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灯照夜 种梦成光——《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札记

空气李灵敏

<p class="ql-block">  “教育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苏霍姆林斯基的箴言,在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有了穿越国界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位在洛杉矶贫民窟坚守三十载的教师,用“信任”作砖、“规则”为梁,在暴力与贫穷的废墟上,为一群被标签定义的孩子筑起了精神的城堡。当他带着学生排演莎士比亚戏剧、演算高等数学题时,我们忽然懂得:真正的教育,是执灯照亮每个生命的幽微之处,让梦想在灰烬里长出新的嫩芽。</p> <p class="ql-block">  雷夫的教育魔法,藏在“道德发展六阶段”的阶梯里。从“怕惩罚”到“守原则”,他让孩子们明白:纪律不是牢笼,而是自由的骨架。</p><p class="ql-block"> 在第56号教室,数学题可以化作超市价签的算术游戏,文学课能变成穿越时空的书信对话,连扫地都成了“班级交响乐”的声部合奏。这种将知识与生命体验熔铸的智慧,恰似朱熹笔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教育境界——当学习与生活的泉眼相通,知识便有了滋养心灵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下半年就是二年级的数学教师兼班主任,合上书页时,“学然后知不足”的惶恐感油然而生。曾以为二年级的课堂只需教会“2x1=2”的精确,却忽略了数字背后藏着的秩序之美;曾执着于用小红花维持纪律,却未想过“让孩子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才是自律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雷夫让我顿悟:教育者的天职,是在教授“如何计算”时,更教会“为何计算”——当孩子用加减法规划“给妈妈的生日礼物预算”时,数学便有了爱的重量;当他们在分组测量课桌长度时,合作便有了具象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班级管理中,推行“每日小史官”制度:让孩子用图画日记记录班级趣事,在“帮同学捡橡皮”“给植物浇水”的细节里,践行“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晨读时,带着他们诵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让数字在诗词中焕发诗意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面对这群刚握稳铅笔的“小树苗”,我愿将雷夫的智慧酿成春泥。在数学课堂,设计“时间小主人”闯关游戏:让学生用钟表模型记录“整理书包”的用时,在秒针的转动中理解“效率”;开展“图形魔法师”活动,用七巧板拼出校园的花坛,感受几何与生活的联结。</p> <p class="ql-block">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教育之路或许漫长如夜,但雷夫用三十年的坚守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灯,每一次俯身倾听、每一节精心设计的课,都是在播撒光明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二年级的教室里,我愿做那个执灯的人,陪孩子们数过课本里的每一个数字,也数清成长路上的每一次心跳,直到某天清晨,看见满教室的梦想都已抽枝发芽,在阳光下长成会发光的森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