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松江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这片土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上海之根”。其区境南北纵深约24千米,东西宽阔约25千米,总面积达605.64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而谈到人口,松江区也拥有着相当规模的人口数量,为区域的发展贡献着力量。松江区有深厚文化底蕴,是“上海之根”,吸引了不少历史与文化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松江区是上海之根,没有松江区则上海就不再有历史,就如同失去根的浮萍。三国东吴时,上海还没有县的建制,直到东晋时,上海出现了一个地名——沪渎垒。</p> <p class="ql-block">南朝梁时,在今上海市的最西边设昆山县词条,不过这和如今的江苏昆山词条不是一个地方。隋灭陈后,撤销昆山县,十年后又恢复。</p> <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南方开发加快,上海一带人口也越来越多。唐朝天宝十年(751年),从嘉兴县分出一部分,置华亭县(今松江区)。宋熙宁十年(1077年),在今上海地界设立征收酒税的办事机构——上海务。因其紧靠吴淞江词条下游的上海浦,滨江临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发展很快。1267年(南宋),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上海镇。</p> <p class="ql-block">元朝灭南宋后,1277年把华亭县升为华亭府,第二年改称松江府,治所就在现在的松江区。1292年(元朝),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设上海县。明朝延续元制,松江府快速发展,1393年时松江府的人口就达到122万人,是一等一的大府。</p> <p class="ql-block">松江府地理位置非常优越,面朝东海,扼守三江之险,南引浙、闽,北控江、淮,是长江沿岸进出东海的必经之地。只要守住松江府,就能将外敌阻在长江之外。松江府加上钱塘、扬子江词条等地方,号称利害攸关天下之半!</p> <p class="ql-block">清朝时,松江府没太大的变化,治所仍然在松江区,但是由于清朝人口爆炸式增长,松江府比明朝时更加繁华了。松江府有直面大海的优势,到了清末民国,在松江府基础形成上海市,逐渐成了我国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也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见证了上海的起源。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松江的原住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渔猎耕作。4000年前,黄河流域的移民与原住民共同创造了独特的“广富林文化”,为上海的根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在繁华的上海,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语:“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而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城郊的广富林遗址公园,便是对这句话的最佳印证。这里,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那时,广袤的陆地与浩瀚的海面相接,人类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生生不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陆地逐渐向东延伸,人类的活动也随之向东扩展,最终,这片广富林遗址被后人誉为“上海之根”,成为探寻上海历史文化根源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踏入广富林遗址公园,迎面便是一座巍峨的影壁。其两端精雕细琢的文字,娓娓道来广富林的历史沧桑。而影壁中央,一幅生动的浮雕展现眼前,刻画了松江古城往昔的繁华与人物风采。浮雕匠心独运,雕刻手法既简练又不失细腻,线条流畅柔美,既显得圆润饱满,又透露出一股苍劲之力,使得整个构图既生动活泼,又不失秀美之韵味。</p> <p class="ql-block">环顾四周,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叠加,展现出一种层次感。水中的建筑雄伟而庄重,其屋顶以几何线条勾勒,三角形的设计元素在水中倒映,巧妙地组合成菱形图案,而橘红的色彩更是为这座古老的遗址公园增添了一抹现代的活力。尽管我尚无法一睹其水下的真容,但这更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这座坐落于水上的建筑,正是广富林文化展示馆,它承载着传承历史文化与保护遗址原始生态的双重使命,同时融入了现代城市建设理念,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博物馆。