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速写15篇

费新碑

<p class="ql-block">4.48</p><p class="ql-block"> 今日,正式开始“中亚五国古道寻迹”旅行。</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心心念念的一段旅程。</p><p class="ql-block"> 青年到中年时期,我曾数次考察西域文化艺术,每每走到新疆边界,便陡生再向西,向西,向西看看的冲动,未了,竟然在我步入老年时才了确此愿。</p><p class="ql-block"> “中亚五国”的发现和定义是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事情。1843年,德国人洪堡在新大陆发现后形成的历史主义感召下,为了对欧亚新大陆的历史文化大探索方便将整个亚州分为西亚,中亚,东亚三个部分,遂刺激了众多欧洲学者在这里进行了大范围,大规模,大纵深的欧亚历史文化交流路线和遗迹,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考察。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格罗塞,德国的勒科克,俄国的科兹洛夫,日本的羽田亨和橘瑞超等,其成果开拓和加深了西方对东方的认知和了解,发现了“中亚五国”是欧洲和亚洲的地缘中心,尔后,亦有了英国人麦金德:谁控制了中亚便控制了世界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十九世纪末,德国人李希霍芬在中国18省区考察后所写的《中国》一书,首次将这条路线定名为“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 中亚五国的通向东亚中国丝绸之路路线,因中亚北部因西风带受喜玛拉雅山脉阻挡和分割形成的北支风槽将整个哈萨克丘陵燥刮得尽是戈壁和荒漠,难以行进而人迹罕至,而中亚南部则沿天山,帕米尔山,兴都库什山,伊郎高原的河湖流水形成的图兰冲积平原和盆地,自自然然地为亚州和欧州开启了一条,长约3000千米,宽约500千米,数千年来一直沿北纬40度向东西展开,即中亚五国南部地区的历史大孔道。</p><p class="ql-block"> 在丝绸之路的东端,在天山和阿尔泰山夹持下,尤如一个天然喇叭口,所有的,来自西方的历史文化皆沿此伊犁河谷而进出中国,所以,中国史学界一直有“中国文化问题是个东西向的问题,中国历史是个南北向的问题”说法。中国中亚和西域研究是史学界的基本门槛,换言之,中国文化学的绝大多数问题是离不开通过中亚流通进来的文化因素问题,特别是艺术图像的流通和交融问题,均是一个中国向西开放、包容、吸收的关键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路线基本沿此道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个国家十几个城市行走,其目的还是要亲身实地考察才能体味和领略中西文化交流的关健问题,仅呆在中国一隅,不出来,纸上谈兵只及皮毛,是很难有入骨入髓的透彻和理解!</p> <p class="ql-block">4.30:</p><p class="ql-block">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独立广场上独立柱顶雕像是古代武士一手持弓箭一手把山鹰站立在带翼狮身上,目光炯然地直刺阿拉木图SHYMBUlAK雪山,煞是威风。</p><p class="ql-block"> 据图像辨识:带翼狮子应为伊朗公元前522年阿契美德王朝波斯波利斯宫殿前的狮子神兽,武士应为1969年阿拉木图东30千米伊塞克古墓出士的轰动世界戴尖帽的“黄金武士”,属公元前4一5世纪萨伽一塞种的斯基泰人文化。</p><p class="ql-block"> 这二图像均为2500年前左右的艺术图像。1991年苏联解体,在中亚五国“去俄化”的历史催促下,哈萨克族独立为了自已的文化身份认同,在此立像以表明其悠长久远的历史身份。</p><p class="ql-block"> 但此身份并不为世界熟知和认同,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的历史文化宣传也寡及此事,大众鲜为知晓。</p><p class="ql-block"> 中国民族委员会官方对哈萨克民族历史认识一事,多以15世纪在哈萨克北部牧民为反抗和摆脱阿布尔海尔汗统治压迫南迁至巴尔喀什湖南成立的“哈萨克汗”,中国古书记此地为“七河地区”,为历史上线,因而“哈萨克”有“避难者”或“脱离者”之意。</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文献有记:汉籍《汉书•张骞传》记:这里为西域之“乌孙”地,又称“昆莫”或“昆弥”,是匈奴冒顿单于的养子领地。张骞来此是为说服乌孙与汉朝东西夹击匈奴;唐籍《唐书》《经行记》《新唐书》记:这里为“可萨”、“曷萨”,是5—6世纪古高车部落从东西迁至此。