衙东侧旗杆下,附近有建于明代的崇儒书院。这地点明显有利于子孙求学读书。</p><p class="ql-block"> 丕基公最小的儿子长源公,文武双全,不但武试勇艺压军曹,文试亦为秀才即邑庠生。为此获得晋升为正六品武略骑尉(武信郎),授任江淮卫领运千总,主管京师漕运。</p><p class="ql-block"> 清朝正六品官员可获敕封父母妻子以及出行仪仗待遇。明清时的家门前“楣杆”,是家人功名以及身份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旗杆下史家的来历与一户姓史的望族有关,这户人家因家中有人做官,亦为书香望族,家门口竖有高大的楣杆,因此得名“旗杆下史家”。旗杆下史家曾重金邀请了当时许多有名望的老师在家中做私塾夫子,吸引了城内豪门富户子弟前来就读—百度)</p><p class="ql-block"> 丕基公在成功扩展家业的同时定立家训教导子孙,北上京城开拓眼界,广交名士,捐粮赈灾,捐资公益,赴横塘(一世祖史正隐迹之处)捐田舍置舟修桥,设立“奖学金”资助家族学子褒奖优异者。</p><p class="ql-block"> 身为富绅的丕基公未纳一妾,妻子周氏贤惠持家。四位身为富二代的儿子虽“诸子并连宅邸”,日常爱策马“喜豪华倣贵游”。但在丕基公教导管束下,四个儿子两位太学生,两位邑庠生(秀才)。第四子即十三世祖长源公更是在城支第一位朝廷命官。丕基公的孙辈、曾孙以及后辈成就看前面那一长串名录就是了。</p><p class="ql-block"> 当儿子们的宅院并排而建,庭院内楼阁花石时,丕基公却以目疾为由辞官不任,而是“君性甘淡、布帛菽粟、有古人之风”。晚年的丕基公更是搬出宜城,居村舍,布衣竹杖,生活“特俭约菲薄如故”。寿登七十二。</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们再来看看史公丕基的名、字、号:</p><p class="ql-block"> 丕基—大的基业</p><p class="ql-block"> 亮睹—明亮目光</p><p class="ql-block"> 观我—深刻的内心探索,了解和调节自己,达到自我认知、内心平衡的升华。荀子:“参省乎己,知明而行。”</p><p class="ql-block"> 壮年时的丕基公雄心勃勃迁居宜兴城为子孙后代夯基。晚年时的丕基公回归乡野,云耕水钓。恰如一世祖史正公追求的:以恬淡静心自持。</p><p class="ql-block"> 丕基公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自己的名、字、号。</p><p class="ql-block"> 丕基公立于宜兴东岸里史氏在城支之巅。</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没有丕基公,就没有宜兴东岸里史氏在城支的后代子孙优异成就。在城支后裔应谨记丕基公所立祖训,百拜致敬。</p> <p class="ql-block"> 造就宜兴东岸里史氏在城支优秀读书人群另一位关键人物:我十四世祖史公廷昂。</p><p class="ql-block"> “公方质负气,形貌瑰硕…有古人耿介之风。尤不喜唯阿世俗,纯孝,其天性也。”</p><p class="ql-block"> 大意为:这位先生品行端方耿直,身材魁梧,容貌英俊。有古人光明磊落之气质,尤其不喜阿谀奉承。对父母至孝,是天性也。</p><p class="ql-block"> 族谱还记载这位魁梧英俊帅气的史公,常去宜兴蜀山书院旁的三清道院与好友下棋,自称高手,却每次要人让其三子,输了还不认账而“谐谑嬉笑”,与友诙谐逗趣一番。不但如此,还“遇事好辩”,理解洞悉力强。有过失时,亦坦然认错自责。</p><p class="ql-block"> 这位就是丕基公的孙子,我第十四世嫡祖史公廷昂(清乾隆32年-道光6年即1767-1826年)太学生,因子孙功名晋封至从二品通奉大夫。</p><p class="ql-block"> 廷昂公是继丕基公后,为了子孙获得优异成绩而垒台助力之人。</p><p class="ql-block"> 廷昂公曾呼吁:祖辈已开启求学登仕之路,但至今少有科举中第者,你等后辈中有志者何在?!</p><p class="ql-block"> 为此,廷昂公设立“助学金”,为家族学子支付师资,“京省应试置住宅各费等皆仰给无缺”。后来家族生员及中榜者接踵而至,廷昂公家中亦婚嫁不断,耗费颇大。但对学子的资助,廷昂公坚持“二十年不绝”,对己却“节俭量出入”。</p><p class="ql-block"> 廷昂公家教十分严格。规定家中子孙不得染指家族公中财务,“家中童稚皆以妄取他人一物为愧耻。”</p><p class="ql-block"> 廷昂公与爷爷丕基公一样,未纳一妾,子五女四。五个儿子中:一位举人、一位进士、一位邑庠生、一位太学生、一位族长。