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游

绿草

<p class="ql-block">  打车到拱宸桥,先到运河广场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参观,出来过拱宸桥,来到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进中国扇博物馆,在街上午餐。餐后打车到小河历史文化街区走走,再打车到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逛逛。购票(20元/人)进香积寺浏览一下,步行到富义仓公园,入公园按指引找到运河边的富义仓,入内了解从前的粮仓。</p> <p class="ql-block">⭕️ 拱宸桥</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宸”指帝王所居之处,“拱”即为拱手相迎的意思,所以拱宸桥象征着对古代帝王南巡杭州时的相迎与敬意。拱宸桥横跨运河东西两岸,桥形巍峨高大,气魄雄伟。桥身长约92米,高约16米,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也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桥上所见</p> <p class="ql-block">桥东侧的亭</p> <p class="ql-block">桥东侧的运河边</p><p class="ql-block">图4 水上巴士站</p><p class="ql-block"> 水上巴士“拱宸桥”站,可以乘坐水上巴士一路南下,欣赏杭州美景。船费3元。</p> <p class="ql-block">⭕️ 运河广场</p><p class="ql-block"> 是杭州拱墅区境内景点,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其中最突出的景观即是“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广场还设有大型灯光音乐喷泉、购物超市等,附近有近四百年历史的拱宸桥。当夜幕降临之际,在江南传统音乐声中,大型喷泉的水柱不断变化各种造型,灯光交替变幻,与周边建筑物的泛光照明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音画图案,柔美的灯光与静静的运河相辉映,与绿地、游人交织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毗邻拱宸桥。博物馆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展览面积五千余平方米,分序厅和“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运河畔的城市”、和“运河文化”四个展厅等。收集、展出的上千件文物和史料,充分展示了大运河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p><p class="ql-block">(专篇另述)</p> <p class="ql-block">⭕️ 桥西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 是大运河(杭州段)6个申遗点之一,处于大运河南端。今天的桥西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由清末民初的民居群落和近现代工业的建筑遗存构成。自1997 年始的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起,历经二十多年的保护开发,桥西历史街区从沿河的“棚户区”逐步迈向融民居、历史遗产、研学、文旅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空间。</p><p class="ql-block">一、街景</p> <p class="ql-block">二、中国扇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中国扇博物馆(China Fan Museum)是由杭州市政府出资建设的三个国家级专题性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之一。馆址位于杭州市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西临规划小河路,东至桥西直街,南至通源里,北接同和里(三大场馆位于同一位置)。</p><p class="ql-block"> 中国扇博物馆功能定位主要为宣传和弘扬我国悠久的扇的技艺,发掘和保护传统的手工艺,同时兼顾展示和收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1 博物馆大门</p><p class="ql-block">图2-7 杭州的扇街</p><p class="ql-block"> 南宋杭州的扇业繁荣。著名的扇子有“细画绢扇”、“细色绢扇”、“漏尘柄扇”、“异色影花扇”、“梅竹扇画儿”、“张人画山水扇”等,扇铺则有“中瓦子前徐茂家扇子铺”、“炭桥下青篾扇子铺”、“周家折揲扇铺”、“陈家画团扇铺”等。在杭城今清河坊和清泰街之间有一条长达一里的扇子巷,便是当年制扇作坊集中之处,成为南宋炎夏杭州城一道多彩的风景线。扇子巷之名沿用千年至今未改。</p><p class="ql-block">图8-9 北京城的扇庄</p><p class="ql-block"> 京城的扇庄为了招徕生意而多在店铺门前挂一扇幌,与布店的布幌、酒店的酒幌、药店的药幌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当时北京较为有名的几大扇庄集中在前门外打磨厂一带,如有300年历史的“戴廉增”、“天益号”、“天成号”等,及后来的“长盛斋”、“聚源斋”、“三益斋”、“福德厚”等等。