尔后,他们与铁勒诸部联盟,形成“可萨突厥国”,后为“钦察国”,极盛,边界抵东罗马,曾随隋炀帝东征高丽;13世纪成吉思汗子拔都和孙术赤征服地地为“金帐汗国”的东南区。实际上,今日哈萨克地域包括了蒙古帝国金帐汗国、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部分地区。</p><p class="ql-block"> 然而,西方学界则多认为:哈萨克族的祖先是公元前7世纪至4世纪居住在中亚的“SaK”“塞种人”。显然,哈萨克斯坦国家采用了此说法,否则,它们独立后不会从国家角度认定“波斯带翼狮子”和“斯基泰塞人黄金武士”为自已数千年独立的历史依据。</p><p class="ql-block"> 但,据我实地感受:哈萨克族源比较复杂,是由乌孙、康居、阿兰(奄蔡)、塞人、大月氏、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成,因之,今日哈萨克族的历史定义准确表述应为:“以蒙古人为主体的突厥化民族”,可能较为符合历史史实。</p><p class="ql-block"> 如此,中国国家民委对哈萨克民族族源的第一推荐表述,是科学和慎重的。</p><p class="ql-block">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地处喇叭口形的伊犁河谷谷口,三面环山,特别是山是海拔3000米终年积雪的雪山,异常美丽,属温带季风气侯区,因而,此地水源丰盈,阳光充足,土地肥沃,是块极好的农牧胜地。最关健是,这里是中亚至东亚数千千米的历史豁口,数千年来东西贸易均从此进出,文化图像也从这里由各个民族带进带出,自自然然地形成了文化交流,交汇,交融的,古称“乌孙古道”。也因此,在中国自春秋至六朝时期各地所见的,与哈萨克所采用的波斯帶翼狮子造像同出一源的样子即为文化交流的实证一例,天地为镜,历史明鉴,喜得一识也!</p> <p class="ql-block">5.1:</p><p class="ql-block"> 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博物馆公元前8一1世纪的草原陶人像,应属中国《汉书》所记的“鬲昆”、“坚昆”的先祖。</p><p class="ql-block"> 史载:这些人像应该是欧亚草原的原生民族,属欧罗巴人,中国文献记为“吐火罗”人。十九一二十纪初前苏联专古学界以时序将这类陶器文化分为:阿凡纳谢夫文化、安德罗诺夫文化、卡拉苏克文化、安诺文化。我曾在俄国国家博物馆见到过此类陶器。这些陶器文化与中国青藏高原河湟地区的马家窟文化,齐家文化、卡诺文化相似之处,也与叙利亚,土耳其,伊朗等地造型和图案有相似之处。但中国学界对此研究甚寡,因而它们对中国人和学界非常陌生。</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这些文化为“深目高鼻”的欧罗巴人种所创造。在中国,我们仅在新疆博物馆里的楼兰,尼雅,小河遗址中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这些人考古的“吉尔吉斯人”为“逐水草而居”游牧民族,迁涉不断,居所不定,因之与中国文献记的“契骨”“纥骨”(南北朝)“黠戛斯”(唐)、“辖戛斯”(辽)、“吉尔吉斯”(元明)及“布鲁特”“浩罕”(清)等吉尔吉斯的外来移民,似乎关系不大。</p><p class="ql-block"> 虽然,网上有关于吉尔吉斯人是“欧罗巴人与蒙古人”的混血的说法,但我满大街找黄毛,兰眼,白肤,深目的所谓:“吉尔吉斯人”,没有见到一例。</p><p class="ql-block"> 今日吉尔吉斯人长相与中国人和蒙古人无甚区别。吉尔吉斯人在中国为“柯尔克孜”人,其长像比这里的吉尔吉斯坦人的更像欧罗巴人。呜呼!</p> <p class="ql-block">5.2</p><p class="ql-block"> 这是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滿地所见的“突厥石人”像。他们正面饼形圆脸,络腮胡,双手交叉,抱着刀箭和神器箭,目光呆滞,神情庄严,眼中无物,均为神灵附体模样,是典型的程式化石刻艺术。</p><p class="ql-block"> 在国内听中亚世界“泛突厥联盟”非常活跃,因是内地汉人,生活工作上与此无关,实在无感。在这里才切身感受到整个欧亚大陆地域中间部分,以西亚和中亚为主体的,非常具体的“泛突厥化”的文化倾向。</p><p class="ql-block"> 因中亚与中国的历史性的纠结,仔细琢磨,才发现这里面真是意味深深……。</p><p class="ql-block"> 突厥人是六世纪源起于阿尔泰山叶塞尼一带的游牧民族,与中国北方鲜卑、室韦、靺鞨、柔然、铁勒、回纥、葛逻禄、契丹等少数民族关系极为复杂。公元552年突厥击败柔然,在以漠北鄂尔浑河流域,今乌兰巴托西北建立突厥奴隶制政权。史称:“突厥可汗”。尔后,向南,向东,向西扩张,最盛时疆域东至中国辽河上游, 西濒土库曼斯坦之里海, 北至俄国贝加尔湖, 南临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南。所谓:“控弦十万”之众之远,几乎是整个东亚北部,中亚全部,西亚东郭,以今日版图计算应该有近千万平方千米,非常了得。