在建造过程中,四周河道被精心开挖,形成了一片辽阔的水域,使得这座充满现代中式建筑风格的建筑仿佛“漂浮”在水面上,成为了广富林地区最富特色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坐落于水面之上的广富林文化展示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其设计独具匠心,宛如被洪水围困的古老房屋,仅露出屋顶的脊背,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这座展示馆巧妙地融合了水上观光平台与水下展厅两大特色区域。在屋顶的内部,隐藏着一个个精美的展厅,而山墙则巧妙地运用玻璃材质,既保证了充足的采光,又实现了良好的通风效果。</p> <p class="ql-block">穿过水中石桥,便抵达了展示馆的入口。这里,一座圆形的“柴堆”或“谷仓”建筑静静伫立,其设计巧妙地融入了江南农耕文化的特色。双坡、抬梁、穿斗的建筑形式,与四周水乡的建筑风格和谐相融。</p> <p class="ql-block">步入室内,中国传统木结构的精致格局即刻展现眼前,雕梁画栋间,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陈列着众多出土文物,它们静默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数千年的沧桑历史。回溯到1958年,当地农民在挖掘河道时意外发现了大量古代遗物,由此揭开了广富林遗址的神秘面纱。随后,这里共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其中1961年的第一次发掘尤为重要,它证实了广富林遗址的年代早于马桥遗址,而略晚于崧泽遗址,属于良渚文化遗存。</p> <p class="ql-block">1999年,在第二次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们惊喜地发现了疑似汉代建筑的构件,这一重要发现为广富林遗址的历史研究增添了新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继1999年的重大发现之后,2001年广富林遗址迎来了第三次考古发掘。除了挖掘出良渚文化的遗存,这次发掘还出土了一些具有独特特征的新器物,这些新器物与良渚文化有所不同,为进一步研究广富林遗址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线索。</p> <p class="ql-block">2008年,广富林遗址迎来了第四次考古发掘。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不仅挖掘出了春秋早期的鼎制青铜礼器的残片,还发现了广富林文化的墓葬遗迹。这些新发现进一步印证了广富林文化遗址深厚的考古价值。</p> <p class="ql-block">在广富林文化遗址被发现初期,由于误解,人们曾将其视为良渚文化的分支,导致其价值和地位被低估,进而使发掘工作停滞了数十年。然而,随着后续深入发掘,研究团队发现广富林文化的遗存历史远超人们的想象,它一直延续至春秋战国甚至两汉之前,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珍贵的文化印记。这对于上海这座历史底蕴相对薄弱的城市而言,无疑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为了深入挖掘并展现“早年松江,上海源头”的丰富内涵,展厅内精心复原了远古时期古人类的生活场景。此外,还特别打造了一批制陶坊、布艺坊、农耕院、书院、车站、码头等生动逼真的实景设施,并巧妙地通过时间线脉将这些场景串联起来,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历史的厚重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在灯光昏暗的地下展厅中,我仿佛穿越回了远古的时空。一路走来,我好奇地探索着每一个角落,求知欲望驱使着我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我走过了远古时期古先民的茅屋,目睹了他们从以猎为生的原始生活,逐步迈向相对文明时期的演变。</p> <p class="ql-block">随着地下展厅的时空转换,城邑的雏形逐渐展现,上海的历史变迁也得以一览无余。从东海之滨的原始村落,到华亭县、松江府,再到繁华的大上海滩,数千年的历史仿佛在眼前重现。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上海的民俗风情,目睹旧上海的城市风貌。</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广富林文化展示馆,仿佛置身于一场时空的交错之中。这里,久远的历史与现代的文化交织融合,让人不禁产生一种“错位”的奇妙感受。而这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无疑为上海市民带来了一场别样的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在幽静的展馆内,人们可以尽情放松身心,感受那份远离喧嚣的宁静与惬意,怀古思今,悠然自得。</p> <p class="ql-block">在广富林文化展示馆的展厅中,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场景重现,让人深刻感受到上海的根脉源于松江,而松江的源头则在于广富林。历史上的松江,以其繁荣的纺织业闻名天下,被誉为“衣被天下,虽苏杭不及也”。在明朝时期,松郡更是被誉为“东南都会”,声名显赫。曾经的上海,作为松江府的一部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而如今,松江已成为上海的一个区域,与上海共同发展,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数千年前,广富林这片土地见证了人类的繁衍生息,文化的传承在这里步步积累。