</p> <p class="ql-block">图1 北京的扇庄</p><p class="ql-block">图2-4 成都扇市</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一些地区将五月作为出售扇子等节物为主的集市。《类说》卷六引唐李淖《秦中岁时记》:“端午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宋代的赵抃在《成都古今集记》写道:“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p> <p class="ql-block">杭州下兴忠巷</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随着扇业兴起,杭州成为最重要的集散地和生产地。杭州下兴忠巷曾有座“扇业祖师殿”,供奉着扇的始祖齐纨。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时,当年刻石捐助的制扇工场尚有139户,殿上的神位牌上供奉的老艺人462人,可见杭州扇业之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扇子的制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扇子的功用</b></p><p class="ql-block">图1 等级与权威的象征:“仪仗扇”</p><p class="ql-block"> 扇子从很早的时候就出现在显示贵族帝王威仪的仪仗中,并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成为中国礼制性政治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长柄扇不仅为出行的帝王障尘蔽日,也具有保证九五之尊的皇帝不轻易露其颜面,修饰其威严的作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仪仗扇在使用数量、规格以及质地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等级区别,不仅是统治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成为朝廷的卤簿要器。</p><p class="ql-block">图2 超自然的力量:神话与宗教中的扇</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信仰中,扇子不仅被赋予驱邪逐妖的功能,也被视为力量的象征。扇的这种性质成为中国扇文化重要的内容,出现在口传艺术和文学作品中。</p><p class="ql-block">手执魔扇的汉钟离</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八仙之一的汉钟离,常手执一柄具有魔力的扇子。“轻摇小扇乐陶然”,具有起死回生的功用。</p><p class="ql-block">图3 奉扬仁风:作为礼物的扇</p><p class="ql-block"> 从唐朝起,扇子就成为赠送邻邦的礼品。在宫廷里,扇子常用于君臣之间的赏赐。扇也是文人雅士间的赠答之物。在江南的一些农村,端午节有亲友相互馈赠扇子的习俗。由于这是一种很个人化的物品,常年相伴,渐成心爱之物。所以,以扇相送,成为一种珍贵友谊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扇为媒介传递的友情。</p><p class="ql-block">“仁风”为礼</p><p class="ql-block"> 东晋名相谢安在为友人袁宏赴任饯行时,赠扇一柄,希望他多施仁政,扬仁义之风。<span style="font-size:18px;">袁宏当即表示要奉扬仁风,告慰百姓。所以扇又被称为“仁风”。</span></p><p class="ql-block">图4-5 “却扇仪”古代婚礼中的扇</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有新娘用扇蒙面的记载。在盖头出现之前,扇子曾一度在女子出嫁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女子出嫁时要以扇遮面,在婚礼上才能移扇露容,称为却扇。这种习俗在南北朝时已经形成,至唐代依然流行。所以,“却扇”有可能就是后来“盖头”的前身,可见却扇之风俗还是当时婚礼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仪式。</p><p class="ql-block">“却扇仪”</p><p class="ql-block"> 唐代在举行婚礼时,行完合晋之礼后,即举行却扇之礼。男东坐,女西坐,新娘用扇遮面,新郎咏三五首却扇诗,才算礼毕。</p><p class="ql-block">图6 人生道具:地位与社会身份</p><p class="ql-block"> 不同的扇及其不同的使用方式,通常反映出使用者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特征:团扇为大家闺秀所用;宫扇用作仪仗,显示帝王、王妃至高无上的地位;蒲扇为农妇、仆妇、媒婆、轿夫所用;英俊小生拿把书画折扇,显得文雅潇洒;大花脸李逵摇动大折扇,威武中又有几分斯文;而诸葛亮手中的鹅毛扇,则是沉着、机智、智慧的象征。