</p><p class="ql-block"> 廷昂公五位儿子的后裔中:进士2人、举人4人、接朝廷诰书敕命11道(实为15道)。录入男丁人数为在城支的46%,各级生员以及大学生人数为在城支的61%。另,抗战军人3人,女大学生3人(数据统计至1948年)</p><p class="ql-block"> 廷昂公家业有成,于“嘉庆二十一年即1816年自荆邑西徙居通真观”建新宅院。即现在的宜兴太平王府旧址(后为第二子道光壬午年即1822年进士绍闻公的四进宅院,人称进士邸。太平天国时期被占为辅王杨辅清的府第和忠王李秀成的行辕)院中有一株标注为210年树龄的罗汉松,推算应为廷昂公栽种。</p> <p class="ql-block"> 宜兴山水小城,孕育了一群如此优秀的江南书香子弟。他们是那么傲娇的对后人说:“嗨,我们来过,还留下华彩一片。” 他们是我的血缘祖辈,怎能不为他们喝彩!更为自己是丕基公、廷昂公的后裔骄傲。</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老祖宗留给后人的财富,也是中华文明传下来的一条温情血脉纽带,紧紧将华夏缠绕。</p><p class="ql-block"> 族谱,在那些百年前文辞的字里行间有先祖们曾经的容貌、性情,风趣的生活细节;还有金榜题名后挥袖辞官的清高;十七道皇帝诰书敕命为何只收录了十三道?进士成就背后竟是父母半辈子的艰辛;还有宗祠对绝后户的救助,更有女孩守节的绝望…阅读其中,常让人会心一笑,也更让人掩卷长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青石小巷·翩翩青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五岁那年,爸爸带我第一次回老家。第一眼中的老家是肤色白皙、柔声细语的奶奶;是奶奶家又黑又高又陡的木楼梯;是青石路面的小巷;是小巷深处家家户户冒出的白色炊烟。走出小巷还有一片好大的湖,湖上有张着帆的船。爸爸说:这湖叫“氿”,天底下只有老家把湖称为“氿”。 后来我问父亲,为什么老家把湖称为“氿”? 父亲笑着:宜兴读书人的诗句“万派泉水汇作氿”。宜兴自古读书人多,山水秀美加上诗书满腹,自然出口华章。 我追问父亲,江南读书人有多少啊? 父亲答:“无论富贵贫寒,家家都有三更灯火、诗书百读的学子。”</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扎在文字堆里。从中南军区军政学校教员到广州市及广东省政府表彰的特级教师,父亲桃李满天下。 父亲儒雅淡泊,就如他的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七律—草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幽幽石缝风雨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离离原上枯荣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崖处处悠然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荒漠茫茫自得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志远何求声名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桃红柳绿笑相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胸怀坦荡何需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恬淡一生独自鸣</p> <p class="ql-block"> 父亲很帅,母亲是性情中人。</p><p class="ql-block"> 母亲告诉我:你爷爷的七位儿女长的都十分俊秀。你奶奶说这是因为你们老史家的祖祖辈辈多是容貌俊朗、书生儒雅、方正谦和。 千辛万苦找到了族谱,翻开182篇先祖及先祖妣的个人传记,祖辈的品行容貌跃然字里行间:</p><p class="ql-block"> 明朝万历年间,三分祖让公的六个儿子中,长子世濂和次子世泽分别考取邑庠生和郡庠生。当时是宜兴东岸里史氏全族最高级别的生员。邑庠生与郡庠生的区别在于考取地点的不同,但统称为“秀才”。 明万历十年,七世族祖世濂公(1535-1616)撰写《慕家斗圩祖墓记》,第一次明示身为元朝世胄的始祖史正(1346.1-1418.8)世系。尊史正公为迁居宜兴一世祖。 明万历二十二年,世濂公与世泽公兄弟二人联袂创立以宜兴迁居始祖史正为一世祖的族谱。—族谱卷一目录 明万历二十七年,已经64岁的世濂与61岁世泽二公再次联手协力族人,共计四十四位族祖“三易暑寒及四百七十金”建立宗祠。祠堂正堂供奉始祖史正牌位及史正公遗书。 </p> <p class="ql-block"> 清朝年间溧阳史氏发起的全国史氏大合谱中,世濂、世泽二公创建族谱序文、传记与族群其他文献一样均被删除。但从二公被幸存保留的祖墓记及修祠记文辞中,依然可见其文字风采与品行。明朝秀才的文辞简洁、优雅、诗性化言语行云流水一般。而清中期后无论秀才还是进士的文辞则略显拘谨、刻板,这与清朝的文字狱与八股文风有关。</p><p class="ql-block"> 读读世濂公明万历十年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北阳圩在其南,而溪派泱泱經之。杭家圩在其北,而官瀆潺潺注之…其性壞共氣藏而聚,其木叢森,其水環繞於四面…”—摘自族谱卷一《慕家斗圩祖墓记》</p><p class="ql-block"> 大意:… 北阳圩位于南,溪流淙淙而过;杭家圩位于北,官瀆河潺潺注入。这里的地势藏风聚气,这里的树木茂密成林,水环四周…</p><p class="ql-block"> 再看明万历年间的《史氏建祠记》记载宗祠选址筹建:</p><p class="ql-block"> “…厥位惟阳惟逸、厥土惟壤、厥木惟鹞,乔洵堪祠哉…”</p><p class="ql-block"> 大意为:…择位须向阳开阔、用土须土质优良、选材须像鹞鹰一般挺拔。以此为建祠的标准…</p><p class="ql-block"> 记载建祠过程:</p><p class="ql-block"> “…陾陾然薨薨然登登然…”</p><p class="ql-block">陾陾然—投土筑墙的声音(出处诗经)陾(读音reng)</p><p class="ql-block">薨薨然—人声鼎沸(出处诗经)</p><p class="ql-block">登登然—建筑劳作的声响(出处唐诗)</p><p class="ql-block"> 不难想象,当时宜兴氿溪畔的青石小巷晨光水悠,方巾,皂靴,一袭青衫翩翩的史家秀才一身清正,风流倜傥。 世濂公寿登八十二,选择安葬于史正公墓东南,永世陪伴着始祖。世泽公则寿登九十。明朝人平均寿命43.2岁,二位族祖登南山之寿。</p> <p class="ql-block"> “宜兴东岸里史氏向有富名,故宗祠亦颇富厚,祭田数百亩。经理账目者必共同议举,三年一易…君当此任无织毫染…曰:廉节者持身之本也…以昭示后人焉。”—族谱卷十七《芝轩史君行述》 </p><p class="ql-block"> 芝轩公讳毓琳(1854-1926)邑庠生及附贡生。为我家族第十四世嫡祖廷昂公第三子致中公的孙子。寿登八十二。因管理宗祠的财产账目分毫不差分厘不贪,其品行被赞扬外,这位族祖亦留下不少诗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鲜衣怒马少年时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乡吟咏知多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那个诗人不让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到时代大变革后的感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科举至今如未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名场应更得元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再至中年的逍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火肉半盘镶炙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窗小酌乐陶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十岁时更是痴迷拍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留得残容传后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生余剩惟春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留与儿孙镜里猜。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族谱卷十八 </p><p class="ql-block"> 好一位意气风发却壮志未酬的清末书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谨亭公,壮瑰伟性,和厚而严介…延名师为诸子课累费数十百金…先生素豪饮,喜宾容座常满…”—族谱卷十五《谨亭公传》 </p><p class="ql-block"> 谨亭公讳文源,太学生。