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三孔问春秋,醉梦台庄画中游。

雪后的空气

<p class="ql-block">  2025.05.08,今天是我们炫彩群友们环游山东的第四天,上午游览曲阜三孔,下午游览枣庄的台儿庄古城。</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下大客车后,坐景区专用交通专用工具马车来到孔庙。</p> <p class="ql-block">  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简称曲阜“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儒客朝拜之圣地。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p><p class="ql-block"> 山东济宁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孔夫子生前在此开坛授学,创立儒家文化,为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深深地打上了儒学烙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了整个中国的思想、政治和社会体系,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石。1994年孔庙、孔林、孔府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孔庙,是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由鲁哀公在孔子生前的故宅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后经历代王朝,特别是唐宋,以后不断整修、扩建,规模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孔庙先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形成了目前这样的宏大规模。孔庙的规模是在明、清两代完成的。建筑仿皇宫之制,共分九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作对称排列。整个建筑群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庑、两堂、17座碑亭,共466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孔庙占地约200亩,南北长达1公里多。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这一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庞大建筑群,面积之广大,气魄之宏伟,时间之久远,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它凝聚着历代万千劳动者的血汗,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万仞宫墙:曲阜孔庙的起点,是明代曲阜城的城墙,并非墙高“万仞”,而是形容孔子学问高深。其作为孔庙的第一道屏障,有照壁、屏风的作用,彰显出孔庙的庄严与神圣。 穿过城门,正对着孔庙大门。</p> <p class="ql-block">  金声玉振坊:位于万仞宫墙内,是孔庙的第一道门坊,三间四柱式石坊,始建于明嘉靖十七年,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 </p> <p class="ql-block">  过泮水桥后来到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 : 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古代传说棂星是天上的文星,以此命名寓有国家人才辈出之意,因此古代帝王祭天时首先祭棂星,祭祀孔子规格也如同祭天。棂星门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六楹四柱,铁梁石柱,柱的顶端屹立着四尊天将石像,威风凛凛,不可一世。柱下石鼓抱夹,使建筑风格稳重端庄。</p> <p class="ql-block">  摄影师 自信和幸福家人</p> <p class="ql-block">  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与金声玉振坊形制相同,分别表示孔子思想如天体包孕万物、赞誉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p> <p class="ql-block">  "至圣庙 "坊‌是 曲阜孔庙 中的一个重要建筑,位于孔庙的入口处,是孔庙规格最高的石坊之一。坊上的梅花篆刻是雍正皇帝的手书,特别是“至”字把上面的一横写到了下面,据说是因为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上不能封顶,所以倒过来写‌。 </p><p class="ql-block"> 至圣庙坊在孔庙的布局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孔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还象征着对孔子的崇敬和对儒家思想的推崇。至圣庙坊的存在,进一步突显了孔子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圣时门:曲阜孔庙的正门,建于明永乐十三年,清雍正八年重修,门屋五间,砖砌拱门洞三道,上有木构门楼,台基两侧及中门前后有台阶和御道降石,刻有浮雕二龙戏珠。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绿荫匝地,芳草如茵。迎面3架拱桥纵跨,一水横穿,碧波涣涣,荷叶田田,环水雕刻有玲珑的石栏。水“壅绕如壁”,故名“壁水”,桥因而利名,称“壁水桥”。</p> <p class="ql-block">  璧水桥 ‌位于 孔庙 内,得名于桥下清澈碧绿的河水,象征着教化不息。</p> <p class="ql-block">  弘道门</p> <p class="ql-block">  过大中门到奎文阁</p> <p class="ql-block">  穿过五座牌坊四座大门,迎来孔庙最高大的建筑奎文阁,位于第五进院落,原名藏书楼,始建于宋天禧二年,金代更名,明弘治十七年扩建,是全木结构楼阁式建筑,高24.35米、宽30.1米、深17.62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屋顶为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拱。 </p> <p class="ql-block">  奎文阁结构合理,固坚异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来,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虽然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坚固的旁证仍然无恙,岿然屹立,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奎文阁藏书,这座木构楼阁外观看上去为两层,其实两明层间夹有暗层,实为三层,同时它的下层柱高度相同,而上层内外柱不同高,柱、梁、额相互交织,造就了它稳定坚固的特点,梁思成先生曾评价它为,中国建筑史上不多见的特例,可谓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典型。</p> <p class="ql-block">  十三碑亭:位于奎文阁后,是孔庙建筑密度最大的区域。亭内保存有57块碑刻,书体严谨,石石不同,记载着古代帝王来此参拜的盛况,共同勾勒出一部石碑上的“孔庙发展史”。整个碑布局南八北五,所以称十三碑亭,因为都是皇帝批准立的石碑,因此叫玉碑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勾心斗角 : 每个御碑都有碑亭,有的碑亭的房檐已经延伸到另外一个大殿的房檐中这种现象叫钩心,檐角与檐角相碰叫作斗角,碑亭建筑之间纵横交错,形成了巨檐相交的“勾心斗角”建筑奇观。这种布局不仅解决空间狭窄问题,还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美学。</p> <p class="ql-block">  曲阜孔庙的“龙树”,常称龙柏,是孔庙“龙凤树”之一 。其树干有独特波纹,状似小龙盘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传说清乾隆帝拜孔庙时,步行劳累靠在树上休息,树沾帝王“真龙气息”,出现龙型树纹,故而得名。它与一旁曾伴生的凤树(已干枯 )合称“龙凤树”,是孔庙古树文化景观,见证岁月,承载传说,为儒家文化添趣,也成游客打卡点,传递着历史与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  大成门</p> <p class="ql-block">  杏坛:相传为孔子讲学之地,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p> <p class="ql-block">  石碑上的字是“先師手植檜” ,右侧小字为“乾隆庚子季夏 湖南楊光訓題” ,“先師手植檜”指的是孔子亲手栽种的桧树,是孔庙的一处标志性景观 。</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是孔庙的核心建筑,也是祭祀孔子的享殿。殿前有月台,与大成殿形成“凸”字形布局,屋顶为重檐歇山式,屋面铺黄色琉璃瓦。殿内正中供孔子牌位,两侧为四配、十二哲的牌位。殿外四周有28根雕龙石柱,工艺精湛,气势磅礴。 </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在两千多年前,这里只有简单的三间屋舍,这便是孔子的家,孔子始创了平民教育,在此开坛讲学,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根脉。</p> <p class="ql-block">  曲阜孔庙中古树的彩色标记牌,是区分树龄与保护级别的“身份证” ,不同说法里颜色对应的树龄略有差异,常见的是:</p><p class="ql-block"> 红色标牌:代表树龄500年以上,属一级古树,是孔庙古树里的“长者”,见证漫长历史变迁,像大成殿前部分汉柏,树龄超2000年,就挂红牌 。</p><p class="ql-block"> 蓝色标牌:一般对应树龄300 - 500年(也有说200 - 500年 ),为二级古树,它们同样历经数百年风雨,承载岁月痕迹。</p><p class="ql-block"> 绿色标牌:指树龄100 - 300年(或100年以上 )的三级古树,虽相对“年轻”,但也在孔庙生长许久,延续着古树群的生机。</p><p class="ql-block"> 树龄小于100年的树则没资格挂牌,这些彩色标牌,让游客直观知晓古树“年纪”,也体现对不同级别古树的保护与区分,助力守护孔庙珍贵的古树文化遗产 。</p> <p class="ql-block">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  最后游览寝殿、圣迹殿。</p> <p class="ql-block">  孔庙出口,下一站孔府。</p> <p class="ql-block">  孔府本名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为孔子嫡长孙的衙署。汉高祖刘邦以太牢之礼祭孔子墓并封孔子九世孙世为奉祀君,代表国家祭祀孔子。后历代不断加封,至宋代封为衍圣公。明洪武十年建立独立的衍圣公府。现有楼、厅、堂480余间,前为官衙,后为内宅。府内存有著名的孔档案和大量文物。</p> <p class="ql-block">  孔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看管孔子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是中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p> <p class="ql-block">  孔府的大门,门楼不算太高,但庄严气派。两侧摆放有明代精雕细刻的东雄西雌石狮一对,几百年来镇守着孔子后裔的宅院,历经风霜而神采依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府</p> <p class="ql-block">  圣人之门</p> <p class="ql-block">  孔府重光门,也叫“仪门”“塞门” ,是孔府中路的一道重要门。门楣悬挂明世宗亲颁 “恩赐重光” 匾额,“重光门” 之名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按规制,一般官宦府第没资格建,它源于《周礼》“邦君树塞门” 定制,体现孔府特殊地位,是孔府建筑里的高规制门。</p><p class="ql-block"> 平日紧闭显威严,仅遇孔府大典(如重大祭祀、衍圣公重要礼仪活动 )、皇帝临幸、宣读诏旨等重大场合,才在十三响礼炮中开启,是孔府仪式感与等级秩序的体现 。</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义 : 它是孔府历史、礼制文化的具象体现,见证孔府诸多重要时刻,也彰显着孔府作为 “天下第一家”,与封建王朝紧密关联的特殊地位,承载着传统建筑文化与儒家家族文化内涵 。</p><p class="ql-block"> 重光门</p> <p class="ql-block">  这是孔府的十里香(木香) ,属蔷薇科植物。它枝繁叶茂,白花绽放时香气浓郁,能传很远,“十里香” 之名或由此来。</p><p class="ql-block"> 作为孔府古建园林一部分,它见证岁月,承载文化,不仅具观赏价值,还因在孔府这一历史文化地标,增添了人文底蕴,是游客感受孔府韵味、了解古典园林植物文化的一个看点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孔府内宅屏门的戒贪图。绘于明代,画中似麒麟的动物叫“犭贪” ,生性饕餮、贪得无厌,画面里它占有诸多宝物仍不满足,妄图吞太阳,最终葬身大海。</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以形象的故事,劝诫人们莫贪得无厌,蕴含着知足常乐等处世智慧,也是孔府传承文化、警示后人的独特呈现,让游客在游览古迹时,感受历史文化里的劝诫寓意 。