市井生活的场景在眼前一一重现,让人心生向往。在亭子里,两位艺人正说着苏州评弹,那声音悠扬动听,仿佛将人们带入了另一个时空。亭子前,江南特有的水弄堂展现眼前,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景致无不令人心生怀念。</p> <p class="ql-block">黄道婆,这位来自宋末元初的杰出棉纺织家和技术改革家,原是松江府乌泥泾人。她幼时遭遇不幸,成为童养媳后更因虐待而流落崖州。然而,在崖州期间,她有幸向黎族妇女学习了棉纺织技艺,并成功改进了织造技术。回到故乡后,黄道婆积极传授纺织技术,改进工具和机具,因此被誉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p> <p class="ql-block">走进展示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黄道婆的时代。一排排货架整齐地陈列着各式棉布,色彩斑斓,引人驻足。这些棉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印记,更见证了黄道婆对纺织技术的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走出布店的繁华,展示馆内又别有一番景致。酒馆角落,时光仿佛在这里慢了下来。一盏盏灯火映衬下,酒客们谈笑风生,享受着这个时代的独特韵味。这里,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心灵的归宿。</p> <p class="ql-block">离开酒馆的喧嚣,桥边的一角又呈现出一番静谧。卖花的女孩静静地站在那里,手中捧着鲜艳的花束,等待着过往的行人。她的眼神中透露出期待与纯真,仿佛是这座城市中一道清新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在展厅的一角,精心复原了松江火车站的旧时场景。松江火车站,这座沪杭铁路上的三等车站,自清光绪三十四年建成以来,便见证了松江的近代变迁。随着上海至枫泾段铁路的开通,松江站成为了当时繁华的铁路线上为数不多的火车站之一。如今,这座车站依然保留着浓厚的怀旧气息,吸引着无数剧组前来取景拍摄。</p> <p class="ql-block">“叮叮当,叮叮当”,伴随着悦耳的车铃声,一位身着旗袍的女子优雅地踏上老式有轨电车的踏板,腕间的手袋轻轻摇曳。另一侧,一位头戴礼帽的老克勒倚坐在木椅上,手中翻阅着一份刚买的《申報》,神情专注。展厅中的这辆老式有轨电车,如同一张泛黄的月份牌,引领我穿越时空,重返老上海的繁华街景。1908年,上海迎来了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的开通,而到了1975年,上海最后一条有轨电车线路的拆除,标志着这一传统交通方式的逐渐没落。</p> <p class="ql-block">生动逼真的场景,有时竟让人难以分清现实与虚幻。在全景画前长凳上稍作休息的人们,不经意间便融入了这幅历史的画卷,亲身成为画中的一员,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旧上海的繁华年代。</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文化展示馆,无疑成为了一扇通往历史的时光之门,有力印证了“上海之根,海派之源”的深刻命题,其展现的广富林文化,正是上海“根文化”的精粹所在。</p> <p class="ql-block">嘉定区,位于上海的西北部,自上世纪50年代起便被赋予了“上海科学卫星城”的美誉。它东接宝山、普陀,西与江苏省昆山市相邻,南临吴淞江,与闵行、长宁、青浦三区相望;而北靠浏河,与江苏省太仓市毗邻。</p> <p class="ql-block">这个区域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南宋嘉定十年,是江南地区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被誉为“教化嘉定”。嘉定区不仅历史悠久,同时也是人口密集的区域,为区域发展注入活力。</p> <p class="ql-block">上海嘉定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嘉定在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正式建县,以当时的年号“嘉定”命名,意为“清嘉安定”。嘉定地区在未建县前是 昆山县 东部下属的 春申 、 临江 、安亭、平乐、醋塘等五个乡二十七都。南宋时期,嘉定地区的民众目无官府,不服管理,抗拒税收,聚众械斗,社会风气较为恶劣。因此,平江府知府赵彦橚和提刑王棐联名向朝廷上疏,建议将昆山东南的地区分置县治,以方便行政管理,最终得到了批准。</p> <p class="ql-block">嘉定的名字源于南宋宁宗的年号“嘉定”,这一时期因“嘉定和议”和“嘉定三屠”而载入史册。嘉定和议是宋宁宗与金国签订的和约,涉及两国关系及经济条款;嘉定三屠则是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南下时镇压抗清斗争而在嘉定地区进行的三次残酷屠杀。</p> <p class="ql-block">嘉定在历史上多次更改行政级别。宋代至清代,嘉定经历了多次行政调整。元代元贞二年(1296年),嘉定县升格为州;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再改回为县;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嘉定东部分地区析置为宝山县。1958年,嘉定地区被划归至上海市的行政管辖之下;1992年,嘉定撤县设区,正式更名为嘉定区。