“可汗”是突厥首领,创制突厥文,也叫鄂尔浑~叶尼塞文,重要文献有1889年在鄂尔浑河发现《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在中亚五国国家博物馆均可见到这类石刻文物。</p><p class="ql-block"> 突厥汗国后分为东突厥、西突厥,后突厥三部,与中原王朝关系最紧密为东突厥可汗。隋唐王朝均与突厥有军事、政治、经济关系。唐王朝“渭水之盟”后任突厥喆利可汗为大将军东征西讨功勋卓越。</p><p class="ql-block"> 十一世纪中亚地区的喀喇汗王朝和塞尔柱王朝均属突厥乌古斯部落。可见突厥文化对这一地区的深刻影响,一直到十五世纪突厥奥斯曼人所建立的帝国,致使突厥文化已然淫透在这片土地里了,就连十三世纪征服突厥人的蒙古人也跟着全面的“突厥化”了。</p><p class="ql-block"> 今日,整个中亚人长像不仅有蒙古颧骨,亦有突厥络腮胡,也有肥硕的体形、最重要的是中亚各民族语言均属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均可通行和通用。每个中亚人可以用语言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宿。</p><p class="ql-block">所以,中亚突厥文化的相通和相融性使他们成为世界极为重要的一极,不可小觑!</p> <p class="ql-block">5.3:</p><p class="ql-block"> 这是唐安西都护府碎叶城旧址。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碎叶城城周长六七里,《旧唐书》记:“筑碎叶镇城,立四面十二门”,目前专古探方规划为周长达26千米。今是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天山廊道西段)”一处重要遗址。郭沫若们说这里是李白出生地,学界存疑。</p><p class="ql-block"> 原以为考古现场规模宏大,有中方人员参与,结果现场只见几个吉国考古人在慢条斯理的挖方……,没有大型考古现场的气象。</p><p class="ql-block"> 遗址在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与伊塞克湖中央,曾是丝绸之路关隘要地,历史举凡中亚过客均在此留住,也是10一12世纪契丹人西辽国在西域重要城市八剌沙衮(虎思斡尔朵),亦是10一14世纪第一个伊斯兰化的突厥喀喇汗国的首都之一巴拉沙衮城(布拉纳遗址(Burana)。今日,它们都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碎叶城”,英文“Suyab”,其因在楚河旁,英文“Chu River”,中文称:“素叶水”,许,现在是以谐音称为“碎叶城”的。</p><p class="ql-block"> 遗址是依据四个线索找到的:</p><p class="ql-block"> 1、玄奘《大唐西域记》记“出热海西北行一百余里至素叶水城”,“热海”是现在吉尔吉斯坦的伊塞克湖。“素叶水城”应为“楚河”。我们实地勘察,方位距离与文献所记符合。</p><p class="ql-block"> 2、1982年,苏联考古队在此地发现的石像基座汉字,经研究考证为“安西副都护、碎叶镇压十姓使、上柱国杜怀宝”。学者认为这是公元679年左右唐朝安西都护府副都护的唐将杜怀宝的名字和官职。</p><p class="ql-block"> 3、考古人员在遗址城寺庙废墟内拣到四枚唐代“开元通宝”和“大历通宝”钱币。</p><p class="ql-block"> 4、考古人员在遗址内发现一枚公元7-8世纪,直径22毫米,厚度2毫米,重量仅3克的铜钱币。钱币正面有大王头像,光头,戴耳环,背面为X形微记,左侧刻有粟特文βγy和Prn字迹,经研究字意为“天、神圣”和“荣耀”之意。</p><p class="ql-block"> “安西都护府”是唐朝为治理西域所没的于闻,疏勒,龟兹,啐叶四个官衙。从640一888年,共170年,驻兵约5000一30000人。碎叶为最远的衙门,羁縻统辖范围,东及伊犁山口,西至咸海锡尔和阿姆两河。今包括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大部分,其区域比汉代“西域都护府”仅西控葱岭一线的范围大多了。</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这里离长安已有万余里之远,这也是古代中国治统的最远地区,亦是古代军事技术最大的限度距离,如强弩之末,弓矢到此已经无力疲软了,所谓:鞭长莫及,因而“怛罗斯之役”后,此水草丰美,阳光充足,沃野千里的宝地就易手他人了!</p> <p class="ql-block">5.4:</p><p class="ql-block"> 这次来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原想看“国家博物馆”,未想到其闭门谢客。便改看乌兹别克独立后新建的“帖木儿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帖木儿是乌兹别克斯坦在其历史长河中寻找出最辉煌时代的民族英雄。 </p><p class="ql-block"> 帖木儿(TEMUR)所建的帖木儿帝国(1370一1507)国祚137年。它是今日中亚“去俄化”后乌兹别克人的历史文化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我感觉帖木儿帝国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历史功绩有四:</p><p class="ql-block"> 1、帖木儿是突厥巴鲁刺思部落人,非蒙古“黄金家族”血统。他成为地方权贵后娶蒙古东察合台汗王女儿黑的儿火者,因而有了蒙古汗国的政治身份,也有了蒙古汗国继承人的历史合法性。这一现象与拿破仑与波帝王朝和沙皇与拜占庭王朝以结婚联姻成为历史主角一样。但,帖木儿的历史继承是蒙古四大汗国十四世纪的势衰时期,所以他建的帝国应该是大蒙古帝国的余绪,也是中亚突厥化蒙古的启始。</p><p class="ql-block"> 2、帖木儿的六子巴布尔因帝国陨败,逃喀布尔,创立了影响印度河流域300余年的莫卧儿帝国,换言,他也是印度文明由印度教和佛教向伊斯兰化的重要一环,是其新文明的开启者,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3、帖木儿帝国版惊人的广大。它崛起因历史时间晚于蒙古帝国,所以基本上继承了蒙古帝国的钦察汗、察合台汗、窝合台汗、伊儿汗的绝大部分领域。从乌兹别克塔什干帖木儿历史博物馆的地图来看,其疆域东至伊犁河谷,西及黑海克里米亚和小亚细亚,北抵贝加尔湖,南到波斯湾霍姆鲁斯。这是一个包括中亚和西亚,乃至南亚的帝国,仅版图一项也是世界大国了。</p><p class="ql-block"> 4、帖木儿帝国中心为撒马尔罕。当时是世界最先进文化中心,其中数学,天文,几何,医学均发达先进,领先世界。因蒙古东察合台疆域已经辖控了中国新疆全域,所以这些文化成果对中国影响很深。比如明代北京监天司天文台,有四件观天器物亦为帖木儿帝国所创,又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亦是借鉴了由中亚帖木儿流传的阿拉伯《医典》《医学集成》二书。</p><p class="ql-block"> 归之,帖木儿帝国和本人对中国而言即陌生,又熟悉!</p> <p class="ql-block">5.6:</p><p class="ql-block"> 塔吉克斯坦的苦盏历史博物馆有新做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历史传记类的镶嵌壁画。这种壁画技艺源自古罗马的“马赛克镶嵌壁画”,唯不同的是古罗马的壁画陶块是一种经过烧制规格尺寸一样的彩色陶块,而这里的彩色大理石是非标准化,采自帕米尔山的各种颜色的石块拼制。这种新的壁画技术随形裁切,技术难度高于古罗马。</p><p class="ql-block"> 此壁画不仅是技艺高超,更重要的是它深深地显示出1991年苏联解体后塔吉克民族对自已历史苦苦寻根溯源的热烈,特别是对其先祖源自西边的,希腊和罗马二个源头合体的波斯文明的拥抱和追索,以及特别想摆脱中亚普遍的突厥化和蒙古化文化的知急迫和不屑的文化情绪。</p><p class="ql-block"> 塔吉克族属欧罗巴人种,深目高鼻与蒙古人的大瓶脸样子完全不同。他们是中亚五国中唯一说印欧语系波斯语族的民族。</p><p class="ql-block"> 上古时代,他们源出于南俄大草原,随游牧生活迁涉到今日费尔干纳盆地的斯基泰人南支的SaKa人,《汉书》记:他们是“塞人”“塞种”。</p><p class="ql-block"> 约BC4一BC2世纪他们为第一波斯阿契美德的居鲁士和大流士征服。约BC256一BC145马其顿王亚万山大东征,他们在费尔干纳以西广大地区建立了希腊化的“巴克特利亚”(Bactria),中国文献《史记》《汉书》《北史》《隋书》称为“吐火罗人”《敦煌文书》中有他们“佉卢文”的许多文献记录。亚历山大死,他们归塞琉古王朝辖制,许多希腊,马其顿人,罗马人迁涉至此。约BC1世纪他们为从中国迁出的大月氏人征服建“大宛”,张骞出使西域目的就是寻找西去故土的大月氏人。</p><p class="ql-block">约公元30一375年,他们国王丘就却统一“五翕侯”建贵霜王国,建都喀布尔成为与当时汉王朝,罗马帝国,安息王国并到的人口千万,跨欧亚大陆的大国。中文称:“罽宾”,与第二萨珊波斯联系紧密。</p><p class="ql-block">约874一999他们继承波斯文化又建萨曼王朝。</p><p class="ql-block">约13一16世纪蒙古人帖木儿对波斯文化其非常宽容,已至其文化发展达到高潮。16世纪后他们对峙呼罗珊和花刺子模王朝,再次建布哈拉王朝,统一了中亚波斯语族的各部落,至今沙俄入侵……,1924年苏联处理民族问题将他们称为:“塔吉克族”。</p><p class="ql-block"> 今日,我们所在塔吉克斯坦苦盏市,又称:胡占德,贵山城,贰师城,安条克城,俱战提等,中文《元史》《酉阳杂俎》称:“苦盏”。专古学疑此处为古代“大宛”城旧址,也是亚历山大东征最远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该城市位于锡尔河畔,是中亚著名古城。