</p><p class="ql-block">“羽扇纶巾”</p><p class="ql-block"> 《太平御览》卷七〇二引晋裴启《语林》:“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后以“羽扇纶巾”谓大将指挥若定潇洒从容。</p><p class="ql-block">手持葵扇的媒婆</p><p class="ql-block"> 粤地风俗称替人做媒叫“楂葵扇”,就因为葵扇风大,效果好,扇起来一定能够成功。</p><p class="ql-block">靴扇</p><p class="ql-block"> 可藏在靴子中,以备行旅途中使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扇子的种类</b></p><p class="ql-block">图2 羽毛扇</p><p class="ql-block"> 羽毛扇讫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了,是中国最古老的扇种。最初的羽扇直接采用鸟翼,后来出现了用禽羽制作的羽扇。早期的羽扇多为长柄扇,以后逐渐发展出自持纳凉的短柄扇。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和晋代的顾荣都是执羽扇指挥千军万马征战厮杀的,所以“羽扇纶巾”历来为人称道,成为沉着与智慧的象征。中国生产羽扇的地区很多,其中以浙江湖州最著名,其次有江苏高淳和湖北洪湖地区。</p><p class="ql-block">图3 绢宫扇</p><p class="ql-block"> 又叫纨扇、团扇、罗扇,出现于羽扇之后,折扇以前。团扇盛行于西汉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间,宋代以后又与折扇并驾齐驱,深受妃嫔仕女、文人雅士的喜爱。古代的绢宫扇大多制作精细,装饰华美。</p><p class="ql-block">图4 苏州檀香扇</p><p class="ql-block"> 苏州制折扇业自明代以来,名家众多,如精于新扇面的有方氏,精于制骨的则有马帅、马福兄弟、蒋苏台等。檀香扇即由折扇演化而来,扇骨采用檀香木制成。</p><p class="ql-block"> 20世纪20年代以“张多记”南庄为代表的苏州扇子作访,开始了初具现模的檀香扇生产,由于工艺制作上的革新,生产出许多新的花式品种,式样新颖美观,品种很多,檀香扇迅速在南洋等东亚亚地区畅销,并逐步取代了竹折扇的传统地位。</p><p class="ql-block">图5 蒲葵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蒲葵扇,俗称蒲扇。由蒲葵的叶,柄制成。质轻,价廉,是中国应用最为普及的扇子,亦称“葵扇”。</span></p><p class="ql-block"> 蒲葵是一种棕榈料的常绿乔木,叶大,柄长,具有韧性好、耐折等特点,多产于广东、福建,蒲葵扇就是用蒲葵制成的扇,有“三旗扇”和“玻璃葵扇”两大类。蒲葵每次收割时候三叶,割中间嫩叶,故名三旗。三旗扇是日常所见的大葵扇;玻璃葵扇是用柔软光滑,晶莹浩白的初生葵芯嫩叶制成,是一种名贵的工艺品。</p><p class="ql-block">图6 玉版扇</p><p class="ql-block"> 是以浙江括苍山的巨竹截而剖之,只取里面五、六寸阔尺许长的一片,熨成平版面,色白如玉,上宽下狭,用红木或牛角为柄,装以为扇,扇的两面又可雕刻书画,颇为雅致。这种扇现在四川垫江也生产,又名“竹簧扇”。</p><p class="ql-block">图7 麦秆扇</p><p class="ql-block"> 清代的王廷鼎在《杖扇新录》中写道:“麦扇,以麦秆编成扁带,广寸余,圈作规形,如盆大,用竹片两面夹之为柄,中心贴五色绫缎一小圆,绣山水、人物,极细,麦色金黄而润,轻灵便捷,两浙人多用以燕居,亦有削细竹作一圈,密编麦秆,汇综于柄,以采缕结出栀子花、古钱、卍字诸形,皆儿女通行燕扇也。”他所说的麦扇就是麦秆扇,又称麦秸扇、麦草扇。</p><p class="ql-block"> 浦江麦秆扇编织艺术历史悠久,起源于宋代。很久很久以前,浦江县民间就有用麦秆扇传情达意的风俗,若哪家闺女新订婚,男方必须在端午节的时候挑粽子到女方、而女方就用编织精巧的麦秆扇作为礼物回给男方,少则二三十把,多则一百来把,分送公爷叔伯、婆婶妯娌、街坊亲友表示尊敬和友好,当时,还有这样的说法:扇子打得越精细,就表明姑娘的手越巧扇子打得越漂亮,就显得姑娘越美丽,所以,在那个年代,大部分农村妇女都会编织麦秆扇,尤其是年轻姑娘,她们把希翼和心编织进扇里,向心上人表明自己的心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珍贵的工艺扇</b></p><p class="ql-block"> 当扇的精品成为人们欣赏和收藏对象的时候,一种主要用于欣赏的工艺扇应运而生。这些扇采用珍贵的原料,如象牙、牛骨或玳瑁,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和精雕细刻,成为美轮美奂的工艺佳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扇子与书画艺术 </b></p><p class="ql-block"> 扇子一经文人和画家之手便与书画结下不解之缘。早期扇面多为书而不画,随着宋代文人画的兴起,书画共扇的情况开始多起来,最终发展到诗、书、画、印同扇子融为一体,形成了多姿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中国扇文化。明清以来文人雅士尤喜在扇上题字作画,“明四家”、“清六家”、“清四僧”、“金陵八家”、“扬州八怪”,到近代的任伯年、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都有大量的扇面作品传世。书画扇面成为中国书画艺术宝库中耀眼的“别体之作”。