我嫡祖丕基公第二子。文源公的长子湛恩公为嘉庆年举人,是宜兴东岸里史氏在城支的第一位文举。</p><p class="ql-block"> “先生状貌魁梧,须髯疏秀,秉性刚直,遇事敢为。”—族谱卷十五《乐泉先生七十一寿序》 </p><p class="ql-block"> 这位族祖是美髯公。是嫡祖丕基公堂弟的孙子,名志让号乐泉。乐泉公的两位弟弟因为是双生子而封赠登仕郎。这对双胞胎族祖“容貌清古而性情醇厚”其中一位更是以夫妻恩爱闻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状貌奇伟,不假粉饰。少好读诗书…屡试不售虽弃举业,入太学佐父檏斋公治家业裕如也…”—族谱卷十五《佚渔公传》</p><p class="ql-block"> 售—考试得中</p><p class="ql-block"> 佚渔公讳彬,是东岸里史氏唯一一对双胞胎中弟弟的儿子。这位族祖,继承了其父的容貌,帅的不需要任何刻意装扮。一副老天给的帅哥模样,当然就是骨子里的帅哥脾气。屡考不中就不考了,依旧读书去。酷。</p> <p class="ql-block"> 族谱中虽有先祖妣的个人传记,但大致是贤惠持家一类描述。182篇个人文辞中,竟然有一段对女子品貌的描述: </p><p class="ql-block"> 李孺人“雍容整饰有大家风越”—族谱卷十五《李孺人序》</p><p class="ql-block"> 大意:举止优雅高贵,妆容整洁华美。注:孺人,清七品官员正妻封孺人 </p><p class="ql-block"> 好一位美丽精致的江南女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讳长源字天培号裕週…应武试勇艺压其军曹,遂人邑庠生。”此公为我家族第十三世嫡祖,亦是在城支分支始祖丕基公四十岁时生的最小的儿子。 族谱记载富绅丕基公四个儿子的宅邸并排而建,日常爱策马“喜豪华倣贵游,厩畜骏马数头,日骑射角勇艺压曹卒。”长源公身材魁梧容貌俊朗,武艺高强,文试亦考取了邑庠生(秀才)。 长源公因军功及文采优异获晋升,敕封正六品武略骑尉(原称武信郎),授任江淮卫领运千总。为在城支第一位朝廷命官。“清正六品官员可获敕封父母妻子以及出行仪仗的待遇。同时,年俸银60两加年养廉银1250两、公费银500及禄米等,年收入约1810两白银。”—百度 </p><p class="ql-block"> 难怪百度提及宜兴旗杆下史家“因家中有人做官,所以家门口竖有做官升旗的楣杆,特别高大,老远可见。” </p><p class="ql-block"> 长源公个性十足,虽“治家严肃,子弟见者怵惕”,家中却亭台花石十分的雅静。还有就是这位老祖宗妻妾人数为全族之冠。而其父亲丕基公却不纳一妾。长源公的正妻周安人被盛赞“无妒色”心胸宽和寿登八十一。</p><p class="ql-block"> 长源公有五子五女,正妻的两个儿子即廷恩、廷昂二公的后裔绵延至今,其他子嗣仅传两三世。(注,清六品官员正妻封安人) —族谱卷十四《裕週公传》《周安人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讳绍闻…人品学问为乡党所望…”—族谱卷十五《中宪大夫讷堂公传》绍闻公为我家族第十四世嫡祖廷昂公的第二子,继其兄承棨公于嘉庆丙子科(1816年)考中第61名举人后,以道光壬午科(1822年)殿试二甲76名进士金榜题名,为宜兴东岸里史氏第一位进士。然而,在被任知县后,绍闻公却“以知县用,而公非百里之才,不屑为风尘俗吏,辞而不就,改授教职。”绍闻公挥袖辞去行政官职改任安徽徽州府教授。 绍闻公少时读书过目不忘,被称为神童,二十岁其学识及文章远近闻名。其所著的《湘真阁诗集》被录入《晚清四部丛刊》。</p><p class="ql-block"> 绍闻公挥袖辞官绝非一时性起:“公见官吏…上下骄纵贪肆成风其能久乎!”绍闻公不愿与其同流合污,辞去知县改任教授,这一选择还让绍闻公的收入大减。清朝进士之路须经童生、秀才、举人(贡生)层层递进,每一场考试都异常艰辛,进士的录取率更是百万分之零点四八。在考取功名前的学子生活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及家族财富,考取功名获得官职后才可实现财富收入自主。</p><p class="ql-block"> 知县与州府教授虽同为正七品,但是: 清朝州府教授年收入白银:年俸为60两,加上禄米36斛,年收入白银约为108两。 而清朝知县年收入白银:年俸45两、年养廉银平均约1000两、年公费银平均约250两,合计约为1295两。</p><p class="ql-block"> 超过十倍的收入差别,绍闻公的选择绝非仅仅清高。</p> <p class="ql-block"> 这就不难解释为何绍闻公的进士邸实为其父亲廷昂公的宅院。 