</p><p class="ql-block"> 戒贪图</p> <p class="ql-block">  避难楼。正式名称应为奎楼,始建于明代,为孔府东路的高层建筑,取象于"奎娄",奎楼翘然突起而像吉星高照。孔府用作藏放金银货币的金库。据说衍圣公及眷属遇到危机情况也在此避祸,故俗称"避难楼"。</p> <p class="ql-block">  孔府出口</p> <p class="ql-block">  孔府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  孔府后花园的“五柏抱槐”,近四百年树龄。由“五君子柏”(一树五干 )与中间生长的槐树组成,柏树围抱槐树,不同树种却同根共生。</p><p class="ql-block"> 它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孔氏族人视其为同舟共济、互爱互助象征,也寓意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体现同根同源、和合共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孔府极具特色与文化价值的景观 。</p> <p class="ql-block">  从孔府出来后继续坐景区小交通马车去孔林游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孔林,亦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林墙周长7千米,内有古树2万多株,是一处古老的人造园林。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从全国各地带来奇花异木来此种植,此后,随其地位的逐步提高,其规模也越来越大,明永乐年间扩大为十八顷。清康熙时期拟扩大到三千亩,现孔林内有树木十万多株,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工园。</p><p class="ql-block"> 万古长青 至圣林 </p><p class="ql-block"> 下一站 台儿庄古城</p> <p class="ql-block">  台儿庄古城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心点,坐落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和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带。</p><p class="ql-block"> 古城占地2平方公里,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29个景点,是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古城。</p><p class="ql-block"> 台儿庄古城拥有北方大院、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岭南建筑、鲁南民居等八种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古城内有古河道、古码头、中华古水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与波兰首都华沙同属世界上仅有的两座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炮火毁坏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重建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台儿庄古城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有“中国最美水乡”之誉;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古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p> <p class="ql-block">  台儿庄名字的由来有许多传说,在台儿庄流传最广的是,乾隆皇帝巡游台儿庄,发生在台儿庄城一处私塾--翠屏学馆的故事。相传,这所私塾里,出过一个神童。有一年,乾隆皇帝途经台儿庄,听到唢呐声声,经过询问,知道有一家人在办喜事。</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决定凑一下热闹,于是派人送来三枚铜钱和一联喜帖。喜联只有上联,写的是:“三枚铜钱贺喜,嫌少莫收,收者爱财。”主家看了这个上联,不知如何是好。不收三枚铜钱,意味着嫌万岁爷给的钱少,那是欺君之罪,收了三枚铜钱,又落了个“爱财”的恶名。就在许多饱学之士为此发愁的时候,在私塾里读书的一个孩子跑了过来,挥笔写出下联:“一间茅屋待客,嫌贫莫来,来者好吃。”乾隆皇帝看了此联,冒着“好吃”的恶名赶来,询问是谁对出如此智慧的下联。主家叫出那个只有十岁的孩子。乾隆皇帝大喜,当即封他为七品官。</p><p class="ql-block"> 这个孩子,在乾隆皇帝面前为族人争了面子,于是大家抬着他满城游行庆贺。因为这件事,外乡人把这个城镇说成是“抬儿庄”,后来演变为台儿庄。</p> <p class="ql-block">  古城肇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有“天下第一庄”之称(清乾隆赐)。</p><p class="ql-block">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因为台儿庄大战,古城化几乎成为一片废墟。</p> <p class="ql-block">古城重建</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2-24日,枣庄市人民政府参加了在杭州召开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考察团成员及沿运河六省(直辖市)18个城市的代表,在会上通过了《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杭州宣言》。</p><p class="ql-block"> 2008年4月8日,在纪念台儿庄大战胜利七十周年的活动上,枣庄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启动台儿庄古城重建工作。其后,专门成立了古城抢救保护机构,开展前期素材收集整理工作。对古城街巷、码头、驳岸、建筑等作了全面深入调查,对现存历史遗迹、老建筑全部拍照,分类保存,全面摸清欧式建筑、徽派建筑、北方建筑、江浙建筑、山陕、广东、广西、福建等八大类建筑风格,并形成系统照片和文字资料。重点对泰山行宫、文昌阁、新关帝庙、三官庙、玉皇阁、大王庙、龙王庙、吕祖庙、旧关帝庙、火神庙、准提阁、东岳天齐庙、铁佛寺、苍庙、十八罗汉庙、南北清真寺、高庙、八蜡庙、九龙庙等庙宇进行调查,详细掌握确定建筑位置、建筑风格、建筑艺术、建筑布局,绘制了部分建筑平面图。