</p><p class="ql-block">图1 东汉织字文锦</p><p class="ql-block"> 东汉花鸟、织字文锦的出现对在扇面上加书文字或加绘花鸟人物有直接的影响。东汉张衡《扇赋》:“寤兹竹以成扇,乃画象而造仪。惟规上而矩下,播采烂以杂施。”可知已在扇上画象施彩。</p><p class="ql-block">图2 王羲之“题扇桥”</p><p class="ql-block"> 《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位老妇持六角竹扇求卖,王羲之为她在扇面上各书写了五个字,使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今浙江绍兴蕺(jí) 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当年题扇的地方。他的儿子王献之也经常在扇面上书写题词。宋虞龢《论书表》中称当时整理他们的墨宝中有“书扇二帙二卷”。</p> <p class="ql-block">⭕️ 小河历史文化街区 </p><p class="ql-block"> 小河直街西起湖墅北路,东至小河东,南至小河、余杭塘河、京杭运河交汇处,北沿小河至登云路。2007年,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启动,修复建筑风貌和改善历史街区环境并行。小河直街街区成为一条以保持传统居住商住功能为主,延续杭州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和展示运河航运文化,集商住、居住、休闲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街景</p> <p class="ql-block">小河民居</p><p class="ql-block"> 这小河民居带有鲜明江南水乡特征,以清末民国建筑居多,迤逦分布在小河、石栏斗(今余杭塘河)、运河边上。多半为一层或两层白墙黑瓦水乡民居。河东20世纪50年代后陆续盖了不少房子,形成一条小街,叫小河东河下。</p><p class="ql-block"> 小河西有临水参差的民居,那是小河直街,从康家桥延伸有三百米,一直到小河北的杀牛桥。街西的民居多半是一种带店铺的住房,前店后坊。</p><p class="ql-block"> 小河民居是江南水乡人家最常用的样式,住宅大木的柱径有粗有细,步架有大有小,隔板用木装板。人与白墙黑瓦的民居构成了一副和谐的水街风情画。</p> <p class="ql-block">⭕️ 大兜路历史街区</p><p class="ql-block"> 位于拱墅区湖墅街道,是大运河杭州塘东岸重要的历史街区,面积约64.2公顷。这一区域在明代已有“大兜”之名,为拱埠往来城内之要口。现今的大兜路,在民国时期由北向南分为河塍上、仁和仓和大兜路三段。其中,仁和仓为明清粮仓,河塍上源于清乾隆年间疏浚运河、集土为塍。街区内保留了较多的清末及近现代历史建筑,包括国家丝绸仓库、丝绸码头、古庙、古塔等,历史信息丰富,是运河发展演变的见证。</p><p class="ql-block">街景</p> <p class="ql-block">图6 安文思与《中国新史》 </p><p class="ql-block"> 加伯利埃·麦哲伦(Gabriel de Magaillans),汉名安文思,葡萄牙籍入华传教士,1648年到达北京,一住29年,著有葡语《中国的十二特点》,即《中国新史》,是西方早期汉学的奠基作之一。在他的记述及所作《每年信礼》中,他数次感叹京杭大运河这一浩大工程成就,给后人留下诸多值得品味、考证研究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 香积寺</p><p class="ql-block">一、寺外广场</p> <p class="ql-block">二、香积寺</p><p class="ql-block"> 位于杭州市拱墅区香积寺巷1号,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原名兴福寺,后宋真宗赐名“香积寺”,于2010年2月7日复建完成并开放,占地面积16855平方米,主供大圣紧那罗王菩萨,是中国唯一供奉监斋菩萨的寺庙。</p><p class="ql-block"> 香积寺从牌坊进入,依次为天王殿、大圣紧那罗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寺内两侧有观音殿、文殊殿、普贤殿、钟鼓楼等建筑。1989年,香积寺内的香积寺石塔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大圣紧那罗王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富义仓</p><p class="ql-block">一、路上</p> <p class="ql-block">二、富义仓</p><p class="ql-block"> 位于中国大运河与其支流胜利河的交汇口,是大运河沿岸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城市公共仓储建筑群,见证了历史上米市、仓储码头装卸业等经济业态曾经的发展、繁荣。<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南面是反映接驾文化的御码头,往北是佛文化气息浓厚的香积寺和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东为特色临水古街—胜利河美食街,西则与运河特色画舫“乾隆舫”隔河相望。</span></p><p class="ql-block"> 富义仓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时四年粮仓建成,共耗白银一万一千两,仓房共四排,可储存谷物四、五万石。