</p> <p class="ql-block">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的古猗园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距今已有500余年,由明代嘉定竹刻家朱三松精心设计,以“十亩之园”的规模,遍植绿竹。走进古猗园,探寻猗猗绿竹中的五百年悠悠岁月。</p> <p class="ql-block">古猗园原名“猗园”,取自《诗经》中的“绿竹猗猗”,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为“古猗园”。古猗园独具魅力,园内绿竹猗猗、静幽曲水、古典建筑等颇具特色。2014年,古猗园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古猗园的美在逸野堂、不系舟、白鹤亭、鸢飞鱼跃轩、微音阁、缺角亭等十亩之间,更在于那份融于自然、超脱尘嚣的意境中,这里水天空阔,长廊逶迤,连厅、堂、亭、阁、轩为一体,如丹青高手构图,园林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逸野堂2023年入选上海市首批15个“美术新空间”,是嘉定区唯一入选的公共文化展示空间。逸野堂始建于明代,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原是园中主厅,是园主接待客人的厅堂,由于是楠木结构,又称为“楠木厅”。清代叶锦购得猗园后,改建楠木厅,命名为逸野堂,因四面透景又称“四面厅”。</p> <p class="ql-block">逸野堂是古猗园中心的古建筑,飞檐翘角、色彩简朴素雅,是典型的明代园林建筑艺术风格,保留了古典园林建筑的风貌和特色。</p> <p class="ql-block">堂前一株古盘槐静静伫立,据说树龄已有490年之久,每当微风吹过,枝叶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如今逸野堂经过修缮,在充分展现古典园林建筑特色的基础上,着重提升了厅堂展览展示功能,既可布展静态展览,堂前平台也可以开展一些文化展示活动,让建筑进一步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p> <p class="ql-block">古猗园里,有一座特色的建筑——“不系舟”。不系舟位于园内戏鹅池北岸,是一座建于水上的船形石坊建筑。</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朝嘉靖初期,坐东朝西,三面临水,由楼、廊、亭、阁组合,舟头有锚凳、舱门、漏窗,两舷设上下花窗,后舱建隔门,左右进出。</p> <p class="ql-block">前舱为两个相连的卷棚歇山亭,后舱为卷棚歇山二层楼,前后舱由中舱双坡屋面廊相连,舱为砖木结构,木屋架。门联为清代进士廖寿丰篆书“十分春水双檐影,百叶莲花七里香”。</p> <p class="ql-block">白鹤亭始建于1934年(明代基座保留),位于戏鹅池西岸,白鹤亭平面五瓣状,钢筋混凝土梁柱,木屋架,高7.9米,五角攒尖顶,翼角高跷,如孔雀开屏,亭尖白鹤亭立,展翅欲往南飞,形象生动。内部天花有精美雕塑,建筑面积只有12平方米,小巧精致。</p> <p class="ql-block">白鹤亭为纪念“白鹤南翔”而建,顶端亭立的白鹤,展翅欲往南飞。立于此处向远眺望,一片青山亭阁,错落有致,亭柱上镌刻楹联有道:“欲问鹤何去,且看春满园”。</p> <p class="ql-block">鸢飞鱼跃轩始建于明代,原为一间下临曲沼的茅舍,入内凭栏仰视天空飞鹤,俯视水中鱼跃,富有自然情趣。建筑重建于1973 年,三面依水,钢筋混凝土梁柱,木屋架,三开间,歇山屋面。建筑面向水面镂空做美人靠,背向水面做墙面,月亮门以及花窗。</p> <p class="ql-block">微音阁于1947年由南翔地区知识分子组成的民间社团“微音社”募捐建成,粉墙朱门,飞檐翘角。</p> <p class="ql-block">微音阁高十米,砖木结构,重檐歇山屋面,上为观景楼,下为滴水阁,错落典雅,是古猗园中主要建筑之一。阁内外悬挂着胡厥文、周大刚书写的《微音阁记》。</p> <p class="ql-block">缺角亭始建于1933年,又名“补阙亭”,位于古猗园竹枝山顶,亭四角攒尖顶,梁柱为钢筋混凝土,屋架为木结构,独缺东北一角,另三个翘角作握拳状,4根红漆巨柱,擎起几何形的拱顶,亭角飞翼凌空,线条流畅,气韵生动,整个构筑款式玲珑,高壮华丽,色调柔和瑰美,七彩俱全。</p> <p class="ql-block">看似残缺却意蕴深长的建筑——缺角亭。这座始建于1933年的纪念亭,以独特的"三拳一缺"造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震撼的建筑隐喻之一。</p> <p class="ql-block">站在戏鹅池畔仰望缺角亭,会发现其建筑语言藏着多层暗喻:三只拳头状翘角高4.5米,暗合东北沦陷至亭子建成的45个月;缺失的东北角精确朝向山海关方位;檐下悬挂的铜风铃为1933年原物,铃舌铸成子弹形状。</p> <p class="ql-block">更耐人寻味的是亭子原名"补阙亭"的深意。"补阙"典出《周礼》"王者补过拾遗",设计者藉此表达两层内涵:既警示国土残缺之痛,又暗喻收复失地的信念。这种"残缺美学"在当代引发连锁反应。</p> <p class="ql-block">每逢"九一八"纪念日,缺角亭前总会出现特殊场景:来自沈阳的游客带来黑土洒在亭基四周,上海的大学生在此朗读《松花江上》,更有台胞专程来此拍摄"拳头翘角与日月潭"的拼贴照片。这种自发形成的仪式行为,使物理空间升华为"记忆之场"。</p> <p class="ql-block">五百年岁月悠长,古猗园里风景依旧,精致典雅的江南古典园林自成一方美景,随时序更迭,四季景色变幻各异,和时下各种非遗元素、国潮文化相融合,焕发出别样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