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之韵 绵延英烈情

人生多憾事

<p class="ql-block">“红之韵”全国诗词楹联大赛收稿及评选工作报告 </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大赛组委会:</p><p class="ql-block">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红色精神内涵,“红之韵”全国诗词楹联大赛成功举办。现将大赛收稿及评选工作情况详细报告如下: </p><p class="ql-block"> 一、收稿情况 本次大赛面向全国征稿,共收到来自全国近30个省份、上百个地区的作品1528幅。具体分三类:</p><p class="ql-block"> 1.诗词作品:856首</p><p class="ql-block"> 2.楹联作品:672幅</p><p class="ql-block"> 3.抗洪精神专题稿:86首(幅)</p><p class="ql-block"> 这些作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诠释红色精神,展现出参赛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创作热情,体现了大赛广泛的影响力和较高的参与度。 二、评选流程 次大赛评审工作严谨规范,分网评、初评、终评三个环节有序开展,确保评选结果公平、公正、公开。</p><p class="ql-block"> (一)网评阶段 将所有参赛稿件平均分配至评审委员会各位评委,通过线上传阅审核的方式,对作品进行全面、细致评审。评委们依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格律规范等标准,严格筛选,最终评选出:诗词入围作品:100首,楹联入围作品:100幅。</p><p class="ql-block"> 此环节保证了所有作品均得到充分审视,为后续评选奠定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二)初评阶段 6月22日,初评委员会评审专家汇聚于公安县诗词学会,对网评入围作品开展综合评选。专家们秉持客观公正原则,对每一幅入围作品深入研讨、分析,从主题深度、文学价值、艺术表现力等多维度进行考量,并现场打分,最终确定:诗词(含抗洪精神专题)获奖作品:21首,楹联(含抗洪精神专题)获奖作品:21幅, 初评环节进一步优中选优,筛选出具备较高水准的作品进入终评。 </p><p class="ql-block"> (三)终评阶段 6月23日,由学会聘请的外地专家组成终评委员会,对初评获奖作品进行最终综合评审。外地专家的引入,有效避免地域因素干扰,确保评审结果的公正性与权威性。终评专家从作品的整体质量、创新程度、艺术感染力等方面进行深度评估,经过充分讨论与慎重考量,最终评选结果如下:</p><p class="ql-block"> 诗词类获奖名单</p><p class="ql-block">一等奖:陈儒富(湖北)</p><p class="ql-block">二等奖:周中琪(山西)、王书文(湖北)</p><p class="ql-block">三等奖:周涛(武汉)、付远德(湖北)、李光春(湖北)</p><p class="ql-block">优秀奖:王帅(重庆)、司马遥(湖北)、张志善(山西)、刘德宇(湖北)、童思齐(山东)、妫海霞(辽宁)、胡祖仁(湖北)、萧文厚(湖北)、胡忠云(湖北)、吴丕中(湖北)、郝津俐(北京)、祝中香(湖北)、王平(湖北)、吴绪松(湖北)、吴继强(河南)</p><p class="ql-block"> 楹联类获奖名单</p><p class="ql-block">一等奖:潘一之(江西)</p><p class="ql-block">二等奖:刘俊平(湖北)、王书文(湖北)</p><p class="ql-block">三等奖:李波(辽宁)、肖宪荣(湖北)、李琦(山西)</p><p class="ql-block">优秀奖:诸克涛(湖北)、王天明(湖北)、刘未零(湖南)、康锦荣(广东)、何世昆(辽宁)、马志成(山西)、廖永炳(河南)、陈慧萍(湖北)、胡祖仁(湖北)、孔建平(湖北)、刘锐(河南)、彭剑平(湖北)、甘雨(湖北)、周春季(四川)、张世洪(辽宁)</p><p class="ql-block"> 三、总结 本次“红之韵”全国诗词楹联大赛收稿及评选工作圆满完成。严格的评审流程与专业的评审团队,保障了大赛评选的质量与公信力。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诗词楹联爱好者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更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红色精神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特此报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之韵”全国诗词楹联大赛组委会</p><p class="ql-block"> 报告日期:2025年6月23日</p><p class="ql-block"> 报告人:周大庆</p>