族谱记载:廷昂公于“嘉庆二十一年自荆邑西徙居通贞观…”—族谱卷十四《慕泉公传》 </p><p class="ql-block"> 嘉庆二十一年即1816年,廷昂公迁居通贞观新宅院。绍闻公获进士为1822年,其父廷昂公于1826年去世。绍闻公的宅院即现在位于宜兴市通贞观路的“天平天国王府”。 </p><p class="ql-block"> 绍闻公任教职后,投其门下学子以百计,其学生中不乏后来科举高中并任朝廷命官者。但绍闻公依旧不喜附权势,对趋炎附势持厚礼登门者,绍闻公一律闭门不见。</p><p class="ql-block">族谱收录了绍闻公晚年的诗章:</p><p class="ql-block">摘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其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挽回世俗难援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捡点生平怕负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其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便得文章惊世去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何曾富贵逼人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其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事从容随福命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生淡泊定风波… </p><p class="ql-block"> 七十岁时的绍闻公因忧国悲愤而逝,清廷赐自建祠祭祀。当时江浙一带获自建祠的集中在无锡惠山。我曾两次到惠山寻找这位族祖的个人祭祀祠,无果。我以为可能被毁,但惠山被毁祠名录中也没有。显然,绍闻公的后裔放弃了自建祠的哀荣,也许与绍闻公一直以来的清廉有关。</p> <p class="ql-block"> 清雍正七年,我十二世嫡祖丕基公为子孙后代能被书香浸润,迁入宜兴城,以家财夯实了宜兴东岸里史氏在城支的耕读传家基础。功成业就的丕基公在晚年却返回乡居,布衣竹杖,一如始祖的追求,云耕水钓,淡泊自持。 </p><p class="ql-block"> 而我十四世嫡祖廷昂公,“形貌瑰硕…有古人耿介之风”,性情豁达、风趣。廷昂公继承祖父意愿,坚持二十年以家财资助族中学子求学科举之路。 </p><p class="ql-block"> 二位先祖的努力,更有一代代学子“凿砚磨笔苦不厌”的奋力与艰辛,才有了宜兴东岸里史氏在城支由清雍正七年至民国三十七年间家族的学业辉煌。期间,在城支男丁363人中各级生员126人,其中:太学生数十人、秀才13人、贡生19人、举人5人、进士3人、民国时期名校大学生13人。 </p><p class="ql-block"> 宜兴东岸里史氏在城支的英俊容貌,就如史正公派下第二十世裔孙、高个且帅气十足的90后史纯一(为十五世承棨公后裔)说的:“是始祖史正公传下的好容颜”。</p> <p class="ql-block"> 儿子对外公外婆感情深厚。一直以来,儿子随我们姐妹多次赴宜兴老家。自从寻获族谱以来,从事室内设计的儿子承担了对翻拍的《宜兴东岸里史氏宗谱》十八卷合约3100多页进行先后两次的修复整理。老家宜兴也深深刻入了儿子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 为600多年的家族历史自豪。 致敬清正、英俊、倜傥的祖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过隙年光,云耕水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绿影里,翰墨书香。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史维娜(竹梦箫音)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问我,为何你一个女子如此对族谱上心。 其实,我也说不清楚。也许是小时候起就被父亲对江南的眷恋感染,或许是自幼被母亲讲述的无数历史趣闻还有家族故事熏陶,或许就是骨子里携带的血脉基因。</p> <p class="ql-block">宜兴东岸里史氏在城支第十九世</p><p class="ql-block">史公济裘长女史维娜(竹梦箫音)</p><p class="ql-block"> ——2024-12-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