采取读书摘要、上网收集、现场拍摄、上门收集等形式,收集和整理水街水巷、古街巷、古民居、古桥、游船、牌坊、古灯等各类古城建设参考图片500余幅,文字资料2余万字,绘制、收集和整理古城水系、用地、拆迁、供电、供热、供水等相关图纸20余份,并分别编印、装订成册,为运河古城恢复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p> <p class="ql-block">  2009年12月17日,经中央台办批准,在台儿庄古城设立大陆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并举行了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p><p class="ql-block"> 2010年5月1日,台儿庄正式开城。5月4日,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来台儿庄古城为复兴楼奠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1年5月12日,台湾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参加台儿庄古城开埠仪式。6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台儿庄古城。9月10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落户台儿庄古城。12月28日,台儿庄古城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全国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p> <p class="ql-block">  2013年5月15日,台儿庄古城被批准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8月5日,古城重建项目全面竣工。</p> <p class="ql-block">  台儿庄古城重建时,遵循“留古、复古、承古、用古”的原则,按照“原空间、原尺寸、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原地工匠”的标准,规划布局了8条历史文化街区,涵盖文化遗产、住宿餐饮、休闲购物等。</p> <p class="ql-block">  踏入古城,映入眼帘的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青砖黛瓦、飞檐翘角 ,古韵十足,脚下的青石板路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漫步其间,有一种穿越时空奇妙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古城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承载着深厚的运河文化。乘坐摇橹船,悠悠地穿梭在水街水巷,听船妹子哼唱古老民谣,感受着大运河曾经的繁华,两岸的古桥、小楼一一掠过,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水文</p><p class="ql-block"> 台儿庄古城有10余条河流,10余处汪塘,水域总面积21.7公顷,水系总长22华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其中,北与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首尾相连,合称南四湖。</p> <p class="ql-block">  台儿庄大战,又称台儿庄会战、鲁南会战、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与日军濑谷旅团于1938年3月23日至4月7日在台儿庄发生的大规模会战,以下是关于这场战役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战役背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日军相继占领上海、南京,为打通南北战场、进军武汉,将徐州作为重要攻击目标。台儿庄地处苏鲁交界,是徐州的门户,战略位置极为重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战前准备</p><p class="ql-block"> 中方: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负责指挥,参战部队包括汤恩伯第20军团、孙连仲第2集团军等,总兵力约29万人。战前进行了战略部署调整,采取诱敌深入策略,准备围歼日军。</p><p class="ql-block"> 日方:日本华北方面军第2集团军派出板垣第5师团和矶谷第10师团,总兵力约5万人,计划分进合击,攻占台儿庄进而夺取徐州。</p> <p class="ql-block">战役过程</p><p class="ql-block"> 前期战斗:1938年3月23日,第31师一部在台儿庄以北与日军接触,濑谷支队的台儿庄派遣队与第31师激战。24日至27日,日军猛攻台儿庄,突破北门,双方展开激烈巷战,守军顽强抵抗,城外部队不断牵制日军。</p><p class="ql-block"> 关键阶段:3月28日,日军占领城西北角,守城部队分区防守。30日,濑谷支队主力南下,日军对台儿庄攻击达到顶点,但夜间中国守军乘夜出击,夺回大部分街市。</p> <p class="ql-block">  胜利阶段:4月3日,中国军队发起总攻,与日军展开激烈街垒战。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攻击日本濑谷支队,至7日凌晨,被包围的日军全部被歼灭,只有一部分日军突围至峄县附近固守待援。</p> <p class="ql-block">  战役意义</p><p class="ql-block"> 军事意义:中国军队在此次战役中毙伤日军约1万余人,是自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p><p class="ql-block"> 政治意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加强了国内各抗日力量的团结。</p><p class="ql-block"> 国际意义:胜利消息传遍世界,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前景的看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是历史与文化的交融之地。台儿庄大战遗址留存着战争的痕迹,墙壁上的弹孔无声地讲述着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让人对先辈的英勇无畏肃然起敬,也更加珍惜如今的和平生活。</p><p class="ql-block"> 左手边的墙上都是弹孔</p> <p class="ql-block">  台儿庄古城完美融合了历史与现代、战争记忆与和平繁华,无论何时前来,都能收获独特的旅行体验,是一个值得一来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游览圆满结束,感谢摄影师及群友们的美拍!感谢网络资料介绍!感恩一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