位于费尔干纳盆地西口、锡尔河南岸,是中亚最富庶的地区。不仅出产丰富,文化因东西交汇,交流,交融而呈现出极为精彩与丰富!</p> <p class="ql-block">5.7:</p><p class="ql-block"> 这是进入撒马尔罕泽拉夫尚河谷地有5500年历史的撒拉孜姆遗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在其博物馆内见到许多研磨石舀的工具,因中国小麦是汉代从西亚传入,原以为这里是西亚小麦种源地,但博物馆内未见有古代人工训化碳化种粒,查考古文献小麦种源应该在小亚细亚的新月沃地区,今土耳其西北部,时间在8000年前,这里仅5500年,应该是中转站,根据古代考古麦粒的碳同位素测定,和甲骨文、古文献所记: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在夏朝,约5000年,可见小麦从中亚至中国用时500年。</p><p class="ql-block"> 撒拉孜姆人(Sarazm)生活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中亚最早的农业文明之一。根据考古和基因研究,目前学术界认为撒拉孜姆人并非突厥人或蒙古人,而是与印欧语系的伊朗民族或其祖先有密切联系。</p><p class="ql-block"> 考古证据显示,撒拉孜姆文化与后来著名的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文化圈(BMAC)有关,而BMAC常被认为是早期印伊朗人的发源地。该地区的古DNA基因检测显示,撒拉孜姆人属于西欧亚类型谱系,而非蒙古人东亚种属基因,自然与突厥或蒙古族群无关。</p><p class="ql-block"> 撒拉孜姆人没有书面语言,但他们的工具、陶器和居住结构显示出与古代伊朗文化(如苏格底亚、巴克特里亚文化)的相似性。因此,撒拉孜姆人很可能是印欧语系的早期伊朗民族,即今塔吉克族的祖源地,换言,这里应该讲波斯语族人的故土和家乡,而不是今日讲突厥语民族的始源地。</p> <p class="ql-block">5.8:</p><p class="ql-block">撒马尔罕有粟特人的Afrosiab遗址,中文翻译为“阿夫拉西阿卜”考古遗址。壁画是1965年,苏联在修撒马尔罕和塔吉克斯坦公路过程中被人发现。这条公路上除“阿夫拉西阿卜壁画”外,还有“彭吉肯特”“瓦拉赫沙”壁画遗迹。</p><p class="ql-block">内容均为粟特人所绘的“湿壁画”,即一种在还末干透的石膏加麻筋的白色底子上用纯天然矿物颜料色彩的绘画。在中国新疆,敦煌,山西等地有百万平方米的此类壁画。这种绘画技术大致从五世纪到十七世纪在亚洲地流行近千余年,多为佛教经变题材。</p><p class="ql-block"> 撒马尔罕“阿夫拉西阿卜”考古遗址壁画内容为中国的粟特王接见各国使臣,样式应该为模仿东晋后中国古代王朝所御制的“职贡图”艺术形式,借此炫耀王朝邦国朋友天下的意思。西方研究者将此定名为“大使接见厅”粟特壁画。</p><p class="ql-block"> 撒马尔罕地理上处于乌兹别克中心,中亚中心,亚州中心,欧亚大陆中心,也是世界中心,所以壁画按东南西北方向绘。以西边波斯,北边突厥,东边韩国,南边印度和西藏的各国使臣拜见粟特王图景。各国使臣均立身站姿手持使节和贡品。据说:壁画中央为唐皇后武则天。</p><p class="ql-block"> 关于撒马尔罕壁一事《新唐书》记:“高宗永徽时,以其地为康居都督府,即授其王拂呼缦为都督。”</p><p class="ql-block"> 学者推论:此时撒马尔罕为中国唐代安西都护府辖制的“康居都督府”,此粟特王为中原王朝授名为“拂呼缦,”是唐时在撒马尔罕的地方都督,所以壁画应是中国番属粟特王的官衙壁画。</p> <p class="ql-block">5.8:</p><p class="ql-block">撒马尔罕在阿姆河畔,这里处在“东方二河流域”上游中央,即阿姆河和锡尔河,中国古文献称为“药杀水和乌浒河”。《汉书》记:康居;《魏书》《隋书》《唐书》为:康国;《明史》称:撒马尔罕至今。这里是中国大月氏后裔“昭武九姓”康姓人的祖源地,也是中国青海循化“撒拉族”的祖源地。此地为水美草莺,牛壮羊肥的农牧胜地。其地理位置在乌兹别克中心,中亚中心,亚州中心,也是世界中心。从波斯阿契美德在此建都至今有2600年历史。在此的历史过客有波斯人,粟特人,印度人,中国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俄国人,现为具有各种族人融合的新民族“乌兹别克人”居住。</p><p class="ql-block">正是因为撒马尔罕二千余年频繁丰富的文化交流自古至今使其成为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城市。今天,几乎各国游客到这里均是在这里寻找自已先人的历史足迹和遗痕的。</p><p class="ql-block"> 撒马尔罕于世界文化交流的起始于七世纪,主要成就为阿拉伯人带来的伊斯兰科学技术文明,经过十字军东征和大翻译时代的发酵,再经过粟特人、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加工,在14世纪帖木儿帝国时期达到高峰,致使撒马尔罕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二传手,时长近千余年。