仓库命名取“以仁致富,和则义达”之意为富义仓。</span>2013年作为京杭大运河一部分,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富义仓初建时中心位置为仓储式厂房八十间,可储存稻谷4-5万石。还有砻场、碓房、司事者居室等,运粮舟相停靠处筑有一亭,以供搬运者休息。现存三排仓储式长房、门廊、偏厢。仓库遗址及河埠,基本格局尚</p><p class="ql-block">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 正门及门前运河</span></p> <p class="ql-block">2 建筑</p> <p class="ql-block">3 展览</p> <p class="ql-block">图1 秦汉时期</p><p class="ql-block"> 官庭建立了全国性的仓储系统及分工明确的管理机构,同时颁布仓储律令,初创依法治仓。</p><p class="ql-block">图 西汉京师仓遗址</p><p class="ql-block">图2 隋唐时期</p><p class="ql-block"> 随着江南经济开发,粮食储备日趋丰富。隋代仓廪的丰盈达到了前无古人的程度,沿运河两岸有大量仓廪贮存余粮。</p><p class="ql-block">图 隋代黎阳仓</p><p class="ql-block">图3 宋元时期</p><p class="ql-block"> 其间既有仓廪发展的重大突破,又有战争对仓廪的无情洗劫,还有仓廪重心的决定性转移。</p><p class="ql-block">图4 明清时期</p><p class="ql-block"> 集历代之大成,仓储制度成熟完备。民间作用愈加凸显。</p><p class="ql-block">图 《姑苏繁华图》中的清代社仓</p><p class="ql-block">图5 解放后(50年代)</p><p class="ql-block"> 富义仓由杭州市粮食公司接收作为民生仓库分库,另一仓绝大部分由杭州船厂所用。</p><p class="ql-block"> 此后,富义仓又改为浙江省军区军械所、被服所。富义仓的北面房屋被用作省军区家属宿舍、南面建筑做了杭州造船厂职工宿舍。</p><p class="ql-block">图6 70年代以来</p><p class="ql-block"> 军械所功能渐衰,逐渐改为宿舍,安置部队退役家属居住。随着部队人员变动,产权关系更为复杂。在一场大火中,第12号楼化为灰烬。</p> <p class="ql-block">图7 邮票素有“百科全书”之称,更被誉为“国家名片”。经层层选拔,富义仓与拱宸桥作为杭州的代表印上邮票—恢弘的拱宸桥横卧在大运河上;古朴的富义仓掩映于草木间。这是《京杭大运河·拱宸桥》特种邮票上勾勒的景色,也是体现富义仓重要价值的实证。</p> <p class="ql-block">附:⭕️ 南宋御街</p><p class="ql-block"> 是南宋都城临安铺设的一条主要街道,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全长约4185米。它是皇帝于“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到景灵宫(今武林路西侧,供奉皇室祖先塑像的场所)朝拜祖宗时的专用道路。</p><p class="ql-block"> 我主要走了中山中路,引水工程使清水伴着哗哗声流进古街,形成“流水绕古街,小桥连老铺,清池围旧宅”的景象。</p><p class="ql-block">一、街景</p> <p class="ql-block">二、南宋御街陈列馆</p><p class="ql-block"> 中山路有机更新新建建筑,考古挖掘时在地下发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道路遗迹,这些遗迹自下往上分别叠铺着南宋的、元代的、明清及民国的道路,它们见证了百年古道发展史。</p><p class="ql-block"> 同时,陈列馆里将展出中山中路上的各时代建筑资料及历史由来。</p><p class="ql-block"> 我去时周一闭馆,未能入内参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凤凰寺</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唐,毁于季宋,重建于元,后经明、清各代整修扩建。曾名礼拜寺、真教寺、回回堂,与广州狮子寺、泉州麒麟寺、扬州仙鹤寺并称为我国东南沿海四大清真古寺。在东南亚伊斯兰国家,乃至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不可多得的具有阿拉伯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相融合的珍贵历史文物古迹。</p><p class="ql-block"> 凤凰寺因其建筑群布局形似凤凰而得名,空中俯瞰,望月楼为凤头,长廊为凤脖,礼拜大殿为凤体,两口古井为凤眼,南北两侧建筑为凤翼,后花园竹林为凤尾,整体建筑风格带有江南独特的秀气与质朴,显示着江南建筑的典雅和简洁,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较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之一,也是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寺院之一。</p><p class="ql-block"> 2001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