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褐冠鹃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平常要拍到它还真不容易,育雏期褐冠鹃隼夫妇俩在弄岗的一个冲天大树上喂小宝,每天都会捕食喂小鸟,但要拍它必须又爬到大树旁的一个小山头上,拖着受伤的腿忍住痛慢慢爬吧,还好褐冠鹃隼表现不错,顺利加新。</p> 褐冠鹃(juān)隼(sǔn) (英文名:Jerdon's Baza,学名:Aviceda jerdoni),是鹰形目鹰科鹃隼属的鸟类。俗名: 褐冠鹃雕,中型猛禽,以其显著的白尖黑冠和苍白的红褐色腹纹闻名。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的湿热森林地带,包括印度东北部至菲律宾。偏好山地森林环境,偶尔可见于茶园和开阔地带。此物种以昆虫为主食,偶尔也捕食小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 褐冠鹃隼体长41-48厘米,翼展可达109-117厘米。其特征为棕色外观,头部有鸽子般的形状和长长的黑色带白色尖端的羽冠。飞行时翅膀呈桨状,拍打柔和。雌雄相似,但雌鸟头部和上部较灰,下方有更黄的条纹,喉部条纹更破碎。幼鸟眼睛为棕色,腿色较淡,头部颜色更深,胸部有条纹,比成鸟多一条较窄的尾纹。成鸟羽衣在第二年达成。 褐冠鹃隼居住在海拔150米至1100米的热带雨林中,偶尔下降到海平面或上升至1850米。它们在隐蔽的栖木上狩猎,以大型昆虫为主食,偶尔捕食蜥蜴、小型哺乳动物和青蛙。展示飞行包括滑翔和起伏动作,通常在黎明和黄昏时分进行。 褐冠鹃隼的繁殖季节为4月至8月,巢建于大树的叉口或树冠,深度约20-25厘米,由树枝构建并铺以绿叶。每窝产2-3枚蛋,孵化期32-35天,主要由雌鸟负责。幼鸟在42天后离巢。 褐冠鹃隼分布在印度东北部、喜马拉雅东部山脚、印度西部沿海、南部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苏门答腊、新加坡和菲律宾。在中国,见于东南部的东高止山脉。 褐冠鹃隼IUCN:LC(无危)。在中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一些保护区中出现,但总体上稀少,可能因栖息地丧失而受到威胁。 以上文字主要摘自《懂鸟》和网络,图片为作者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转发分享、相互交流,但禁止将图片下载另做他用、截图转载,如欲转载,请一定注明出处,且禁止改变原创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