</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许多经学院,主要学习课程为7世纪开始用阿拉伯文翻译的数百万册古希腊和罗马的科学文化遗产。此时,欧州处于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致使原本源于地中海的古希腊罗马文明中断,乃及毁灭……因此阿拉伯世界如此大规模的翻译运动不仅解决了人类于自然的生产和劳动中发现的问题,也保存了人类文明早期科技文明发展的成果。它为后来在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催生下的现代科学技术大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据文献所记:撒马尔罕众多经学院的科学技术课程应该为:数学,以代数为主的几何解析,三角函数,二次方程;化学,以炼金术开始的硫酸,硝酸,碳酸变化;光学,以玻璃平面和球面光折射为主的视差,反射,抛光等现象;天文,以观测太阳光和月亮光和星象为主的象限,浑仪,日昝,星盘测绘的地球景象;物理,对动物,植物,矿物三大生物乃至空气的体积,重量,质量进行称测;医学,从药学入手以自然异样物质形志和功能进行医学效用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如此,2001年撒马尔罕整个城市获“世界文化遗产”当是实至名归!</p><p class="ql-block"> 从文明传承角度,我们感谢撒马尔罕!</p> <p class="ql-block">5.9:</p><p class="ql-block">今天,5月9日反法西斯胜利日,我在前苏联五个加盟共和国拍到一批二战雕塑,深深感到新的,独立后的中亚五国对苏联留下的历史遗产非常严肃地尊重和敬重!</p><p class="ql-block"> 在塔吉斯斯坦的独立广场上有以每个州名字为一格的二排长廊,格中是金铜制的仿书籍样式,镌刻着在二战中四十万牺牲的塔吉克人。长廊铜制书籍的是想让每个战士的家人,乃至整个民族心底里永这地铭记着他们爷爷,父亲,兄弟,和姐妹等……每个鲜活的形象和事迹,令人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今日,中亚五国领导人和军队仪仗队均在莫斯科参加“大阅兵游行”。据说:二战中亚五国各民族为苏联牺牲人数有三一四百万之巨,这些领导人要为自已民族的亡灵负责和召魂。</p><p class="ql-block"> 这次在独立后的中亚五国各地行走,强烈地感到每个民族国家均会自豪地向游客推荐自已的民族英雄,比如,哈萨克斯坦会告之你古代哈萨克汗国的“哈斯木”英雄事迹;又如,吉尔吉斯斯坦则会告之你千年传诵的民族英雄“马纳斯”的历史故事;再如,乌兹别克斯坦则在各地耸立“帖木儿”雕像彰显其英雄业绩;亦如,塔吉克斯坦的钱币上直接印刷萨曼王朝“索莫尼”国王头像;还如,土库曼斯坦突厥“乌古斯”可汗的历史功绩……。这是中亚五国当苏联历史终结后的集体性和整体性地历史文化“寻根运动”,否则,他们将以何文化形象面对世界,和走向未来!?</p><p class="ql-block"> 总之,独立后的中亚五国政治家都在其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各个领域非常慎重,小心翼翼的对待和处理自已的历史文化遗产,使我亦强烈感受到当下中亚五国的“去俄化”不是“去苏化”的政治文化倾向,并发现了他们严格的区分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沙俄侵占自已领土的罪行,和归化苏联后社会主义大建设成就的历史关系的文化边界。</p> <p class="ql-block">5.9</p><p class="ql-block">这是静谧空寥,几无生气,异常凄美的,世界极负盛名的布哈拉古城!全称为:“布哈拉历史文化中心”,是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审批通过整体性城市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其评语是:“中世纪中亚城市布局和建筑保存最完整的范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众多自十一十六世纪萨曼王朝至布哈拉王朝遗留的寺院,宫殿,墓地,灌渠,街道,等建筑,号称:博物馆城。</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布哈拉市地处阿姆河中游的泽拉夫尚河畔中心洼地,两侧为戈壁和沙漠,是中亚少有的河水自流灌区,阳光充裕,水系成网,土地肥沃,历史一直中亚各王朝的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布哈拉的原住民应该是讲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的塞人和粟特人故地;四世纪突厥人的嚈哒汗国入侵;九世纪是伊朗-波期人萨曼王朝,它与今日乌兹别克人有血缘关系;十世纪是回鹘人和葛逻禄人的喀喇汗王朝。