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初儿子开始迷恋《如果历史是一群喵》经常会问及一些关于朱元璋,关于于谦,关于明朝的事情。每及此刻就很无地自容,只能敷衍的应付几句。事后反思自己,作为一名文科生,语文老师对历史的了解竟然不能从容的应对一个六岁的孩童。于是下定决心要弥补不足,做一个成长性的妈妈,迅速买下《明朝那些事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开漫漫的历史长卷,明朝这幅色彩浓烈,层次复杂的画层就这样呈现在了眼前。作者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以嬉笑怒骂的笔触,将三百年间的风云变幻娓娓道来。于谦的忠义、张居正的锐意、王阳明的哲思,与魏忠贤的奸邪,构成了明暗交织的命运光谱。这些人物如同不同质地的棱镜,在历史的阳光下折射出人性的璀璨与阴暗,在朝堂的风云中演绎着忠奸善恶的永恒博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于谦:危局中的擎天玉柱,忠义铸就的精神丰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土木堡之变"的噩耗如惊雷般炸响京城,整个大明王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皇帝沦为敌囚,精锐部队全军覆没,朝堂之上迁都之议甚嚣尘上。于谦却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在风雨飘摇中毅然挺立。他振臂高呼"言南迁者,可斩也",这声怒吼,不仅斩断了怯懦者的退路,更点燃了民族的血性与尊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于谦的指挥下,北京城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保卫战。他身披战甲,亲临城头,与将士们同仇敌忾。此时的于谦,不再是那个吟着"粉骨碎身浑不怕"的文人,而是一位运筹帷幄的统帅。他调集粮草、整饬军备、安抚民心,将一盘散沙般的残军重新凝聚成钢铁长城。当瓦剌的铁骑撞向坚不可摧的防线,当将士们用血肉之躯捍卫家国,于谦用行动诠释了何为"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命运却给这位英雄开了残酷的玩笑。"夺门之变"后,于谦蒙冤入狱。面对莫须有的罪名,他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选择坦然赴死。那首《石灰吟》,早已成为他生命的注脚——历经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依然要将清白留在人间。于谦的忠义,不仅是对朝廷的忠诚,更是对家国大义的坚守,这种精神穿越时空,成为中华民族脊梁的象征。当我把自己的这些感触告诉六岁多儿子,他懵懂的眼神里却充满了怜惜和愤懑。“于谦真是个大英雄!那些杀他的人太坏了。”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么单纯,能在紧要关头挺身的确实为英雄,害了英雄的人就被称之坏人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张居正:铁腕改革的孤勇者,力挽狂澜的末世名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完这部作品,儿子一再追问我“妈妈,明朝里你最佩服的人是谁”我毫不犹豫的告诉他,张居正是其中一个。至于原因不言而喻,孤身一人能在一个朝代更迭中力挽狂澜的勇气和智慧确实是人佩服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居正所处的时代,明朝已显露出衰败之相。吏治腐败、财政危机、边防告急,犹如一道道沉重的枷锁,束缚着帝国的前行。作为内阁首辅,张居正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条鞭法"的推行,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干涸的帝国经济。这项改革将田赋、徭役及杂征合并征收银两,简化了税收流程,减轻了百姓负担,更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考成法"的实施,则如同一把利剑,直指吏治弊端。通过明确职责、严格考核,张居正建立起高效的行政体系,让官员们不敢懈怠,不得不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居正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出现了短暂的"万历中兴"。然而,改革触动了太多既得利益者的蛋糕。他推行改革时的铁腕手段,也招致了众多非议。有人指责他专权跋扈,有人诟病他生活奢靡。但张居正早已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他曾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份为了国家不惜背负骂名的担当,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居正死后,他的改革成果逐渐被废止,明朝也在衰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他的改革精神,却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他让我们看到,在时代的困境中,总有人愿意挺身而出,哪怕明知前路荆棘丛生,也要奋力一搏。</p><p class="ql-block">三、王阳明:心学之光的开拓者,知行合一的践行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到王阳明起初是觉得挺可笑的,再细细品味他的人生,终是会发现他真的是不断探索真理的一生。当程朱理学逐渐沦为僵化的教条,王阳明另辟蹊径,在龙场驿的深夜里,悟出了"心即理"的哲学真谛。这一思想的突破,犹如划破夜空的闪电,为沉闷的思想界带来了新的生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行合一"不是简单的理论,而是王阳明一生的实践准则。他平定宁王之乱,仅用四十三天就击溃叛军,靠的不仅是军事谋略,更是对"知行合一"的深刻理解。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他能迅速将理论转化为行动,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这种智慧,源于他对内心的深刻洞察,对事物本质的准确把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阳明的心学,不仅影响了中国,更漂洋过海,在日本开花结果。明治维新的志士们,正是从王阳明的思想中汲取力量,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这证明,真正的思想光辉,不会被时空所局限,它能够跨越国界,照亮人类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四、魏忠贤:权力阴影下的畸形产物,奸佞祸国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完自己心中所崇拜的人以后,我不得不抒发自己的愤怒。于是我立刻想到与前面三位人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权倾一时的魏忠贤。他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市井无赖,一跃成为权倾朝野的"九千岁",其发迹史堪称传奇,却也令人不寒而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魏忠贤的崛起,与明朝后期的政治生态密切相关。皇帝怠政、党派纷争,为他提供了可乘之机。他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建立起庞大的阉党集团。东林党人以天下为己任,却遭到残酷迫害;正直之士仗义执言,换来的却是牢狱之灾。在魏忠贤的操控下,朝廷乌烟瘴气,正义难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魏忠贤的恶行,不仅体现在政治迫害上,更在于他对国家根基的破坏。他大肆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将国家公器当作敛财工具。他的倒行逆施,加速了明朝的衰败,也让无数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邪恶终将受到历史的审判。崇祯皇帝即位后,迅速铲除了魏忠贤及其党羽。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九千岁",最终落得自缢身亡的下场。魏忠贤的覆灭,印证了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古训,也让我们看到,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历史的启示:明暗交织中的人性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谦、张居正、王阳明、魏忠贤,这四位人物如同四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不同面向。于谦的忠义、张居正的担当、王阳明的智慧,展现了人性中光辉的一面;而魏忠贤的奸邪,则暴露出人性的阴暗与贪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它记录了过去,更在于它能够启示未来。从于谦的故事中,我们懂得了坚守信仰的重要性;从张居正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改革创新的艰难与必要;从王阳明的思想中,我们获得了知行合一的智慧;从魏忠贤的结局中,我们明白了作恶多端终将自食恶果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当今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于谦式的忠义,张居正式的担当,王阳明式的智慧。同时,也要警惕魏忠贤式的奸邪,守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人性的善恶博弈永远不会停止。我们唯有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朝的故事已经远去,但那些鲜活的人物、跌宕的情节,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他们的故事,是对人性的深刻诠释,是对家国大义的生动演绎。当我们翻开《明朝那些事儿》,看到的不仅是过去,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一盏指引未来的明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