它曾经是契丹西辽王耶律大石王的番国;十一世纪为花刺子模占领,成为伊斯兰化的“高贵布哈拉”城;十三世纪蒙古窝阔台和帖木儿侵占;十六世纪这里才成为真正本土的乌兹别克人布哈拉王朝之地。上述其他历史时期的痕迹几近绝迹,荡然无存。这点特别让人遗憾。全世界对异族异教的历史毁灭以伊斯兰为甚,其烈度和强度让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布哈拉与中国联系主要以唐代为甚。这里是“昭武九姓”的“安国”和“史国”旧地。“昭武九姓”为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寻、戊地等姓,现在他们已经遍及全中国,融为中国汉族一员。陈寅恪《论唐代之番将与府兵考》专门论及此事。比如,唐代粟特人安禄山和史思明均出任范阳节度使,因“安史之乱”成为中国历史的主角。他们的祖源地皆在此。</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些历史过住皆化为云烟,只留下千古不变的地貌,冷眼空寂地凝视着急急忽忽的历史过客而无言以对!</p> <p class="ql-block">5.11</p><p class="ql-block">这是花刺子模王朝都城一希瓦古城。1990年的世界文化遗产,保存甚好,规模完整,有时空穿越感觉。中国文献记:“火寻”故地。张骞和玄奘应涉足于此。</p><p class="ql-block"> 古城有2600年历史,位于“东方二河流域”的阿姆河下游,靠近咸海,水利发达,古冶铁器,有自流灌溉系统,为天然优良农牧处,历来为诸朝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世纪为波斯行省,尔后为亚历山大征服,信奉“拜火教”,中文译“琐罗亚斯德教 ”。</p><p class="ql-block"> 公元年,贵霜王朝进入,由大月氏后裔统辖,信奉“佛教”,至今一直有佛教遗存发现。后,再为萨珊波斯统治。</p><p class="ql-block"> 公元七世纪阿拉伯王朝入境,帶来“伊斯兰教”,并毁</p><p class="ql-block">“拜火教”“佛教”二教,使伊斯兰教成为此地精神核心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公元十一十三世纪,花刺子模王摩诃末从突厥塞尔柱王朝手中取得政权,重新建城留下了,现在而今眼目下这批“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此地,与中国关系有三。</p><p class="ql-block"> 1、中国东北契丹人为女真取代后,建控辖大半中亚的西辽耶律大石大国,这里一直是其番属地。</p><p class="ql-block"> 2、花刺子模在中亚崛起后,蒙古帝国成吉思汗企图与之进行商贸,遂遣其侄带400余人商队来此贸易,未想,花刺子模人许对东方人的厌恶和不屑将蒙古人全部杀死,成吉思汗震怒发咒,随后,便有了令世界震惊和恐怖,以屠城奸掠式的“西征”行动向西,向西,再西之远,而改变了世界格局。蒙古铁蹄下花刺子模自然也被毁灭。</p><p class="ql-block"> 3、成吉思汗死,中国为忽必烈的蒙古元朝,遂将此地能工巧匠作为俘虏帶回中国,其中一人扎马鲁丁成为元朝监天司提点,帮助其制“回回历”,在元上都(今内蒙)和北京建观象台,制多环仪,方位仪,斜纬仪、天球仪等为中国确定授时时间,并制《至元大一统志》地图和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托勒密《天文学大成》等,开启了中国中古时期科技高峰,据说:扎马鲁丁去世后葬北京牛街清真寺。</p><p class="ql-block"> 此地,虽远而不诛,有朋异域至中土,益也!</p> <p class="ql-block">5.12</p><p class="ql-block">“花剌子模王陵”在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西北交界线,河姆河下游的“希瓦古城”西边的达火古兹市郊。目测王陵遗址面积有5-8平方千米,有清真寺、陵墓、图书馆、城门、宫殿等建筑遗址,属2005年土库曼斯坦独立后审请的世界文化遗产—“库尼亚—乌尔根奇11-16世纪历史遗址保护区”的一部分。这里主要是花剌子模王朝后期,12世纪以扎兰丁为主的家族王陵区,类似中国西安唐王朝陵区、北京明王朝陵区等。</p><p class="ql-block"> 此处“花刺子模”的历史与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民族关系如下:</p><p class="ql-block"> 1、突厥人:“花剌子模汗国”是起源于中国北方漠北地区额尔齐斯河上游,阿尔泰山北的突厥人政权“突厥汗国”的后裔。七世纪先后有东突厥、西突厥、后突厥三朝与中原的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唐朝形成历史压力,疆域盛时,东及辽河上游、西至里海、北到贝加尔湖、南抵阿姆河,所谓:“戎狄炽盛,古未有之”。三朝均为唐军所灭,其将领亦为中国唐朝重用。</p><p class="ql-block"> 2、契丹人:花剌子模为唐所灭后,一直成为中亚塔希文、萨法尔、萨曼、加兹尼亚、塞尔柱等各路王朝的臣民。1141年,中国契丹人的西辽王朝与塞尔柱王朝在撒马尔罕的卡特万草原决战,塞败,西辽迁都吉尔吉斯坦的托克马克,西辽称为:“虎思斡耳朵”,并成为中亚霸主。花剌子模王库特布丁·摩诃末乘机重拾突厥历史遗产,建立“花剌子模汗国”,称:西辽为父王,接受东方中国文化,允许多种宗教存在,弱化伊斯兰文化,并年年贡金银珠宝,建都乌尔根奇,中文“玉龙杰赤”。</p><p class="ql-block"> 3、粟特人:1217年,在阿拉乌丁·摩诃末和札兰丁·明布尔努经营下“花剌子模汗国”盛极,疆域北至锡尔河、东到帕米尔、西及阿塞拜疆、以及整个“河中地区”和“波斯旧土”,成为“东方和西方之王”,主控了整个东西方的贸易渠道而成为枢纽。1981年在中国洛阳龙门东山发现的此地粟特人“安国”系列王儿子“安菩夫妇墓”的“安菩”右手持罗马金币、左手持唐开元通宝币形像,显示了花剌子模对东西贸易的深刻影响。</p><p class="ql-block"> “花刺子模”这一历史名词,以前在所读的中国历史书上总感觉异常遥远而模糊,及其不清晰和混乱……,</p><p class="ql-block"> 至到今日,当我站在“花剌子模王陵”遗址上时,才切实感到“花刺子模”现实存在的真实和不可质疑。</p> <p class="ql-block">5.13</p><p class="ql-block">尼萨遗址,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古代帕提亚帝国创始者阿尔萨克一世(Arsǝk,Ansek)创建的首都遗址,中国文献为“安息国”,距今约有2500年。</p><p class="ql-block"> 尼雅遗址的标志图案是“来通杯(Rhyton)”,这是起源于古波斯,影响古希腊风格器物,后来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近千年间,严重的影响汉唐时期的中国文化审美倾向。</p><p class="ql-block"> 遗址分为“古尼萨”合“新尼萨”两处,“古尼萨”是安息国王的王宫,“新尼萨”是当地的行政中心,两个遗址相距1.5千米。均在现在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西北方18千米处的伊朗高原东北部科佩特山山腰间,目测范围方圆有几十平方千米,规模庞大,气势恢弘,出土了许多极为精美大理石雕像、红陶塑像、镀金银像、象牙雕刻、、宗教壁画等器物。</p><p class="ql-block"> 张骞“凿空”西域后,两汉期间汉使纷纷西走积极寻求商机,特别对经过多次与安息和大秦民间和官方的商贸交往中对极西的,带着浓郁异域意味的波斯和希腊器物和商品有极高和极大的期望和兴趣。</p><p class="ql-block">《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国》记:“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于是,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为打破安息垄断,探寻直接同大秦贸易的商道,甘英受“西域都护府”班超之命出使大秦国-罗马帝国。他从现在新疆库车(龟兹)出发,走喀什(疏勒),越帕米尔高原(葱岭),经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大宛),至此,古代帕提亚帝国都城(安息)。</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古代中国人向西走得最远的地方。史记:甘英受“安息西界船人”蛊惑,说,往西走便是大海,善风者,可以渡海,滞风者,受女妖“塞壬”诱惑,葬身于海,女妖既是今日星巴克咖啡的图标女像,故而,甘英止于此地,没有再西渡大海至“大秦国”,完成“使命”,从这里返回中国。甘英路线也是这次我们所走的路线。</p><p class="ql-block">史学界,关于甘英止于西界的“西海”之海,是波斯湾?还是地中海?一直争论不止。</p><p class="ql-block"> “波斯湾”一说:路线应该是从这里翻越科佩特山,向西南走伊朗马什哈巴德,再南亚兹德,至克尔曼,到霍尔姆兹,抵波斯湾。但,这里在大秦(古罗马)之南,与大秦中心相去甚远。</p><p class="ql-block"> “地中海”一说:路线应该是从这里翻越科佩特山,向西走至巴格达,到叙利亚,抵地中海。巴格达为中国古代文献“泰西封”,叙利亚为中国古代文献“条支”,巴格达的底格里斯河和叙利亚的巴尔米拉考古遗址均发现有中国汉代丝绸残片。</p><p class="ql-block"> 这两条路线,我均走过,根据我的行走经验判断“地中海”之说,比较靠谱。年青时读过日本历史学家宫崎市定的中国历史研究书籍。他是同意“地中海”一说的。我与他不同的是,他靠文献阅读和考古器物推论,我则是利用现代交通,身体力行到现场实地考察,故而,吾之幸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